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竹蓀的種植方法,具體涉及一種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
背景技術:
竹蓀是一種隱花菌類,因多寄生在枯竹根部而得名,其形狀略似網狀干白蛇料,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致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竹蓀藥用于降血壓、降血月旨、減肥、防治糖尿病,并有抗癌和抗炎癥的作用。桉樹一般為常綠喬木;枝、葉花有芳香;葉子通?;ド?,有柄,全緣羽狀脈,多為鐮刀形;早春開白色、紅色或黃色花,多為傘形或頭狀花序,萼片與花瓣連合成帽狀體(花蓋),開花時脫落;蒴果成熟時頂端3-5裂;種子多數有角棱。通常人們認為桉樹是霸王樹:即桉樹對當地鄉土的、原產、原生的物種有極大的抑制性,它生長了,其他物種就不能生長,而且會慢慢地退縮,最后造成桉樹林都是地表光禿禿的,地被上沒有草、灌木,也沒有小喬木及各種中草藥材等。其他物種不能和它一起生存;原生物種衰減、退化,植物種類極為單一,無法給大多數動物提供食物或適宜的棲息環境,林中動物十分稀少甚至絕跡,生物多樣性水平極低,生物食物鏈斷裂,生態十分脆弱,缺少天敵對蟲害進行控制,很易感染蟲災,造成大面積損害,砍伐天然林種植大片樹木種類單一、樹齡相近且十分密集的人工林,會導致“綠色沙漠”;干燥且易形成火災;還會導致小氣候變化等嚴重的生態危機。由于人們的這種認識誤區,桉樹及桉樹種植地也被看成不能生長或者種植食用菌類。因此桉樹生長地通常不會種植其他的植物,使得土地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桉樹樹皮及桉樹在加工中產生的廢料料也被丟棄,不僅桉樹資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還對造成了環境壓力。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不使用化肥和農藥,通過在天然條件下培養出竹蓀,以實現仿野生種植竹蓀。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I)培養料的處理:收集桉樹加工廠的下腳料或按樹皮,自然堆放分解其中的單寧成分,干燥至水分含量低于10%,放置待用;(2)選擇種植地:選擇桉樹的生長林地作為竹蓀的種植地;(3)園地整畦:在選好的種植地桉樹林的行間空處地清理場地雜物及野草,翻土曬白,開出畦溝,土向畦溝兩側推堆,留做覆土 ;(4)鋪料播種:將上述處理后的培養料 加水預濕含水量為55-65%時,將培養料鋪放在開好的溝畦中,然后在培養料上撒上竹蓀菌種,再鋪放一層培養料;
(5)覆土蓋物:撒種完成后,培養料上加蓋一層腐殖土,然后蓋上覆土,覆土上再鋪上枯葉或枯草;(6)發菌培養:覆土后在自然狀態下菌絲生長,期間干旱時可通過噴灑水控制種植地的濕度;(7)出菇管理:出菇階段溫度要求25_35°C,空間相對濕度85-95%,讓其自然生長;(8)采收:竹蓀菌蕾發育成熟時,破蕾、抽柄、撒裙,選擇在上午人工采摘。本發明所⑴步驟中桉樹料自然堆放的時間為2-3個月。所述(3)步驟中,溝畦的寬度為80_100cm,深度為50_60cm,兩溝畦之間留有人行道,人行道間距30-40cm。所述(4)步驟中,鋪放的培養料的厚度為20-30cm。所述(5)步驟中,培養料的厚度為20-30cm,土層的厚度為3_5cm。菌蕾生長期對環境濕度要求較高,因此在本發明所述(6)步驟中,種植地的溫度控制為20-25°C,濕度控制在80%以上。其中優選的,保持相對濕度為90%最為適宜。竹蓀播種時間選在的春季或秋季,播種時溫度在22-25°C為宜。比較好的播種季節是春夏之交的雨后播種,因為在雨后播種有利于菌絲的發育及生長,在夏季開始生長,而夏季桉樹枝葉茂盛,遮陰條件良好;而且上夏季的時候桉樹每天呼出大量氧氣,對竹蓀子實體生長發育十分有利。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例中,為了加快竹蓀菌絲的發育及生長,在(5)步驟完成之后在枯葉或枯草上覆蓋一層薄膜。本發明中采收竹蓀時候是用一只手扶住菌托,另一只手用小刀將將菌托下的菌縈切斷,輕輕取出,放入瓷盤或藍子內;千萬不要用手扯,因為用手扯會將裙、菌柄很脆嫩,極易折斷;采摘時應輕拿輕放,采收后、將菌蓋和菌托及時剝掉,保留菌裙菌柄,去掉菌托表面上的泥土,菌蓋可在清水中浸洗除掉表面上的抱體,再進行干制,若裙柄已有少量污染,則應及時用清水或干凈濕紗布摻凈即可。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所述的用桉樹料仿生種植竹蓀的方法中,一方面種植過程中沒有用到任何農藥和化肥,通過在自然狀態培育,種植出的竹蓀接近野生狀態,其營養價值和實用價值堪比野生竹蓀;另一方面,本發明直接用按樹木屑或者按樹皮作為培養料,充分利用了林業廢材,防止了環境污染;再者,本發明的種植方法主要利用了桉樹生長的間隔土地,不僅克服了人們普邊認為桉樹地不利于菌類生長的偏見,還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資源。通過本發明所述的方法種植的竹蓀的產量可以達到畝產100-150公斤。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用桉樹料仿生種植竹蓀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I)培養料的處理:收集桉樹加工廠的下腳料或按樹皮,自然堆放分解其中的單寧成分,干燥至水分含量低于10%,放置待用;
(2)選擇種植地:選擇桉樹的生長林地作為竹蓀的種植地;(3)園地整畦:在選好的種植地桉樹林的行間空處地清理場地雜物及野草,翻土曬白,開出畦溝,土向畦溝兩側推堆,留做覆土 ;(4)鋪料播種:將上述處理后的培養料加水預濕含水量為55-65%時,將培養料鋪放在開好的溝畦中,然后在培養料上撒上竹蓀菌種,再鋪放一層培養料;(5)覆土蓋物:撒種完成后,培養料上加蓋一層腐殖土,然后蓋上覆土,覆土上再鋪上枯葉或枯草;(6)發菌培養:覆土后在自然狀態下菌絲生長,期間干旱時可通過噴灑水控制種植地的濕度;(7)出菇管理:出菇階段溫度要求25_35°C,空間相對濕度85-95%,讓其自然生長,;(8)采收:竹蓀菌蕾發育成熟時,破蕾、抽柄、撒裙,選擇在上午人工采摘。以下是本發明優選的實施例。實施例1春季,在選好的桉樹生長地清理場地雜物及野草,翻土曬白,開好排水溝防止積水,然后把曬白的土向溝畦兩側推堆,開出寬、深分別為100cm、50cm的溝畦,土留做覆土 ;之后再將準備好的培養料加水預濕至含水量為60% (以質量比計),按照一層培養料、一層竹蓀菌種、再一層培養料的循序鋪料播種,其中底層培養料的厚度為20cm,上層培養料的厚度為20cm,培養料上蓋5cm厚的覆土,覆土上加蓋一層5cm腐殖土,腐殖土上再鋪上枯葉或枯草,發菌培養,保持種植地環境濕度不低于70% ;出菇后,讓其自然生長,期間每天通過噴灑水控制種植地的濕度不低于90%。竹蓀出菇后菌蕾發育成熟,破蕾、抽柄、撒裙時,通過人工采摘,并測量鮮竹蓀菌子實體株高 及重量;將竹蓀制干后檢測竹蓀的營養成分含量(質量百分比)。最后畝產干竹蓀150KG。實施例1中竹蓀具體檢測項目見表1:表I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驟 (1)培養料的處理:收集桉樹加工廠的下腳料或按樹皮,自然堆放分解其中的單寧成分,干燥至水分含量低于10%,放置待用; (2)選擇種植地:選擇桉樹的生長林地作為竹蓀的種植地; (3)園地整畦:在選好的種植地桉樹林的行間空處地清理場地雜物及野草,翻土曬白,開成畦溝,將泥土向畦溝兩側推堆,留做覆土 ; (4)鋪料播種:將上述處理后的培養料加水預濕含水量為55-65%時,將培養料鋪放在開好的溝畦中,然后在培養料上撒上竹蓀菌種,再鋪放一層培養料; (5)覆土蓋物:撒種完成后,培養料上加蓋一層腐殖土,然后蓋上覆土,覆土上再鋪上枯葉或枯草; (6)發菌培養:覆土后在自然狀態下菌絲生長,期間干旱時可通過噴灑水控制種植地的濕度; (7)出菇管理:出菇階段溫度要求25-35°C,空間相對濕度85-95%,讓其自然生長,; (8)采收:竹蓀菌蕾發育成熟時,破蕾、抽柄、撒裙,選擇在上午人工采摘。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I)步驟中桉樹料自然堆放的時間為3個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3)步驟中,畦溝的寬度為80-100cm,深度為50-60cm,兩溝畦之間留有人行道,人行道間距30-40 cm。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步驟中,鋪放的培養料的厚度為20-30c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5)步驟中,培養料的厚度為20-30cm,土層的厚度為3-5cm。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6)步驟中,種植地的溫度控制為20-25°C,濕度控制在70%。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竹蓀播種時間選在的春季或秋季,播種時溫度在22-25°C為宜。
8.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在(5)步驟完成之后在枯葉或枯草上覆蓋一層薄膜的步驟。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具體涉及一種用桉樹料仿生有機種植竹蓀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培養料的處理、選擇種植地、園地整畦、鋪料播種、覆土蓋物、發菌培養、出菇管理、采收等步驟。本發明所述的用桉樹料仿生種植竹蓀的方法中,一方面該種植過程中沒有用到任何農藥和化肥,通過在自然狀態培育,種植出的竹蓀接近野生狀態,其營養價值和實用價值堪比野生竹蓀;另一方面,本發明直接用按樹木屑或者按樹皮作為培養料,充分利用了林業廢材,防止了環境污染;再者,本發明的種植方法主要利用了桉樹生長的間隔土地,不僅克服了人們普遍認為桉樹地不利于菌類生長的偏見,還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資源。通過本發明所述的方法種植的竹蓀的產量可以達到畝產100-150公斤。
文檔編號A01G1/04GK103222391SQ20121002200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31日
發明者梁觀德, 黃武 申請人:梁觀德, 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