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將鮑魚池改造后進行大規模海馬養殖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動物養殖方法領域,具體涉及ー種將鮑魚池改造后進行大規模海馬養殖的方法。
背景技術:
海馬是ー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名貴藥源動物,具有“南方人參”之稱;同時,海馬以優美的姿態,被全球范圍內的觀賞愛好者所極度青睞。近年來,巨大的市場需求為海馬養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然后,縱觀全球,海馬養殖并不是輕而易舉的,從海馬養殖場地設施的構建、餌料篩選與培養、幼苗養成和親本馴化與保育等過程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馬養殖的迅速崛起。其中,海馬養殖場地的合理構建是海馬養殖的基礎,但養殖設施的構建卻是既花費巨大財力、物力和人力,又花費很多時間。目前,國際上傳統的海馬幼苗養殖模式是小型的塑料池養殖,養殖水體很小,因此,要進行較大數量的海馬養殖,必需要配備大量的 小型塑料池等,而且其養殖密度也受到限制。新西蘭海馬生物學家Woods等人曾設想在室外進行小池ー循環水海馬養殖,但遺憾的是由于養殖水體的改良等受到抑止,養殖密度比較低,其海馬幼苗的養殖效率比較低。總體而言,對海馬幼苗進行室外大規模養殖生態學研究鮮有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海馬幼苗的產業化養殖效率,降低養殖成本,基于國內外現有研究進展和海馬幼苗的生態學習性,依托我國沿海大面積的鮑魚養殖池,對其進行合理改造,使其滿足海馬養殖的必要條件;同時,使用新型的海馬大池養殖管理技術,對海馬幼苗、中齡及成體海馬進行高密度、低成本養殖,以實現我國沿海目前正面臨的養殖業的轉型。本發明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ー種將鮑魚池改造后進行大規模海馬養殖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鮑魚池改造去掉鮑魚池原有的砥片,將充氣石周圍用孔徑為O.2mm尼龍紗網包裹,置于池底;頂部的遮陰網換為透光低的黑色網,同時將遮陰網制作為可拉動的網,以保證根據天氣需要對海馬養殖進行半光照狀態;對原來的進水、出水管進行改造,用孔徑為
O.2mm尼龍紗網包裹進水管,并延伸到水池底部,以保證出水均勻且安靜;出水管用孔徑為2_尼龍紗網包裏,以防止海馬幼苗逃逸或被水沖走;最后在養殖池頂端掛白熾燈,以保證夜間水體表面光照強度達到500Lx ;
(2)投苗前準備以4X6XI. 5 m的水泥池為例,投苗前3天,養殖水體提前曝曬,準備好充足的養殖水體,潑灑光合細菌lX106 5X106/ml,同時添加小球藻I X IO5 9X 105/ml,水溫24 28°C,鹽度32%。,溶解氧不低于5. O mg/L,pH值7. 8 8. 5,潑灑少量光合細菌,布置緑色和黃色塑料人工水草及鮮活海帶、石莼在大池底部以供給海馬附著;大池內整體微量充氣,水體不循環;(3)投苗苗種為I至2日齡幼海馬,投苗時間選擇在4月份至11月份,確保幼海馬出生環境與養殖池一致;若幼海馬出生環境與室外池環境不一致,則必須馴化;馴化時每日溫度升降不超過2°C,鹽度不超過3度。投苗密度為10(Γ200尾/立方米;
(4)餌料投喂幼海馬出生12小時后開始投喂無飽和脂肪酸強化后的輪蟲和枝角類無節幼體,餌料密度為密度是:Γ6個/ml,每天投喂6次,飽食投喂;10日齡,不再投喂輪蟲,同時增加鹵蟲餌料投喂,初始數量比例兩者重量比例逐日増加,30日齡后鹵蟲與橈足類數量比穩定在2:1,另外適量投喂冰凍糠蝦。10 40日齡幼苗用大小為0.37、.52 cm的鹵蟲喂養;4廣60日齡海馬用大小為O. 77、. 97 cm的鹵蟲和冰凍糠蝦投喂,剩余的冰凍糠蝦每天虹吸干凈;
(5)日常管理養殖用水為雙層沙濾海水,投苗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5日后將池水排出1/2 ;之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至水深Im時則排水1/2。20日齡開始采用循環水,毎日換水1/3 ;每兩日潑灑光合細菌和小球藻各一次,潑灑濃度分別為I X IO6個/ml和I X IO5/ ml ;
(6)附著物20日齡后,海馬池開始放置附著物,附著物采用5mm(20至60日齡海馬)和8mm (海馬60日齡后)尼龍繩,尼龍繩與水平面成3(Γ60度角。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充分利用已有鮑魚池和蝦苗池,減少基礎設施投入,降低水電消耗和勞動カ支出等,從而降低海馬養殖產業投入;該養殖模式下三斑海馬幼苗成活率和生長速率都能保持較高水平,分別為85%和I. 01mm/d和O. 007g/d。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來進ー步解釋本發明,但實施例并不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2011年4月18日,在湛江雷州某鮑魚養殖廠,將剛出生的3批線紋海馬幼苗(各600尾),分別放入三個水泥池(4X6X1. 5 m3)中養殖。按照說明書前述方法步驟,首先前期池水準備水泥池消毒后,提前3天加入25cm深的沙濾海水,潑灑光合細菌4X 106/ml,小球藻 5 X 105/ml,水溫 22-250C,鹽度 32%。,溶解氧值 5. 0-6. O mg/L,pH 值 7. 8-8. 5,陽光直射3日后后采用遮陽網保持最強光照不大于10000 Iux0大池內整體微量充氣,水體不循環。投苗時按照每天2°C的幅度將溫度從26°C降至24°C,以防止環境劇變引起幼海馬應激死亡。
幼海馬出生12小時后開始投喂無飽和脂肪酸強化后的輪蟲和枝角類無節幼體,餌料密度為密度是3-6個/ml,每天投喂6次,飽食投喂;10日齡,不再投喂輪蟲,用鹵蟲投喂,30日齡后鹵蟲與橈足類數量比穩定在2:1,另外適量投喂冰凍糠蝦。10-40日齡幼苗用大小為O. 37-0. 52 cm的鹵蟲喂養;41_60日齡海馬用大小為O. 77-0. 97 cm的鹵蟲和冰凍糠蝦投喂,剰余的冰凍糠蝦每天虹吸干凈。養殖用水為雙層沙濾海水。投苗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5日后將池水排出1/2。之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至水深Im時則排水1/2。20日齡開始采用循環水,每日換水1/3。每兩日潑灑光合細菌和小球藻各一次,潑灑濃度分別為
IX IO6 個/ml 和 lX105/ml。
結果海馬生長60日齡,線紋幼海馬成活率為83±9%,生長率1.01mm/d,0. 007g/d。成本核算通過對水電消耗、餌料利用率、勞動カ支出等養殖消耗分析,其養殖成本較室內養殖降低75%左右。結論
本專利技術方法g在對我國沿海傳統鮑魚池的職能進行改造,實現我國養殖物種的轉 變;基于對海馬在鮑魚池的養殖模式分析,本模式能有效降低海馬養殖成本,同時保證較高的海馬養殖效率,可以做為海馬養殖產業化的主要養殖模式推廣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將鮑魚池改造后進行大規模海馬養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鮑魚池改造去掉鮑魚池原有的砥片,將充氣石周圍用孔徑為O.2mm尼龍紗網包裹,置于池底;頂部的遮陰網換為透光低的黑色網,同時將遮陰網制作為可拉動的網,以保證根據天氣需要對海馬養殖進行半光照狀態;對原來的進水、出水管進行改造,用孔徑為O. 2mm尼龍紗網包裹進水管,并延伸到水池底部,以保證出水均勻且安靜;出水管用孔徑為2_尼龍紗網包裹,以防止海馬幼苗逃逸或被水沖走;最后在養殖池頂端掛白熾燈,以保證夜間水體表面光照強度達到500Lx ; (2)投苗前準備以4X6X1.5 m的水泥池為例,投苗前3天,養殖水體提前曝曬,準備好充足的養殖水體,潑灑光合細菌lX106 5X106/ml,同時添加小球藻I X IO5 9X 105/ml,水溫24 28°C,鹽度32%。,溶解氧不低于5. O mg/L,pH值7. 8 8. 5,潑灑少量光合細菌,布置綠色和黃色塑料人工水草及鮮活海帶、石莼在大池底部以供給海馬附著;大池內整體微量充氣,水體不循環; (3)投苗苗種為I至2日齡幼海馬,投苗時間選擇在4月份至11月份,確保幼海馬出生環境與養殖池一致;若幼海馬出生環境與室外池環境不一致,則必須馴化;馴化時每日溫度升降不超過2 °C,鹽度不超過3度。
2.投苗密度為10CT200尾/立方米; (4)餌料投喂幼海馬出生12小時后開始投喂無飽和脂肪酸強化后的輪蟲和枝角類無節幼體,餌料密度為密度是3飛個/ml,每天投喂6次,飽食投喂;10日齡,不再投喂輪蟲,同時增加鹵蟲餌料投喂,初始數量比例兩者重量比例逐日增加,30日齡后鹵蟲與橈足類數量比穩定在2:1,另外適量投喂冰凍糠蝦。
3.1(Γ40日齡幼苗用大小為O. 37 O. 52 cm的鹵蟲喂養;41 60日齡海馬用大小為O. 77、. 97 cm的鹵蟲和冰凍糠蝦投喂,剩余的冰凍糠蝦每天虹吸干凈; (5)日常管理養殖用水為雙層沙濾海水,投苗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5日后將池水排出1/2 ;之后每日增加池水10cm,至水深Im時則排水1/2。
4.20日齡開始采用循環水,每日換水1/3 ;每兩日潑灑光合細菌和小球藻各一次,潑灑濃度分別為I X IO6個/ml和I X 105/ml ; (6)附著物20日齡后,海馬池開始放置附著物,附著物采用5mm(20至60日齡海馬)和8mm (海馬60日齡后)尼龍繩,尼龍繩與水平面成3(Γ60度角。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將鮑魚池改造后進行大規模海馬養殖的方法。本發明所述方法是以傳統的鮑魚池為場地,進行技術性改造后,配合室外海馬養殖技術,能在短期內即可進行海馬養殖,養殖成本較完全室內養殖體系降低75%左右,而且水體環境因子便于控制和及時調整。
文檔編號A01K63/00GK102657131SQ20121012170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4日
發明者林強, 秦耿, 譚燁輝, 黃良民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