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簡耕施肥寬行播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簡耕施肥寬行播種機。
背景技術:
在農業生產中,最初的秸稈粉碎、旋耕和播種等都是單一的作業機械完成的,后 來出現了具有聯合作業功能的旋播機,但是這種旋播機只能在凈地或根茬地進行作業,不 能在直立玉米秸稈粉碎覆蓋后直接播種。逐漸人們開發了可以對直立玉米秸稈或小麥高 茬秸稈直接粉碎、條帶耕作、化肥深施、播種、鎮壓等作業工序一次完成的播種機,例如ZL 99126557. 2的秸稈條帶切碎耕作播種機。但是這種秸稈條帶切碎耕作播種機還存在一些缺 點,如圖1、2所示,其排種腿的上部呈兩管合一入土下端分行播種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 式的排種腿種子排出時只能從入土下端分行處呈兩條線排出,種子集中播種在兩條線上, 詳見作業后土壤橫截面示意圖圖3。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便于使用鋤頭等傳統農具進行中耕、 除草等田間作業,但是其缺點是種子與種子之間相距較近,單粒種子(作物單一個體)占有 的土地面積相對較小,從而影響整體產量。近年來隨著除草劑等的普遍應用,作物生長過程 中農民群眾很少再用鋤頭等傳統農具進行田間除草作業,而田間作物的群體產量是由每一 個單一個體的產量組成的,要提高群體產量,就要想辦法提高每一個單一個體的產量。提高 單一個體產量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單一個體的占地面積,所以,如何協調好群體與個 體的關系,通過提高個體產量來提高群體產量就成為一個研究方向。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使種子均勻分散開來的簡耕施肥寬行播種機。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簡耕施肥寬行播種機,包括傳動系統、耕作部件、排肥腿、排種腿和鎮壓器,所 述排種腿包括管體和簸箕形出口,簸箕形出口設于管體的下端。所述簸箕形出口內的底面上設有散種體。所述散種體為圓錐體形或半圓錐體。所述簸箕形出口的寬度為13-15cm。所述管體為圓管。本實用新型在保留現有播種機(ZL99126557. 2)耕作、施肥和覆土功能不變的基 礎上,將原來上部呈兩管合一入土下端分行播種結構形式的排種腿的結構改為一個管體, 排種腿下端的種子出口改為簸箕形,并在簸箕形出口內部設有散種體。種子從管體落下后 打在散種體上,從而使種子均勻分散開來,最終從簸箕形出口均勻分散排出。本實用新型改 進后的播種機可以使種子在田間均勻散開,能在不改變播種量的前提下,增加種子單一個 體在田間的占地面積,減少空白地面積,可使作物產量提高5 %左右。
圖1為現有技術排種腿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視圖;圖3為現有技術播種機作業后土壤橫截面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覆蓋寬行播種機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播種機的部件排種腿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的側向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覆蓋寬行播種機作業后土壤橫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覆蓋寬行播種機,如圖4、5、6所示,包括傳動系統11、機體部分12、耕作部件13、排 肥腿14、排種腿10、鎮壓器15和化肥種子箱體16,排種腿10包括圓管形管體1和簸箕形出 口 2,簸箕形出口 2設于管體1的下端,簸箕形出口 2內的底面設有半圓錐體散種體3,簸箕 形出口 2的寬度為13-15cm。由圖7實施例2覆蓋寬行播種機作業后土壤橫截面示意圖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 的播種機作業后所播種的種子41是基本均勻排列的,而現有技術作業后土壤橫截面示意 圖圖3中的種子4則是呈兩條線的形式,對比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作業后種子41均勻性 更大,增加了種子在田間的分布面積,減少空白地面積,對肥料5的分布沒有影響。
權利要求一種簡耕施肥寬行播種機,包括傳動系統、耕作部件、排肥腿、排種腿和鎮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種腿包括管體和簸箕形出口,簸箕形出口設于管體的下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簡耕施肥寬行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簸箕形出口內的底面 上設有散種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簡耕施肥寬行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種體為圓錐體形或 半圓錐體。
4.如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簡耕施肥寬行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簸箕形出 口的寬度為13-15cm。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簡耕施肥寬行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體為圓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簡耕施肥寬行播種機,該簡耕施肥寬行播種機的排種腿包括管體和簸箕形出口,簸箕形出口設于管體的下端,簸箕形出口內的底面上設一散種體。本實用新型改進后的播種機可以使種子在田間均勻散開,能在不改變播種量的前提下,增加種子單一個體在田間的占地面積,減少空白地面積,可使作物產量提高5%左右。
文檔編號A01C7/20GK201766823SQ20102051300
公開日2011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日
發明者季書琴, 張德奇, 李向東, 王漢芳, 郭瑞 申請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