專利名稱:用于溫室栽培的集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灌溉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溫室栽培的集雨水調控施
肥灌溉設施。
背景技術:
國內有的地方嚴重缺水,例如天津市,農業灌溉供水量與需水量缺口很大。本地區 日光溫室面積逐年加大,大水大肥漫灌方式普遍,靠超采地下水來維持農業生產,會加劇地 面沉降及有關連帶問題。因此充分蓄集本地區約600mm年降雨資源結合先進的滴灌技術將 是當前解決水資源短缺、水肥浪費及環境污染的最有效措施。肥料是土壤養分的重要來源, 也是作物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物質基礎。目前,大部分溫室施用沖施肥,主要因其操作方 便、省時、省工等特點。 雖然西北干旱地區集雨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取得了很大進展,而溫室滴灌這種先進 的節水灌溉技術也在全國大部分地區也得到普遍應用。但是目前尚無適合半干旱地區日光 溫室有效的利用雨水進行滴灌及沖施的系統或設施。為了在半干旱地區日光溫室充分截留 天然降雨,提高降雨資源的利用率,實現雨水資源高效可持續利用,蓄積雨水、井水,優化水 質,同時實現節水、節肥、改善田間小氣候,促進養分在土壤中的均勻分布及作物根系的正 常生長;迫切需要該技術領域的科技人員開發設計了一種適合上述地區用于溫室栽培的集 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特別是有效解決上述地區存在的淡水 資源短缺,肥料利用率低等問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節約資源、效果顯著的用于溫室栽培 的集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實施方式如下 —種用于溫室栽培的集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其特征在于該設施包括集水井、 施肥池、貯水池、棚面集雨導流管、攔污網、路面集雨導流管、自來水管、布水管、導水管、投 肥口、吸砂管、自來水控制閥門、滴灌主管、預制蓋板; 所述貯水池一側連接施肥池;所述與貯水池連接的施肥池外側上部與其端面平行 設有集水井,施肥池與集水井之間設有布水管,即施肥池通過設有的布水管與集水井聯通; 分別設有棚面集雨導流管、路面集雨導流管和自來水管與集水井聯通,且集水井內設有攔 污網,所述攔污網垂直設于集水井內,緊靠布水管,且與集水井底呈75 80° ;所述自來 水管上設有用于無雨施肥期和無雨灌溉期的自來水控制閥門;貯水池內另一側分別設有吸 砂管、滴灌主管,所述貯水池端面平行設置預制蓋板;貯水池與施肥池通過設有的導水管聯 通,對應施肥池上方設有投肥口 。 所述貯水池底部為坡形結構,坡度控制在5 10° 。 所述吸砂管口距貯水池底部高度為管徑的3 5倍。[0010] 所述滴灌主管距貯水池底為貯水池深的1/4 1/3。
所述貯水池與施肥池容積比為6 : i 8 : i。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該設施可緩解日光溫室用水資源的緊張,高效集
蓄雨水、優化水源,提高水肥耦合和水肥利用效率,保證作物持續高產,保持與改善生態環
境。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效果非常顯著;建設投資少,運行穩定,操作簡便,且便于大 范圍推廣應用。
圖1是本實用新型設施結構俯視圖; 圖2是沿圖1A-A剖面示意圖; 圖中1集水井,2施肥池,3貯水池,4棚面集雨導流管,5攔污網,6路面集雨導流 管,7自來水管,8布水管,9導水管,10投肥口,11吸砂管,12自來水控制閥門,13滴灌主管, 14預制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征 詳述如下 如圖1、圖2所示,一種用于溫室栽培的集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該設施包括集 水井1、施肥池2、貯水池3、棚面集雨導流管4、攔污網5、路面集雨導流管6、自來水管7、布 水管8 、導水管9 、投肥口 10 、吸砂管11 、自來水控制閥門12 ,滴灌主管13 、預制蓋板14 ;其中 所述貯水池3 —側連接施肥池2 ;所述與貯水池3連接的施肥池2外側上部與其端面平行 設有集水井l,施肥池2與集水井1之間設有布水管8,即施肥池2通過設有的布水管8與 集水井1聯通;分別設有棚面集雨導流管4、路面集雨導流管6和自來水管7與集水井1聯 通,且集水井l內設有攔污網5,所述攔污網5垂直設于集水井1內,緊靠布水管8,且與集 水井1底呈75-80° ;所述自來水管7上設有用于無雨施肥期和無雨灌溉期的自來水控制 閥門12 ;貯水池3內另一側分別設有吸砂管11、滴灌主管13,所述貯水池3端面平行設置 預制蓋板14 ;貯水池3與施肥池2通過設有的導水管9聯通,對應施肥池2上方設有投肥 □ 10。 所述貯水池3底部為坡形結構,坡度控制在5 10°為宜。 所述吸砂管11 口距池底高度為管徑的3 5倍。 所述滴灌主管13距貯水池底為貯水池深的1/4 1/3。 所述貯水池3與施肥池2有效容積比為6 : 1 8 : 1。 實施中集水井1長X寬X高分別為0. 8mX0. 5mX0. 5m,磚混結構,內外做防水, 施肥池2和貯水池3為一體結構,長X寬X高分別為6mX4mX 1. 8m,主體采用鋼筋混凝土 結構,施肥池2占總體積的1/5,整個集雨滴灌沖施設施為地埋式,內外做防水。棚面集雨導 流管4和路面集雨導流管6采用# 150PVC排水管,自來水管7采用# 50PVC給水管。 應用時,雨水經棚面集雨導流管4和路面集雨導流管6流入集水井1,雨水經攔污 網5、布水管8流入施肥池2,雨水在施肥池2中與通過投肥口 10投入施肥池2中的沖施肥 混合后經導水管9進入貯水池3 ;貯水池3末端設置吸砂管11和滴灌主管15,貯水池3底部淤積的泥沙經吸砂管11吸出,水肥經滴灌主管15輸入作物根部。 在雨季需沖施肥料時,可將自來水控制閥門12關閉,施肥時需進行沖施肥的投 加,如只是澆田,則不需投加沖施肥,雨水經收集、沉淀即可。 在無雨季節需沖施肥料時,可將自來水控制閥門12打開,自來水經自來水管7進 入集水井1通過施肥池2時與投肥口 10投下的沖施肥混合后經導水管9進入貯水池3,經 滴灌主管15輸入作物根部。 在無雨季節作物需補水時,可將自來水閥門12打開,自來水經自來水管7進入集 水井1通過施肥池2時不投加沖施肥經導水管9進入貯水池3,經滴灌主管15輸入作物根 部。 該收集雨水設施是對農業溫室大棚進行滴灌的水肥調控設施,能夠方便的進行集
雨滴灌,保證自來水滴灌和沖施滴灌的同步或分部進行,應用效果顯著。 上述參照實施例對該用于溫室栽培的集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進行的詳細描述,
是說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總體構思下的變化和修改,應屬本
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一種用于溫室栽培的集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其特征在于該設施包括集水井、施肥池、貯水池、棚面集雨導流管、攔污網、路面集雨導流管、自來水管、布水管、導水管、投肥口、吸砂管、自來水控制閥門、滴灌主管、預制蓋板;所述貯水池一側連接施肥池;所述與貯水池連接的施肥池外側上部與其端面平行設有集水井,施肥池與集水井之間設有布水管,即施肥池通過設有的布水管與集水井聯通;分別設有棚面集雨導流管、路面集雨導流管和自來水管與集水井聯通,且集水井內設有攔污網,所述攔污網垂直設于集水井內,緊靠布水管,且與集水井底呈75~80°;所述自來水管上設有用于無雨施肥期和無雨灌溉期的自來水控制閥門;貯水池內另一側分別設有吸砂管、滴灌主管,所述貯水池端面平行設置預制蓋板;貯水池與施肥池通過設有的導水管聯通,對應施肥池上方設有投肥口。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溫室栽培的集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其特征在于所 述貯水池底部為坡形結構,坡度控制在5 10。。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溫室栽培的集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其特征在于所 述吸砂管口距貯水池底部高度為管徑的3 5倍。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溫室栽培的集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其特征在于所 述滴灌主管距貯水池底為貯水池深的1/4 1/3。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溫室栽培的集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其特征在于所 述貯水池與施肥池容積比為6 : 1 8 : 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溫室栽培的集雨水調控施肥灌溉設施,包括貯水池、施肥池和集水井。貯水池一側連接施肥池,施肥池通過設有的布水管與集水井聯通;所述與貯水池連接的施肥池外側上部與其端面平行設有集水井,集水井側壁分別設有與其聯通的棚面集雨導流管、路面集雨導流管和自來水管,且集水井內設有攔污網,所述連入集水井內的自來水管上設有自來水控制閥門,需要時再將其打開。貯水池內另一側分別設有吸砂管、滴灌主管,所述貯水池端面平行設置預制蓋板;貯水池與施肥池通過設有的導水管聯通,且對應的施肥池上方設有投肥口。利用該設施可緩解日光溫室用水資源的緊張,高效集蓄雨水、優化水源,提高水肥耦合和水肥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
文檔編號A01G9/24GK201536526SQ20092022138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09年10月16日
發明者張麗華, 趙秋, 高賢彪 申請人:天津市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