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漁線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動漁線輪,特別是指一種用于卷繞魚線的電動漁線輪。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電動漁線輪是一種在結冰的湖上或拱頂船(K一 A fnV )上釣公魚(學 S=Hypomesus nipponensis)等的小魚時使用的小型漁線輪。該電動漁線輪具有與被稱為尾節的較短且具有彈性的釣竿相安裝的漁線輪主體;配置在漁線輪主體上用于卷繞魚線的卷線筒;用于使卷線筒旋轉的馬達;配置在漁線輪主體的側部、用于使馬達開始驅動與停止驅動的開關操作部。使用這樣的漁線輪,通過對開關操作部進行打開操作從而使馬達開始驅動、使卷線筒旋轉,從而進行卷線。另外,在這樣的電動漁線輪上,用于控制卷線的開關操作部有兩種,即持續式開關與點動開關,使用持續式開關的話,在對開關操作部進行一次打開操作時馬達旋轉,再次對開關操作部進行打開操作時馬達停止工作,從而能夠使卷線動作持續性地進行;使用點動開關的話,只有在開關操作部被執行打開操作時才能使馬達旋轉,在開關操作部未被進行打開操作時馬達停止工作,從而,在操作開關被操作至打開狀態的一定時間內進行卷線動作。例如,作為采用持續式開關的電動漁線輪而言,已知的有在漁線輪主體的右側部配置有一個這樣的開關(右側開關,右側自動開關)的結構,以及在漁線輪主體的左側部配置有一個這樣的開關(左側開關,左側自動開關)的結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 1)。另一方面,作為采用點動開關的電動漁線輪而言,已知的有在漁線輪主體的右側部配置有一個這樣的開關(右側開關,右側標準開關)的結構,以及在漁線輪主體的左側部配置有一個這樣的開關(左側開關,左側標準開關)的結構(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此外, 作為既采用持續式開關又采用點動開關的電動漁線輪而言,已知的有在漁線輪主體的上部配置一個持續式開關以及兩個點動開關這樣的(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發明專利授權公報第4392627號專利文獻2 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9-240273號非專利文獻非專利文獻1 網址“URL :http//www. yety. jp/index. html”上述現有技術中,對于采用持續式開關或者采用點動開關的電動漁線輪而言,由于僅在漁線輪主體的右側部或左側部配置一個持續式開關或者點動開關,因而只能使用持續式開關或者只能使用點動開關,所以,釣魚者需要準備兩種電動漁線輪,其中一種在漁線輪主體的左側部或右側部配置有持續式開關,另一種在漁線輪主體的左側部或右側部配置有點動開關。但這樣的話,準備多個電動漁線輪會增加釣魚者的負擔。另外,對于在漁線輪主體的上部配置有一個持續式開關與兩個點動開關這樣的電動漁線輪而言,雖然不必準備多個電動漁線輪就既能夠使用持續式開關又能夠使用點動開關,然而,由于在持續式開關與點動開關配置在漁線輪主體的規定位置上,因而,對開關的操作必須要由不同于抓握漁線輪主體的側部的手指來進行,因而,這樣的開關操作部的操作性能較差。另外,由于配置了兩個相同功能的點動開關,因而需要另外準備開關以及配置開關的空間,這會使得漁線輪變得較大,且增加漁線輪的制造成本。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會變得較大且能夠提高開關操作部的操作性能的電動漁線輪。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第1技術方案的電動漁線輪構成為,用于卷繞魚線,包括漁線輪主體;卷線筒,其支承在所述漁線輪主體上且能夠轉動,用于卷繞魚線;馬達,用于使所述卷線筒旋轉;漁線輪控制部,其具有馬達控制部,該馬達控制部對所述馬達的驅動進行控制;第1開關操作部,配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的右側部;第2開關操作部,配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的左側部;開關模式切換機構,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與所述第2操作部分別被設定在點動開關模式與持續式開關模式,所述開關模式切換機構用于使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與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的模式產生互換,在點動開關模式下,僅在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或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被操作時所述馬達旋轉,在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或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未被操作時,所述馬達停止。在持續式開關模式下,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或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被操作后,所述馬達旋轉,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或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再次被操作后,所述馬達停止。采用這樣的電動漁線輪,能夠由開關模式切換機構使,配置在漁線輪主體的右側部上的第1開關操作部以及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左側部上的第2開關操作部上被設定的開關操作模式能夠產生互換。能夠進行這樣的兩種狀態的切換,即,第1開關操作部被設定為點動開關模式而第2開關操作部被設定為持續式開關模式的狀態,以及第1開關操作部被設定為持續式開關模式而第2開關操作部被設定為點動開關模式的狀態。如此,第1開關操作部與第2開關操作部的模式能夠互換,僅需設置第1開關操作部與第2開關操作部這兩個開關即可,無需像現有技術那樣另外配置相同功能的開關,因而不會使漁線輪變得較大。另外,由于第1開關操作部配置在漁線輪主體的右側部,第2開關操作部配置在漁線輪主體的左側部,因而能夠用抓握漁線輪主體的側部的手指對第1開關操作部與第2開關操作部進行操作,從而提高了開關操作部的操作性能。第2技術方案的電動漁線輪為,在第1技術方案所述的電動漁線輪的結構的基礎上,還包括配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上的切換開關操作部,所述開關模式切換機構,根據所述切換開關操作部被進行的操作,使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與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上被設定的點動開關模式與持續式開關模式互換。第3技術方案的電動漁線輪為,在第1或第2技術方案所述的電動漁線輪的結構的基礎上,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與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分別配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的左側部與右側部且位置相互對稱。第4技術方案的電動漁線輪為,在第1 第3技術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漁線輪的結構的基礎上,所述漁線輪主體形成為用一只手就能夠抓握住整個該漁線輪主體這樣的大小,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與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以能夠用拇指或食指進行操作這樣的方式分別配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的左側部與右側部。第5技術方案的電動漁線輪為,在第1 第4技術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漁線輪的結構的基礎上,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上的顯示部,所述漁線輪控制部還具有顯示控制部,該顯示控制部,使顯示圖形顯示在所述顯示部上,該顯示圖形至少顯示,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與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被設定為所述點動開關模式還是所述持續式開關模式。本發明的效果采用本發明,在電動漁線輪上,能夠由開關模式切換機構使,配置在漁線輪主體的右側部上的第1開關操作部以及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左側部上的第2開關操作部所設定的開關操作模式能夠產生互換,因而,不會使電動漁線輪變得較大,且能夠提高開關操作部的操作性能。
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電動漁線輪的主視圖;圖2為上述電動漁線輪的右視圖;圖3為從前方看到的上述電動漁線輪的斜視圖;圖4為將止擋導向件安裝在漁線輪主體上的狀態下的放大圖;圖5為上述止擋導向件的放大斜視圖;圖6為上述漁線輪主體的止擋導向件安裝部的放大圖;圖7為上述漁線輪主體的拆下卷線筒時的放大圖;圖8為第1開關操作部處于點動開關模式時的顯示部的放大圖;圖9為第2開關操作部處于點動開關模式時的顯示部的放大圖;圖10上述電動漁線輪的控制模塊框圖;圖11為上述卷線筒的分解結構凸;圖12為上述卷線筒的魚線卡止部安裝部的放大圖;圖13為上述卷線筒的旋鈕部件的放大圖;圖14為馬達以及馬達殼的放大圖;圖15為上述馬達與馬達殼安裝部分的放大斜視圖;圖16為將電動漁線輪與釣鉤相安裝后降下釣鉤組件狀態下的右視圖;圖17為將電動漁線輪與釣鉤相安裝后收起上述釣鉤組件狀態下的右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漁線輪主體;Ia釣竿安裝部;Ib卷線筒收裝凹部;Ic鼓出部;Id第1槽部;Ie第 1突出部;If第2突出部;Ig第2槽部;Ih阻擋部;2卷線筒;加卷線體部;2b第1凸緣部; 2c第2凸緣部;2d安裝槽孔;2e通孔;2f凹部;3馬達;3a卡合槽;4第1開關操作部;5第 2開關操作部;6顯示部;7第3開關操作部;8第4開關操作部;9離合器操作部;10止擋導向件;IOa接觸孔部;IOb第1連接部;IOc第2連接部;IOd第1安裝部;IOe第2安裝部; 11卷線筒軸;Ila螺紋部;20魚線卡止部;20a主體部;20b基端部;20c頭端部;21第1軸承部件;22第2軸承部件;23套環部件;對螺母部件;2 螺紋孔;24b通孔;2 內凸緣部; 250形環;26磁體;30漁線輪控制部;31馬達控制部;32顯示控制部;40馬達支架;40a卡合突起;41卷線筒傳感器;42卷線筒計數器;43存儲部;44電流值檢測部;G導向環;H釣鉤組件;K結兒;L魚線;M主線(道絲);R釣竿;S止擋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中本實施方式涉及的電動漁線輪為一種在結冰的湖上或拱頂船上釣公魚等的小魚時使用的小型漁線輪。該電動漁線輪具有與被稱為尾節的、較短且具有彈性的釣竿相安裝的漁線輪主體1 ;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右上側前部且用于卷繞魚線L的卷線筒2 ;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內部、用于使卷線筒2旋轉的馬達3 (參照圖10 與圖14);分別配置在漁線輪主體的右側部與左側部、用于使馬達3進行驅動與停止驅動的第1開關操作部4與第2開關操作部5 ;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上表面、用于顯示各種信息的顯示部6 ;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上表面且位于顯示部6的后側、用于進行開關模式切換等的切換設定的第3開關操作部7與第4開關操作部8 ;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上表面且位于顯示部6的前側、用于使馬達3的旋轉向卷線筒2傳遞或者使該傳遞被切斷的離合器操作部9。另外,在漁線輪主體1的前部形成有釣竿安裝部la,該釣竿安裝部伸出形成為筒狀,用于安裝釣竿R,在釣竿安裝部Ia與釣竿R的基端部外周上安裝著可拆卸的止擋導向件 10,該止擋導向件10通過與設置在魚線L上的止擋件S (參照圖17)接觸從而使魚線L的卷繞停止。使用這樣的電動漁線輪,通過對第1開關操作部4與第2開關操作部5進行打開操作從而使馬達3進行驅動,從而使卷線筒2旋轉從而卷繞魚線2。另外,采用這樣的電動漁線輪,魚線L的卷繞動作僅通過馬達3的驅動而使卷線筒2旋轉來進行,并未設有用手動操作而使卷線筒2旋轉的把手等。如圖1 圖3所示,漁線輪主體1形成為用一只手即可抓握住其整體這樣的大小, 為由合成樹脂制的多個盒體組裝部件組裝在一起而構成的盒體部件,其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較長,且內部具有收裝空間。如圖1 圖3所示,漁線輪主體1具有釣竿安裝部Ia與卷線筒收裝凹部lb,釣竿安裝部Ia為從卷線筒主體1的右下側前部向前方伸出而形成的圓筒狀,用于安裝釣竿R。卷線筒收裝凹部Ib形成在卷線筒主體1的右下側前部,向內凹進而形成,用于配置卷線筒2。如放大4與圖6所示,釣竿安裝部Ia為從漁線輪主體1的卷線筒收裝凹部Ib的下部向前伸出的圓筒狀部分,釣竿R安裝固定在其內周部中,其外周部上安裝著可拆卸的止擋導向件10,在卷繞魚線L時,設置在魚線L上的止擋件S (參照圖17) 與該止擋導向件10接觸則會使魚線L的卷繞停止。如圖4與圖5所示,止擋導向件10為由金屬絲彎折而形成的部件。如圖5所示, 止擋導向件10具有接觸孔部10a、第1連接部10b、第2連接部10c、第1安裝部10d、第2 安裝部10e,其中,接觸孔部IOa形成為橫長狀,使得魚線L能夠一邊在橫向上移動一邊通過該接觸孔10a,但是止擋件S會與該接觸孔IOa接觸而不能通過;第1連接部IOb從接觸孔 IOa的下部中央處向下延伸而形成;第2連接部IOc從接觸孔IOa的下部中央處向斜下前方延伸而形成;第1安裝部IOd為圓環狀,形成在第1連接部IOb的下部,安裝在釣竿安裝部Ia的外周部上且可拆卸;第2連接部IOe為圓環狀,形成為第2連接部IOc的下部,安裝在釣竿R的基端側外周部上且可拆卸。由一根金屬絲彎折而形成接觸孔部10a、第1連接部 10b、第2連接部10c、第1安裝部10d、第2安裝部10e,即它們為一體結構。如圖4所示,接觸孔部IOa為近似呈橢圓形的孔,為橫長狀,且其橫向尺寸大致與卷線筒2的卷線部分的寬度相同,魚線L可以一邊在橫向上移動一邊通過該接觸孔部10a。另外,如圖17所示,接觸孔部IOa的上下方向尺寸小于止擋件S的直徑,因而止擋件S會與接觸孔部IOa接觸而不會從中通過。另外,如圖2與圖4所示,第1安裝部IOd安裝在直徑較大的釣竿安裝部Ia 的外周部上,第2安裝部IOe安裝在直徑較小的釣竿R的基端部外周上,第1安裝部IOd的直徑比第2安裝部IOe的直徑大。另外,如圖6所示,在釣竿安裝部Ia的下部向下鼓出形成有鼓出部lc,在該鼓出部Ic的外周部形成有圓弧狀的第1槽部ld,該第1槽Id部沿著釣竿安裝部Ia的外周部形成。止擋導向件10的第1安裝部IOd的下部安裝在該第1槽部 Id中,從而使止擋導向件10向前后方向的移動被限制,防止止擋導向件10脫落。另外,如圖6所示,在釣竿安裝部Ia的上方,從漁線輪主體1的前部向前突出地形成有第1突出部 Ie以及第2突出部If,于該第1突出部Ie以及第2突出部If之間形成第2槽部lg,該第 2槽部Ig可供止擋導向件10的第1連接部IOb的下部穿過(通過)。如圖4所示,由于止擋導向件10的第1連接部IOb穿在該第2槽部Ig中,因而使止擋導向件10向左右方向的移動被限制,止擋導向件10被限制在規定的位置而不能旋轉。為了將這樣的止擋導向件10安裝在電動漁線輪以及釣竿R上,如圖6所示,首先, 在釣竿R與釣竿安裝部IOa相脫離的狀態下,將止擋導向件10的第1安裝部IOd安裝在釣竿安裝部Ia的外周部上。此時,如圖4所示,將止擋導向件10的第1連接部IOb穿在第1 突出部Ie以及第2突出部If之間的第2槽部Ig中,從而使止擋導向件10被定位,之后使止擋導向件10的第1安裝部IOd壓入安裝在鼓出部Ic的第1槽部Id中。之后,在第1安裝部IOd被安裝在第1槽部Id中的狀態下,將釣竿R的基端部穿過止擋導向件10的第2 安裝部IOe后插入釣竿安裝部le,并將釣竿R固定在其中。為了將止擋導向件10從電動漁線輪以及釣竿R上拆下,按照與上述作業動作相反的步驟進行拆卸即可。接下來,如圖16所示,在止擋導向件10被安裝在電動漁線輪以及釣竿R上的狀態下,將卷線筒2上卷繞著的魚線L從后向前穿過止擋導向件10的接觸孔部10a,之后穿過止擋件S。止擋件S為大致呈球狀的珠子,其中央部形成有穿魚線通孔,該通孔的直徑稍稍大于魚線L的直徑。此外,止擋件S的直徑比止擋導向件10的接觸孔部IOa的孔的上下方向尺寸大,因而止擋件S會與接觸孔部IOa接觸而不會穿過該接觸孔部10a。另外,在釣竿R 的外周部安裝有導向環G,止擋件S的直徑大于最靠后的導向環G的孔部的尺寸,因而該止擋件S會與最靠后的導向環G相接觸而不會穿過最靠后的導向環G。即,止擋件S能夠在止擋導向件10與最靠后的導向環G之間進行前后移動。將魚線L穿過安裝在釣竿R的外周部上的多個導向環G,將魚線L的端部與連接著釣鉤組件H的主線(或道絲,日語原文“道糸”,指連接在釣竿的頂端與系鉤線之間的一段魚線)M相連接。在魚線L與道絲M之間形成一個結兒K,該結兒K不能穿過止擋件S的穿魚線通孔,但能夠穿過多個導向環G。在此狀態下,進行卷繞魚線,直至結兒K穿過最靠后的導向環G而接觸到止擋件 S,進一步地進行卷繞魚線,則結兒K推動止擋件S使其向止擋導向件10的接觸孔部IOa移動,如圖17所示,止擋件S接觸到止擋導向件10的接觸孔部10a,從而使魚線的卷繞動作停止。此時,釣鉤組件H停在釣竿R的頭端(頂端)的前面,所以釣鉤組件H不會進入最靠前的導向環G。因而,通過設置在于的止擋導向件10從而能夠防止釣鉤組件H被卷入卷線筒 2中。如圖1 圖3所示,漁線輪主體1的右上側前部向內凹進從而形成卷線筒收裝凹部lb,在該卷線筒收裝凹部Ib的側部安裝著卷線筒軸11 (參照圖7),卷線筒2支承在該卷線筒軸11上且能夠轉動,從而使整個卷線筒2被配置在卷線筒收裝凹部Ib中。另外,如圖 3、圖4以及圖7所示,在卷線筒收裝凹部Ib的上,于卷線筒2的下方形成有由沿著卷線筒 2的外形而設置的多個柱狀突筋構成的阻擋部lh,設置在阻擋部Ih是為了,防止魚線L從卷線筒2上向卷線筒收裝凹部Ib的側部一側脫落從而纏在卷線筒軸11上。阻擋部Ih由設置在卷線筒收裝凹部Ib的側部側底部上的多個柱狀突筋排列構成,近似形成為臺階狀, 并且,覆蓋卷線筒2的整個下部外周,因而,能夠由該阻擋部Ih防止被卷線筒2卷繞的魚線 L脫落到卷線筒收裝凹部Ib的側部一側。此外,由于由多個柱狀突筋構成阻擋部lh,因而, 能夠防止,阻擋部Ih的壁厚較厚時進行樹脂成形而產生的收縮等原因造成阻擋部Ih產生變形,進而使阻擋部Ih與卷線筒2的位置關系變得不確定。如圖11與圖12所示,卷線筒2具有卷線體部加、第1凸緣部2b、第2凸緣部2c、 通孔加、安裝槽孔部2d,其中,卷線體部加為圓筒狀,用于將魚線L卷繞在其外周上;第1 凸緣部2b從卷線體部加的一端向徑向外側延伸而形成;第2凸緣部2c從卷線體部加的另一端向徑向外側延伸而形成;通孔加形成在卷線體部加的內周部、供卷線筒軸11穿過; 安裝槽孔部2d沿第1凸緣部2b的徑向形成、連通該第1凸緣部2b的外周與通孔加,該安裝槽孔部2d用于安裝魚線卡止件20。此外,卷線體部加為直徑大于卷線筒軸11的筒狀部件。如圖11所示,在第1凸緣部2b的面對卷線筒收裝凹部Ib的側部的表面上粘接固定著兩個磁體26。該兩個磁體沈配置在與安裝在漁線輪主體1的內部但未示出的干簧管繼電器相對著的位置,用于檢測卷線筒2的轉速。如圖11與圖12所示,將將魚線卡止件20的基端部20b卡止在通孔2e上后,從第1凸緣部2b —側的開口將第1軸承部件21壓入固定在通孔2e中,從第2凸緣部2c側的開口將套環部件23安裝進通孔2e中后,從第2凸緣部 2c側的開口將第2軸承部件22壓入固定在通孔加中。第1軸承部件21與第2軸承部件 22為滾珠軸承,其外周部與通孔2e相固定,內周部與卷線筒軸11相固定。套環部件23為配置在第1軸承部件21與第2軸承部件22之間的定距環,是一個筒狀部件,卷線筒軸11 穿過其內周部。卷線筒軸11的頭端旋入螺母部件M中,并且由0形環25來放松。如放大圖13所示,螺母部件M具有螺紋孔Ma、通孔Mb、內凸緣部Mc,其中,螺紋孔2 與形成在卷線筒軸11的頭端外周部上的螺紋部Ila相旋合;通孔24b形成在螺紋孔2 的開口一側且直徑比螺紋孔2 大,在該通孔Mb的內周部以壓縮狀態安裝有0形環25 ;內凸緣部 2 從通孔24b的開口側內周部向徑向內側突出而形成。內凸緣部2 與卷線筒軸11之間的間隙稍小于0形環25的直徑,從而,在將0形環25卡止在通孔24b的內周部的狀態下卷線筒軸11穿過0形環25.如圖1 圖3、圖11及圖12所示,魚線卡止件20為金屬絲制的部件,其基端部20b 卡止在卷線筒2的通孔2e上,頭端部20c露出到卷線筒2的第1凸緣部2b的外周部,魚線 L能夠夾持在頭端部20c與卷線筒2的第1凸緣部2b的外周部之間。如圖2、圖3及圖11 所示,將一根金屬絲對折,且準備3個這樣的,將三個這樣的魚線卡止件20分別安裝在等間隔地設置在三處位置上的安裝槽孔2d中。如圖12所示,魚線卡止件20具有安裝在安裝槽孔2d中的主體部20a、一體形成在主體部20a的基端側的基端部20b、一體形成在主體部 20a的頭端側的頭端部20c。主體部20a為安裝在安裝槽孔2d中的直線狀部分,且粘接固定在安裝槽孔2d中。通孔2e的一部分向內凹進而形成凹部2f,該凹部2f凹進的程度大致與魚線卡止部20的厚度(金屬絲直徑)相等,基端部20b從第1凸緣部2b的安裝槽孔2d 沿著該凹部2f彎曲,從而,該魚線卡止部20的基端部20b卡止在通孔加上。頭端部20c從第1凸緣部2b的安裝槽孔2d沿著第1凸緣部2b的外緣部彎曲而形成。在頭端部20c與第1凸緣部2b的外周部之間形成有些許的間隙,魚線L能夠被夾持在該間隙中。為了將這樣的卷線筒2與魚線卡止部20組裝在一起,首先,將一根金屬絲對折,之后形成這樣的魚線卡止部20,即,頭端部20c被彎折為從第1凸緣部2b的安裝槽孔2d沿著第1凸緣部2b的外緣部而形成的形狀,基端部20b被彎折為從第1凸緣部2b的安裝槽孔2d沿著通孔加的凹部2f而形成的形狀。在此狀態下,如圖12所示,將魚線卡止部20 的基端部20b與主體部20a安裝在第1凸緣部2b的安裝槽孔2d中,使魚線卡止部20的基端部20b卡止在通孔2e中。之后,用粘接劑將安裝在第1凸緣部2b的安裝槽孔2d中的魚線卡止部20的主體部20a固定。并且,從第1凸緣部2b —側的開口將第1軸承部件21壓入固定在通孔加中,從第2凸緣部2c側的開口將套環部件23安裝進通孔加中后,從第2 凸緣部2c側的開口將第2軸承部件22壓入固定在通孔2e中。接下來,使卷線筒軸11依次穿過第2軸承部件22、套環部件23、第1軸承部件21,使卷線筒軸11的頭端部上的螺紋部Ila與處于將0形環25卡止在通孔Mb的內周側的狀態下的螺母部件M相旋合,從而使卷線筒2被支承在卷線筒軸11上且能夠旋轉。馬達3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內部,通過使馬達3的旋轉傳遞給卷線筒軸11從而能夠使卷線筒2旋轉。用于將馬達3的旋轉傳遞給卷線筒軸11的旋轉動力傳遞機構內具有未示出的離合器機構,通過對離合器操作部9(參照圖1)的開、關操作,從而能夠使該旋轉的傳遞被執行或被切斷。如圖14所示,馬達3安裝在由鋼板構成的馬達支架40上,通過使安裝在馬達支架40上的馬達3隨馬達支架40 —起與卷線筒軸11相接觸或相遠離,從而能夠實現離合器的接合與分離。如放大圖15所示,為了將馬達3安裝在這樣的馬達支架40 上,將馬達支架40的卡合突起40a彎折使其卡合在預先形成在馬達3上的卡合槽3a中從而實現固定。這里,通過在馬達3上預先形成卡合槽3a,從而不必對馬達3進行加工即可實現將馬達3安裝在馬達支架40上。另外,在將馬達3安裝在馬達支架40上之前,將預先形成在馬達3上的凹部與槽部涂上硅膠或者貼上膠帶從而將其封閉,由此,能夠實現對馬達3 的防水。如圖1 圖3所示,第1開關操作部4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右側部,為用于使馬達3的驅動開始或停止的開關。如圖1所示,第2開關操作部5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左側部,為用于使馬達3的驅動開始或停止的開關。如圖1所示,第1開關操作部4與第2開關操作部5分別位于漁線輪主體1的右側部與左側部且位置相對稱。漁線輪主體1形成為能夠用一只手即可握住整個該漁線輪主體1這樣的大小。第1開關操作部4與第2開關操作部5分別配置于能夠用拇指或食指進行操作到的漁線輪主體的右側部與左側部。具體而言,用左手進行操作的時候,能夠用拇指對第1開關操作部4進行操作,用食指對第2開關操作部5進行操作。另外,在用右手進行操作的時候,能夠用食指對第1開關操作部4進行操作,用拇指對第2開關操作部5進行操作。作為使馬達3進行驅動的開關模式而言,有點動開關模式與持續式開關模式,這兩種開關模式分別設定在第1開關操作部4與第2開關操作部5。具體而言,在點動開關模式下,僅在第1開關操作部4或第2開關操作部5被操作(例如,可以是按下)時馬達3旋轉,在第1開關操作部4或第2開關操作部5未被操作時,馬達3停止。另外,在持續式開關模式下,第1開關操作部4或第2開關操作部5被操作后,馬達3旋轉,第1開關操作部4或第2開關操作部5再次被操作后,馬達3停止。另外,通過同時按動第3開關操作部7與第4開關操作部8,從而能夠使,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 的右側部上的第1開關操作部4以及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左側部上的第2開關操作部5 上被設定的開關操作模式(點動開關模式與持續式開關模式)產生互換。這樣的開關操作模式的切換是有后述的漁線輪控制部30 (參照凸10)實現的,即,在控制部30檢測到第3 開關操作部7與第4開關操作部8同時被按動時,該控制部30對第1開關操作部4與第2 開關操作部5進行控制,切換被分配在它們二者上的開關操作模式(點動開關模式與持續式開關模式)。如圖1所示,顯示部6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上表面上,為用于顯示各種信息的筆段式的液晶顯示器,并且,該顯示部6配置在離合器操作部9、第3開關操作部7以及第4開關操作部8之間。如放大8與圖9所示,顯示部6具有水深顯示部6a、電量顯示部6b、 開關操作部狀態顯示部6c、速度顯示部6d,其中,水深顯示部配置在上部,用于顯示釣鉤組件所處的水深;電量顯示部6b配置在水深顯示部6a的下方左側,用于顯示電池的剩余電量;開關操作部狀態顯示部6c配置在水深顯示部6a的下方中央處,用于顯示第1開關操作部4與第2開關操作部5的狀態,在第1開關操作部4處于點動開關模式時顯示圖形R(參照圖8),在第2開關操作部5處于點動開關模式時顯示圖形L(參照圖9);速度顯示部6d 配置在水深顯示部6a的下方左側,用于顯示卷線筒2的轉速。這里,如圖8所示,在開關操作部狀態顯示部6c上顯示圖形R時,表示第1開關操作部4處于點動開關模式而第2開關操作部5處于持續式開關模式。另外,如圖9所示,在開關操作部狀態顯示部6c上顯示圖形L時,表示第2開關操作部5處于點動開關模式而第1開關操作部4處于持續式開關模式。如圖1所示,第3開關操作部7與第4開關操作部8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上表面上,用于進行開關模式等的切換的設定。第3開關操作部7與第4開關操作部8配置在顯示部的后方,二者相左右并排設置,其中,第3開關操作部7位于右側,第4開關操作部8 位于左側。這里,通過對第3開關操作部7與第4開關操作部8同時進行按動,從而能夠使, 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右側部上的第1開關操作部4以及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左側部上的第2開關操作部5上被設定的開關操作模式(點動開關模式與持續式開關模式)產生互換。在漁線輪主體1的內部配置有漁線輪控制部30 (參照圖10),該漁線輪控制部30 包含CPU、RAM、I/O接口等。如圖10所示,漁線輪控制部30連接著第1開關操作部4、第2 開關操作部5、第3開關操作部7、第4開關操作部8等的各個開關操作部以及漁線輪傳感器41、漁線輪計數器42、電流值檢測部44、馬達控制部31、顯示控制部32、存儲部43,還有其他的輸入輸出部。其中,漁線輪傳感器41與漁線輪計數器42用于檢測卷線筒2的旋轉方向以及轉速(旋轉位置數據);電流值檢測部44用于檢測出流過馬達3的電流值;馬達控制部31按照控制程序而對馬達3的驅動進行控制;顯示控制部32對顯示部6的顯示進行控制;存儲部43用于存儲各種數據。卷線筒傳感器41由前后并排配置的兩個先導開關構成。先導開關針對按照在卷線筒2上的兩個磁體沈進行檢測,該檢測而產生的檢測脈沖被卷線筒計數器42進行計數,從而能夠檢測出卷線筒2的轉速。另外,根據是哪一個先導開關先發出了上述檢測脈沖這一結果來判斷卷線筒2的旋轉方向。卷線筒計數器42對卷線筒傳感器41的開、關次數進行計數,根據該計數值而得出與卷線筒轉速相關的旋轉位置數據。對于卷線筒計數器42而言,卷線筒2正轉(向卷線方向旋轉)的話則計數值減小, 反轉的話則計數值增大。存儲部由例如EEPROM等的不揮發存儲器構成,用于存儲測試結果的數據或者計算線長時所適用的各種數據等。電流值檢測部44為用于檢測流過馬達3的電流值的電流檢測傳感器。馬達控制部31在根據卷線筒2的轉速而得出釣鉤組件H到達規定位置(例如,釣鉤R的頭端部位置即船緣位置)時,自動使馬達3的驅動停止,使魚線L 的卷繞停止,即,由馬達控制部31實現船緣停止功能。具體而言,在由卷線筒計數器42檢測出的卷線筒2的轉速與預先設定的使馬達3停止驅動的轉速相比,處于規定范圍內(例如,這表示釣鉤組件H距船緣停止位置在規定距離內)時,馬達控制部31根據由電流值檢測部44檢測出的流過馬達3的電流對馬達3進行控制使其停止。由于能夠在釣鉤組件H 距船緣停止位置在規定距離內時,例如在馬達3上有較大的電流流過時,即,馬達3上具有較大的負載時,使馬達3停止驅動,因而,能夠防止止擋部件S被大力地拉入止擋導向件10 中而造成止擋件S與止擋導向件10產生破損。在該電動漁線輪上,通過同時按動第3開關操作部7與第4開關操作部8,從而能夠使,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右側部上的第1開關操作部4以及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左側部上的第2開關操作部5上被分配的開關操作模式(點動開關模式與持續式開關模式) 產生互換。具體而言,同時按動第3開關操作部7與第4開關操作部8,則能夠進行這樣的兩種狀態的切換,即,第1開關操作部4被分配為點動開關模式而第2開關操作部5被分配為持續式開關模式的狀態,以及第1開關操作部4被分配為持續式開關模式而第2開關操作部5被分配為點動開關模式的狀態。如此,第1開關操作部4與第2開關操作部5的模式能夠互換,僅需設置第1開關操作部4與第2開關操作部5這兩個開關即可,無需像現有技術那樣另外配置相同功能的開關,因而不會使漁線輪變得較大。另外,由于第1開關操作部4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右側部,第2開關操作部5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左側部,因而能夠用抓握漁線輪主體1的側部的手指(拇指與食指)對第1開關操作部4與第2開關操作部5進行操作,從而提高了開關操作部的操作性能。其他實施方式(a)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同時按動第3開關操作部7與第4開關操作部8,使第 1開關操作部4與第2開關操作部5上被分配的開關操作模式(點動開關模式與持續式開關模式)產生互換,然而,也可以僅設置一個切換開關,對該開關進行按動從而進行切換。(b)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同時按動第3開關操作部7與第4開關操作部8,漁線輪控制部30進行切換開關模式的控制,然而,也可以構成為這樣的開關模式切換機構,即,將第1開關操作部4與用于將第1開關操作部4連接至漁線輪控制部30上的配線部,以及第 2開關操作部5與用于將第2開關操作部5連接至漁線輪控制部30上的配線部分別作為一個單元拆下來,將這些單元互換安裝,從而硬性地切換點動開關模式與持續式開關模式。(c)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顯示部6的開關操作狀態顯示部6c上,于第1開關操作部4處于點動開關模式時顯示圖形R,于第2開關操作部5處于點動開關模式時顯示圖形 L,然而也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以在第1開關操作部4處于持續式開關模式時顯示圖形L,在第2開關操作部5處于點動開關模式時顯示圖形R。或者,也可以在顯示部6的開關操作狀態顯示部6c上顯示出表示第1開關操作部4與第2開關操作部5這二者的狀態的文字,以表示二者所處的狀態(點動開關狀態或持續式開關狀態)。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漁線輪,用于卷繞魚線,其特征在于, 包括漁線輪主體;卷線筒,其支承在所述漁線輪主體上且能夠轉動,用于卷繞魚線; 馬達,用于使所述卷線筒旋轉;漁線輪控制部,其具有馬達控制部,該馬達控制部對所述馬達的驅動進行控制; 第1開關操作部,配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的右側部; 第2開關操作部,配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的左側部;開關模式切換機構,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與所述第2操作部分別被設定在點動開關模式與持續式開關模式,所述開關模式切換機構用于使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與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的模式產生互換,在點動開關模式下,僅在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或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被操作時所述馬達旋轉,在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或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未被操作時,所述馬達停止,在持續式開關模式下,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或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被操作后,所述馬達旋轉,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或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再次被操作后,所述馬達停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漁線輪,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配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上的切換開關操作部,所述開關模式切換機構,根據對所述切換開關操作部的操作,使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所設定的點動開關模式或持續式開關模式與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所設定的持續式開關模式或點動開關模式互換。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動漁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與所述第 2開關操作部分別配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的左側部與右側部且位置相互對稱。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漁線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漁線輪主體形成為用一只手就能夠抓握住整個該漁線輪主體這樣的大小, 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與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以能夠用拇指或食指進行操作這樣的方式分別配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的左側部與右側部。
5.根據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漁線輪,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漁線輪主體上的顯示部,所述漁線輪控制部還具有顯示控制部,該顯示控制部,使顯示圖形顯示在所述顯示部上,該顯示圖形至少顯示,所述第1開關操作部與所述第2開關操作部被設定在所述點動開關模式還是所述持續式開關模式。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會變得較大且能夠提高開關操作部的操作性能的電動漁線輪。通過同時按動第3開關操作部(7)與第4開關操作部(8),從而能夠使,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右側部上的第1開關操作部(4)以及配置在漁線輪主體(1)的左側部上的第2開關操作部(5)上被分配的開關操作模式(點動開關模式與持續式開關模式)產生互換。這里,同時按動第3開關操作部與第4開關操作部,則能夠進行這樣的兩種狀態的切換,即,第1開關操作部(4)被分配為點動開關模式而第2開關操作部(5)被分配為持續式開關模式的狀態,以及第1開關操作部(4)被分配為持續式開關模式而第2開關操作部(5)被分配為點動開關模式的狀態。
文檔編號A01K89/017GK102405890SQ20111026843
公開日2012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7日
發明者北島啟吾, 川俁敦史, 片山陽介, 野村昌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