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海蒿子人工育苗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海蒿子育苗方法,尤其涉及一種海蒿子人工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海蒿子(Sargassum confusum C. Agardh)藻體褐色,藻體主干圓柱形,直立,直徑2 7mm,小枝互生,凋落后于主干上殘留圓 柱形跡。單葉,互生,葉形變化甚大,初生葉倒卵形、披針形,長2 7cm,直徑3 12mm,全緣,具中肋;次生葉較狹小 ,線形至披針形,中肋不明顯。小枝末端常有氣囊,圓球形,直徑2 5_。生殖托單生或成總狀排列于生殖小枝上。海蒿子是多年生褐藻,褐色。固著器盤狀。一般30 60厘米,也有的可達數米。暖溫帶性海藻,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種,我國黃海、渤海習見種,具有較高的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較高的經濟價值,可作為提取褐藻膠、甘露醇和碘的原料,是海參育苗和養殖中最好的天然餌料之一,目前僅通過采集野生資源取得。目前國內海參年產量達10萬噸,產值約200多億元,海參養殖業得到蓬勃發展,也使得海蒿子資源供不應求,沿海人們大量采集而導致自然資源量日漸枯竭。2011年市場上海蒿子干菜價格在I. 5萬元/噸左右,且價格還在不斷攀升,這也更加肯定地顯示出開發海蒿子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開發人工育苗技術具有廣闊的產業發展前景。開發海蒿子人工育苗技術可以對海蒿子自然資源進行合理保護,也可滿足海參養殖中對海蒿子的巨大需求,因此開發海蒿子人工育苗技術勢在必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本發明提供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海蒿子人工育苗方法。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海蒿子人工育苗方法,其步驟是(I)種藻的選擇在海蒿子生長的海區,跟蹤觀察海蒿子成熟狀況,待位于生殖托上的生殖窩內的卵子清晰看見輪廓的時候,選擇生殖托數量大、發育完全、藻體健壯的海蒿子作為種藻進行采收;(2)海蒿子種藻的刺激放散需要把采集回來的帶有生殖托的海蒿子作為種藻進行暫養并人為刺激,促使海蒿子卵子和精子的排放和受精,以產生受精卵并發育成幼孢子體;(3)幼孢子體的收集確定幼孢子體大量沉降之后,撈出幼孢子體水中較大的雜質,然后過濾掉細小的微粒雜質;(4)清洗幼孢子體對幼孢子體進行清洗;(5)幼孢子體的附著將苗簾布置在育苗池內,向苗簾潑灑含有幼孢子體的海水;(6)育苗管理育苗期間水溫控制在20°C,水溫上下浮動不超過2°C,光照強度采取逐步提高形式進行,光周期按照自然光照周期,育苗海水添加營養鹽,采苗48小時后開始洗涮;
(7)育苗之后進入下海暫養。
在上述步驟(2)中,暫養時控制水溫在21 22°C,所述人為刺激是通過陰干或水流方式進行。在上述步驟(5)中,育苗池內苗簾距離水面的距離至少保持在20厘米。在上述步驟(6)中,采苗初期I 5天的光照強度控制在1000 20001x,在5 14天時間內光照強度逐步提高至50001x,在14 21天時間內光照強度逐步提高至80001x,21 24天時間內光照強度再次逐步提升至I. 5萬 2萬Ix ;所述營養鹽為硝酸氮Ν03__Ν和磷酸磷PO廣-P,硝酸氮NOf-N的濃度控制在3 4mg/L,磷酸磷PO廣-P的濃度控制在O. 3 O. 4mg/L。本發明的技術效果是本發明通過海蒿子人工育苗方法提供可供養殖的海蒿子幼苗,以解決當前海蒿子自然資源供應不足以及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通過人工養殖海蒿子可為海參優質餌料加工提供重要原材料,促進海參養殖產業的發展,同時可以減少對海蒿子自然資源的破壞,對于保護近岸海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為實現海蒿子野生資源的保護和提高海蒿子產量,進而緩和海蒿子作為高質量餌料原料供不應求的局面。
I、圖I為海蒿子種藻采集之后在水槽中暫養的照片。2、圖2為收集、濃縮并清洗之后的海蒿子幼孢子體水混合液照片。3、圖3為100倍顯微鏡下觀察收集到的海蒿子幼孢子體照片。4、圖4為海蒿子幼孢子體水噴灑到布置好的苗簾上的照片。5、圖5為幼孢子體噴灑到苗簾上一周之后附著在苗簾上的海蒿子幼苗的照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圖I至圖5,以及實施例詳細說明I、種藻的選擇在海蒿子生長的海區,通過連續的觀測,跟蹤觀察海蒿子成熟狀況,在海蒿子性成熟季節(海蒿子性成熟季節在不同地區會有差異,山東煙臺地區一般在每年的6 7月份),要每I 2天進行一次觀測,通過肉眼觀察和顯微鏡下顯微觀察相結合的方式,查看海蒿子生殖托的成熟發育狀況,通過顯微鏡可清晰看見生殖窩內卵的輪廓,待顯微鏡觀察到生殖托內上生殖窩內的卵清晰看見輪廓的時候,選擇單株藻體的生殖托數量大、發育完全、藻體健壯的海蒿子進行采收,生殖托數量大說明卵的數量多,生殖托量的多少一般通過肉眼觀察判斷,發育是否完全和健壯一般通過外表觀察生殖托是否完整且飽滿,這里的采收是指收集帶有生殖托且符合上述標準的海蒿子作為種藻,裝入泡沫箱內,泡沫箱內的溫度不宜超過25°C,一般在泡沫箱內加入適量冰塊降溫即可滿足溫度要求,裝車運回育苗基地暫養,準備采苗,這里的采苗是指對海蒿子的受精卵收集并均勻潑灑在苗簾上使其附著的過程。海蒿子為雌雄同體,因此種藻的采集過程中不需要考慮選擇雌雄種藻的比例,采集種藻的過程中注意不要帶入其它雜藻,并隨時清除附著在海蒿子種藻上的其它附生生物即可。2、海蒿子種藻的刺激放散由于海蒿子種藻的生殖窩生長在生殖托上,在海蒿子的精子和卵子排放的時候,生殖窩開口在生殖托的表面,海蒿子成熟之后,有性繁殖的時候卵子從生殖窩中排放出來并粘附在生殖托的表面,精子從生殖窩排放之后直接與卵子相遇并產生受精卵,精子和卵子是從不同的生殖窩排出,同批成熟度的雌雄生殖托,精子和卵子一般會同時排放。海蒿子受精卵經過大約12小時左右的時間發育之后才脫離生殖托,海蒿子卵子或者受精卵粘附在生殖托上進行受精或發育的現象稱之為“掛托”,這也是海蒿子采苗的“機會窗”(opportunity window)。如果作為種藻采集(這里的種藻是指性成熟的可以排放精子和卵子的成體海蒿子)的過程中能幸運地抓住海蒿子有性繁殖的“機會窗”,采集到“掛托”的種藻,將會為海蒿子采苗帶來巨大的便利。但是由于海區條件的限制,“機會窗”往往不容易碰到,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把采集回來的帶有生殖托的海蒿子作為種藻在海水中進行暫養并人為刺激,暫養時控制水溫在21 22°C,人為刺激促能使海蒿子卵子和精子的排放、受精,以產生受精卵,來滿足人工采苗的需要。刺激方法主要是通過陰干,即在通風良好,沒有陽光直射的陰涼處晾干處理;或者水流,水流一般可采取充氣或者人工攪動水體帶動水流,達到流水刺激的目的,水流大小一般沒有負面影響。在靜止的水體內,水流通過不斷地被人工攪拌(一般用棍棒直接攪動裝有種藻的水體即可)或充空氣(充氣壓力O. 04MPa)的方式得以實現。種藻暫養時每立方米水體內種藻在30kg左右較為合適。3、受精卵的收集不論是在抓住海蒿子有性繁殖的“機會窗”采集回來的種藻,還是經過暫養之后,經人工刺激再進行受精,受精卵經過一段時間的“掛托”發育之后,就會沉降下來,沉降下來的“受精卵”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受精卵,嚴格說是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發育之后的海蒿子的幼孢子體,攪動水體,因為幼孢子體懸浮在水中,使水體呈現出“褐色”或者“棕色”,顏色越深,表明水體中的幼孢子體密度越大。經過顯微鏡下檢查,當確定每平方厘米受精卵或幼孢子體數量達到30個以上,將種藻轉移至另外一個水槽,轉移種藻至另外水槽是為了方便收集水體當中的受精卵或者幼孢子體,直接用手轉移即可。用30目(孔徑600微米)的手抄網撈出幼孢子體水中較大的雜質。準備收集受精卵,受精卵的直徑大小在100 110微米左右,從生殖托上脫離下來的幼孢子體一般在120微米以上。具體的收集方式是將幼孢子體水通過200目(孔徑76微米)的篩絹網,過濾掉細小的雜質微粒。然后將收集到的幼孢子體轉移至水桶內。4、洗卵(洗幼孢子體)洗卵過程是指將幼孢子體進行收集之后進一步排出微粒、碎屑和微藻等雜質的過程。主要按照下列操作進行(I)用80目篩絹(孔徑200微米)對幼孢子體過濾2次,以進一步除去較大顆粒雜質;(2)在200目(孔徑76微米)的篩絹網內,反復多次對幼孢子體進行清洗,直到沖洗下來的水體清澈,顯微鏡檢查沒有雜質或者微藻即可停止清洗,方式是向200目裝有幼孢子體的篩絹網袋內重復注入海水,直接用手緩慢攪拌,使直徑在76微米以下的碎屑、微藻等雜質除去,此過程可反復數十次,以達到對幼孢子體的清洗目的。幼孢子體清洗的越干凈,采苗之后雜質越少,育苗過程中產生雜藻和污染的機會越少,越有利于海蒿子幼孢子體的生長和發育。5、幼孢子體的附著海蒿子幼孢子體經過多次清洗干凈之后,即可進行幼孢子體的附著。事先準備好幼孢子體附著用的苗簾,布置在育苗池內。苗簾采用維尼綸布條、維尼綸繩、紅棕繩材料制作,相鄰繩子之間通過細維尼綸繩捆綁固定,相鄰繩子之間的距離越靠近越好,最好相鄰繩子之間接觸為最佳,這樣可以減少潑灑幼孢子體時的浪費。育苗池內苗簾距離水面的距離至少保持在20厘米,因為海蒿子幼孢子體沒有主動附著的能力,全部為 被動沉降附著,苗簾表面距離水面的距離太小則海蒿子幼孢子體就會出現分散不均勻的現象,這樣可能導致采苗的密度不均勻,從而影響后期幼苗的正常生長發育。本實施例采用現有的海帶育苗用的苗簾,附著之前要對幼孢子體的數量進行計數統計,具體為幼孢子體水總體積為Vtl,取少量體積(V1)的幼孢子體水在顯微鏡下進行計數統計(X1),則全部幼孢子體數量可通過下面公式計算Xtl = X1 · V0A10假設育苗池的面積為S,則采苗密度=x0/s,単位為每平方単位具有的孢子體的數量,育苗池內海水溫度保持在20°c,以上下浮動不超過2°C為宜,水溫是通過育苗用的水控制系統實現,水控制系統包括水制冷系統、進水水渠系統和排水系統。采苗準備工作完畢后,接著是幼孢子體的附著工作——潑灑含有幼孢子體的海水。將幼孢子體水分裝在體積為10升的撒水桶內,將幼孢子體水均勻潑灑在育苗池水面,使幼孢子體自動沉降附著在苗簾上。為使海蒿子幼孢子體附著牢固,幼孢子體附著48小時之內不可攪動水體。48小時之后,開始微流水,微流水的流速為2. 5 5cm/s,以后可根據幼孢子體附著牢固程度逐步加大水的流量,本實施例的微流水時間為3天。6、育苗管理育苗期間水溫控制在20°C,水溫上下浮動不超過2°C為宜,采苗初期(I 5天)的光照強度控制在1000 20001x,在5 14天時間內光照強度逐步提高至50001x,在14 21天時間內光照強度逐步提高至80001x,21 24天時間內光照強度再次逐步提升至I. 5萬 2萬lx,以后育苗時間光照強度都保持I. 5萬 2萬lx,光周期按照自然光照周期,即根據自然光周期,12小時有光,12小時黑暗交替進行。整個育苗周期為I 2個月時間。育苗海水營養鹽濃度硝酸氮NO3--N控制在3 4mg/L,這里的濃度3 4mg/L是指有效氮N的濃度,磷酸磷Ρ043_-Ρ控制在O. 3 O. 4mg/L,這里的濃度3 4mg/L是指有效磷P的濃度,本實施例硝酸氮NO3--N可通過添加硝酸鈉(分子式NaNO3)來實現;磷酸磷Ρ0/—-Ρ可通過添加磷酸ニ氫鉀(分子式KH2PO43)來實現。本實施例1000升海水加入硝酸鈉60. 71克,磷酸ニ氫鉀4. 39克。為了去除育苗期間的雜質以及水體當中的雜質附著,也為了刺激幼苗附著更加牢固,采苗48小時后即可開始洗涮,I 2天洗刷一次,本實施例采用水泵末端連通打孔的塑料PVC管,打孔的孔徑I 2毫米,然后通過打孔的塑料PVC管進行噴水洗刷,第I次噴水洗刷壓カ為O. 3kg/cm2,壓カ不能太大,因為壓カ太大會導致未附著牢固的幼孢子體大量脫落,以后隨著育苗時間的延長,逐步増大洗刷壓力,最終噴水洗刷壓カ為I. Okg/cm2。從壓カO. 3kg/cm2逐步升到I. Okg/cm2 一般需要半個月的時間。育苗之后即可直接進入下海暫養,具體下海時間一般是等到幼苗生長至I厘米以上,當然也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規格的幼苗進行下海暫養。以2011年海蒿子人工育苗為例完全應用上述實施例方法,采集幼苗達到800萬株,最終出庫幼苗達到50萬株。
權利要求
1.一種海蒿子人工育苗方法,其步驟是 (1)種藻的選擇在海蒿子生長的海區,跟蹤觀察海蒿子成熟狀況,待位于生殖托上的生殖窩內的卵子清晰看見輪廓的時候,選擇生殖托數量大、發育完全、藻體健壯的海蒿子作為種藻進行采收; (2)海蒿子種藻的刺激放散需要把采集回來的帶有生殖托的海蒿子作為種藻進行暫養并人為刺激,促使海蒿子卵子和精子的排放和受精,以產生受精卵并發育成幼孢子體; (3)幼孢子體的收集確定幼孢子體大量沉降之后,撈出幼孢子體水中較大的雜質,然后過濾掉細小的微粒雜質; (4)清洗幼孢子體對幼孢子體進行清洗; (5)幼孢子體的附著將苗簾布置在育苗池內,向苗簾潑灑含有幼孢子體的海水; (6)育苗管理育苗期間水溫控制在20°C,水溫上下浮動不超過2°C,光照強度采取逐步提高形式進行,光周期按照自然光照周期,育苗海水添加營養鹽,采苗48小時后開始洗涮; (7)育苗之后進入下海暫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海蒿子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2)中,暫養時控制水溫在21 22°C,所述人為刺激是通過陰干或水流方式進行。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海蒿子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5)中,育苗池內苗簾距離水面的距離至少保持在20厘米。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海蒿子人工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6)中,采苗初期I 5天的光照強度控制在1000 20001x,在5 14天時間內光照強度逐步提高至50001x,在14 21天時間內光照強度逐步提高至80001x,21 24天時間內光照強度再次逐步提升至I. 5萬 2萬Ix ;所述營養鹽為硝酸氮NO3--N和磷酸磷Ρ0/—-Ρ,硝酸氮Ν03__Ν的濃度控制在3 4mg/L,磷酸磷PO廣-P的濃度控制在O. 3 O. 4mg/L。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海蒿子人工育苗方法,其步驟是選擇生殖托數量大、發育完全、藻體健壯的海蒿子作為種藻進行采收;對海蒿子種藻進行刺激放散并對幼孢子體進行收集確定幼孢子體大量沉降之后,撈出幼孢子體水中較大的雜質,然后過濾掉細小的微粒雜質;對幼孢子體進行清洗;將苗簾布置在育苗池內,向苗簾潑灑含有幼孢子體的海水;對幼孢子體進行育苗管理;育苗之后進入下海暫養。本發明海蒿子人工育苗方法提供養殖用的海蒿子幼苗,以解決當前海蒿子自然資源供應不足以及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通過人工養殖海蒿子可為海參優質餌料加工提供重要原材料,促進海參養殖產業的發展,對于保護近岸海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文檔編號A01G33/00GK102640698SQ201210146048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日
發明者吳家奇, 張壯志, 張文楓, 曲善村, 李曉捷, 武瑞娜, 江鑫, 潘金華, 王青巖, 韓厚偉 申請人: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