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通過組織培養技術的植物再生領域,特別是一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正在掀起“試管苗”熱,許多花卉、林木、果樹、蔬菜都可通過組織培養進行大規模的無性繁殖。由于通過組織培養可以進行無病毒植株的培育,且都是在人工無菌操作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大規模的人工培養和工廠化生產,因此組織培養技術對食物資源的保質、保純和反季節生產有著特殊作用,有望在本世紀將形成大產業。目前各種組織培養育苗技術,對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均采用三角玻璃瓶,采用這種培養容器,存在著培養瓶占據的空間大,運輸難度高,其空瓶及種苗瓶在運輸時占據的運輸空間大,同時會造成較大的運輸損耗;再有玻璃瓶難以清洗,耗費的人力和費用增加了生產工本;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過程所需的溫度、光照等培養環境均必須在培養瓶外的存放空間中另外依靠相關的設備來實現。由此可見,研究并設計一種培養容器簡易實用,制造和使用成本低,適合規模化工廠化生產的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是必要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研究并設計一種培養容器簡易實用,制造和使用成本低,適合規模化工廠化生產的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本發明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其特征是培養容器采用包括鏤空網格底板,沿著底板四周邊緣且與底板垂直的側板,其特征是網格底板與側板的結合位置高于側板的下邊緣,側板的下邊緣設計有與其四周邊緣密封結合的、無鏤空網格的密實底板,側板位于與網格底板結合位置的之下設計有輸入管和輸出管, 托盤上口活動地契合有上罩的全封閉微環境控制用育苗托盤。所述的輸入管和輸出管在側板上的設置位置不在同一側面上,且輸入管的設置位置高于輸出管的設置位置。所述的輸入管和輸出管上均設計有控制輸入或輸出的單向閥。 上述設計的技術效果是;從輸進、輸出管輸送水分、營養物質及其他促進根部萌生、發育的物質,調接氧氣和二氧化碳氣體的比例、溫度、濕度,更加均勻合理。單向閥的設計是必要時關閉閥門后,使育苗托盤的網格底板下面相對封閉,以更好地營造和控制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期的試管外組培苗根部以下的微環境。所述的輸入管設置于緊靠密實底板的側板下部。 該項設計的技術效果是必要時可以排空從輸入管進入的或從培養容器上部滲入的水分、營養物質及其他促進根部萌生、發育的物質。所述的上罩的下口與托盤上口活動地契合是通過設計有凹凸相扣的榫口實現的。 所述的上罩的內面設計有噴霧裝置和光照裝置。上述設計的技術效果是凹凸相扣的榫口實現上罩的下口與托盤上口活動地契合,一方面使育苗托盤的上部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期的試管外組培苗微環境實現較好的封閉,配合前述必要時關閉輸入管和輸出管上閥門后, 使育苗托盤的網格底板下面的微環境相對封閉,這樣就形成了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期的試管外組培苗從上到下較好封閉的整個育苗微環境。噴霧裝置和光照裝置的設計是實現對各種不同不同品種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期的試管外組培苗的溫度、濕度和光照要求的微小環境要素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活動地契合意味著可以從育苗托盤上口移開上罩,以方便地對育苗托盤內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期的試管外組培苗進行管理或移栽,也可以方便地對噴霧裝置和光照裝置進行維護或修理。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經初步實施,與現有技術相比顯示了如下有益效果1、培養容器簡易實用,制造和使用成本低。與現有技術采用的三角玻璃瓶相比,只需采用塑料工藝制造,其運輸和使用中的耗損與玻璃培養瓶相比大降低。2、適應對各種不同品種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期的試管外組培苗的全封閉微環境進行有效控制。本發明實施得到的一種全封閉微環境控制用育苗托盤,首先經輸入管輸入蒸汽,對微環境和分化增殖生根煉苗的培養基進行消毒;其次在育苗托盤上口活動地契合有帶噴霧裝置和光照裝置的上罩,實現對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期的溫度、濕度、光照要求的微小環境要素的有效控制。3、作為一種對試管外組培苗生長微環境進行有效控制的系統單元,只需將眾多本發明的培養容器的輸入管和輸出管分別連接成管網,就可以組合成一個對試管外組培苗生長微環境進行有效控制的系統。在此基礎上,根據對試管外組培苗分期分批進行分化增殖生根煉苗需要劃區管理,就方便地實現試管外組培苗的規模化工廠化經營生產。
圖1為符合本發明培養容器主題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榫口結構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培養容器的結構透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將本發明的培養容器全封閉微環境控制用育苗托盤的實施細節說明如下如圖1、2、3所示,一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其特征是培養容器采用包括鏤空網格底板1,沿著底板四周邊緣且與底板垂直的側板2,其特征是網格底板與側板的結合位置3高于側板的下邊緣21,側板的下邊緣設計有與其四周邊緣密封結合的、無鏤空網格的密實底板4,側板位于與網格底板結合位置的下部設計有輸入管5和輸出管6,托盤上口活動地契合有上罩7的全封閉微環境控制用育苗托盤。結合具體實施,圖1 中還顯示了育苗用基質11和幼苗期苗木12。如圖1、3所示,所述的輸入管5和輸出管6在側板上的設置位置不在同一側面上, 且輸入管的設置位置高于輸出管的設置位置,所述的輸入管5設置于緊靠密實底板4的側板2下部。所述的輸入管5和輸出管6上均設計有控制輸入或輸出的單向閥51、61。如圖1、2所示,所述的上罩7的下口與托盤上口契合是通過設計有凹凸相扣的榫口 8實現的。所述的上罩7的內面設計有噴霧裝置9。所述的上罩的內面還設計有光照裝置10。實施例花葉夾竹桃的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步驟1 將從試管中長成的芽苗,剪切,轉接于經消毒的含有增殖培養基的全封閉微環境控制用育苗托盤中進行增殖培養,所述的增殖培養基為每升基本培養基加玉米素(ZT)O. 5-1. 5毫克、6 —芐基嘌呤1. 0-2. 0毫克、吲哚丁酸0. 05-0. 2毫克和活性炭 (Charcoal) 1000-2000毫克;步驟2 將步驟1中培養的芽苗,剪切,接種于經消毒的含有壯苗培養基的全封閉微環境控制用育苗托盤中,進行壯苗培養,30天后進入下一步,所述的壯苗培養基為每升基本培養基加玉米素(ZT)O. 2-1. 0毫克、6-芐基嘌呤0. 5-1. 0毫克、吲哚丁酸0. 1-0. 3毫克和活性炭(Charcoal) 1000-2000毫克;步驟3 將步驟2中培養的壯苗,去掉基部愈傷組織和部分葉片,留4-5片葉片,接種于經消毒的含有生根處理產生根原基全封閉微環境控制用育苗托盤中,進行生根培養7-12天,所述的生根處理產生根原基培養基為每升基本培養基加0c-萘乙酸(NAA)O. 2-0. 5毫克、吲哚丁酸0. 4-0. 8毫克和活性炭 (Charcoal) 2000-3000毫克;步驟4 將步驟3中生長的帶有根原基的無根小苗,取出清洗, 移栽到含有泥炭黃心土 = 1 1(體積比)的全封閉微環境控制用育苗托盤的基質中,澆透水,保持溫度25-28°C,相對濕度85%以上,遮光(前10天)75%,后逐漸見光,25天后生根成活;步驟5 將步驟4中生長有帶根小苗的全封閉微環境控制用育苗托盤的上罩移開, 讓帶根小苗在自然環境下生長15天進行煉苗,然后移栽至栽培田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其特征是培養容器采用包括鏤空網格底板(1),沿著底板四周邊緣且與底板垂直的側板O),網格底板與側板的結合位置(3)高于側板的下邊緣(21),側板的下邊緣設計有與其四周邊緣密封結合的、無鏤空網格的密實底板G),側板位于與網格底板結合位置的下部設計有輸入管( 和輸出管(6),托盤上口活動地契合有上罩(7)的全封閉微環境控制用育苗托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輸入管( 和輸出管(6)在側板上的設置位置不在同一側面上,且輸入管的設置位置高于輸出管的設置位置,所述的輸入管(5)設置于緊靠密實底板的側板(2)下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輸入管( 和輸出管(6)上均設計有控制輸入或輸出的單向閥(51)、(6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上罩(7)的下口與托盤上口契合是通過設計有凹凸相扣的榫口(8)實現的。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上罩(7)的內面設計有噴霧裝置(9)。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上罩(7)的內面設計有光照裝置(10)。
全文摘要
一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方法。屬苗木栽培技術。其特征是培養容器采用包括由網格底板,側板,其特征是網格底板與側板的結合位置高于側板的下邊緣,側板的下邊緣設計有與其四周邊緣密封結合的密實底板,側板位于與網格底板結合位置之下設有輸入管和輸出管,托盤上口活動地契合有上罩的全封閉微環境控制用育苗托盤,上罩的內面設有噴霧裝置和光照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培養容器簡易實用,制造和使用成本低;適應對各種不同品種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期微環境進行有效控制;將眾多培養容器的輸入管和輸出管分別連接成管網,就可以組合成對試管外組培苗的分化增殖生根煉苗微環境進行有效控制的系統,實現規模化工廠化經營生產。
文檔編號A01G31/00GK102369874SQ20111024912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9日
發明者王承宏 申請人:鎮江盛弘景觀植物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