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寄生性天敵昆蟲可持續釋放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公開一種寄生性天敵昆蟲可持續釋放方法,同時還提供了相應的釋放裝置,屬于生物農林害蟲的防治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利用寄生性天敵防治農林害蟲常通過監控在害蟲大規模發生前采用淹沒式釋放的方法進行,如“利用盒式放蜂器一次放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林業有害生物天敵釋放方法及其釋放殼與釋放體和釋放裝置”等。此類方法利用一定載體將天敵攜帶至釋放場所,放置載體待天敵自行遷移擴散,載體放置后不再對天敵進行后續管理。此類方法對于害蟲齡期一致的情況較為有效,而對于蟲齡混雜、世代交替嚴重或防治對象較為隱蔽等情況, 一次性淹沒釋放蛹寄生性天敵、卵寄生性天敵等,僅能夠殺滅當時處于相應蟲態或處于暴露狀態的害蟲,天敵種群因缺乏寄主將在釋放后快速縮減,而非目標蟲態的害蟲未受影響,可在不久后使害蟲種群恢復;同時,采用淹沒式釋放的防治方法,需要生防生產部門、地方推廣部門、終端用戶多方協同,若進行多次淹沒式釋放成本偏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公開一種寄生性天敵昆蟲可持續釋放方法,延長天敵對害蟲種群的控制時間,節約防治成本,增強對復雜蟲害的持續控制能力。本發明還進一步公開了寄生性天敵昆蟲釋放裝置,用于實現上述釋放方法。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在需防治區域根據蟲口密度與防治需要布設若干釋放點,每點安裝一套釋放裝置。所述的釋放裝置采用以下結構釋放筒為殼體結構,兩端分別設有可拆裝的實心蓋和網蓋,釋放筒的中部設有網隔;所述的網隔與網蓋的網孔直徑介于天敵與中間寄主體徑之間,天敵羽化后可通過,未被寄生的中間寄主羽化后則被隔離。也可在釋放筒的外部設有防護罩,釋放筒放置在防護罩中。防護罩上設有懸掛掛鉤,高處懸掛釋放;或將防護罩固定在支撐桿的頂部,支撐桿的下端為底座及固定爪,安置時插入土中以便安置牢固。在釋放筒的實心蓋一側放置已寄生天敵的中間寄主,在天敵羽化前,于網蓋一側放置等量或略多于實心蓋一側的未寄生新鮮寄主,天敵羽化后,將從實心蓋一側陸續通過網隔經過新鮮寄主,再經網蓋遷飛擴散進入需要實施防治的外部區域,新鮮寄主被經過的天敵寄生;首次釋放結束后,將網蓋與實心蓋對調,清理已釋放一側的寄主殘體,待新寄生一側的天敵將羽化時,在另一側重新添加新鮮寄主,則天敵羽化后將重復之前的過程,在擴散進入外部區域前將新鮮寄主寄生;按此方法循環維持該釋放點的天敵釋放。由于天敵的發育需要一段時間,在整個防治區域內,將釋放點分為若干組,控制每組的天敵羽化時期一致,不同組間為相等時間間隔,則隨著不同組天敵的陸續羽化,可實現整個防治區域天敵種群的持續釋放。
需要進行化學防治時,將釋放筒統一移出該區域,待化防結束后歸回原位;在溫室、密林等環境內使用時,也可僅將釋放筒直接選擇在相對濕度較高的地點釋放,確保釋放筒不被陽光直射、避雨的適當位置即可。本發明的積極效果在于在防治區域布設寄生性天敵昆蟲釋放裝置,可實現天敵昆蟲的持續釋放,能夠有效針對防治對象世代交替、蟲齡混雜等復雜情況,延長防治時間,增強防治效果;通過將天敵種群的維持工作下移至用戶終端,以較易獲得的替代寄主進行天敵種群維持,減少了實施防治的中間環節,可節約生防費用;特別是在需要進行化學防治時,可將天敵轉移出施藥區域,能夠兼顧實施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
圖I為本發明寄生性天敵昆蟲釋放裝置結構原理 圖2為本發明帶有防護罩的釋放裝置結構原理 圖3為本發明帶有支撐桿的釋放裝置結構原理 圖中,I、釋放筒,2、防護罩,3、支撐桿,4、底板,5、固定爪,6、實心蓋,7、網隔,8、網蓋,9、掛鉤,10、攔網。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根據圖I、圖2所示,在本發明的釋放裝置中,釋放筒I為透明的殼體結構,其橫截面為正八邊形,釋放筒I的兩端分別為可拆裝的實心蓋6和網蓋8,釋放筒I的中部設有網隔7 ;網隔7與網蓋8的網孔直徑介于天敵與中間寄主體徑之間,天敵羽化后可通過,未被寄生的中間寄主羽化后則被隔離。根據圖2所示,在釋放筒I的外部也可設有防護罩2,防護罩2上設有懸掛掛鉤9,釋放筒I放置在防護罩2中,防護罩2為淺色不透明材料空心圓筒,可防雨、防曬,并可在其上噴涂提示標語,兩側為攔網10保護釋放筒I不掉出。根據圖3所示,防護罩2還可設在支撐桿3的頂部,兩側為攔網10,釋放筒I放置在防護罩2中,支撐桿2的下端為底座4及固定爪5,安置時插入土中以便安置牢固。實施例2
以黃粉蟲蛹作為中間寄主釋放周氏嚙小蜂
在防治區域布設若干釋放點,釋放點選擇相對濕度較高的地點,每點安裝一套實施例I制備的釋放裝置,可吊掛也可布置于地面,安裝時確保釋放筒I不被陽光直射。根據防治需要確定釋放天敵數量,釋放桶I內在實心蓋6—側放置已寄生周氏嚙小蜂的黃粉蟲蛹,羽化前,于網蓋8 —側放置等量的新鮮未寄生黃粉蟲蛹,天敵羽化后,將從實心蓋6 —側陸續通過網隔7,經過并寄生新黃粉蟲蛹,而后通過網蓋8遷飛擴散進入林區。首次釋放結束后,將網蓋8與實心蓋6對調,清理已釋放一側的寄主殘體,待新寄生一側的周氏嚙小蜂將羽化時,在另一側重新添加新鮮黃粉蟲蛹,則羽化后將重復之前的過程。按此方法循環,續代繁殖5次后周氏嚙小蜂種群下降至原種群規模的約60%時終止,單代歷期平均24天,可維持該釋放點的天敵釋放4個月以上。在整個防治區域內,將釋放點分為3組,控制每組的天敵羽化時期一致,不同組間、間隔約8天(實施時需根據氣溫等條件調整)則隨著不同組天敵的陸續羽化,可在釋放時期內實現整個防治區域天敵種群的持續釋放。需進行化學防治時,將釋放筒I統一移出該區域,待化防結束后可歸回原位。防治單位建立一小規模黃粉蟲種群即可持續獲得黃粉蟲蛹。以黃粉蟲蛹作 為中間寄主繁殖周氏嚙小蜂
權利要求
1.一種寄生性天敵昆蟲可持續釋放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需防治區域布設若干釋放點,每點安裝一套寄生性天敵昆蟲釋放裝置; 所述的釋放裝置采用以下結構釋放筒為殼體結構,兩端分別設有可拆裝的實心蓋和網蓋,釋放筒的中部設有網隔; 所述的網隔與網蓋的網孔直徑介于天敵與中間寄主體徑之間,天敵羽化后可通過,未被寄生的中間寄主羽化后則被隔離; 在釋放筒的實心蓋一側放置已寄生天敵的中間寄主,在天敵羽化前,于網蓋一側放置等量或略多于實心蓋一側的未寄生新鮮寄主,天敵羽化后,將從實心蓋一側陸續通過網隔經過新鮮寄主,再經網蓋遷飛擴散進入需要實施防治的外部區域,新鮮寄主被經過的天敵寄生;首次釋放結束后,將網蓋與實心蓋對調,清理已釋放一側的寄主殘體,待新寄生一側的天敵將羽化時,在另一側重新添加新鮮寄主,則天敵羽化后將重復之前的過程,在擴散進入外部區域前將新鮮寄主寄生;按此方法循環維持該釋放點的天敵釋放。
2.—種寄生性天敵昆蟲釋放裝置,其特征在于釋放裝置的釋放筒為殼體結構,兩端分別設有可拆裝的實心蓋和網蓋,釋放筒的中部設有網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寄生性天敵昆蟲釋放裝置,其特征在于網隔與網蓋的網孔直徑介于天敵與中間寄主體徑之間,天敵羽化后可通過,未被寄生的中間寄主羽化后則被隔離。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寄生性天敵昆蟲釋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釋放筒的外部設有防護罩,防護罩上設有懸掛掛鉤,兩側為攔網,釋放筒放置在防護罩中。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寄生性天敵昆蟲釋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將防護罩固定在支撐桿的頂部,支撐桿的下端為底座及固定爪,釋放筒放置在防護罩中。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寄生性天敵昆蟲可持續釋放方法,在需防治區域根據蟲口密度與防治需要布設若干釋放點,每點安裝一套釋放裝置。釋放裝置的釋放筒為殼體結構,兩端分別設有可拆裝的實心蓋和網蓋,釋放筒的中部設有網隔;在防治區域布設寄生性天敵昆蟲釋放裝置,可實現天敵昆蟲的持續釋放,能夠有效針對防治對象世代交替、蟲齡混雜等復雜情況,延長防治時間,增強防治效果;通過將天敵種群的維持工作下移至用戶終端,以較易獲得的替代寄主進行天敵種群維持,減少了實施防治的中間環節,可節約生防費用;特別是在需要進行化學防治時,可將天敵轉移出施藥區域,能夠兼顧實施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
文檔編號A01M99/00GK102630641SQ20121007483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1日
發明者劉志, 孫光芝, 張俊杰, 張波, 李天昊, 杜文梅, 王秀梅, 臧連生, 阮長春 申請人:吉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