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
背景技術:
在農業機械技術領域中,免耕播種機上的種箱與開溝器的水平距離較遠,排種槽輪與開溝器上端的垂直距離較短,而且種箱的位置與開溝器的位置一般在機架上保持不變,這就使得排種軟管的傾斜角度過小,連續排種容易將排種軟管壓彎,使得排種不暢,排種不均勻,甚至使排種軟管堵塞。開溝器有時會布置在排種箱的底部,不便于開溝器的上下調整,這就會對排種的效果(均勻性)有較大的影響。目前,為了解決排種不暢的問題多采用多級排種或縮短排種輪與開溝器的水平距離,以增大排種管的傾斜角度,但這就使得開溝器間的水平距離過小,容易造成堵塞,這就會影響播種作業的效果。此外,還有其它裝置,如專利號為ZL03264469. 8的“免耕播種機兩級輸送排種裝置”所設計的兩級(或多級)排種裝置,結構復雜,由于是兩級排種軸,不能保證在排種過程中兩排種軸同步排種,也就不能保證排種的均勻性,甚至會造成排種管的阻塞。專利號為ZL03264468. X的“免耕播種機專用種箱”所設計的專用種箱將排種軸放在二級排種箱上。容易導致種子從一級種箱傳到二級種箱時受阻,且輸種導管的傾斜角度、長度不能調整。免耕播種機為了優化排種的效果,使排種均勻,排種更順暢,不致堵塞,需要設計一種應用于免耕播種機上的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機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為,解決背景技術所述優化排種的效果,使排種均勻,排種更順暢, 不致堵塞問題,提供一種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其特征在于,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主要由安裝在機架2上的種箱垂直移動機構和種箱水平移動機構構成;所述機架2為由機架前梁2001、機架后梁2002、機架中梁2003、機架左梁2004和機架右梁2005組成的“日”字框形結構,機架前梁2001和機架中梁2003在同一個水平面上,機架后梁2002低于機架中梁2003,2個豎直前導軌2008導軌面向后左右對稱豎直固接在機架前梁2001上,2個豎直后導軌2009導軌面向前左右對稱豎直固接在機架中梁2003 上,2個地輪支柱2006豎直向下左右對稱分別固接在機架左梁2004和機架右梁2005的水平段上,地輪支柱2006下端有一個地輪軸承孔2007,機架前梁2001和機架中梁2003的中心均有I個活塞桿安裝孔2010 ;所述種箱垂直移動機構由豎直移動架11、機架2上的豎直前導軌2008和豎直后導軌2009、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以及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組成,豎直移動架11為移動架前梁 1101、移動架后梁1102、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1104組成左右對稱的矩形結構,移動架前梁1101和移動架后梁1102的左右兩端與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1104用螺栓固接,移動架前梁1101的前沿有對稱分布的2個豎直導槽1106,中部向前凸出部分的中心有I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移動架后梁1102的后沿有對稱分布的2個豎直導槽1106,中部向后凸出部分的中心有I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前后的兩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分別與機架前梁2001上的和機架中梁2003上的活塞桿安裝孔2010同心,豎直導槽1106的寬度和厚度分別與豎直前導軌2008和豎直后導軌2009的導軌面的寬度后厚度相同,移動架前梁 1101上2個豎直導槽1106的間距與機架前梁2001上2個豎直前導軌2008的間距相同,移動架后梁1102上2個豎直導槽1106的間距與機架中梁2003上2個豎直后導軌2009的間距相同,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1104兩端均有向上豎直的方形立面,立面的中心為絲桿安裝孔1108,2條“ Γ ”形的水平導軌1105分別固接在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 1104的外側面上;豎直移動架11水平置于機架2上,移動架前梁1101上的兩個豎直導槽 1106分別與兩個豎直前導軌2008配合,移動架后梁1102上的兩個豎直導槽1106分別與兩個豎直后導軌2009配合,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和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均用液壓缸支架 21分別固接在機架前梁2001和機架中梁2003的下表面上,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和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的活塞桿分別穿過機架前梁2001和機架中梁2003上的活塞桿安裝孔2010 對準豎直移動架11上的前后兩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用螺栓與豎直移動架11連接,壓力油管16與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和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連接并與外部拖拉機液壓系統連接, 通過操縱拖拉機液壓系統使豎直移動架11帶著種箱I垂直上升或下降;所述種箱水平移動機構由豎直移動架11、調節手輪12、右水平調節絲桿13、左水平調節絲桿17、2個水平調節鏈輪14、水平調節鏈15以及種箱I的底座1002組成,種箱I 的底座1002左右兩端均有I個前后方向的螺紋孔1004,在螺紋孔1004之上均有I個水平滑動導槽1003,水平滑動導槽1003的寬度與“ Γ ”形的水平導軌1105的導軌面厚度相同, 種箱I橫向置于豎直移動架11上,左右兩側的水平滑動導槽1003分別與左右的水平導軌 1105配合,左水平調節絲桿17在豎直移動架11的左部安裝在前后的絲桿安裝孔1108內, 左水平調節絲桿17與底座1002的左端的螺紋孔1004構成絲杠螺母傳動連接,右水平調節絲桿13在豎直移動架11的右部安裝在前后的絲桿安裝孔1108內,右水平調節絲桿13與底座1002的右端的螺紋孔1004構成絲杠螺母傳動連接,調節手輪12固接在右水平調節絲桿13的后端;一個水平調節鏈輪14固接在左水平調節絲桿17的后端,另一個水平調節鏈輪14與固接在左水平調節絲桿17上的水平調節鏈輪14左右對稱固接在右水平調節絲桿 13上,水平調節鏈15與所述的2個水平調節鏈輪14構成鏈條傳動機構,種箱I通過底座 1002的左右兩個螺紋孔1004分別與左水平調節絲桿17和右水平調節絲桿13構成絲杠螺母傳動連接,實現轉動調節手輪12,種箱I向前或向后平移;2個地輪3分別在機架2左右兩側固接在地輪軸19兩端,地輪軸19通過安裝在地輪軸承孔2007內的軸承與機架2構成轉動連接;動力鏈輪5在右側的地輪3外側固接在地輪軸19上,排種器軸20與種箱I的箱體1001左側壁和右側壁轉動連接,排種鏈輪4在箱體1001的右側壁外固接在排種器軸20上,動力鏈條6與排種鏈輪4和動力鏈輪5構成鏈條傳動機構,鏈條張緊裝置7置于機架2的機架右梁2005外側將動力鏈條6張緊;3 5 個開溝器9等間隔固接在機架后梁2002上,每個開溝器9配I條排種軟管10,排種軟管10 的下端置于開溝器9的開溝鏟的后側,排種軟管10的上端與種箱I的出口連接;所述鏈條張緊裝置7由張緊螺栓7001、支座7002、轉軸7003、“T”形轉動桿7004 和2個張緊鏈輪7005組成,轉軸7003和支座7002固接在機架右梁2005水平段的外側面上,轉軸7003在支座7002之前,2個張緊鏈輪7005分別在“T”形轉動桿7004的橫桿兩端的外側面通過短軸與“T”形轉動桿7004的橫桿轉動連接,“T”形轉動桿7004通過在橫桿和豎桿交界處的圓孔與轉軸7003轉動連接,張緊螺栓7001斜向上與支座7002螺紋連接, 張緊螺栓7001的上端頂緊“T”形轉動桿7004的豎桿使兩個張緊鏈輪7005分別壓緊動力鏈條6實現動力鏈條6的張緊。本發明的工作原理為,轉動調節手輪12,右水平調節絲桿13轉動的動力通過水平調節鏈輪14和水平調節鏈15傳到左水平調節絲桿17,種箱I的底座1002與豎直移動架 11通過右水平調節絲桿13和左水平調節絲桿17連接,種箱I在豎直移動架11上的水平導軌1105上平穩地水平移動,不至在播種的過程中種箱I上下跳動或左右晃動。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與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的油壓腔通過同一根壓力油管16相連,保證了兩液壓油缸的活塞桿同步上升和下降,即保證豎直移動架11和種箱I在上升或下降時不發生傾斜, 機架2的豎直前導軌2008和豎直后導軌2009保證種箱I和豎直移動架11不至翻傾。在排種鏈輪4與動力鏈輪5之間設置的動力鏈條6的鏈條張緊裝置7,使作業時動力鏈條6處于張緊狀態,將地輪3轉動的動力傳遞給種箱I的排種器軸20。在作業之前,先將鏈條張緊裝置7的張緊螺栓7001退回,鏈條張緊裝置7松開,使動力鏈條6處于自然狀態,通過調節右水平調節絲桿13上的調節手輪12和控制前、后豎直調節液壓缸的液壓控制閥,將種箱I 調節到排種軟管10處于拉直狀態的位置,再調節鏈條張緊裝置7的張緊螺栓7001,張緊螺栓7001的上端頂緊“T”形轉動桿7004的豎桿使兩個張緊鏈輪7005分別從鏈條的內側壓緊動力鏈條6,使得動力鏈條6處于適當的張緊狀態,保證播種機在排種過程中,動力的傳輸穩定可靠。本發明通過對種箱I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全方位調節來實現排種軟管10的拉直,達到順暢排種的傾斜角度,避免在排種的過程中因排種軟管10的過渡彎折而使排種受阻,排種均勻,減少堵塞,基本解決了排種不暢的問題。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能在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調節種箱的位置,實現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保證排種軟管處于拉直狀態,并使排種軟管具有能夠滿足順暢排種需要的合適傾斜角度;整套機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本發明可配套應用于多種播種機上, 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優化了免耕播種機排種效果。本發明的應用有利于減少排種過程中的排種不暢和排種管阻塞的現象,提高播種的均勻性,進而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推動農業機械
的發展。
圖I為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主視圖2為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左視圖,圖中未畫出動力鏈條;
圖3為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俯視圖,圖中未畫出動力鏈條和水平調節鏈;
圖4A為機架主視圖4B為機架俯視圖5A為垂直移動架主視圖5B為垂直移動架左視圖6為種箱的主視圖;圖7為種箱、機架、豎直移動架的裝配示意圖;圖7A為圖7中A處局部放大示意圖;圖8為鏈條張緊裝置結構示意圖。圖中,I—種箱,1001—箱體,1002—底座,1003—水平滑動導槽,1004-螺紋孔,2—機架,2001—機架前梁,2002—機架后梁,2003-機架中梁,2004—機架左梁, 2005—機架右梁,2006—地輪支柱,2007—地輪軸承孔,2008—豎直前導軌,2009—豎直后導軌,2010—活塞桿安裝孔,3—地輪,4—排種鏈輪,5—動力鏈輪,6—動力鏈條,7—鏈條張緊裝置,7001—張緊螺栓,7002—支座,7003—轉軸,7004— “T”形轉動桿,7005—張緊鏈輪,8—前豎直調節液壓缸,9—開溝器,10—排種軟管,11—豎直移動架,1101—移動架前梁,1102—移動架后梁,1103—移動架左梁,1104—移動架右梁,1105—水平導軌, 1106—豎直導槽,1107—活塞桿連接孔,1108—絲桿安裝孔,12—調節手輪,13—右水平調節絲桿,14-水平調節鏈輪,15-水平調節鏈,16-壓力油管,17-左水平調節絲桿, 18—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9—地輪軸,20—排種器軸,21—液壓缸支架。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I、圖2和圖3分別所示的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實施例的主視圖、左視圖和俯視圖,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主要由安裝在機架2上的種箱垂直移動機構和種箱水平移動機構構成。如圖4A和圖4B分別所示的機架主視圖和機架俯視圖,機架2為由機架前梁2001、 機架后梁2002、機架中梁2003、機架左梁2004和機架右梁2005組成的“日”字框形結構,機架前梁2001和機架中梁2003在同一個水平面上,機架后梁2002低于機架中梁2003,2個豎直前導軌2008導軌面向后左右對稱豎直固接在機架前梁2001上,2個豎直后導軌2009 導軌面向前左右對稱豎直固接在機架中梁2003上,2個地輪支柱2006豎直向下左右對稱分別固接在機架左梁2004和機架右梁2005的水平段上,地輪支柱2006下端有一個地輪軸承孔2007,機架前梁2001和機架中梁2003的中心均有I個活塞桿安裝孔2010。種箱垂直移動機構由豎直移動架11、機架2上的豎直前導軌2008和豎直后導軌 2009、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以及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組成。如圖5A和圖5B所示垂直移動架主視圖和垂直移動架左視圖,豎直移動架11為移動架前梁1101、移動架后梁1102、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1104組成左右對稱的矩形結構,移動架前梁1101和移動架后梁1102的左右兩端與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 1104用螺栓固接,移動架前梁1101的前沿有對稱分布的2個豎直導槽1106,中部向前凸出部分的中心有I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移動架后梁1102的后沿有對稱分布的2個豎直導槽 1106,中部向后凸出部分的中心有I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前后的兩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 分別與機架前梁2001上的和機架中梁2003上的活塞桿安裝孔2010同心,豎直導槽1106 的寬度和厚度分別與豎直前導軌2008和豎直后導軌2009的導軌面的寬度后厚度相同,移動架前梁1101上2個豎直導槽1106的間距與機架前梁2001上2個豎直前導軌2008的間距相同,移動架后梁1102上2個豎直導槽1106的間距與機架中梁2003上2個豎直后導軌 2009的間距相同,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1104兩端均有向上豎直的方形立面,立面的中心為絲桿安裝孔1108,2條“ Γ ”形的水平導軌1105分別固接在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1104的外側面上。豎直移動架11水平置于機架2上,移動架前梁1101上的兩個豎直導槽1106分別與兩個豎直前導軌2008配合,移動架后梁1102上的兩個豎直導槽1106分別與兩個豎直后導軌2009配合,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和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均用液壓缸支架21分別固接在機架前梁2001和機架中梁2003的下表面上,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和后豎直調節液壓缸 18的活塞桿分別穿過機架前梁2001和機架中梁2003上的活塞桿安裝孔2010對準豎直移動架11上的前后兩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用螺栓與豎直移動架11連接,壓力油管16與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和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連接并與外部拖拉機液壓系統連接,通過操縱拖拉機液壓系統使豎直移動架11帶著種箱I垂直上升或下降。種箱水平移動機構由豎直移動架11、調節手輪12、右水平調節絲桿13、左水平調節絲桿17、2個水平調節鏈輪14、水平調節鏈15以及種箱I的底座1002組成。圖6為種箱的主視圖,種箱I的底座1002左右兩端均有I個前后方向的螺紋孔 1004,在螺紋孔1004之上均有I個水平滑動導槽1003,水平滑動導槽1003的寬度與“ Γ ” 形的水平導軌1105的導軌面厚度相同。圖7為種箱、機架、豎直移動架的裝配示意圖,圖7A為圖7中A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種箱I橫向置于豎直移動架11上,左右兩側的水平滑動導槽1003分別與左右的水平導軌 1105配合。在豎直移動架11上安裝種箱I時,拆開移動架左梁1103或移動架右梁1104, 使種箱一邊水平滑動導槽1003與豎直移動架11同一邊的水平導軌1105配合,再安裝拆下的移動架左梁1103或移動架右梁1104,使種箱另一邊水平滑動導槽1003與豎直移動架11 另一邊的水平導軌1105配合。左水平調節絲桿17在豎直移動架11的左部安裝在前后的絲桿安裝孔1108內,左水平調節絲桿17與底座1002的左端的螺紋孔1004構成絲杠螺母傳動連接,右水平調節絲桿13在豎直移動架11的右部安裝在前后的絲桿安裝孔1108內, 右水平調節絲桿13與底座1002的右端的螺紋孔1004構成絲杠螺母傳動連接,調節手輪12 固接在右水平調節絲桿13的后端。一個水平調節鏈輪14固接在左水平調節絲桿17的后端,另一個水平調節鏈輪14與固接在左水平調節絲桿17上的水平調節鏈輪14左右對稱固接在右水平調節絲桿13上,水平調節鏈15與所述的2個水平調節鏈輪14構成鏈條傳動機構。種箱I通過底座1002的左右兩個螺紋孔1004分別與左水平調節絲桿17和右水平調節絲桿13構成絲杠螺母傳動連接,實現轉動調節手輪12,種箱I向前或向后平移。2個地輪3分別在機架2左右兩側固接在地輪軸19兩端,地輪軸19通過安裝在地輪軸承孔2007內的軸承與機架2構成轉動連接。動力鏈輪5在右側的地輪3外側固接在地輪軸19上,排種器軸20與種箱I的箱體1001左側壁和右側壁轉動連接,排種鏈輪4在箱體1001右側壁外固接在排種器軸20上,動力鏈條6與排種鏈輪4和動力鏈輪5構成鏈條傳動機構,鏈條張緊裝置7置于機架2的機架右梁2005外側將動力鏈條6張緊。4個開溝器9等間隔固接在機架后梁2002上,每個開溝器9配I條排種軟管10,排種軟管10的下端置于開溝器9的開溝鏟的后側,排種軟管10的上端與種箱I的出口連接。如圖8的鏈條張緊裝置結構示意圖所示,鏈條張緊裝置7由張緊螺栓7001、支座 7002、轉軸7003、“T”形轉動桿7004和2個張緊鏈輪7005組成,轉軸7003和支座7002固接在機架右梁2005水平段的外側面上,轉軸7003在支座7002之前,2個張緊鏈輪7005分別在“T”形轉動桿7004的橫桿兩端的外側面通過短軸與“T”形轉動桿7004的橫桿轉動連接,“T”形轉動桿7004通過在橫桿和豎桿交界處的圓孔與轉軸7003轉動連接,張緊螺栓 7001斜向上與支座7002螺紋連接。張緊螺栓7001的上端頂緊“T”形轉動桿7004的豎桿使兩個張緊鏈輪7005分別壓緊動力鏈條6實現動力鏈條6的張緊。本發明應用于免耕播種機上,在作業之前,先將鏈條張緊裝置7的張緊螺栓7001 從支座7002退回,兩個張緊鏈輪7005從動力鏈條6松開,動力鏈條6處于自然狀態,通過調節右水平調節絲桿13上的調節手輪12并調節油壓控制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和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的活塞桿高度,實現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使種箱I處于保證排種軟管10處于拉直狀態的位置。再調節鏈條張緊裝置7的張緊螺栓7001,張緊螺栓7001的上端頂緊“T” 形轉動桿7004的豎桿使兩個張緊鏈輪7005分別從鏈條的內側壓緊動力鏈條6,使得動力鏈條6處于適當的張緊狀態,保證播種機在排種過程中,動力的傳輸穩定可靠。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優化排種效果,適用于與多種耕作模式相匹配的免耕播種機。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 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其特征在于,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主要由安裝在機架(2)上的種箱垂直移動機構和種箱水平移動機構構成;所述機架(2) 為由機架前梁(2001)、機架后梁(2002)、機架中梁(2003)、機架左梁(2004)和機架右梁 (2005)組成的“日”字框形結構,機架前梁(2001)和機架中梁(2003)在同一個水平面上,機架后梁(2002)低于機架中梁(2003),2個豎直前導軌(2008)導軌面向后左右對稱豎直固接在機架前梁(2001)上,2個豎直后導軌(2009)導軌面向前左右對稱豎直固接在機架中梁 (2003)上,2個地輪支柱(2006)豎直向下左右對稱分別固接在機架左梁(2004)和機架右梁(2005)的水平段上,地輪支柱(2006)下端有一個地輪軸承孔(2007),機架前梁(2001) 和機架中梁(2003)的中心均有I個活塞桿安裝孔(2010);所述種箱垂直移動機構由豎直移動架(11)、機架(2)上的豎直前導軌(2008)和豎直后導軌(2009)、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以及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組成,豎直移動架(11)為移動架前梁(1101)、移動架后梁(1102)、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1104) 組成左右對稱的矩形結構,移動架前梁(1101)和移動架后梁(1102)的左右兩端與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1104)用螺栓固接,移動架前梁(1101)的前沿有對稱分布的 2個豎直導槽(1106),中部向前凸出部分的中心有I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移動架后梁 (1102)的后沿有對稱分布的2個豎直導槽(1106),中部向后凸出部分的中心有I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前后的兩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分別與機架前梁(2001)上的和機架中梁 (2003)上的活塞桿安裝孔(2010)同心,豎直導槽(1106)的寬度和厚度分別與豎直前導軌 (2008)和豎直后導軌(2009)的導軌面的寬度后厚度相同,移動架前梁(1101)上2個豎直導槽(1106)的間距與機架前梁(2001)上2個豎直前導軌(2008)的間距相同,移動架后梁 (1102)上2個豎直導槽(1106)的間距與機架中梁(2003)上2個豎直后導軌(2009)的間距相同,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1104)兩端均有向上豎直的方形立面,立面的中心為絲桿安裝孔(1108),2條“Γ”形的水平導軌(1105)分別固接在移動架左梁(1103)和移動架右梁(1104)的外側面上;豎直移動架(11)水平置于機架(2)上,移動架前梁(1101) 上的兩個豎直導槽(1106)分別與兩個豎直前導軌(2008)配合,移動架后梁(1102)上的兩個豎直導槽(1106)分別與兩個豎直后導軌(2009)配合,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和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均用液壓缸支架(21)分別固接在機架前梁(2001)和機架中梁(2003) 的下表面上,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和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的活塞桿分別穿過機架前梁 (2001)和機架中梁(2003)上的活塞桿安裝孔(2010)對準豎直移動架(11)上的前后兩個活塞桿連接孔(1107)用螺栓與豎直移動架(11)連接,壓力油管(16)與前豎直調節液壓缸(8)和后豎直調節液壓缸(18)連接并與外部拖拉機液壓系統連接,通過操縱拖拉機液壓系統使豎直移動架(11)帶著種箱(I)垂直上升或下降;所述種箱水平移動機構由豎直移動架(11)、調節手輪(12)、右水平調節絲桿(13)、左水平調節絲桿(17)、2個水平調節鏈輪(14)、水平調節鏈(15)以及種箱(I)的底座(1002) 組成,種箱(I)的底座(1002)左右兩端均有I個前后方向的螺紋孔(1004),在螺紋孔 (1004)之上均有I個水平滑動導槽(1003),水平滑動導槽(1003)的寬度與“ Γ ”形的水平導軌(1105)的導軌面厚度相同,種箱(I)橫向置于豎直移動架(11)上,左右兩側的水平滑動導槽(1003)分別與左右的水平導軌(1105)配合,左水平調節絲桿(17)在豎直移動架(11)的左部安裝在前后的絲桿安裝孔(1108)內,左水平調節絲桿(17)與底座(1002)的左端的螺紋孔(1004)構成絲杠螺母傳動連接,右水平調節絲桿(13)在豎直移動架(11)的右部安裝在前后的絲桿安裝孔(1108)內,右水平調節絲桿(13)與底座(1002)的右端的螺紋孔(1004)構成絲杠螺母傳動連接,調節手輪(12)固接在右水平調節絲桿(13)的后端;一個水平調節鏈輪(14)固接在左水平調節絲桿(17)的后端,另一個水平調節鏈輪(14)與固接在左水平調節絲桿(17)上的水平調節鏈輪(14)左右對稱固接在右水平調節絲桿(13) 上,水平調節鏈(15)與所述的2個水平調節鏈輪(14)構成鏈條傳動機構,種箱(I)通過底座(1002)的左右兩個螺紋孔(1004)分別與左水平調節絲桿(17)和右水平調節絲桿(13) 構成絲杠螺母傳動連接,實現轉動調節手輪(12),種箱(I)向前或向后平移;2個地輪(3)分別在機架(2)左右兩側固接在地輪軸(19)兩端,地輪軸(19)通過安裝在地輪軸承孔(2007)內的軸承與機架⑵構成轉動連接;動力鏈輪(5)在右側的地輪(3) 外側固接在地輪軸(19)上,排種器軸(20)與種箱(I)的箱體(1001)左側壁和右側壁轉動連接,排種鏈輪⑷在箱體(1001)的右側壁外固接在排種器軸(20)上,動力鏈條(6)與排種鏈輪(4)和動力鏈輪(5)構成鏈條傳動機構,鏈條張緊裝置(7)置于機架(2)的機架右梁(2005)外側將動力鏈條¢)張緊;3 5個開溝器(9)等間隔固接在機架后梁(2002) 上,每個開溝器(9)配I條排種軟管(10),排種軟管(10)的下端置于開溝器(9)的開溝鏟的后側,排種軟管(10)的上端與種箱(I)的出口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鏈條張緊裝置(7)由張緊螺栓(7001)、支座(7002)、轉軸(7003)、“T”形轉動桿(7004)和2個張緊鏈輪(7005)組成,轉軸(7003)和支座(7002)固接在機架右梁(2005)水平段的外側面上,轉軸(7003)在支座(7002)之前,2個張緊鏈輪(7005)分別在“Τ”形轉動桿(7004)的橫桿兩端的外側面通過短軸與“Τ”形轉動桿(7004)的橫桿轉動連接,“Τ”形轉動桿(7004) 通過在橫桿和豎桿交界處的圓孔與轉軸(7003)轉動連接,張緊螺栓(7001)斜向上與支座 (7002)螺紋連接,張緊螺栓(7001)的上端頂緊“Τ”形轉動桿(7004)的豎桿使兩個張緊鏈輪(7005)分別壓緊動力鏈條(6)實現動力鏈條¢)的張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農業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的排種機構,排種機構主要由安裝在機架上的種箱垂直移動機構和種箱水平移動機構構成,種箱垂直移動機構由豎直移動架、機架上的前后豎直導軌和前后豎直調節液壓缸組成,種箱水平移動機構由豎直移動架、調節手輪、左右水平調節絲桿、水平調節鏈輪、水平調節鏈和種箱底座組成,通過調節調節手輪和控制前后豎直調節液壓缸的液壓控制閥,實現種箱位置全方位調節,將種箱調節到排種軟管處于拉直狀態的位置,再用調節鏈條張緊裝置使動力鏈條處于適當的張緊狀態,保證播種機在排種過程中動力的傳輸穩定可靠。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優化排種效果,適用于與多種耕作模式相匹配的免耕播種機。
文檔編號A01C7/20GK102598925SQ20121008270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6日
發明者何進, 張祥彩, 曹向紅, 李慧, 李洪文, 李問盈, 王慶杰, 荊鵬, 鄭智旗 申請人: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