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插秧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03938閱讀:26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插秧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插秧機、拖拉機等的農業機械、輪式裝載機等特殊作業用車輛那樣的作業車輛。
背景技術
已往,作為作業車輛之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機,備有搭載在行駛機體前部的發動機、 和配置在該發動機后方的轉向體。為了使發動機和轉向體的轉向盤軸的(尤其是發動機的)維修作業容易,多采用若干個可分割的罩裝置覆蓋著。專利文獻I揭示了乘用型插秧機的一例,在該插秧機中,把罩裝置分割成覆蓋發動機上方的操作板體、覆蓋發動機前部的前部罩體、和覆蓋發動機后部及轉向盤軸的后部罩體三個部分。在專利文獻I記載的乘用型插秧機中,上述前部罩體和后部罩體,可裝卸地安裝在行駛機體上,操作板體固定在轉向盤軸上。在進行發動機的維修作業時,要將這些前后罩體卸下,使發動機的四周(前后左右)露出。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10-210816號公報

發明內容
但是,在上述已往的構造中,由于操作板體用若干螺栓固定在轉向盤軸上,發動機的上方被操作板體覆蓋著,所以,在要維修發動機的上部、或位于該部位的裝置類(例如, 空氣濾清器等)時,操作板體的存在成為維修時的障礙。另外,即使把操作板體卸下,要將若干螺栓擰開也很麻煩。即,在上述專利文獻I的構造中,發動機的上部、該部位處的裝置類的維修作業很不方便或者困難。另外,在操作板體上,多設有顯示有關乘用型插秧機的各種信息的顯示板。這時, 在操作板體的背面側(發動機的上方),配置著顯示板用的控制箱。但是,上述已往的構造中,控制箱位于用螺栓固定在轉向盤軸上的操作板體與發動機之間,所以,在制造乘用型插秧機時,往控制箱上連接電線束的作業比較難,存在著作業性差的問題。為此,本發明的技術課題是提供能夠解決上述全部問題的作業車輛。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技術方案I記載的作業車輛,備有搭載在行駛機體前部的動力源、配置在該動力源后方的轉向體、覆蓋上述動力源上方的至少一部分的操作板體;上述轉向體,以橫向的傾斜軸為中心,可與上述操作板體接離地上下轉動;上述操作板體,以與上述傾斜軸同軸狀或平行狀的橫支軸為中心,可與上述轉向體接離地上下開閉轉動;上述轉向體和上述操作板體,可分別獨立地轉動。
技術方案2的發明,在技術方案I記載的作業車輛中,其特征在于,位于上述動力源上方的上部架的后端部,通過上述橫支軸,可轉動地軸支承在上述行駛機體中的、立設在上述動力源后方的支承部件上;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可裝卸地與上述行駛機體連接;上述操作板體安裝在上述上部架上。技術方案3的發明,在技術方案2記載的作業車輛中,其特征在于,操作上述行駛機體動作的操作桿機構,從上述操作板體的上面朝外伸出,該操作桿機構的基端部,安裝在上述上部架上并可與上述上部架一體地轉動。技術方案4的發明,在技術方案2或3記載的作業車輛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行駛機體的前部,分別可裝卸地安裝著從前后包圍上述動力源和上述操作板體的前部罩體和后部罩體;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可裝卸地與上述行駛機體中的、立設在上述動力源前方的輔助架連接,在卸下了上述前部罩的狀態下,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露出于操作板體的前方。發明效果在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構造中,配置在動力源后方的轉向體,以橫向的傾斜軸為中心,可與覆蓋動力源上方的至少一部分的操作板體接離地上下轉動;上述操作板體,以與上述傾斜軸同軸狀或平行狀的橫支軸為中心,可與上述轉向體接離地上下開閉轉動;上述轉向體和上述操作板體可分別獨立地轉動。根據該構造,在使上述轉向體繞上述傾斜軸向下倒轉后,只要將上述操作板體繞上述橫支軸朝上開放轉動,該操作板體就可離開上述動力源的上面,在上述操作板體與上述動力源的上面之間,張開了手能伸進的足夠大的空間。因此,在對上述動力源的上部、位于該部位的裝置類(例如空氣濾清器等)進行維修時,上述操作板體的存在不成為維修的障礙。另外,在維修時,也不必像已往那樣要將上述操作板體卸下,省去了該卸下作業的麻煩。因此,對上述動力源的上部、位于該部位的裝置類的維修作業容易。另外,由于在上述操作板體與上述動力源的上面之間,張開了手能伸進的足夠大的空間,所以,例如在控制箱配置在上述操作板體的背面側(上述動力源的上方)時,可以容易地進行往上述控制箱連接電線束的作業,提高了作業車輛的組裝性。在技術方案2記載的構造中,位于上述動力源上方的上部架的后端部,經由上述橫支軸可轉動地軸支撐在上述行駛機體中的、立設在上述動力源后方部位的支承部件上; 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可裝卸地與上述行駛機體連接;上述操作板體安裝在上述上部架上。根據該構造,由于上述上部架的轉動中心、即上述橫支軸,位于上述上部架的后端側、即靠近上述轉向體的一側,所以,在將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體繞上述橫支軸向上開放地轉動時,形成在上述操作板體與上述動力源的上面之間的空間向前開放。因此,操作者可以從行駛機體的前方側,對上述動力源的上部、位于該部位的裝置類進行維修。因此,在維修時,上述轉向體的存在不成為障礙,可提高作業效率。在技術方案3記載的構造中,操作上述行駛機體動作的操作桿機構,從上述操作板體的上面朝外伸出,該操作桿機構的基端部,安裝在上述上部架上、可與上述上部架一體地轉動。所以,與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體的上下開閉轉動連動,上述操作桿機構也以上述橫支軸為轉動中心連動地轉動。因此,在使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體上下開閉轉動時,不必將上述操作桿機構卸下,它的存在并不礙事。因此,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體的上下開閉轉動操作容易,就這一點而言,也能提高對上述動力源的上部、位于該部位的裝置類進行維修作業的效率。在技術方案4記載的構造中,在上述行駛機體的前部,分別可裝卸地安裝著從前后包圍上述動力源和上述操作板的前部罩體和后部罩體;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可裝卸地與上述行駛機體中的、立設在上述動力源前方的輔助架連接,在卸下了上述前部罩體的狀態,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從上述操作板體的前方露出。所以,操作者捏住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進行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體的上下開閉轉動操作。即,上述上部架的前端部,也兼有作為上下開閉轉動操作用的把手的功能。所以,即使沒有專用的把手部件,也能容易地進行上述上部架和上述操作板體的上下開閉轉動操作,可減少零部件數目。



I 圖I是作為作業車輛的乘用型插秧機的側視圖。
圖2是乘用型水稻秧機的俯視圖。
圖3是行駛機體前部的俯視圖。
圖4是省略了罩體的狀態下的、行駛機體前部的俯視圖。
圖5是將上部架向上開放轉動的狀態下的、行駛機體前部的分解側視圖。
圖6是從斜后方看的、轉向體的立體圖。
圖7是從斜前方看的、轉向體和上部架的立體圖。
圖8從斜后方看的、上部架的立體圖。
圖9是行駛機體前部的側視圖。
圖10是將上部架向上開放轉動的狀態下的、行駛機體前部的側視圖。
圖11是操作板體、發動機罩體、和轉向柱罩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12是行駛機體前部的右側視圖。
圖13是變速踏板和制動踏板的右側視圖。
圖14是從斜前方看的、變速踏板和制動踏板的立體圖。
圖15是車速調節桿的作用說明圖。
圖16是變速踏板的作用說明圖。
圖17是制動踏板的作用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圖I 圖17)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I是作為作業車輛的
乘用型插秧機的側視圖,圖2是乘用型水稻秧機的俯視圖,圖3是行駛機體前部的俯視圖, 圖4是省略了罩體的狀態下的、行駛機體前部的俯視圖,圖5是將上部架向上開放轉動的狀態下的、行駛機體前部的分解側視圖,圖6是從斜后方看的、轉向體的立體圖,圖7是從斜前方看的、轉向體和上部架的立體圖,圖8從斜后方看的、上部架的立體圖,圖9是行駛機體前部的左側視圖,圖10是將上部架向上開放轉動的狀態下的、行駛機體前部的側視圖,圖11 是操作板體、發動機罩體、和轉向柱罩體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行駛機體前部的右側視圖, 圖13是變速踏板和制動踏板的右側視圖,圖14是從斜前方看的、變速踏板和制動踏板的立體圖,圖15是車速調節桿的作用說明圖,圖16是變速踏板的作用說明圖,圖17是制動踏板的作用說明圖,(I)插秧機的概要首先,主要參照圖I 圖4說明作為作業車輛的乘用型插秧機的概要。如圖I 圖4所示,實施方式中的乘用型插秧機的行駛機體1,備有機體架2,該機體架2由配置在其左右兩側前后的左右前輪3和左右后輪4支承著。在行駛機體I的前部搭載著作為動力源的發動機5。在發動機5的上面,配置著空氣濾清器31 (參照圖5)。在發動機5的后方下部,配置著具有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 (參見圖5和圖12 圖14)等的變速箱6。變速箱6把來自發動機5的動力適當地變速后,通過圖未示的齒輪變速機構傳遞到前后四輪3、4。前車軸殼7從變速箱6的左右側部向左右外方突出,前輪3可轉向地安裝在該前車軸殼7的兩端部。在從變速箱6向后方伸出的筒形架8上,固定著后車軸殼9,在后車軸殼9的左右兩側安裝著后輪4。機體架2的上面被若干罩體覆蓋著,各罩體可分別裝卸。例如,發動機5的外周, 被作為前發動機罩的操作板體10、發動機罩體11、和轉向柱罩體12從上方和前后包圍著, 分別可以裝卸(見圖5)。發動機罩體相當于技術方案中記載的前部罩體,轉向柱罩體相當于技術方案中記載的后部罩體。另外,機體架2的上面前部中的、發動機罩體11和轉向柱罩體12的下端外周,被平面上看大致呈口字形的前機身罩體13覆蓋著。機體架2的上面后部,被后機身罩體14 覆蓋著,該后機身罩體14,形成為與前機身罩體13的后端連續的形態。在變速箱6的上面,立設著用于轉向操作行駛機體I的傾斜式轉向體15。轉向體 15的前端(上端)側從前發動機罩向上伸出,在其前端安裝著轉向圓盤43。在后機身罩體14的上面且轉向體15后方的部位,通過車座架16設置著駕駛座 17。坐在駕駛座17上的操作者轉動操作轉向圓盤43時,與其操作量(轉動量)相應地、左右兩前輪3的舵角(轉向角度)變化。用于適當地調節行駛機體I的車速的變速踏板18、和制動操作行駛機體I的制動踏板19,從前機身罩體13的后端緣與后機身罩體14的前端緣之間(間隙)向上方伸出(參見圖2和圖3)。實施方式中的變速踏板18和制動踏板19,夾著轉向體15地配置在行駛機體I的行進方向右側。另外,在前機身罩體13的左右兩側,設有用于載置若干個預備苗墊的預備苗載置臺20。在操作板體10的左右一側,夾著轉向體15地配置著變更操作行駛機體I的前進、 停止、后退、及其車速的主換檔桿21。在操作板體10的另一側,配置著用于調節發動機5的轉速的加速桿22、能進行車速調節操作及自動行駛操作這樣兩種操作的車速調節桿23、進行后述的插秧裝置25的升降操作和動力續斷操作等的換檔桿24(見圖3和圖4)。這些桿 21 24都相當于技術方案中記載的操作桿機構。6條插秧用的插秧裝置25,通過由上下連桿構成的平行連桿機構26,可升降調節地連接在機體架2的后端部。插秧裝置25的構造是已往公知的。即,插秧裝置25備有接受變速箱6的動力傳遞的3組傳動箱27、安裝在這些傳動箱27左右兩側的旋轉式插秧機構 28、以上端接近行駛機體I的前傾姿勢安裝在傳動箱27的上面的載苗臺29、配置在傳動箱 27下面的平整田地用船體30。
6
(2)轉向體的構造下面,參照圖5 圖10說明轉向體的構造。轉向體15備有在變速箱6的上面向上突設的轉向盤下軸40、通過萬向聯軸器 42連接在轉向盤下軸40上端部的轉向盤上軸41、和安裝在轉向盤上軸41上端的轉向圓盤 43。轉向盤下軸40的外周,被固定在變速箱6外面的、作為支承部件的下部轉向柱筒 44包圍著,該轉向盤下軸40,只能旋轉地軸支承在下部轉向柱筒44上。轉向盤上軸41,與外嵌在其外周的上部轉向柱筒45—起,能以萬向聯軸器42中的左右橫向傾斜軸46為中心,朝上下方向彎曲轉動(傾斜轉動)(參見圖5和圖10)。轉向盤上軸41只能旋轉地軸支承在上部轉向柱筒45上。在上部轉向柱筒45的下端部,設有姿勢調節機構47,該姿勢調節機構47用于把該上部轉向柱筒45和轉向盤上軸 41的彎曲角度(傾斜角度)調節成若干級(參照圖6)。姿勢調節機構47,備有轉動式的傾斜轉動桿48、和卡定板49。傾斜轉動桿48安裝在剖面為朝上-字形的固定托架53上并向后方延伸,該固定托架53設在下部轉向柱筒44 的上端部并朝前斜上方伸出??ǘò?9設在上部轉向柱筒45的側面下部,從下方與傾斜轉動桿48的長度方向中途部相對。傾斜轉動桿48的基端部,通過橫向的樞支軸50可上下轉動操作地安裝在固定托架53上。在傾斜轉動桿48的長度方向中途部,固定著朝下的鉤狀卡合鉤51。另一方面,在卡定板49的上端面,沿著以傾斜軸46為中心的轉動方向,以適當間隔形成了若干個卡定槽 52。在使上部轉向柱筒45和轉向盤上軸41彎曲轉動規定的彎曲角度(傾斜角度)時, 傾斜轉動桿48的卡合鉤51選擇性地與若干個卡定槽52中的任意一個卡合,這樣,上部轉向柱筒45和轉向盤上軸41的傾斜姿勢被分級變更·調節并且保持住。傾斜轉動桿48,被圖未示的彈簧部件常時地朝著卡合鉤51與卡定板49的卡定槽 52卡合的方向推壓。傾斜轉動桿48的自由端部(前端部)從轉向柱罩體12向外(向后) 伸出。(3)罩體及其支承構造下面,主要參照圖3 圖11,說明位于發動機周邊的罩體及其支承構造。覆蓋發動機5上方的操作板體10,從平面上看是大致橢圓狀的形態,安裝在位于發動機5上方的上部架60 (詳細后述)上,并從上部轉向柱筒45的長度方向中途部朝著行駛機體的前方突出。在操作板體10的上面,配置著顯示部10b、鍵式開關等。在顯示部IOb 的背面側,設有進行該顯示部IOb的顯示控制等的控制箱117 (參見圖9 圖11)。轉向柱罩體12,從平面上看是大致圓弧形,從后方包圍著操作板體10和上部轉向柱筒45。轉向柱罩體12的左右前端緣12a,形成為朝斜前下方傾斜的傾斜狀,并且與發動機罩體11的左右后端緣Ila嚴實地疊合。轉向柱罩體12的下端緣12b,形成為朝斜后上方緩緩傾斜的傾斜狀,并且與前下罩體13的上面緣13a嚴實地疊合。在該下端緣12b上,在若干部位,一體地突出有朝下的舌片82 (參見圖5和圖11),該各舌片82從上方嵌合到形成于前機身罩體13的上面緣13a 的嵌合孔83 (參見圖4)內。
另外,轉向柱罩體12的上端緣,與操作板體10的下端緣中的后端部及左右兩側端部嚴實地相接。把安裝在后述前架62的板72上的左右一對螺旋彈簧84的前端鉤部,掛在形成于轉向柱罩體12內面的卡定托架58上,這樣,可以使轉向柱罩體12的上端緣與操作板體10的下端緣緊貼,不晃動地將整個轉向柱罩12向前推壓(參見圖9)。在操作板體10的后部和轉向柱罩體12的上部,形成有容許上部轉向柱筒45和轉向盤上軸41上下轉動的缺口凹槽10a、12c (見圖11)。在安裝著操作板體10和轉向柱罩體 12的狀態下,兩者10a、12c對接、成為上下方向的長孔,上部轉向柱筒45和轉向盤上軸41, 沿著該缺口凹槽10a、12c (長孔)上下轉動而與操作板體10接離。如圖2、圖3、圖11所示,發動機罩體11是越朝前端越細的流線形(橢圓殼狀),發動機罩體11的左右后端緣11a,形成為朝斜后上方傾斜的傾斜狀,從下側越往上方越朝向機體架2的后方。在該左右后端緣Ila上,形成有若干個朝后方突出的導引舌片79(實施方式中是上下各2個,參見圖5和圖11),在安裝著發動機罩體11時,這些導引舌片79從轉向柱罩體12的左右前端緣12a進入內面側。
發動機罩體11的下端緣11b,形成為朝斜后上方小坡度傾斜的傾斜狀,并且,與前機身罩13中的小坡度地朝斜后上方傾斜的上面緣13a滑接。在該下端緣Ila中的靠前的部位,一體地突設著朝下的卡定舌片80 (參見圖5和圖11),該卡合舌片80,從上方嵌合到卡合孔81 (參見圖4)內,所述卡合孔81形成在前機身罩體13中的、上面緣13a的前端部位。從下方支承操作板體10的上部架60,由平面上看為大致E字形的轉動架61、和平面上看為大致U字形的前架62構成。在實施方式中,前架62中的朝后延伸的左右兩臂71 的前端,用螺栓連接在轉動架61中的水平桿63的前面。前架62的前后長度尺寸,設定為該前架62的前端部比操作板體10的前端向前方伸出、從平面上看時從操作板體10大大伸出的程度。相互朝相同方向平行延伸的側臂64,從轉動架61中的水平桿63的靠兩端的部位伸出,在該兩側臂64的伸出端設有筒狀軸部65,該筒狀軸部65作為在左右方向相互呈同心狀地貫通的橫支軸。另一方面,在下部轉向柱筒44的前面上部,通過焊接等固定著托架板66,在該托架板66上,固定著向左右外方伸出的左右一對翼形臂67,在各翼形臂67的前端,安裝著左右方向相互呈同心狀貫通的樞支軸轂68。轉動架61中的各側臂64的筒狀軸部65,從左右外側可轉動地插入安裝在與其對應的翼形臂67的樞支軸轂部68上。這樣,轉動架61、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可繞著與傾斜軸46平行延伸的同一軸線上的筒狀軸部65上下開閉轉動。這時,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與上部轉向柱筒45和轉向盤上軸41,可分別獨立地轉動。在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繞筒狀軸部65上下轉動時,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 接近或遠離轉向體15(上部轉向柱筒45、轉向圓盤43)。但是,當上部轉向柱筒45和轉向盤上軸41為朝斜后上方傾斜的姿勢(轉向操作時的姿勢)時,因上部轉向柱筒45和轉向盤上軸41的存在,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的向上開放動作受到限制。在實施方式中,作為轉動中心的筒狀軸部65,位于上部架60的后端側、即靠近轉向體15的一側,所以,在將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向上開放轉動時,在操作板體10與發動機5的上面之間,形成了朝前開放的空間(參見圖5和圖10)。另外,從主換檔桿21下端部朝左右橫向地伸出的橫軸93,可轉動地插入安裝在一方側臂64的筒狀軸部65內。轉接桿113的水平軸114,可轉動地插入安裝在另一方側臂 64的筒狀軸部65內(參見圖8)。該轉接桿113是變速用連動機構112的一個構成要素, 上述變速用連動機構112將插秧裝置25的升降機構及動力續斷機構與換檔桿24連動地連接。在轉動架61中的水平桿63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安裝著與左右兩側臂64朝相同方向伸出的中央臂69。該中央臂69,從上方與設在下部轉向柱筒44上端部的、剖面為朝上-字形的固定托架53可拆裝地嵌合。即,中央臂69由下部轉向柱筒44側的固定托架53從下方支承著。如圖4和圖9所示,前架62中位于前端側的連接臂70,用螺栓·螺母可裝卸地連接在從正面看為倒U字形的輔助架54上,該輔助架54立設在機體架2中的發動機5的前方。因此,在將上部架60繞筒狀軸部65關閉轉動了的狀態下,發動機5的前后面和上面, 被輔助架54、上部架60和下部轉向柱筒44包圍住。在前架62的左右兩臂71上分別固定著板72,在該板72之間安裝著左右橫長的撐桿73,該撐桿73的存在提高了前架62的剛性。在撐桿73的上面配置著熔絲盒74。當然, 熔絲盒74的上方被操作板體10覆蓋著。在左右兩臂71中的板72之間,還架設著左右橫長的卡鎖軸75,該卡鎖軸75可繞其橫軸線轉動。在卡鎖軸75的、從板72朝左右外方伸出的兩端部上,固定著朝前的鉤狀卡爪76。在卡鎖軸75的長度方向中間,設有鎖桿77,該鎖桿77朝著與卡鎖軸75交叉的上方向伸出。在左右一對卡爪76繞卡鎖軸75前后轉動時,與卡合銷56 (參見圖11)卡合或解除卡合。該卡合銷56,從設在發動機罩體11內面的托架板55朝左右橫向伸出。在卡爪76 與板72之間安裝著扭簧78,該扭簧78的彈力,常時地將卡爪76朝著能與發動機罩體11側的卡合銷56卡合的、朝前轉動的方向推壓。在卡爪76與發動機罩體11側的卡合銷56卡合著時,發動機罩體11被鎖定、不能朝前拔出。在要卸下發動機罩體11時,利用鎖桿77的朝前轉動操作,使卡爪76繞卡鎖軸 75朝后轉動,這樣,就可解除卡爪76與發動機罩體11側的卡合銷56的卡合(鎖定)。另外,在操作板體10的上面前部,設有可繞后端部上下開閉轉動的蓋57,在手動地將該蓋57轉動打開時,鎖桿77露出。(4)操作桿機構的構造下面,參照圖4和圖6 圖10,說明從操作板體的上面朝外伸出的操作桿機構的構造。實施方式中的各操作桿機構的基端部,都安裝在上部架60上,并且能與上部架60 和操作板體10 —起繞筒狀軸部65 —體地轉動。即,操作桿機構中的、位于轉向體15左右一側方的主換檔桿21,在其下端部(基端部)備有前后方向貫通的軸轂部90,該軸轂部90配置在上下開口的箱形托架91內(參見圖7和圖8)。前后延伸的銷軸92貫穿主換檔桿21的軸轂90和箱形托架91。因此,主換檔桿21可繞銷軸92左右轉動。
如圖8所示,在箱形托架91的一側面,左右橫向地突設著橫軸93。橫軸93從左右外側可轉動地插入安裝在轉動架61中的一方側臂64的筒狀軸部65內。因此,箱形托架 91和王換檔桿21能繞橫軸93如后轉動。因此,本實施方式中,王換檔桿21能如后方向轉動,也能左右方向轉動。箱形托架91的橫軸93,通過連桿、鋼絲等的變速用連動機構94,與齒輪式變速機構(圖未示)連動地連接,變速箱6內的靜液壓式無級變速機的動力傳遞到該齒輪式變速機構。固定在轉動架61中的水平桿63的一端部的變速導引板95,位于箱形托架91的上方,主換檔桿21貫通導槽96,伸出到操作板體10的外面,該導槽96形成在變速導引板95 上。因此,主換檔桿21可沿著變速導引板95的導槽96前后左右地轉動操作。由于該導槽 96的存在,主換檔桿21的轉動范圍受到限制。如圖8所示,對于位于轉向體15的左右另一側方的3個桿22 24中的加速桿 22,固定在其下端部(基端部)的轉動板97,可繞橫向銷軸99前后轉動地安裝在朝上的托架98 (參見圖6和圖8)上,該托架98固定在轉動架61中的另一個側臂64的筒狀軸部65 上。加速桿22的轉動板97,通過鋼絲等的加速用連動機構100,與設在發動機5上的轉速設定用控制桿(圖未示)連動地連接。在實施方式中,隨著將加速桿22從前方側往操作者的跟前側(后方側)后傾操作,發動機5的轉速從低轉速變成高轉速。在轉動架61中的水平桿63的另一端部,通過從該水平桿63向上伸出的變速用托架101,安裝著桿導引板102。加速桿22貫穿加速用導槽103 (參見圖7和圖8),伸出到操作板體10的外面,所述加速用導槽103形成在桿導引板102上。因此,加速桿22可沿著桿導引板102的加速用導槽103朝前后方向轉動操作。由于該加速用導槽103的存在,加速桿22的轉動范圍受到限制。換檔桿24,在其下端部(基端部)備有大致縱向貫通的軸轂部108,該軸轂108部配置在剖面為3字形的承接托架109內。大致縱向的銷軸110貫通換檔桿24的軸轂部108 和承接托架109 (參見圖7和圖8),換檔桿24可繞銷軸110左右轉動。承接托架109,借助從水平桿63中的變速用托架101側面朝左右內向伸出的軸轂軸111 (參見圖6、圖8、圖9),被可繞該軸轂軸111轉動地樞支著。因此,換檔桿24與主變速桿21同樣地,可前后左右轉動。承接托架109通過連桿、鋼絲等的變速用連動機構112, 與插秧裝置25的升降機構及動力續斷機構(圖未示)連動地連接。換檔桿24與加速桿22同樣地,貫通變速用導槽115 (參見圖4、圖7和圖8),伸出到操作板體10的外面,所述變速用導槽115形成在桿導引板102上。因此,換檔桿24可沿桿導引板102的變速用導槽115前后左右地轉動操作。由于該變速用導槽115的存在,換檔桿24的轉動范圍也受到限制。車速調節桿23可執行兩種操作一種操作是,將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的變速輸出增減速;另一種操作是,將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的變速輸出保持為與變速踏板18的踏板位置(踏入位置)對應的值。即,車速調節桿23,能執行與變速踏板18同樣的行駛機體 I的車速調節操作、和使行駛機體I定速行駛的自動行駛操作這樣兩種操作。實施方式的車速調節桿23,從平面上看,配置在夾著轉向體15的左右兩側中的與變速踏板18相同的一側 (行駛機體I的行進方向右側)。
10
實施方式的車速調節桿23,在其下端部(基端部)備有左右方向貫通的軸轂部 104,該軸轂部104可轉動地外嵌在U字形支軸105 (參見圖6和圖8)的銷軸部上,該U字形支軸105固定在轉動架61中的另一個側臂64的上面。因此,車速調節桿23也與加速桿 22同樣地,可繞U字形支軸105的銷軸部前后轉動。在車速調節桿23中的軸轂部104的部位,備有將車速調節桿23保持在任意操作位置的位置保持部件120 (參見圖8)。在實施方式中,在U字形支軸105中的銷軸的根部側, 固定著摩擦板121 (參見圖12和圖15 圖17),另一方面,在銷軸中的、夾著車速調節桿23 的軸轂部104地與摩擦板121的相反側(前端側),外嵌著碟形彈簧墊圈122 (參見圖12和圖15 圖17)。碟形彈簧墊圈122借助固定在其前端側的墊圈,不能從銷軸中脫出。碟形彈簧墊圈122的彈性力,將車速調節桿23的軸轂部104壓接(摩擦接觸)在摩擦板121上而抵接,這樣,車速調節桿23可以保持在從最前傾位置到最后傾位置中的任意操作位置。一體地設在車速調節桿23的軸轂部104上的L字形臂106,通過作為繩索部件的變速鋼絲146,與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的變速凸輪137連動地連接,并且,也通過制動桿 160與定速解除凸輪155連動地連接(參見圖12和圖13),該定速解除凸輪155與制動踏板19關聯。在實施方式中,隨著將車速調節桿23從前方側往操作者跟前側(后方側)后傾操作時,L字形臂106繞U字形支軸105的銷軸部朝上轉動,將變速鋼絲146和制動桿160 提起(張拉)(參見圖15和圖17),越往后傾操作,行駛機體I的車速越加速。該操作方向 (越后傾越加速),與加速桿22的操作方向(越后傾轉速越高、越加速)一致。因此,對于操作者來說,可容易地識別該兩個桿22、23的操作方向,操作性好。另外,也能抑制對該兩個桿22、23的誤操作。關于鋼絲146、桿160、和凸輪137、155之間的連動關系,將在后面詳細說明。如圖3、圖4和圖7所示,車速調節桿23貫通定速行駛用導槽107,伸出到操作板體10的外面,所述定速行駛用導槽107形成在桿導引板102上。因此,車速調節桿23也可沿著桿導引板102的定速行駛用導槽107朝前后方向轉動。由于定速行駛用導槽107的存在,車速調節桿23的轉動范圍受到限制。從上述構造可知,實施方式中的各操作桿機構21 24的基端部,都安裝在轉動架 61上,并且與構成上部架60的轉動架61 —體地轉動。作用效果根據上述構造,由于上部轉向柱筒45和轉向盤上軸41、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 可分別獨立地上下轉動,所以,在把發動機罩體11和轉向柱罩體12卸下,使上部轉向柱筒 45和轉向盤上軸41繞傾斜軸46朝下傾倒地轉動后,如果將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繞筒狀軸部65朝上開放轉動,則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將離開發動機5的上面,在上部架60 和操作板體10與發動機5的上面之間,形成了可將手伸進的足夠大空間。因此,在對發動機5的上部、位于該部位的裝置類(例如,空氣濾清器31等)進行維修時,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的存在不礙事。另外,在維修時,也不必像已往那樣要把操作板體10卸下,省掉了該卸下作業的麻煩。因此,發動機5的上部、該部位的裝置類的維修作業容易進行。另外,在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與發動機5的上面之間,形成了手能伸進去的足夠大空間,所以,對操作板體10中的顯示部IOb背面側的控制盒117連接電線束的作業也簡單,乘用型插秧機的組裝作業性也提高。在實施方式中,作為上部架60的轉動中心的筒狀軸部65,位于上部架60的后端側、即靠近轉向體15側,所以,在將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向上開放轉動時,形成在操作板體10與發動機5上面之間的空間朝前開放。這樣,操作者可從行駛機體I的前方側,對發動機5上部、該部位的裝置類進行維修。因此,在維修時,轉向體15的存在不礙事,可提高作業效率。另外,從操作板體10的上面朝外伸出的各操作桿機構21 24的下端部(基端部),都安裝在轉動架61上,并且與構成上部架60的轉動架61 —體地轉動,所以,與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的上下開閉轉動連動地、各操作桿機構21 24也以筒狀軸部65為轉動中心轉動。因此,在使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上下開閉轉動時,不必卸下各操作桿機構 21 24,它們的存在并不礙事。因此,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的上下開閉轉動操作容易, 就這一點而言,也能提高發動機5上部、該部位的裝置類的維修作業效率。另外,前架62中的、位于前端側的連接臂70,用螺栓·螺母可裝卸地連接輔助架 54上,該輔助架54立設在機體架2中的發動機5的前方,所以,可容易地進行前架62 (上部架60)和輔助架54的裝卸。而且,前架62的前后長度,設定為該前架62的前端部從操作板體10的前端朝前方突出的尺寸,在把發動機罩體11卸下了的狀態下,前架62的前端部(連接臂70的部分) 露出于操作板體10的前方,所以,操作者捏住該露出部分(連接臂70的部分),進行上部架 60和操作板體10的上下開閉轉動操作。即,前架62的連接臂70,兼有作為上下開閉轉動操作用把手的功能,所以,即使沒有專用的把手部件,也能容易地進行上部架60和操作板體10的上下開閉轉動操作,有助于減少零部件數目。(6)變速踏板的構造、以及變速踏板與車速調節桿的連動關系。下面,參照附圖12 圖17,說明變速踏板的構造、以及變速踏板與車速調節桿的連動關系。變速踏板18備有操作者腳踏的腳踏板130、和連接在腳踏板130背面的連桿臂 131。固定在連桿臂131下端部的軸轂部132,可一體轉動地外嵌在橫向變速踏板軸133上, 該變速踏板軸133可轉動地軸支承在機體架2上。在變速踏板軸133中的、從連桿臂131的軸轂部132伸出的部分上,安裝著轉接臂 134。轉接臂134夾著變速踏板軸133地朝上下方向延伸。變速連桿135的一端部,通過橫軸銷136可轉動地樞軸連接在該轉接臂134的下端部。變速連桿135的另一端部,通過橫軸銷138可轉動地樞軸連接在位于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側(在實施方式中是右側)的、 從側面看為大致U字形的變速凸輪137上。變速凸輪137中的一方突端部,固定在耳軸139上,該耳軸139構成從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的一側面(實施方式中是右側面)橫向地伸出的調節部。耳軸139用于調節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中的液壓泵的旋轉斜板(圖未示)的傾斜角度。耳軸139和變速凸輪 137,相當于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的調節部。這里所說的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備有容量可變型液壓泵(圖未示)和容量固定型液壓馬達(圖未示),借助耳軸139的轉動,調節液壓泵的旋轉斜板(圖未示)的傾斜角度,通過改變供給液壓馬達的壓力油的排出方向和排出量,調節液壓馬達中的輸出軸的旋轉方向和轉速。在實施方式中,在操作者踏下變速踏板18操作時,轉接臂134以變速踏板軸133 為中心轉動,通過與轉接臂124連動地連接著的變速連桿135及變速凸輪137,使耳軸139 轉動,這樣,液壓泵的旋轉斜板的傾斜角度被變更·調節。這時,操作者越踏入變速踏板18,轉接臂134和變速連桿135越把變速凸輪137往后方拉,越使變速凸輪137和耳軸139朝著加速方向(圖15和圖16中的順時針方向)從下朝上地轉動,結果,行駛機體I的車速加速。根據旋轉斜板的傾斜角度而變速了的輸出,從液壓馬達的輸出軸傳遞到齒輪式變速機構(圖未示),該變速輸出,借助主換檔桿21的操作被切換為前進或后退的輸出,然后傳遞給前后四輪3、4。另外,實施方式的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外裝在變速箱6的前面。另一方面,在轉接臂134的上端部,橫向地突設著樞接銷140,液壓緩沖器141的一端和復位拉伸彈簧142的一端,可轉動地樞軸連接在該樞接銷140上。復位拉伸彈簧142 是返回施壓機構,其作用是,當變速踏板18的腳踏解除時,將變速踏板18自動地返回到初始位置(車速為零的位置)。液壓緩沖器141和復位拉伸彈簧142配置成前后相向狀。液壓緩沖器141的另一端部,通過U字形金屬配件143插入安裝在機體架2上的朝上銷144內。復位拉伸彈簧142 的另一端部,掛在從機體架2朝內突出的托架(圖未示)上并固定住。因此,當操作者的腳離開變速踏板18時,借助液壓緩沖器141的阻力與復位拉伸彈簧142的彈性復原力的力學關系,變速踏板18以緩慢的速度復原(返回)到初始位置, 轉接臂134和變速連桿135將變速凸輪137往前方推壓,使變速凸輪137和耳軸139朝減速方向(圖15和圖16中的反時針方向)從上向下地轉動,結果,行駛機體I的車速被設定為減速。復位拉伸彈簧142的彈性復原力與液壓緩沖器141的阻力的差(下面稱為變速踏板18朝初始位置的復原力),設定為不能解除碟形彈簧墊圈122產生的車速調節桿23的軸轂部104與摩擦板121的摩擦保持力(位置保持部件120對車速調節桿23的保持力)的程度。因此,在踏入操作了變速踏板18的狀態下,在將車速調節桿23手動地操作到與踏板位置(踏入位置)對應的操作位置時,即,在用車速調節桿23進行自動行駛操作時,即使其后操作者的腳離開變速踏板18,車速調節桿23也將借助位置保持部件120的保持力保持位置,變速踏板18不會因上述的朝初始位置的復原力而返回移動,行駛機體I進行定速行駛(自動行駛)(參見圖15中實線狀態)。變速踏板18和車速調節桿23的連動關系是,當用車速調節桿23進行增減速操作 (前后傾動操作)時,變速踏板18連動,朝著踏入方向動作;但是,當用變速踏板18進行增減速操作(踏入操作)時,車速調節桿23不連動。在實施方式中,在變速凸輪137中的另一方突端部,形成了從側面看為長圓形的間隙配合孔145。與車速調節桿23的L字形臂106連接的變速鋼絲146的前端部,經由樞支銷147間隙配合在該間隙配合孔145中。樞支銷147的外徑尺寸與間隙配合孔145的孔徑尺寸的關系這樣設定在樞支銷147與變速凸輪137側的間隙配合孔145之間,在以耳軸139為中心的變速凸輪137的轉動方向形成配合間隙。在車速調節桿23位于最前傾位置且變速踏板18位于初始位置的狀態(見圖15 中點劃線所示狀態)下,即,在車速調節桿23和變速踏板18都不操作、行駛機體I停止著的狀態下,樞支銷147位于其移動軌跡的最下端。在樞支銷147位于其移動軌跡最下端時, 變速鋼絲146是張拉力能發揮作用程度的張拉狀態。隨著將車速調節桿23從前方側往操作者跟前側(后方側)后傾操作,L字形臂106 和變速鋼絲146將變速凸輪137從下往上拉,使變速凸輪137和耳軸139朝加速方向(圖 15中的順時針方向)從下往上轉動。其結果,行駛機體I的車速加速。這時,變速凸輪137 把變速連桿135和轉接臂134往后方推壓,變速踏板18朝著踏入方向動作(參見圖15中的實線狀態)。反之,隨著將車速調節桿23從操作者跟前側(后方側)往前方側前傾操作,將L 字形臂106和變速鋼絲146從上往下壓下、使其松弛。這樣,與變速鋼絲146的松弛程度相應地,復位拉伸彈簧142的彈性復原力與液壓緩沖器141的阻力之差(變速踏板18朝初始位置的復原力)有作用的余地,借助該復原力,變速踏板18返回移動到與車速調節桿23的操作位置對應的位置。結果,行駛機體I的車速減速(參見圖15中點劃線所示狀態)。因此,在用車速調節桿23進行增減速操作(前后傾動操作)時,車速調節桿23和變速踏板18連動動作(參見圖15)。另一方面,在車速調節桿23位于最前傾位置的狀態下,操作者越踏入變速踏板 18(參見圖16中點劃線所示的狀態),變速凸輪137越朝著加速方向(圖16中順時針方向)從下往上地轉動,將變速鋼絲146推上使其松弛。另外,在實施方式中,在只踏入操作變速踏板18時,樞支銷147雖然在間隙配合孔145內移動,但是不被間隙配合孔145的邊緣卡住、成為間隙配合狀態。因此,行駛機體I的車速雖然加速,但是變速凸輪137的向上轉動力不通過變速鋼絲146傳給車速調節桿23,車速調節桿23仍保持在最前傾位置(參見圖 16)。另外,當操作者的腳離開變速踏板18時,復位拉伸彈簧142的彈性復原力與液壓緩沖器141的阻力之差(變速踏板18朝初始位置的復原力)起作用,變速踏板18以平穩的速度回復到初始位置,轉接臂134和變速連桿135將變速凸輪137往前方推壓,使變速凸輪137和耳軸139朝減速方向(圖16中逆時針方向)從上往下地轉動。這時,雖然張拉力作用在變速鋼絲146上,但是,在腳離開變速踏板18前,變速鋼絲146原先就是松弛的,變速鋼絲146只是從該松弛狀態變成為張拉力能發揮作用程度的張拉狀態,所以,行駛機體I雖然減速,但是變速凸輪137的向下轉動力不通過變速鋼絲146 傳遞給車速調節桿23,所以,車速調節桿23仍保持在最前傾位置(參見圖16的實線所示的狀態)。因此,在用變速踏板18進行增減速操作(踏入操作)時,只是變速踏板18單獨被操作,車速調節桿23不連動(參見圖16)。在踏入操作變速踏板18的狀態下,在手動地將車速調節桿23操作到與該踏板位置(踏入位置)對應的操作位置時,變速鋼絲146雖然從松弛狀態變成為張拉力能發揮作用程度的張拉狀態,但是,在車速調節桿23到達了上述操作位置時,變速鋼絲146中的前端側的樞支銷147被變速凸輪137的間隙配合孔145卡住,變速鋼絲成為張緊狀態,車速調節桿23的操作阻力(操作感)加重(例如,參見圖15的實線所示的狀態)。在該操作位置松開手時,車速調節桿23借助位置保持部件120的保持力保持其位置,變速踏板18不因上述朝初始位置的復原力而返回移動,變速凸輪137的轉動姿勢和安裝在耳軸139上的旋轉斜板的傾斜角度,保持在與變速踏板18和車速調節桿23的位置對應的狀態,行駛機體I定速行駛。另外,在用車速調節桿23進行了自動行駛操作后,如果在不解除該自動行駛操作的狀態下將變速踏板18踏入,則可以保持著車速調節桿23的操作位置地使行駛機體I的車速加速。這時,如果腳離開變速踏板18,則變速踏板18再次返回移動到與車速調節桿23 的操作位置對應的踏板位置,返回到原先的定速行駛狀態,所以,在自動行駛操作中,如果希望行駛機體I稍稍加速等時,可不必解除自動行駛操作,操作性好。在實施方式中,轉接臂134、變速連桿135、和變速凸輪137,相當于桿狀連桿部件。 該桿狀連桿部件,將調節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的變速輸出的調節部與變速踏板18連接起來。另外,這些桿狀連桿部件、變速鋼絲146、變速踏板18的復位拉伸彈簧142、位置保持部件120,相當于使車速調節桿23和變速踏板18關聯的連接機構。(7)制動踏板的構造、以及制動踏板與車速調節桿的連動關系下面,參照圖12 圖14和圖17,說明變速踏板的構造、以及變速踏板與車速調節桿的連動關系。如圖3等所示,制動踏板19與變速踏板18在左右方向并列配置著。制動踏板19 的轉動支軸、即制動踏板軸150、和變速踏板18的變速踏板軸133雖然配置在同一軸線上, 但卻是分開構成的。實施方式的制動踏板軸150,以橫向延伸的姿勢可繞其軸線轉動地軸支承在變速箱6的上面。在制動踏板19中的踏板臂151的基端部,固設著臂轂部152(參見圖14和圖17), 該臂轂部152外嵌在制動踏板軸150的一端部并可與該制動踏板軸150 —體地轉動,在操作者踏入操作制動踏板19時,制動踏板軸150與制動踏板19 一起繞其軸線轉動。雖然沒有詳細圖示,但是當踏入操作制動踏板19、使制動踏板軸150繞其軸線轉動時,與制動踏板軸150關聯地設在變速箱6內的輸出軸上的主離合器斷開,中斷對前后四輪3、4的動力傳遞。另外,這時,與制動踏板軸150關聯的前輪制動機構,作用于前輪3的驅動軸171 (參見圖I),使該驅動軸81和前輪3的旋轉停止,也將行駛機體I制動。另外,在踏板臂151的臂轂152上安裝著托架153,在制動踏板19的腳踏操作解除時,使該制動踏板19自動返回初始位置的復位彈簧(圖未示)的一端部,連接在該托架 153上。復位彈簧的另一端部,連接在位于變速箱6的一側的離合器操作板(圖未示)上。如圖12 圖14和圖17所示,< 字形連桿156的一端部,可轉動地樞軸連接在貫通踏板臂151的下端部的樞接銷154上,該、字形連桿156使位于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 一側(實施方式中是右側)的、從側面看為大致三角板狀的定速解除凸輪155和制動踏板 19連動。、字形連桿156的另一端部,通過橫軸銷157可轉動地樞軸連接在定速解除凸輪 155的上角部155a上。定速解除凸輪155的后角部155b,通過橫支軸159可轉動地樞軸支承在托架 158 (見圖13)上,該托架158固定在機體架2的下面。因此,定速解除凸輪155以后角部155b側的橫支軸159為中心上下轉動。連接在車速調節桿23的L字形臂106上的制動桿160的前端部,通過樞接銷161, 可轉動地連接在定速解除凸輪155的前角部155c上。制動桿160、定速解除凸輪155、以及 < 字形連桿156,用于強制解除車速調節桿23 執行的自動行駛操作。在車速調節桿23執行自動行駛操作時,在踏入操作制動踏板19的情況下,< 字形連桿156與該踏入操作連動、把定速解除凸輪155往前方推壓,定速解除凸輪155繞橫支軸 159 (圖17中順時針方向)從上往下地轉動。于是,定速解除凸輪155中的前角部155c側的樞接銷161向下移動,向下張拉制動桿160,使L字形臂106和車速調節桿23繞U字形支軸105的銷軸部朝減速方向(圖17 中的順時針方向)轉動,使車速調節桿23回復到最前傾位置(初始位置)(參見圖17的實線所示的狀態)。如圖15中點劃線所示,借助復位拉伸彈簧142的彈性復原力與液壓緩沖器141的阻力之差(變速踏板18朝初始位置的復原力),變速踏板18返回到初始位置,結果,行駛機體I的車速減速,同時,自動行駛操作被解除。(8)作用效果對于現有技術中的、作為作業車輛之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機,坐在操作部座位上的操作者,在進行變速踏板的踏入操作時,液壓式無級變速機把來自發動機的動力適當變速后,傳遞給行駛部,使行駛機體的車速增減速(例如,參見日本特開2003-220849號公報
坐^
寸/ ο在用這種乘用型插秧機進行植苗作業時,在坐在駕駛座上的操作者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畫在田地上的標記等的情況下,操作者要站立在駕駛部的地板面上駕駛乘用型插秧機。但是,在上述日本特開2003-220849號公報記載的構造中,作為車速調節操作用的操作機構,只有變速踏板立設在操作部的地面上,所以,在用站立姿勢駕駛乘用型插秧機時,變更·調節行駛機體車速的操作比較困難。而如果采用上述實施方式的構造,則由于在轉向體15的近傍,配置著車速調節桿 23,該車速調節桿23可進行使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的變速輸出增減速的操作、和把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的變速輸出保持為與變速踏板18的踏板位置對應的值的操作(所謂的自動行駛操作)這樣2種操作,所以,除了用車速調節桿23進行自動行駛操作外,不僅變速踏板18能調節機體I的車速,車速調節桿23也能調節行駛機體I的車速,所以,對車速調節用的操作機構的選擇度增加。因此,可靈活地對應作業時發生的各種狀況(例如操作者站立駕駛時等),操作性提高。但是,在這種乘用型插秧機中,通常都是用變速踏板18來調節操作行駛機體I的車速。如果變速踏板18的操作和車速調節桿23的操作常時地保持連動的關系,則每當變速踏板18的踏入操作量變化時,車速調節桿23就在眼前自動地動作,很煩人。關于這一點,根據實施方式的構造,車速調節桿23和變速踏板18通過連接機構而關聯,它們的連動關系是在用車速調節桿23進行增減速操作時,變速踏板18連動,而在用變速踏板18進行增減速操作時,車速調節桿23不連動,所以,在乘用型插秧機的通常作業時,車速調節桿23不與變速踏板18的動作連動,不會自動地動作。因此,每當變速踏板18 的踏入操作量變化時,車速調節桿23不會在眼前自動地動作,在操作者進行行駛機體I的車速增減速操作時,不煩心。而且,實施方式中的變速踏板18和車速調節桿23,通過連接機構關聯,它們的動作關系是,在用變速踏板18進行增減速操作的情況下,在手動地把車速調節桿23操作到與變速踏板18的踏板位置對應的操作位置時,把變速踏板18保持在上述踏板位置。所以,通過車速調節桿23的手動操作,可以把變速踏板18保持在任意的踏板位置。即,可以任意 (無級)地變更 調節自動行駛操作中的行駛機體I的保持車速。因此,可以保持與作業狀況對應的任意車速地駕駛行駛機體I,對操作者來說操作極其容易。另外,實施方式的連接機構,備有由轉接臂134、變速連桿135和變速凸輪137構成的桿狀連桿部件、變速鋼絲146、變速踏板18的復位拉伸彈簧142、和位置保持部件120。 變速鋼絲146的前端部,通過樞支銷147間隙配合在構成調節部的變速凸輪137的間隙配合孔145內,所以,由于只在張拉方向起作用的變速鋼絲146的存在,每當變速踏板18的踏入量變化時,可切實防止車速調節23在眼前自動地動作。另外,萬一變速鋼絲146破損,也可利用桿狀連桿部件和復位拉伸彈簧142使變速踏板18返回到初始位置,所以,安全性高。另外,由于車速調節桿23和變速踏板18兩者從平面上看都是配置在夾著轉向體 15的左右兩側中的同一側(實施方式中是行駛機體I的行進方向右側),所以,坐在駕駛座 17上的操作者的視覺好,可提高這些車速調節桿23和變速踏板18的操作性。(9)其它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可以有各種形態。例如,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乘用型插秧機,也適用于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的農業機械、輪式裝載機等特殊作業用車輛。 另外,上述操作板體的轉動中心、即橫支軸,并不限定是與轉向體的傾斜軸平行的形狀,也可以是與傾斜軸同軸狀,也可以將傾斜軸本身作為橫支軸。另外,可進行兩種操作的車速調節桿,并不限定于設在轉向體的附近,也可以設在轉向體本身(例如轉向柱等)上。其它各部的構造也不限定于圖示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的范圍內可作各種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插秧機,具備機體架⑵;搭載于上述機體架(2)的前部側的發動機(5);變速箱出),其具有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并且將上述發動機(5)的動力傳遞到車輪 (3,4);以及用于操作上述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的變速踏板機構,該插秧機隨著上述變速踏板機構的操作而移動,并經由被配置于上述機體架(2)的后側的插秧裝置(25)進行插秧,其特征在于,上述變速踏板機構包括變速踏板(18),其具有能轉動地軸支承在上述機體架(2)上的左右方向的變速踏板軸 (133);HST驅動桿(134、135),其被安裝于上述變速踏板軸(133),與上述變速踏板軸(133)相同方向地進行旋轉運動;HST操作臂(137),其以隨著上述變速踏板(18)的操作而操作上述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的方式,兩端分別以鉸接方式與上述液壓式無級變速機(170)的斜板調節用的耳軸 (139)和上述HST驅動桿(134、135)連接;緩沖器(141),其以若腳踏上述變速踏板(18)則壓縮,若去除腳踏的力則復原的方式, 與上述HST驅動桿(134、135)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插秧機,其特征在于,上述變速箱(6)配置于上述發動機(5)的后方下部,將后車軸殼(9)固定于從上述變速箱¢)向后方突出了的筒形架(8),插秧裝置(25)與上述后車軸殼(9)相比位于后方,并且經由平行連桿機構(26)能夠升降調節地被連接于上述機體架(2)的后端部,夾著立設于上述變速箱出)的轉向體(15)地在機體右側配置上述變速踏板(18)。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插秧機,其特征在于,上述HST驅動桿(134、135)包括轉接臂(134),其與上述變速踏板軸(133)連接并且繞上述變速踏板軸(133)轉動; 變速連桿(135),其與上述轉接臂(134)和上述HST操作臂(137)連動連接。
全文摘要
現有的乘用型插秧機,備有發動機(5)、配置在發動機(5)后方的轉向體(15)、和覆蓋發動機(5)上方的操作板體(10)。由于發動機(5)的上方被操作板體(10)覆蓋著,所以,在對發動機(5)的上部等進行維修時,因操作板體(10)的存在,使維修作業很不方便。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該問題。在本發明的作業車輛中,轉向體(15)的轉向盤上軸(41),以橫向的傾斜軸(46)為中心,可與操作板體(10)接離地上下轉動。操作板體(10)以轉動架(61)中的、與傾斜軸(46)平行狀的作為橫支軸的筒狀軸部(65)為中心,可與轉向體(15)接離地上下開閉轉動。轉向盤上軸(41)和操作板體(10)可分別獨立地轉動。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2598932SQ20121008669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22日
發明者大前健介, 筆山悟史 申請人:洋馬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依兰县| 安徽省| 罗山县| 宜良县| 蒲城县| 信阳市| 定安县| 杭锦后旗| 洛扎县| 贺州市| 永兴县| 乐平市| 弥勒县| 鄂伦春自治旗| 江华| 建水县| 石阡县| 长春市| 公安县| 区。| 长汀县| 嘉峪关市| 邵东县| 武定县| 汝州市| 墨玉县| 朝阳县| 威远县| 云南省| 通州区| 张家口市| 五大连池市| 石门县| 华宁县| 嘉义市| 高邮市| 湖北省| 简阳市| 富平县|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