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仿生起壟鏟鏟壁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起壟鏟,特別涉及一種仿生起壟鏟鏟壁結構。
背景技術:
起壟鏟是耕整聯合作業機、整地起壟機、施肥機等農業機具上的重要觸土部件,在壟作栽培作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起壟作業過程中通常具有很大的工作阻力,因此,合理優化起壟部件結構及工作方式對減小牽弓I阻力、降低能耗意義重大。普通起壟鏟鏟面形狀大多為錐體,主要線型元素為直線。與土壤接觸時,由直線線型構成平直曲面的觸土面與土壤作用,緩沖較小,作用力較大。觸土面的側面兩翼雖也能起到分離土壤,減少土壤堆積的作用,但由于兩側面是由直線線型構成的平直曲面,且與觸土面的過渡不圓滑,因此使得這種普通起壟器鏟面受到的土壤阻力很大,這樣不利于減小起壟過程中的土壤阻力。以仿生學作為研究手段設計觸土部件的形態和結構來減少土坡對觸土部件的工作阻力已經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以蜣螂體表非光滑形態為仿生對象,研制的仿生犁壁及圓盤犁,經試驗驗證都有很好的降阻效果。仿生非光滑推土鏟比普通光滑推土鏟降阻達 13. -32.9%,但關于起壟鏟鏟壁表面形態仿生研究未見諸報道。以野豬頭部前端的最先觸土的吻突部位提取的素線為仿生曲線的仿生起壟鏟,與普通起壟鏟相比,減阻率為 18. 98%,但關于其表面微結構研究未見諸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仿生起壟鏟鏟壁結構,該仿生起壟鏟鏟壁結構能減小起壟的阻力,提高起壟的效率,減少燃料的消耗,并且提高了起壟鏟的耐磨性。“皮質鱗突”(dermal denticles)是由無數重疊的鱗片組成,這些“鱗突”沿運動方向有凹槽,可以調整水在其表面的流動。這些凹槽同時可阻止漩渦或者是湍流旋渦的形成。具有“鱗突”的表面的物體能減小其在液體中的運動阻力。“荷葉效應”是由荷葉表面微米級的乳突結構及其上納米結構共同作用的微納米尺度復合的分級結構所引起的荷葉具有“自清潔”能力的超疏水表面現象。本發明是依據“皮質鱗突”和“荷葉效應”的仿生結構,對起壟鏟的表面結構進行改進。本發明是在起壟鏟的表面形成有多條溝槽,在溝槽的表面形成有緊密排列的突起,形成分級結構。選用SiCp/鋁合金復合材料,本發明通過結構優化在保證滿足動力學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實現輕量化具有實際意義。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在起壟鏟的表面形成有溝槽,在溝槽的表面形成有緊密排列的突起,在用起壟鏟起壟的過程中,起壟中鏟壁將土壤推向側前方,形成豐滿的壟形,減小了土壤對起壟鏟的阻力,降低土壤對起壟鏟壁的粘附,提高了起壟的效率,減少了燃料的消耗,并且提高了起壟鏟壁的耐磨性,延長起壟鏟的使用壽命。
圖1為本發明的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施例是在起壟鏟鏟壁1的表面形成有多條溝槽2,在溝槽2 的表面形成有緊密排列的突起3,起壟鏟鏟壁厚度為T,H = 26% T,D = 13% T,突起3的高度< 100 μ m。
權利要求
1.一種仿生起壟鏟鏟壁結構,其特征在于是在起壟鏟鏟壁的表面形成有多條溝槽, 在溝槽的表面形成有緊密交錯排列的突起,溝槽與突起形成分級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仿生起壟鏟鏟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突起呈密布排列,仿照荷葉表面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仿生起壟鏟鏟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材質為SiCp顆粒。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仿生起壟鏟鏟壁結構,其是在起壟鏟的表面形成有多條溝槽,在溝槽的表面形成有緊密排列的突起,形成分級結構;本發明在起壟鏟的表面形成有溝槽,在溝槽的表面形成有緊密排列的突起,在用起壟鏟起壟的過程中,起壟中鏟壁將土壤推向側前方,形成豐滿的壟形,減小了土壤對起壟鏟的阻力,降低土壤對起壟鏟壁的粘附,提高了起壟的效率,減少了燃料的消耗,并且提高了起壟鏟壁的耐磨性,延長起壟鏟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A01B15/08GK102365913SQ20111034943
公開日2012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8日
發明者劉曉亮, 孫霽宇, 張志君, 潘春祥, 王悅明, 賈洪雷 申請人: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