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灘涂低壩高網生態養殖防臺設施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灘涂養殖海產品的圍欄抗臺設施,特別是一種用來養殖梭子蟹等蟹類或其它海產品,且具有防臺功能的灘涂低壩高網生態養殖防臺設施。
背景技術:
我國有著很長的海岸線,擁有極為優越的海洋資源,現國家已提出要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隨著環境的污染和人們對海洋資源的大力捕撈,現在很多海產品資源逐年減少,沿海漁民養殖戶很早就開始利用灘涂的優越條件進行過梭子蟹的海塘養殖,彌補海產品的不足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但因遭受到臺風的侵襲,海塘圍網被臺風吹垮,養殖戶多年辛苦受到毀滅性破壞,損失慘重、血本無歸甚至還背上沉重的債務,所以原有的梭子蟹養殖戶現已所剩無幾。專利申請號201010606442. 2 “一種地埋式水體自更新灘涂管網魚類生態養殖系 統”就公開了一種在地下管網內養殖魚類的裝置,雖不會破壞灘涂的地形、地貌,而且能防臺風的侵襲,但其制作成本太高還需鋪設很長的管道,且其僅適宜魚類的養殖。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灘涂低壩高網生態養殖防臺設施,在灘涂處筑建海塘養殖海產品,既能有效防止臺風的侵襲破壞,又可保證養殖海產品的安全和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且該設施易制作,制作成本低,經久耐用、實用性強。本發明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灘涂低壩高網生態養殖防臺設施,包括桿、帶有門的網、繩、樁、梗,所述桿內、外錯位排列,桿上端固定一根以上繩的上端,繩的下端固定在樁上,所述網固定在桿中間,所述網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桿上,網下端網綱上固定梗,所述桿、帶有門的網、繩連接成封閉形的圍網,所述桿的下端、梗埋在海塘中,樁埋入灘涂中構成圍欄,所述圍欄一定間距外還固定有外圍欄,所述外圍欄由所述外桿、帶有外門的外網、外繩連接成封閉形的外圍網,所述外桿的下端、梗、外樁直接埋入灘涂中構成,且所述外桿內、外錯位排列,外桿上端固定一根以上外繩的上端,外繩的下端固定在外樁上,所述外網固定在外桿中間,所述外網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外桿上,外網下端網綱上固定梗。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此圍欄的制作構件桿、帶門的網、繩、樁、梗都能就地取材,制作成本低。另外將構成圍欄的各零散構件先牢固連接,然后再埋在海塘或灘涂下連接成整體,其結構簡單、連接牢靠,經久耐用。采用了多重固定措施和內、外雙層圍欄,增加了圍欄的強度和可靠性,還用外圍欄阻擋隨臺風吹刮來的其它破壞性飄游物體的撞擊,避免受到毀滅性的破壞。梗和桿根部埋入海塘中,還用繩拉住桿的兩邊使桿起到直立、支撐、掛網不傾倒的作用,固定繩端的樁也是斜埋在灘涂中不易被臺風垂直拔出。外網、網是固定在內、外兩排錯位的桿間,除防止養殖物越欄和潛逃外,還能改變網在臺風作用下的集中受力為平行受力,且減少、分散作用力使其均勻受力,變形小,外圍欄選用網孔大,臺風可從網孔中穿過透風并減少對風的阻力和磨擦,因此可保護圍欄不會因兩端固定在桿上,中間鼓起而被臺風撕破吹走,大大增強保證了圍欄的防臺能力。從而使彌補海產品自然資源的匱乏,大力發展海產養殖業成為可能,且獲到很大的經濟效益,為豐富人們的餐桌提供豐盛的海產品,同時給養殖戶提供了一條海產養殖的致富路。
圖I、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海塘結構示意圖。
圖3、繩與樁、桿連接放大圖。圖4、網與網綱、梗、桿、繩、樁間的局部放大圖(第一方案)。圖5、圖I的俯視圖(每根繩與一個樁連接——第一方案)。圖6、圖I的俯視圖(兩根繩變成一根繩再與一個樁連接——第二方案)。圖7、網與桿、繩、樁間的局部放大圖(第二方案)
圖8、現有技術網的受力變形示意圖(臺風F來時)。圖9、本發明網的受力變形示意圖(臺風F來時)。圖10、圖8的D— D向變形示意圖(臺風F來時)。圖11、圖9的E— E向變形示意圖(臺風F來時)。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桿7、外桿3為一般常用的毛竹桿,根據灘涂的海拔高度決定選用3 9米高的毛竹桿。桿、外桿的多少由海塘的大小決定。桿、外桿均為相同的內、外兩排均勻、錯位排列,且每桿、外桿的根部有I. 5米左右埋在灘涂I中,其中O. 8 I米為在海塘5的高度,相鄰兩桿、外桿間的距離C=I I. 5米。在每桿7、外桿3上端的竹節處,分別固定兩根繩6、外繩2的上端,繩6、外繩2與地面間的夾角A在40 45度,將兩根繩6、外繩2的末端分別固定在樁16、外樁14上,夕卜樁14、樁16與繩6、外繩2間的夾角B保持在90度左右,樁、外樁傾斜固定在海塘5內外的灘涂I上,如圖3所示。繩與桿、樁和外繩與外桿、外樁在同一垂直于網、外網的直線上,如圖5所示。這時樁、繩為桿數量的兩倍。若各外樁17、樁18分別固定在相鄰內、外兩桿7或內、外兩外桿3中間位置上。且每根樁18、外樁17上仍然固定一根繩⑴外繩W,每桿7上的兩根繩6在離桿頂3 5米處先合并成一根繩6,,繩呈Y形,同理,兩外繩2也先合并成一根外繩2,繩呈Y形,如圖7所示,且繩6 W、外繩2、2^與地面間角度A及繩6 W、外繩2、2^與樁18、外樁17間角度B與上述圍網相同,這時繩與桿、樁不在同一直線上,如圖6所示,此方案的樁、繩數量可減少一半,桿和樁、繩的數量相同。網8、外網4為塑料網,分別固定在內、外二排錯位排列的桿7、外桿3間,除防止養殖物越欄和潛逃外,還選擇適當粗、細和不同大小的網眼,便于臺風來時還能透風減少對臺風的阻力和摩擦,網的上端分別用小繩固定在相對應各桿的竹節處,毛竹桿頭部露出網O. 25 O. 3米。網8的網眼在I. 5 2厘米間,為3 4股細紗塑料網。網下邊緣有網綱,在內、外相鄰兩桿7中間位置的網綱上,分別橫向垂直穿過長度在O. 5 O. 6米的梗15,網
8、外網4下端O. 3 O. 5米處埋在海塘和灘涂中,如圖4所示。由桿7、網8、繩6構成封閉形的圍網,且將桿7的下端和梗15埋在海塘中,樁16埋在海塘5內外的灘涂I中構成整體的圍欄,為此設施的內圍欄層,此海塘三面為土壩11,一面為低于其它三面O. 5米的水泥壩13,在水泥壩上開有進、出水閘門12,便于海水的進出流通,還在土壩一側面上的網8上開有門9,用拉繩帶動門,使其能下上縮攏或漲開,起到打開或關閉門的作用,便于人員進出海塘5操作。在距離海塘內層圍欄周邊10 20米外,還固定有外圍欄和上述圍欄結構相同,且高度可相同或不同。這時外網4選用6 12股較大網眼的塑料網,網眼3 4厘米,便于臺風從網眼中穿過透風減少阻力和摩擦,其它材料同上述圍欄相同,外網的一側面上也有與門9相同的外門10。外圍欄由所述的外桿3、外網4、外繩2連接成封閉形的外圍網,所述外桿的下端、梗15、外樁14直接埋入灘涂I中構成,所述外桿也內、外兩排錯位均勻排列,外桿上端固定一根以上外繩的上端,外繩的下端固定在外樁14上,所述外網4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外桿3上,外網下端的網綱上固定梗15,外網固定在外桿中間。如圖8、圖10所示,原網4僅將上、下端固定在桿3上,臺風F來時將中間鼓起離開桿的最大距離為H。如圖9、圖11所示,現網4固定在兩排錯位排列的桿3中,臺風F來時中間鼓起離開桿3的最大距離H'就要小于原來的H,減少、分散了臺風對圍欄的作用力和威力,因此起到防臺作用。
當臺風來時,因有雙層圍欄阻擋臺風和異物的撞擊,使桿不倒也不會連根拔起,網也不會因撕開、撕破而吹走,因此海塘就不會被臺風吹垮,此防臺風設施,對海產品的養殖起到安全、保護作用。
權利要求
1.一種灘涂低壩高網生態養殖防臺設施,其特征在于包括桿(7 )、帶有門(9 )的網(8 )、繩、樁、梗(15),所述桿(7)內、外錯位排列,桿上端固定一根以上繩的上端,繩的下端固定在樁上,所述網(8)固定在桿(7)中間,所述網(8)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桿(7)上,網(8)下端網綱上固定梗(15),所述桿、帶有門的網、繩連接成封閉形的圍網,所述桿(7)的下端、梗(15)埋在海塘(5)中,樁埋入灘涂(I)中構成圍欄,所述圍欄一定間距外還固定有外圍欄,所述外圍欄由所述外桿(3)、帶有外門(10)的外網(4)、外繩連接成封閉形的外圍網,所述外桿(3)的下端、梗(15)、外樁直接埋入灘涂(11)中構成,且所述外桿(3)內、外錯位排列,外桿(3)上端固定一根以上外繩的上端,外繩的下端固定在外樁上,所述外網(4)固定在外桿中間,所述外網(4)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外桿(3)上,外網(4)下端網綱上固定梗(1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灘涂低壩高網生態養殖防臺設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桿(7)、外桿(3)選用3 9米高的毛竹桿,均為內、外兩排均勻、錯位排列,桿的根部I. 5米左右埋在灘涂(I)中,其中O. 8 I米為海塘的高度,相鄰兩桿間的距離C=I I. 5米。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灘涂低壩高網生態養殖防臺設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網(8)、外網(4)為塑料網,分別固定在內、外排列的桿(7)、外桿(3)間,網、外網的上端用小繩固定在相對應各桿的竹節處,桿、外桿頭露出網O. 25 O. 3米,網(8)的網眼在I. 5 2厘米間,為3 4股塑料網,外網(4)的網眼3 4厘米,為6 12股塑料網,網、外網下邊緣網綱上橫向垂直穿過長度在O. 5 O. 6米的梗(15),且網、外網下端O. 3 O. 5米處埋在海塘(5)和灘涂(I)中。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灘涂低壩高網生態養殖防臺設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桿(7)、外桿(3)上端的竹節處,分別固定兩繩(6)、外繩(2)的上端,繩、外繩的末端分別固定在樁(16)、外樁(14)上,繩、外繩與地面間的夾角A在40 45度,與樁(16)、外樁(14)夾角B在90度左右,樁(16 )、外樁(14 )傾斜固定在海塘(5 )內外的灘涂(I)中。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灘涂低壩高網生態養殖防臺設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桿(7)、外桿(3)上端的竹節處,分別固定兩繩(6)、外繩(2)的上端,兩繩(6)、外繩(2)先合并成一根繩(6')、外繩(2'),繩(6')、外繩(2')呈Y形,繩(6')、外繩(2')的末端分別固定在樁(18)、外樁(17)上與樁(18)、外樁(17)間夾角B在90度左右,樁(18)、外樁(17)在相鄰兩桿(7)、外桿(3)的中間位置上,繩(6、6')、外繩(2、2')與地面夾角A在40 45度左右,樁(18)、外樁(17)傾斜固定在海塘(5)內外的灘涂(I)中。
全文摘要
一種灘涂低壩高網生態養殖防臺設施,桿內、外錯位排列,桿上端固定一根以上繩的上端,繩的下端固定在樁上,網固定在桿中間,網的上端固定在桿上,網下端網綱上固定梗,桿、帶有門的網、繩連接成封閉形圍網,桿的下端、梗埋在海塘中,樁埋入灘涂中構成圍欄,圍欄一定間距外還固定由外桿、帶有外門的外網、外繩連接成封閉形的外圍網,外桿的下端、梗、外樁直接埋入灘涂中構成外圍欄。網固定在桿間,改變、縮小、減輕臺風對圍欄的壓力,使其受力分散、均勻、變形小,不會因網中間鼓起被臺風撕破吹走,采用雙層圍欄,外圍欄還能阻擋飄游物的撞擊,內、外圍欄增強了抗臺能力,為大力發展養殖業,彌補海產品自然資源匱乏,給海洋經濟持續發展增添活力。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771429SQ20121029349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7日
發明者胡寶華 申請人:胡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