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行距可調式水稻高速插秧機行距調節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插秧機行距的調節機構,尤其涉及一種行距可調式水稻高速插秧機行距調節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在插秧機領域,插秧機的支撐臂與支撐梁之間僅僅是通過幾個固定螺栓進行連接,插秧機的行距大多數是300 mm,而且是固定不可調的,這種行距不可調的插秧機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農藝和不同地區的種植需要了。在我國,面積廣闊,各個地區的氣候環境、地·形等的不同,各個地區的土壤肥沃狀況差異也比較大,根據各個地區的不同條件要求,種植的密度和生長周期不同等也有所不同,就需要在插秧的時候對插植的行距進行調節,來適應各地農藝的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已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行距可調式水稻高速插秧機行距調節機構,可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土壤狀況下秧苗的種植密度,同時結合農藝上的需要,提高同一插秧機的適應范圍,達到行距可調,并且配合相應的行距下的秧箱橫向移動量。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行距可調式水稻高速插秧機行距調節機構,包括有支撐梁,所述支撐梁的中部固定安裝有支撐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梁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絲桿,所述絲桿上旋合有移動塊,所述移動塊的前端面設有固定孔,所述支撐梁上分布有與固定孔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固定孔與定位孔通過鎖緊螺栓固定配合,所述移動塊的后端面分別通過螺栓固定安裝有支撐臂。所述的絲桿兩外側端部分別設有調節支撐板,所述調節支撐板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支撐梁上,所述絲桿穿過調節支撐板,且其端部分別設有手柄。所述的絲桿內側端對應的支撐梁上固定安裝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端部設有與絲桿配合的軸套。所述的手柄端部固定安裝有連桿,所述連桿上設有把手。所述的絲桿的螺距為10mm。其原理是是利用調節絲軸與移動塊之間的螺旋槽的類似螺紋配合的原理,來實現行距的調節;通過改變調節絲軸的轉動方向,可以實現行距的增大與減小;通過與支撐梁上對應的固定點對應,實現所要的行距的。在調節和改變行距的時候,松開緊固螺栓,通過轉動調節絲軸,使與其通過螺旋槽配合連接的移動塊在調節絲軸上移動,同時帶動插秧機支撐臂的移動,然后再將緊固螺栓固定擰緊。
本發明的優點是
本發明結構設計合理,可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土壤狀況下秧苗的種植密度,同時結合農藝上的需要,提高同一插秧機的適應范圍,達到行距可調,并且配合相應的行距下的秧箱橫向移動量。
圖I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圖2為調節機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
參見附圖,一種行距可調式水稻高速插秧機行距調節機構,包括有支撐梁2,支撐梁2的中部固定安裝有支撐臂4,支撐梁2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絲桿1,絲桿I上旋合有移動塊8,移動塊8的前端面設有固定孔,支撐梁2上分布有與固定孔配合的定位孔,固定孔與定位孔通過緊固螺栓3固定配合,移動塊8的后端面分別通過螺栓固定安裝有支撐臂4 ;絲桿I兩外側端部分別設有調節支撐板5,調節支撐板5通過螺栓6固定安裝在支撐梁2上,絲桿I穿過調節支撐板5,且其端部分別設有手柄7 ;絲桿I的螺距為10mm。調節絲軸每轉動一圈,移動塊的軸向移動距離為10 mm,而整個螺旋槽的長度保證了移動塊的移動距離在0到100 mm之間,通過在支撐梁上的一系列相應檔數的定位固定孔來固定,通過調節以適應不同地區的種植密度,達到通風、透光、防病蟲害的目的,提高水稻產量。
權利要求
1.一種行距可調式水稻高速插秧機行距調節機構,包括有支撐梁,所述支撐梁的中部固定安裝有支撐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梁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絲桿,所述絲桿上旋合有移動塊,所述移動塊的前端面設有固定孔,所述支撐梁上分布有與固定孔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固定孔與定位孔通過鎖緊螺栓固定配合,所述移動塊的后端面分別通過螺栓固定安裝有支撐臂。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行距可調式水稻高速插秧機行距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絲桿兩外側端部分別設有調節支撐板,所述調節支撐板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支撐梁上,所述絲桿穿過調節支撐板,且其端部分別設有手柄。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行距可調式水稻高速插秧機行距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絲桿內側端對應的支撐梁上固定安裝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端部設有與絲桿配合的軸套。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行距可調式水稻高速插秧機行距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柄端部固定安裝有連桿,所述連桿上設有把手。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行距可調式水稻高速插秧機行距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絲桿的螺距為10mm。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行距可調式水稻高速插秧機行距調節機構,包括有支撐梁,所述支撐梁的中部固定安裝有支撐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梁兩端分別固定安裝有絲桿,所述絲桿上旋合有移動塊,所述移動塊的前端面設有固定孔,所述支撐梁上分布有與固定孔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固定孔與定位孔通過鎖緊螺栓固定配合,所述移動塊的后端面分別通過螺栓固定安裝有支撐臂。本發明結構設計合理,可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土壤狀況下秧苗的種植密度,同時結合農藝上的需要,提高同一插秧機的適應范圍,達到行距可調,并且配合相應的行距下的秧箱橫向移動量。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2783295SQ20121026484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8日
發明者周杰敏, 張健美, 朱德泉, 朱梅, 楊申, 紀要, 陳啟圍, 陳迎春 申請人:安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