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一種貝類的人工繁育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
背景技術:
熊本牡販(Crassostrea sikamea)原產于東亞,20世紀40年代被引進到美國西海岸。熊本牡蠣個體大多卵圓形,且較小,一般不會超過10cm,生長2-3年達到商品規格;左殼為固著殼,向內深陷,具明顯的縱肋,呈貓爪狀,右殼平;熊本牡蠣殼質堅硬,肉質清甜,在國際市場上價格是長牡販(Crassostrea gigas)的一倍,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本發明通過從美國引進熊本牡蠣成貝,根據熊本牡蠣的繁殖習性,通過親貝促熟、 誘導排放精卵、幼蟲培育、人工采苗、稚貝中間培育、自然海區養成等步驟,建立了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可以大規模培育出熊本牡蠣苗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本發明對于開展熊本牡蠣的人工育苗和養殖、增加新的養殖品種具有重要意義。一種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驟A、從美國引進成體熊本牡蠣親貝,并將其養殖在室內海水育苗場中,進行親貝促熟;B、通過先降溫再升溫的催產方法,誘導親貝排放精卵,將受精卵置于特定的孵化池中進行幼蟲孵化;C、孵化出的幼蟲發育至D形幼蟲時,進行選優,并將D形幼蟲置于培育池中培養;E、幼蟲培育至350-380 出現眼點時,投放扇貝殼附著基進行附苗;幼蟲培育至eooym以上時,置于室外沉淀池中進行中間培育;稚貝生長至5mm以上時,置于自然海區進行成貝養成。進一步地說從美國自然海區中采捕2-3齡、殼高6-lOcm的熊本牡蠣個體,作為繁殖親貝,所述室內海水育苗場的水溫控制在26-29°C。更進一步地說所述親貝促熟的方法是將熊本牡蠣親貝置于室內水溫28-29°C、10_20m3的室內海水育苗場中培育,每日投喂金藻、小球藻、扁藻和螺旋藻。所述親貝性腺發育成熟以后,首先在20°C的低溫海水中放置3-5小時,再將親貝置于28°C的高溫海水中誘導親貝排放精卵;通過顯微鏡檢查確定卵子周圍的精子數量5-10個時,將雄性個體取出;將受精卵置于水溫28-29°C的10-20m3的孵化池中進行幼蟲孵化。更進一步地說
所述幼蟲發育至D形幼蟲時,運用350目篩絹進行選優,并將D形幼蟲置于10-20m3的培育池中培養。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根據熊本牡蠣的繁殖習性,通過親貝促熟、誘導排放精卵、幼蟲培育、人工采苗、稚貝中間培育、自然海區養成等步驟,建立了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可以大規模培育出熊本牡蠣苗種。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1、2012年6月26日,從美國自然海區中采捕2_3齡、殼高6_10cm的個體120個作為繁殖親貝,此時育苗場水溫26. 5°C。2、親貝促熟將親貝置于室內水溫28°C的ISm3的水體中培育,每日投喂金藻、小球藻、扁藻和螺旋藻。 3、誘導產卵和受精卵孵化解剖3-5個親貝,在顯微鏡下觀察性腺發育情況。當卵子和精子成熟時,將親貝首先放在20°C的低溫海水中4小時,再將親貝置于28°C的高溫海水中誘導親貝排放精卵;通過顯微鏡檢查確定卵子周圍的精子數量5-10個時,將雄性個體取出;將受精卵置于水溫28°C的10-20m3的孵化池中進行幼蟲孵化。4、選幼和幼蟲培育當幼蟲發育至D形幼蟲時,運用350目篩絹進行選幼,并將D形幼蟲置于20m3的培育池中,密度為8個/ml ;D形幼蟲早期培育密度小于10個/ml,投喂金藻;殼頂幼蟲早中期密度小于5個/ml,投喂金藻和小球藻;殼頂幼蟲后期,培養密度不大于I個/ml,混合投喂小球藻和扁藻;日換水次數3次,日換水量為2個全量,日投餌次數3次;培育鹽度28-30,水溫26-29°C。5、附苗幼蟲培育至350 u m出現眼點,且當眼點幼蟲率達到25%時,投放扇貝殼附著基進行附苗,附著變態期間,加大充氣量、換水量和投餌量;6、稚貝培育幼蟲附著后培育至eOOym以上時,置于室外沉淀池中中間培育。稚貝生長至5_以上時,采用網籠浮筏吊養方式,置于自然海區進行養成。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內容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的簡單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驟 A、從美國引進成體熊本牡蠣親貝,并將其養殖在室內海水育苗場中,進行親貝促熟; B、通過先降溫再升溫的催產方法,誘導親貝排放精卵,受精卵在孵化池中進行幼蟲孵化; C、孵化出的幼蟲發育至D形幼蟲時,進行選優,并將D形幼蟲置于培育池中培養; E、幼蟲培育至350-380 μ m出現眼點時,投放扇貝殼附著基進行附苗;幼蟲培育至600 μ m以上時,置于室外沉淀池中進行中間培育;稚貝生長至5mm以上時,置于自然海區進行成貝養成。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從美國自然海區中采捕2-3齡、殼高6-lOcm的熊本牡蠣個體,作為繁殖親貝,所述室內海水育苗場的水溫控制在 26-29 °C。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親貝促熟的方法是將熊本牡蠣親貝置于室內水溫28-29°C、10-20m3的室內海水育苗場中培育,每日投喂金藻、小球藻、扁藻和螺旋藻。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親貝性腺發育成熟以后,首先將親貝放置在20°C的低溫海水中3-5小時,再將親貝置于28°C的高溫海水中誘導排放精卵;通過顯微鏡檢查確定卵子周圍的精子數量5-10個時,將雄性個體取出;將受精卵置于水溫28-29°C的10-20m3的孵化池中進行幼蟲孵化。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幼蟲發育至D形幼蟲時,運用350目篩絹進行選優,并將D形幼蟲置于10-20m3的培育池中培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驟A、從美國引進成體熊本牡蠣親貝,并將其養殖在室內海水育苗場中,進行親貝促熟;B、通過催產方法,誘導親貝排放精卵,將受精卵進行幼蟲孵化;C、孵化出的幼蟲發育至D形幼蟲時,進行選優,置于培育池中培養;E、幼蟲培育至350-380μm出現眼點時,投放扇貝殼附著基進行附苗;幼蟲培育至600μm以上時,置于室外沉淀池中中間培育;稚貝生長至5mm以上時,置于自然海區進行成貝養成。本發明通過親貝促熟、誘導排放精卵、幼蟲培育、人工采苗、稚貝中間培育、自然海區養成等步驟,建立了熊本牡蠣的人工繁育方法,可以大規模培育出熊本牡蠣苗種。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763617SQ20121029647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0日
發明者叢日浩, 孔令鋒, 李琪, 楊建敏, 王衛軍, 王許波 申請人: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