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尤其涉及一種無公害蔬菜大棚生產技術。
技術背景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的安全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蔬菜,安全、綠色、 無公害已經成為消費者的共識。所謂無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物質(如農藥殘留、重金屬、亞硝酸鹽等)的含量,控制在國家規(guī)定的允許范圍內,人們食用后對人體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國家對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無公害產地認證,由農業(yè)環(huán)保部門對農作物種植環(huán)境中的大氣、土壤、水質等進行鑒定,然后頒發(fā)產地認證證書;另一種是無公害產品認證,由農業(yè)植檢部門對農作物隨機抽樣,檢驗其中的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是否符合國家標準。發(fā)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同時應從菜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總體出發(fā),本著經濟、安全、 有效、簡便的原則,優(yōu)化協(xié)調運用農業(yè)、生物、化學和物理的配套措施,創(chuàng)造有利于蔬菜豐產,而不利病蟲害發(fā)生的條件,達到高產、優(yōu)質、低耗、無害的目的,建立無污染源生產基地、 嚴禁施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害蟲天敵殺傷力小的農藥、推廣應用微生物農藥、搞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對癥適時適量用藥、科學施肥等。
如CN101946612公開了一種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是利用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人工防治相結合的方法減少蔬菜中農藥殘留量,使之符合國家標準。但其效果不顯著,操作比較繁雜。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施肥少、農藥少、產量高的安全、綠色、無公害大棚蔬菜的生產方法。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技術,包括選用無污染源生產基地、種子處理、田間管理、合理施肥與病蟲害防治,所述的種子處理指選用抗病、蟲性強、生育周期短的品種,用 50-60°C溫水浸泡20-30分鐘;所述的田間管理采用高溫悶棚進行消毒;所述的病蟲害防治包括用二氧化碳殺蟲、低毒生物農藥殺病蟲、天敵殺蟲。
所述的高溫悶棚就是利用太陽的高溫和藥物熏蒸進行棚內消毒,是消除病菌、殺滅蟲卵、清除雜草、改良土壤的好辦法。高溫悶棚分為干、溫兩次悶棚,第一次悶棚7天,將大棚內雜物清除,封閉大棚。7天后打開大棚通風,對土壤澆水,再進行翻地,并隨翻地施入腐熟的農家肥,如雞糞、牛糞,以便借高溫殺死有機肥中的病菌,雞糞、干牛糞還有提高地溫和維持地溫的作用,可增強殺菌效果。用大棚膜和地膜進行雙層覆蓋,嚴格保持大棚的密閉性,第二次悶棚7-10天,在這樣的條件下處理,地表下10厘米處最高地溫可達75°C,20厘米深處的地溫可達45°C以上,這樣高的地溫殺菌率可達95 %以上,可將土壤中的病毒、蟲卵、雜草等殺死,而且這種方法成本低、污染小、操作簡單、效果好。
所述的二氧化碳殺蟲就是將大棚密閉,然后往大棚內輸入二氧化碳,使地面表層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0. 5-1%。因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僅為0. 03%,向大棚蔬菜輸送適量的二氧化碳將有助于植株進行光合作物,加快生產,提高其產量;另外當二氧化碳的渡達到時,可使害蟲窒息而死,二氧化碳因密度大,故沉積于大棚靠近地面處,正好可取代農藥來殺滅害蟲。從而減少了肥料與農藥的使用,保證蔬菜不受污染。
所述的用低毒生物農藥殺病蟲是根據(jù)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嚴格掌握最佳防治時期,做到適時、適量、交叉用藥,選用Bt、阿維菌素、瀏陽霉素、華光霉素、茴薔素、魚藤酮、苦參堿、藜蘆堿、生物農藥。
還包括利用天敵來防治害蟲,如利用釋放赤眼蜂降低食心蟲卵等。
要嚴格按照期限執(zhí)行農藥安全間隔,即在蔬菜收獲前7-15天要禁止用任何農藥, 確保蔬菜中無污染、無殘留,為無公害蔬菜。
所述的合理施肥主要是指施用腐熟的農家肥與鉀肥、微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1、從基地選擇、種子處理等源頭上減少病蟲害、提高蔬菜的抗性;
2、高溫悶棚對大棚內土壤、空氣與農家肥進行消毒、腐熟,兩次干、濕悶棚殺蟲滅菌的效果好,既減少經濟投入,又避免了污染。
3、二氧化碳殺蟲,不僅能殺死有害蟲,還能促進蔬菜的生長,從而減少氮肥與殺蟲劑的使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說明,這些實施例并非僅限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所有基于本發(fā)明的基本思想而進行修改或變動的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在邴集鎮(zhèn)選擇周邊無工礦三廢污染和城鎮(zhèn)生活或醫(yī)療污染的的田塊約一畝作為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基地要深耕輪作、換茬、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其地勢平坦,排灌良好, 特別是水質要好,不用污水澆地。
對生產基地進行分區(qū)、耕翻,然后搭建大棚,扣好棚膜,大棚為南北走向;
密封大棚進行高溫悶棚,就是利用太陽的高溫和藥物熏蒸進行棚內消毒,是消除病菌、殺滅蟲卵、清除雜草、改良土壤的好辦法。高溫悶棚分為干、溫兩次悶棚,第一次悶棚 7天,將大棚內雜物清除,封閉大棚。7天后打開大棚通風,對土壤澆水,再進行翻地,并隨翻地施入腐熟的農家肥,如雞糞、牛糞,以便借高溫殺死有機肥中的病菌,雞糞、干牛糞還有提高地溫和維持地溫的作用,可增強殺菌效果。用大棚膜和地膜進行雙層覆蓋,嚴格保持大棚的密閉性,第二次悶棚10天,在這樣的條件下處理,地表下10厘米處最高地溫可達75°C,20 厘米深處的地溫可達45°C以上,這樣高的地溫殺菌率可達95 %以上,可將土壤中的病毒、 蟲卵、雜草等殺死,而且這種方法成本低、污染小、操作簡單、效果好。
選用抗病、蟲性強、生育周期短的品種作為種子,種子先用50-60°C溫水浸泡 20-30分鐘后再播種。
將蔬菜種撒播后,進行精細管理,前期勤施腐熟的農家肥與鉀肥、微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蟲害的能力。并及時摘除病葉、蟲葉、病株等。
在蔬菜生長初期利用二氧化碳殺蟲,就是將大棚密閉,然后往大棚內輸入二氧化碳,使地面表層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0. 5-1%。因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僅為0. 03%,向大棚蔬菜輸送適量的二氧化碳將有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加速生產,提高其產量;另外當二氧化碳的渡達到時,可使害蟲窒息而死,二氧化碳因密度大,故沉積于大棚靠近地面處,正好可取代農藥來殺滅害蟲。從而減少了肥料與農藥的使用,保證蔬菜不受污染。
在蔬菜生長后期,根據(jù)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嚴格掌握最佳防治時期,做到適時、適量、交叉用藥,選用Bt、阿維菌素、瀏陽霉素、華光霉素、茴薔素、魚藤酮、苦參堿、藜蘆堿、殺菌劑有井R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農用鏈霉素等生物農藥。另外施藥時根據(jù)不同時期不同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確定植株不同部位為靶標,進行針對性施藥。達到及時控制病蟲害發(fā)生,減少病原和壓低蟲口密度的目的,從而減少用藥。例如霜霉病的發(fā)生是由下邊葉開始向上發(fā)展的,早期防治霜霉病的重點在下部葉片,可以減輕上部葉片染病。蚜蟲、白粉虱等害蟲棲息在幼嫩葉子的背面,因此噴藥時必須均勻,噴頭向上,重點噴葉背面。 嚴禁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高生物富集、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變)農藥及其復配制劑。禁止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還可利用天敵來防治害蟲,如利用釋放赤眼蜂降低食心蟲卵等。
要嚴格按照期限執(zhí)行農藥安全間隔,即在蔬菜收獲前7-15天要禁止用任何農藥, 確保蔬菜中無污染、無殘留,為無公害蔬菜。
權利要求
1.一種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技術,包括選用無污染源生產基地、種子處理、田間管理、 合理施肥與病蟲害防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種子處理指選用抗病、蟲性強、生育周期短的品種,用50-60°C溫水浸泡20-30分鐘;所述的田間管理采用高溫悶棚進行消毒;所述的病蟲害防治包括用二氧化碳殺蟲、低毒生物農藥殺病蟲、天敵殺蟲。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溫悶棚為干、溫兩次悶棚,第一次悶棚是在翻地前,時間7天;第二次悶棚前先澆一次水,再進行翻地,并隨翻地施入腐熟的農家肥,悶棚7-10天。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氧化碳殺蟲是在蔬菜生長初期,密閉大棚,往大棚內輸入二氧化碳,使地面表層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 0. 5-1%。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低毒生物農藥殺病蟲是根據(jù)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嚴格掌握最佳防治時期,做到適時、適量、交叉用藥,選用Bt、阿維菌素、瀏陽霉素、華光霉素、茴薔素、魚藤酮、苦參堿、藜蘆堿生物農藥。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低毒生物農藥殺病蟲于蔬菜收獲前7-15天要禁止用藥。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合理施肥主要是指施用腐熟的農家肥與鉀肥、微肥。
全文摘要
一種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技術,包括選用無污染源生產基地、種子處理、田間管理、合理施肥與病蟲害防治,所述的種子處理指選用抗病、蟲性強、生育周期短的品種,用50-60℃溫水浸泡20-30分鐘;所述的田間管理采用高溫悶棚進行消毒;所述的病蟲害防治包括用二氧化碳殺蟲、低毒生物農藥殺病蟲、天敵殺蟲。從源頭上減少病蟲害、提高蔬菜的抗性;利用高溫悶棚消毒、二氧化碳殺蟲、天敵殺蟲等無污染的方法防治蔬菜的病蟲害,并促進了蔬菜的生長,使生產投入減少、產量增加,達到國家標準,讓人們吃上放心的無公害蔬菜。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498918SQ20111038579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9日
發(fā)明者見保林 申請人:見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