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苗繩—貝殼復合式人工藻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苗繩-貝殼復合式人工藻礁。
背景技術:
藻場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多種海洋生物提供棲息、產卵、育幼、 索餌和避敵的場所,對改善周圍流場環境、減少海水營養負荷、抑制赤潮生物、提高海洋固碳能力等具有重要生態作用。然而,我國近岸天然藻場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嚴重退化,主要起因于圍海造地、陸源污染、不合理的漁業生產等,因此,藻場的修復和重建工作刻不容緩。2006年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實施以來,沿海各省市相繼開展了近海漁業資源與環境的修復工作,如山東省將人工藻場和人工魚礁建設列為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的關鍵內容。人工藻場構建技術的核心是人工藻礁的設計。藻礁的設計主要借鑒魚礁的設計方法,人們針對礁體的材料、形狀、功能等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目前普遍使用的藻礁材料包括鋼筋混凝土、石塊、木材和鋼材;形狀多為箱形、圓柱形、三角形等;功能設計集中在增加海藻孢子的附著面、提高海藻的附著能力、防止藻食性生物(如海膽等)的食害等。雖然在藻場恢復領域人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目前仍以粗放式修復模式為主體,海藻的附著率和成活率仍需進一步提高;另外,以往的藻礁設計大多忽略了營造底棲生物的棲息空間。由于混凝土、石塊作為建礁材料,成本高、藻類自然附著生長所需周期長,為了加快藻場恢復、并為底棲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需要提供一種設計簡潔、環境友好的貝殼式親生物性人工藻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苗繩-貝殼復合式人工藻礁,它設計簡潔、環境友好、并能兼顧底棲生物,能滿足現有技術的上述要求。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有一鋼筋焊接成的框架式底槽,底槽有一個底面和四個側面,該底面的中心焊接一鋼板,鋼板的中心焊接一立桿,立桿的另一端焊有一個鋼環,鋼環與底槽用苗繩相連,底槽內盛有貝殼網袋。本發明采用鋼筋框架式結構,強度高、礁體輕、便于運輸;利用苗繩移植海藻,可以保證海藻的附著效果,縮短海藻場修復周期;利用廢棄貝殼制作的網袋放入框架式底槽內, 可構成親生物性礁體。廢棄貝殼的資源化利用,具有經濟、簡便的特點,且牡蠣和扇貝的貝殼取自天然,是良好的生物附著基。本發明利用貝類表面粗糙、多孔結構以及貝殼間的空隙,為微生物、餌料生物等提供良好的棲息地,也可為海藻扎根提供最佳環境,最終形成魚、 貝類的棲息地。當海藻繁殖到一定程度時,可產生大量氧氣、降低水體的二氧化碳,起到凈化水質防止赤潮發生的作用,以促進底棲生物資源及海洋生態環境的恢復。本發明設計簡潔,實施規模不受限制,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應用前景較好。
附圖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有一鋼筋焊接成的框架式底槽1,底槽1有一個底面和四個側面,該底面的中心焊接一鋼板2,鋼板2的中心焊接一立桿3,立桿3的另一端焊有一鋼環4,鋼環4與底槽1用苗繩5相連,底槽1內盛有貝殼網袋6。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本發明以鋼筋框架式底槽1為主體,利用苗繩5和貝殼網袋6增殖海藻,并為底棲生物提供生息環境。框架式底槽1由一個底面和四個側面組成,用于裝載貝殼網袋6,貝殼網袋6內盛有牡蠣和扇貝的貝殼,與底槽1綁扎在一起。立桿3與底槽1中心的鋼板2相連,其頂部連接一鋼環4。苗繩5的一端連在底槽1上,另一端連在鋼環4上,苗繩5上帶有海藻7。本發明采用框架式結構,設計簡潔,便于運輸,可在投放現場進行組裝,利用苗繩5 和貝殼網袋6增殖海藻,充分利用空間資源,有利于提高海藻的附著效果,縮短海藻場修復周期;另外,貝殼網袋6可以為底棲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作為實施例,本發明的框架式鋼筋底槽1由直徑為8mm的鋼筋焊接而成,由一個底面和四個側面組成,規格為SOcmX SOcmX 30cm。底面由相互垂直的兩組鋼筋焊接而成,相鄰鋼筋之間的距離均為20cm ;四個側面的規格為80CmX30Cm,橫向鋼筋的間距為15cm,縱向鋼筋的間距為20cm ;底槽1的中心處焊接一個正方形的鋼板2,規格為20CmX20Cm。立桿 3采用腳手架鋼管,管的直徑為48mm,長度為70cm,鋼環4由直徑為8mm的鋼條圍成,直徑為10cm。苗繩5采用直徑為6cm的麻繩,共8根,每根長度在Im左右。貝殼網袋6盛有牡蠣和扇貝的貝殼,長約40cm,寬與高約30cm,可裝貝殼300 500枚,重量為20kg左右。苗繩5與貝殼網袋6可投放時組裝,鋼環4與底槽1之間可拴8根苗繩5,底槽1內可裝6 8袋貝殼網袋6。
權利要求
1.一種苗繩-貝殼復合式人工藻礁,其特征是有一鋼筋焊接成的框架式底槽(1),底槽(1)有一個底面和四個側面,該底面的中心焊接一鋼板O),鋼板O)的中心焊接一立桿 ⑶,立桿(3)的另一端焊有一鋼環(4),鋼環(4)與底槽(1)用苗繩(5)相連,底槽(1)內盛有貝殼網袋(6)。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藻礁,其特征是所述的苗繩( 上帶有海藻(7)。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苗繩—貝殼復合式人工藻礁,其特征是有一鋼筋焊接成的框架式底槽,底槽有一個底面和四個側面,該底面的中心焊接一鋼板,鋼板的中心焊接一立桿,立桿的另一端焊有一鋼環,鋼環與底槽用苗繩相連,底槽內盛有貝殼網袋。利用廢棄貝殼制作的網包放入框架式底槽內,構成親生物性礁體,起到廢棄貝殼的資源化利用,具有經濟、簡便的優點。本發明利用苗繩附著海藻,利用貝類表面粗糙、多孔結構以及貝殼間的空隙,為微生物、餌料生物等提供良好的棲息地,也可為海藻扎根提供最佳環境。當海藻繁殖到一定程度時,可產生大量氧氣、降低水體的二氧化碳,起到凈化水質防止赤潮發生的作用。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405868SQ20111034871
公開日2012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7日
發明者劉國山, 張沛東, 張秀梅, 李文濤, 王恕橋 申請人:中國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