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茭白套種大球蓋菇的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種植中套種技術領域,具體是指ー種茭白套種大球蓋菇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茭白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2011年浙江省茭白種植面積達41. 9萬畝,總產量達64. 9萬噸,為廣大農民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隨之產生的大量茭白葉在村道、河道等地胡亂堆積,導致河道堵塞;時間ー長腐爛發臭,嚴重污染當地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政府毎年要花巨大的財カ和人力來治理茭白葉產業的污染問題。因此尋求高效生態的茭白葉利用模式對于茭白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食用菌產業是ー項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食用菌產品以其營養豐富、藥用保健、綠色環保的特點,被國際營養學家推薦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草菇、大球蓋菇等草腐菌受到各國消費者的歡迎。食用菌產業也是比較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受土質、光照等條件的限制,食用菌種植原材料以農業副產物和下腳料為主,包括稻草、礱糠、雜木屑、畜禽糞便等等,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加之其生產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非常適合廣大農村經營。發展食用菌產業,對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増加農民收入,改善城鄉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茭白為多年生水生作物,一年采收兩季。夏季一般在4一5月份采收,秋季在10月中旬采收。而大球蓋菇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種,翌年4月上旬采摘結束。因此秋季茭白采摘結束后的茭白葉恰好可以用來栽培大球蓋菇。根據茭白和大球蓋菇的生物學特性,兩者完全可以實現套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利用茭白葉種植大球蓋菇的套種方法,將廢棄的茭白葉作為大球蓋菇生長的基質,減少廢棄茭白葉對環境的污染,同時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增產增收。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擬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茭白套種大球蓋菇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ー整畦在茭白種植的行間空地上整理成高15-20cm,寬60-80cm的畦床,作為大球蓋菇的栽培區域;
步驟ニ制作大球蓋菇栽培基將茭白葉、礱糠、稻草用水浸泡48h以上,茭白葉、礱糠、稻草充分吸收水分并變柔軟后,將其撈起并讓茭白葉、礱糠、稻草中多余的水分浙盡,使其含水量為70% — 75% ;
步驟三栽培基鋪料播種前先對畦床泥土較干則要先進行噴水處理,然后在畦床上將步驟ニ中備好的茭白葉先鋪15 — 18cm厚,然后鋪5 — 8cm厚的礱糠,最后鋪上5 — 8cm厚的稻草;步驟四播種播種時可采取撒播也可采取穴播,用種量在2— 3瓶/m2 ;
步驟五覆土 播種完成后再鋪上ー層10 — 15cm的茭白葉,將培養基稍稍壓實,最后在最上層覆蓋3 — 5cm稻田土或者無紡布等用于保濕保溫,促進大球蓋菇發菌;
步驟六發菌管理保持料溫在22°C —28°C,含水量70% — 75%,空氣相對濕度90%左
右;
步驟七采收10中下旬播種后,翌年1-2月份之間即可采收第一批大球蓋菇,集中采收主要在3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至4月中旬基本采收結束。作為優選,所述的步驟ー在毎年10月份的中下旬進行,此時秋季茭白剛好采收完畢,廢棄的茭白葉大量閑置堆積,剛好利用此時節來做大球蓋菇的套種。
大球蓋菇播種后,至翌年第一季的茭白葉抽出長高后茭白株高可達I. 6—2m,可以為大球蓋菇的生長起到遮陰作用,有利于大球蓋菇培養料水分的保持。到4月中旬當大球蓋菇采收完成后,夏季茭白也剛好到了采收時期。此時種植完大球蓋菇的廢料經過菌絲的分解,又為茭白的生長提供了很好的有機肥料,有利于茭白的高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針對茭白葉污染環境同時單單種植茭白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在茭白地里以茭白葉為主要營養基質套種大球蓋菇的方法。該方法首先解決了廢棄的茭白葉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形成了一種高效生態的茭白葉利用模式,其次通過茭白大球蓋菇套種,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第三利用茭白葉作為大球蓋菇的栽培基質,降低了大球蓋菇的生產成本;第四,經過大球蓋菇菌絲分解后的培養料又可以改良土壤團粒結構促使茭白獲得高產,從而形成ー種良性的循環生產模式。
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圖。圖中的標號為1、英白植株;2、畦床;3、廢棄茭白葉;4、礱糠;5、稻草。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來進ー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實施例I :一種茭白套種大球蓋菇的種植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ー整畦在毎年10月中下旬秋季茭白采收完成后,在茭白種植I的行間空地上整理成高20cm,寬80cm的畦床2,作為大球蓋菇的栽培區域;
步驟ニ 制作大球蓋菇栽培基將茭白葉、礱糠、稻草用水浸泡48h以上,茭白葉、礱糠、稻草充分吸收水分并變柔軟后,將其撈起并讓茭白葉、礱糠、稻草中多余的水分浙盡,使其含水量約為70% — 75% ;
步驟三栽培基鋪料播種前先對畦床泥土較干則要先進行噴水處理,然后在畦床上將步驟ニ中備好的廢棄茭白葉3先鋪15cm厚,然后鋪5cm厚的礱糠4,最后鋪上5cm厚的稻草5 ;
步驟四播種播種時可采取撒播也可采取穴播,用種量在2— 3瓶/m2 ;
步驟五覆土 播種完成后再鋪上ー層15cm的茭白葉,將培養基稍稍壓實,最后在最上層覆蓋3cm稻田土或者無紡布等用于保濕保溫,促進大球蓋菇發菌;
步驟六發菌管理保持料溫在22°C —28°C,含水量70% — 75%,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
步驟七采收10中下旬播種后,翌年1-2月份之間即可采收第一批大球蓋菇,集中采收主要在3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至4月中旬基本采收結束。實施例2 : —種茭白套種大球蓋菇的種植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ー整畦在毎年10月中下旬秋季茭白采收完成后,在茭白種植I的行間空地上整理成高15cm,寬60cm的畦床2,作為大球蓋菇的栽培區域;
步驟ニ 制作大球蓋菇栽培基將茭 白葉、礱糠、稻草用水浸泡48h以上,茭白葉、礱糠、稻草充分吸收水分并變柔軟后,將其撈起并讓茭白葉、礱糠、稻草中多余的水分浙盡,使其含水量約為70% — 75% ;
步驟三栽培基鋪料播種前先對畦床泥土較干則要先進行噴水處理,然后在畦床上將步驟ニ中備好的茭白葉先鋪16cm厚,然后鋪7cm厚的礱糠,最后鋪上7cm厚的稻草;步驟四播種播種時可采取撒播也可采取穴播,用種量在2— 3瓶/m2 ;
步驟五覆土 播種完成后再鋪上ー層12cm的茭白葉,將培養基稍稍壓實,最后在最上層覆蓋3cm稻田土或者無紡布等用于保濕保溫,促進大球蓋菇發菌;
步驟六發菌管理保持料溫在22°C —28°C,含水量70% — 75%,空氣相對濕度90%左
右;
步驟七采收10中下旬播種后,翌年1-2月份之間即可采收第一批大球蓋菇,集中采收主要在3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至4月中旬基本采收結束。本發明針對茭白葉污染環境同時單單種植茭白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在茭白地里以茭白葉為主要營養基質套種大球蓋菇的方法。該方法首先解決了廢棄的茭白葉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形成了一種高效生態的茭白葉利用模式,其次通過茭白大球蓋菇套種,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第三利用茭白葉作為大球蓋菇的栽培基質,降低了大球蓋菇的生產成本;第四,經過大球蓋菇菌絲分解后的培養料又可以改良土壤團粒結構促使茭白獲得高產,從而形成ー種良性的循環生產模式。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茭白套種大球蓋菇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干 步驟ー整畦在茭白種植的行間空地上整理成高15-20cm,寬60-80cm的畦床,作為大球蓋菇的栽培區域; 步驟ニ制作大球蓋菇栽培基將茭白葉、礱糠、稻草用水浸泡48h以上,茭白葉、礱糠、稻草充分吸收水分并變柔軟后,將其撈起并讓茭白葉、礱糠、稻草中多余的水分浙盡,使其含水量為70% — 75% ; 步驟三栽培基鋪料播種前先對畦床泥土較干則要先進行噴水處理,然后在畦床上將步驟ニ中備好的茭白葉先鋪15 — 18cm厚,然后鋪5 — 8cm厚的礱糠,最后鋪上5 — 8cm厚的稻草; 步驟四播種播種時可采取撒播也可采取穴播,用種量在2— 3瓶/m2 ; 步驟五覆土 播種完成后再鋪上ー層10 — 15cm的茭白葉,將培養基稍稍壓實,最后在 最上層覆蓋3 — 5cm稻田土或者無紡布等用于保濕保溫,促進大球蓋菇發菌; 步驟六發菌管理保持料溫在22°C —28°C,含水量70% — 75%,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 步驟七采收10中下旬播種后,翌年1-2月份之間即可采收第一批大球蓋菇,集中采收主要在3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至4月中旬基本采收結束。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茭白套種大球蓋菇的種植方法,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秋季茭白采收完成后,在茭白種植的行間空地上整理出畦床,然后利用廢棄的茭白葉作為主要培基,輔以礱糠和稻草,在畦床上制作培基,然后采取撒播也可采取穴播的方式進行播種,再覆蓋茭白葉和稻田土,促使大球蓋菇發菌,至翌年4月可采收完畢。本發明解決了廢棄的茭白葉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形成了一種高效生態的茭白葉利用模式;其次通過茭白大球蓋菇套種,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第三利用茭白葉作為大球蓋菇的栽培基質,降低了大球蓋菇的生產成本;第四,經過大球蓋菇菌絲分解后的培養料又可以改良土壤團粒結構促使茭白獲得高產,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生產模式,值得推廣。
文檔編號C05F11/00GK102648684SQ201210185099
公開日2012年8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7日
發明者周祖法, 王偉科, 袁衛東, 閆靜 申請人: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