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涉及城市道路工程,特別是涉及路 面雨水的收集利用,路面雨水可通過本裝置收集利用灌溉行道樹和補充地下水。
背景技術:
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已經成為了人類刻不容緩的焦點問題,然而現在城市道 路的雨水都是通過雨水管道排放掉了。對每個城市而言,除了雨季外,大多數降雨均為中雨 和小雨,路面范圍內的雨水大部分通過路面徑流進入雨水管道系統,由于樹坑面積較小,接 納降雨和通過人行道流入樹坑的雨水非常有限,往往樹坑內只是濕潤了表層土壤,無法被 樹木根系吸收,雨過天晴又要人工澆灌,不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消耗大量的寶貴 的水資源。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收集利用道路雨水,解決現有道路排水系統全部排放的問 題,收集部分路面雨水用于灌溉道路行道樹和綠化帶植被,從樹木的下部土壤直接作用于 樹木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吸收,并且具有補充地下水,起到了水資源涵養和保護的作用。本 實用新型構造簡單、施工方便、成本低、材料易得,不影響道路功能和美觀,可節約灌溉用 水,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環保效益。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實現的在對應行道樹的位置,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采用透水路緣石1,樹坑的周圍設置 20 30厘米寬的蓄水層4,透水路緣石1與蓄水層4之間由流槽3聯通,路面雨水即可通 過透水路緣石1、流槽3流至蓄水層4,慢慢向樹坑內的樹木根系滲透,部分雨水滲入地下。 降雨停止后蓄水層4還可存蓄部分雨水。所述的透水路緣石1與普通路緣石2構造尺寸相同,外緣為普通混凝土 10,中部由 透水混凝土 11構成。普通混凝土內設置鋼筋,以保證路緣石的強度,透水混凝土是由單級 配碎石采用膠結材料粘結填充在中間,形成一個透水芯體,有較大的孔隙率以保證有較好 的透水性。
圖1為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平面圖;圖2為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正立面圖;圖3為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側立面圖;圖4為透水路緣石大樣圖。具體實施方法在人行道上行道樹的位置開挖樹坑,長寬比樹坑側石7外緣大20 30厘米,深度 一米左右,用塑料土工格柵5圍成一個隔離框,目的是便于分別填筑蓄水層4和樹坑種植土6,填筑時內外同時填。蓄水層4與透水路緣石1之間開挖流槽3,寬度一米左右,深20 30厘米,對應流槽3位置安裝透水路緣石1。流槽3和蓄水層4填充材料采用砂礫石或碎 石。按照道路施工工序安裝樹坑側石7,鋪設人行道面磚8。在對應透水路緣石的外路面可 略低3厘米左右,有利于收水。
權利要求1.一種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路緣石(1)、普通路緣石O)、流 槽(3)、蓄水層(4)、塑料土工格柵(5)、樹坑種植土 (6)、樹坑側石(7)、人行道面磚(8)、道 路路面(9)。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水路緣石(1) 外緣為普通混凝土(10),中部由透水混凝土(11)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透水路緣石(1)安裝 位置對應在行道樹樹坑。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透水路緣石(1)與蓄 水層⑷之間由流槽⑶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樹坑種植土(6)外圍 由蓄水層⑷環繞。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其特征在于樹坑種植土(6)與蓄 水層(4)之間由塑料土工格柵(5)隔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道路雨水收集利用裝置,屬于道路工程領域。該裝置主要包括透水路緣石、流槽、蓄水層。該裝置設置在人行道行道樹處,道路路緣石對應行道樹樹坑處設置透水路緣石,樹坑的外圍是蓄水層,透水路緣石與蓄水層之間由流槽聯通。雨水沿道路的縱坡和橫坡流至路邊,通過透水路緣石經流槽流至蓄水層,雨水即可慢慢向樹坑內和地下滲透,起到灌溉樹木和補充地下水的作用。本實用新型構造簡單、施工方便、成本低、材料易得,不影響道路功能和美觀,可節約灌溉用水,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環保效益。
文檔編號A01G25/00GK201883360SQ2010205126
公開日2011年6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25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25日
發明者侯丁丁, 劉建華, 宋丹, 王勇強, 苗俊杰, 許棟梁, 黎曉林 申請人:侯丁丁, 劉建華, 黎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