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04590閱讀:54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魚類養殖領域,尤其是一種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代的漁業生 產過程以及魚類生物實驗中,都需要魚類的養殖。當養殖后重新捕獲魚時,可能會對魚本身造成傷害。對漁業生產來說,受傷就會導致魚類生病,增大了養殖成本;在魚類的運輸過程中,受傷可能造成魚的死亡,進一步的擴大了損失。對于魚類生物學實驗來說,一方面,魚類的受傷必然會影響最終的實驗結果,進而會影響到對于一種生物特性的判斷,造成巨大的實驗誤差;另一方面,由于魚類極其活躍,捕撈十分不便,大大的增加了生物工作者的勞動強度。目前從魚缸中捕魚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I、由多人用一張大網捕撈。一般采用合適網眼的尼龍網,幾個人分別抓住尼龍網的一角,然后同時向一個地方靠攏,同時也合攏了漁網,把魚集中到一起,最后收網,拿出魚來,此種方法多用于容積較大的魚缸。2、直接用漁網捕撈。多采用市場上易購買的帶手把的圓形漁網,一個人用這種漁網直接伸到水中撈魚,此種方法多用于在容積較小的魚缸。3、用盆捕撈。一人拿盆連水帶魚一起端起來,撈出魚的同時,也帶出較多水,此法局限于容積較小的魚缸。無論是什么類型的魚缸,用以上方法的效率偏低,并且對魚會造成很大刺激和傷害,同時各種方法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對魚類的養殖和魚類生物學實驗都有著很多不利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可以克服現有的從魚缸中捕魚的缺陷,捕魚速度快速高效,在抓捕魚的同時,不會對魚造成傷害,具有廣泛的使用價值。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它由驅趕機構、魚道機構和集魚機構組成,
驅趕機構中,一端鉸接的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內鋪設有漁網,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長度與魚缸的半徑相配合,第二矩形框內的漁網上開設有圓孔。第二矩形框內的圓孔直徑可根據需要調整,最小直徑應大于魚類最大個體的3倍,最大直徑與第二矩形框的高度一致,根據魚類集群特性將該圓孔設置于第二矩形框內的特定位置,如靠近轉軸的位置。魚道機構中,圓錐筒大口部分的直徑與驅趕機構中的圓孔直徑一致,圓錐筒小口部分的直徑略大于魚缸中魚群的平均體高;
集魚機構為一端封閉的網袋,網袋的開口端與圓錐筒大口部分相配合,網袋的開口端穿設有提繩。
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長度比魚缸的半徑略小,一般小I一3cm。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寬度可根據魚類的行為特性和魚缸的深度靈活設置,一般為魚缸深度的60% — 70%。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未鉸接的另一端固定安裝有毛刷。魚道機構中,圓錐筒的高度不能大于魚類平均身高的3倍。本發明提供的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有益效果如下
I、由于采用驅趕機構、魚道機構和集魚機構的組合,利用驅趕機構將魚驅趕至魚道機構中,再用集魚機構將魚撈起,可以克服現有的從魚缸中捕魚的缺陷,整個捕魚過程速度快速高效,在抓捕魚的同時,不會對魚造成傷害,減少了魚的死亡,進而提高了魚的利用價值,具有廣泛的使用價值。2、可根據需抓捕的魚的大小和魚缸的大小設計本發明各機構的規格,設計靈活,
結構簡單、操作簡單易行。3、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長度比魚缸的半徑小I一3cm,有利于驅趕機構的轉動,提聞了驅趕效率。4、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寬度為魚缸深度的60% — 70%,利用了多數魚類喜歡在魚缸底部游動的,而不會生活魚缸表層的特性,節省了制作原材料,進而降低了制造成本。5、毛刷的設計可防止魚群從魚缸邊緣弧形區域與矩形之間形成的空白區域逃脫,從而進一步提聞了驅趕效率。6、圓錐筒的高度不能大于魚群平均身高的3倍,能確保魚群能自動進入集魚機構中而不會滯留在魚道機構中,確保了捕魚的效率,同時也能保證集魚裝置的順利脫出。7、將魚道機構設計成圓錐筒的形式,利用了魚類喜歡鉆縫的特性,使魚群能夠迅速移動到集魚機構內,提高了快捷性。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I為本發明驅趕機構的結構示意 圖2為本發明魚道機構的結構示意 圖3為本發明集魚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它由驅趕機構、魚道機構和集魚機構組成,
如圖I所示,驅趕機構中,一端鉸接的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內鋪設有漁網3,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長度與魚缸4的半徑相配合,第二矩形框2內的漁網3上開設有直徑與第二矩形框2的高度一致的圓孔5。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長度比魚缸4的半徑小I一3cm。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寬 度為魚缸4深度的60% — 70%。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未鉸接的另一端固定安裝有毛刷,可防止魚群從魚缸的邊緣部分與矩形框部分形成的空白區域逃脫。
如圖2所示,魚道機構中,圓錐筒6大口部分7的直徑與驅趕機構中的圓孔5直徑一致,圓錐筒6小口部分8的直徑略大于魚缸4中魚群的平均體高,圓錐筒6通常采用鐵皮或者有機玻璃制成。 魚道機構中,圓錐筒6的高度不能大于魚群平均身高的3倍。如圖3所示,集魚機構為一端封閉的網袋9,網袋9的開口端與圓錐筒6大口部分7相配合,網袋9的開口端穿設有提繩10。本發明的使用過程如下
在實際捕魚時,將第二矩形框2用夾子固定在魚缸壁上,將魚道機構圓錐筒6大口部分7與第二矩形框2的圓孔5相連接,集魚機構的網袋9的開口端套在圓錐筒6小口部分8上,第一矩形框I即可沿著魚缸壁緩慢轉動,隨著第一矩形框I的轉動,魚群也就被集中到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之間的三角形區域,魚群就會從圓錐筒6大口部分7進入,然后從圓錐筒6小口部分8游出,進入到集魚機構的網袋9內,當魚群全部進入到網袋9后,即可快速的提起提繩10,隨著提繩10的提起,網袋9的開口端會自動封住,就可輕松將捕到的魚提起。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對于不同的魚種也可采用其它的材料來制作此集魚機構,例如在捕撈瓦氏黃顙魚時,就不宜用網袋9捕撈,因為瓦氏黃顙魚帶刺的魚鰭會掛在網袋9上,會對魚造成巨大的傷害可采用水桶進行抓捕。在一次不需要捕撈大量魚時,可將網袋9替換成菜籃狀的網兜,只抓捕需要數量的魚即可。圓孔5的直徑可根據需要調整,最小直徑應大于魚類最大個體的3倍,最大直徑與第二矩形框2的高度一致,根據魚類集群特性將該圓孔5設置于第二矩形框2內的特定位置,如靠近鉸接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2的轉軸的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其特征在于它由驅趕機構、魚道機構和集魚機構組成, 驅趕機構中,一端鉸接的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內鋪設有漁網(3),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長度與魚缸(4)的半徑相配合,第二矩形框(2)內的漁網(3)上開設有圓孔(5); 魚道機構中,圓錐筒(6)大口部分(7)的直徑與驅趕機構中的圓孔(5)直徑一致,圓錐筒(6)小口部分(8)的直徑略大于魚缸(4)中魚群的平均體高; 集魚機構為一端封閉的網袋(9),網袋(9)的開口端與圓錐筒(6)大口部分(7)相配合,網袋(9)的開口端穿設有提繩(10)。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其特征在于圓孔(5)的最小直徑大于魚類最大個體的3倍,最大直徑與第二矩形框(2)的高度一致。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長度比魚缸(4)的半徑小I一3cm。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寬度為魚缸(4)深度的60% — 70%。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未鉸接的另一端固定安裝有毛刷。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其特征在于魚道機構中,圓錐筒(6)的高度不能大于魚群平均身高的3倍。
全文摘要
一種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它由驅趕機構、魚道機構和集魚機構組成,驅趕機構中,一端鉸接的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內鋪設有漁網,第二矩形框內的漁網上開設有直徑與第二矩形框的高度一致的圓孔;魚道機構中,圓錐筒大口部分的直徑與驅趕機構中的圓孔直徑一致,圓錐筒小口部分的直徑略大于魚缸中魚群的平均體高;集魚機構為一端封閉的網袋,網袋的開口端與圓錐筒大口部分相配合,網袋的開口端穿設有提繩。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魚缸高效無傷害捕魚裝置,可以克服現有的從魚缸中捕魚的缺陷,捕魚速度快速高效,在抓捕魚的同時,不會對魚造成傷害,具有廣泛的使用價值。
文檔編號A01K79/00GK102613147SQ20121012814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8日
發明者劉德富, 李家禹, 段明, 涂志英, 石小濤 申請人:三峽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宁县| 盐津县| 西乌珠穆沁旗| 蓝山县| 都昌县| 南和县| 潼南县| 连城县| 甘德县| 合水县| 获嘉县| 山西省| 石首市| 成安县| 天门市| 廊坊市| 温州市| 佛山市| 都兰县| 建昌县| 临高县| 北辰区| 濉溪县| 定日县| 辽阳县| 高密市| 巧家县| 礼泉县| 万全县| 黑山县| 汾西县| 卢龙县| 侯马市| 定州市| 涞源县| 大田县| 永新县| 都江堰市| 城市| 利辛县|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