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大獺蛤和澳洲獺蛤雜交育種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海產雙殼貝類二元雜交育苗方法,尤其是涉及大獺蛤和澳洲獺蛤雜交育種方法,屬于水產養殖繁育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大懶給(Lutmriamaxima jonas)和澳洲懶給(Lutraria phiIippinarum)隸屬于瓣觸綱(Lamellibranchia)異齒亞綱(Mactracea),蛤蜊科(Mactridae)獺蛤屬(Lutraria),通稱“象鼻螺”,其肉質細嫩,口味鮮美,營養豐富,為國內外都喜食的名貴海珍品。在自然界中,大獺蛤主要生活于我國南方海域的潮下帶至水深10米的沙泥質海底,澳洲獺蛤主要生活于北部灣海域的越南海區,在澳洲等東南亞沿海均有分布。大獺蛤與澳洲獺蛤均為埋棲型,以單胞藻、底棲硅藻及有機碎屑等為食,生長迅速,1-1. 5年即可達商品貝 規格(16 24個/kg)。目前大獺蛤與澳洲獺蛤以其生長快、價格高等特性而成為一種新型的養殖品種,適宜大面積推廣養殖。大獺蛤于我國沿海一帶進行淺海圍網養殖并獲得成功,但養殖受到底潮、風浪和疾病的影響,產量年波動大;澳洲獺蛤適宜沉筐方式養殖,養殖方式簡單,經濟效益顯著,但其幼體抗病力差,人工育苗困難。獺蛤良種選育可根據兩種獺蛤存在地理隔離和不同的繁殖生物學特點,進行種間雜交,進而選育出具有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等優良性狀的子代。但經過檢索,目前國內外有關獺蛤屬的研究進行得較少,獺蛤雜交育種相關技術未見披露。本發明解決獺蛤種間雜交關鍵技術,實現大獺蛤與澳洲獺蛤的雜交育種,獲得健康子代,同時為不同地理種群獺蛤雜交育種提供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大獺蛤和澳洲獺蛤雜交育種方法,針對獺蛤雜交育種方法空白的現狀,進行深入的研究,進而批量培育雜交獺蛤苗種。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大獺蛤和澳洲獺蛤雜交育種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I)親貝的選購與運輸分別選擇體表光滑無損傷,健康強壯,水管及斧足部完整且伸縮有力,規格為16-20個/kg的野生大獺蛤成年貝和野生澳洲獺蛤成年貝;采用常規帶水空氣壓縮機充氧的運輸方式或采用冰袋將水溫降至16-20°C,帶水充氧使含氧量達到5-10mg/L,并用保溫箱包裝的動輸方式;(2)親貝的馴養親貝培養池水深I. 2-1. 7m,池底鋪沙20-30cm,親貝培育密度控制在底面積每平方米20-30個,親貝送達培養池后,調節水溫和鹽度,使培養池水溫和鹽度與運輸溫度和鹽度相近,每日進行溫度與鹽度的調節,溫度提升不大于O. 8-1V,鹽度調節不大于O. 8-1,當調節至與所在育種海區的自然海水的溫度和鹽度相同時,不再人為調節,親貝培養期間每日沖洗沙底,換水1-2次,換水量100% -150%,投喂優質單胞藻餌料,大獺蛤的親貝培養池培育水體中投放50-100個cell/ml的單胞藻餌料;澳洲獺蛤的親貝培養池培育水體中投放30-60個cell/ml的單胞藻餌料;
(3)人工受精與雜交取馴養后10-20天的獺蛤親貝,剖開各自分出雌、雄親貝,按雄貝比雌貝I : 13-17的比例,分別從貝中取出精子和卵子,精子吸取時選用親貝活力強,性腺發育好的個體,把卵子細胞放入濃度10-30mg/L的含氨海水中,靜置激化10-15min,分別以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或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進行雜交,從盛裝精子的容器中倒出上層活力好,不互相黏結的精子,將精子液與卵子液混合均勻進行人工授精,控制精子量,避免過量;(4)孵化與選優控制孵化水溫在20_30°C及孵化海水鹽度25-32范圍內,把受精卵放入孵化池中由300-500目篩網制作的小網筐內進行集中孵化,大量充氣保證受精卵處于半懸浮狀態,孵化池進行微流水,水溫22-28°C時,經過8-14h后擔輪幼蟲出現,至18_24h發育成直線絞合幼蟲即“D”型幼蟲;當受精卵完全發育“D”型幼蟲后,收集幼蟲,取上層集群的活力好的幼蟲于幼蟲培養池中培育,沉在下層活動力較差的幼蟲淘汰; (5)浮游幼體培育將選優出來的幼蟲按3-5個/ml海水的密度放入培養池中進行培育,培育期間每天投喂單胞藻餌料,投喂量根據培養池中所剩的餌料量進行投喂,前期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2-4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當幼蟲到達殼頂幼蟲期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3-6 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培育期控制水溫在23-30 0C,鹽度在25-32,培育過程連續常規充氣增氧,每3天徹底換水一次;(6)幼體變態與稚貝培育浮游幼蟲經過8-10天的培育,棒狀足在兩殼緣間伸縮,幼蟲殼長達到300-320 μ m時,利用虹吸法,收集上層活力好的幼蟲放入新的培養池進行培育,培養池內每平方米掛2-3串附著基,附著在附著基上的幼蟲在培養池中繼續培育,期間每日流水一次,換水量80-100%,單胞藻餌料投喂根據稚貝攝食情況而定,附著的幼蟲在未分化出雙水管時,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5-8 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當雙水管形成后,餌料以Ih左右過濾完培養池內的所有餌料作為投餌標準;培育期間控制水溫在20-30°C,鹽度在25-32,經過20-40天培育,殼長長至2_3mm時,稚貝可投放至海區進行中間培育;7.海區中間培育潮水漲落對培育海區進行交換,潮水帶入的單細胞藻類和有機碎屑提供稚貝生長所需的餌料,中間培育采用沉筐培育方式進行,沉筐利用竹、藤或塑料筐,規格是45-50cmX55-65cmX15-25cm,加干凈中粗沙,厚度13_18cm,搬運至中培地點,當稚貝培育至2-3cm時,可出苗至海區進行養殖。在整個雜交培育期間,環境條件是海水溫度20_30°C,鹽度23-35,pH值8. 0-8. 6,溶解氧(D0)4-8,化學耗氧(COD)O. 5-1.0mg/L,氨氮(NH3_N)0. 2-0. 6mg/L,海水中的細菌通過施用海水益生菌,調節并提高海水中有益菌的比例,降低疾病發生率;所述海水益生菌指的是EM菌原液,施放量為每立方米海水中含益生菌濃度5-10 X IO8Cfu ;單胞藻餌料指的是自然生長環境下采收的亞心型扁藻、小球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或牟氏角毛藻的一種或任意組合的含藻液體。附著基指厚度是直徑是5_20cm做成的圓形或方形或不規則形狀的中心穿洞塑料簿片,用塑料繩或金屬線或纖維線穿過簿片中心而串成的塑料串。采取上述措施的本發明,首先,親貝經過降溫運輸后,容易刺激產卵,經過緩慢升溫和鹽度調節后,減少水環境的突變刺激,避免自然產卵受精,同時可以保證精卵的質量。培養池沙底模擬野生環境,在環境的穩定的情況下,減少主動產卵的可能,并能更好的進行親貝的馴化和暫養,減少死亡的發生。本發明工藝流程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實現了地理隔離的兩個種的獺蛤雜交。本發明方法占用資源不多,成本低廉,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本發明對獺蛤養殖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具有獨創性和先進性,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而且對保護和開發海洋資源、繁榮經濟、豐富海水養殖品種結構和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都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I雜交育苗步驟I.親貝的選擇培育在廣西北海近海海域捕撈上來的野生大獺蛤7. 5kg,越南下 龍灣海區采捕上來的野生澳洲獺蛤10kg,挑選作為親貝的個體均具有個大、無病和完整度好、水管收縮活力好,性腺飽滿的特點。親貝放入水深I. 3m, 15cm厚度的沙底培養池中分別馴養培育,大獺蛤親貝培養期間控制海水溫度28-29°C,海水鹽度是25-28,澳洲獺蛤親貝培養池控制海水溫度從16°C逐漸升溫至自然海水溫度,即28-29°C,海水鹽度也經微調至場區海水鹽度,即25-28。親貝培養期間每日沖洗沙底,主要沖走親貝的糞便和減少沙底的氨氮含量,換水量100% -150%。投喂優質單胞藻餌料,大獺蛤的親貝培養池維持培育水體中投放50-100個cell/ml的單胞藻餌料;澳洲獺蛤的親貝培養池維持培育水體中投放30-60個cell/ml的單胞藻餌料。馴養半個月后,經人工受精進行雜交。2.人工授精取馴養后的獺蛤親貝,剖開各自分出雌、雄親貝,按雄貝比雌貝I 15的比例,分別從貝中取出精子和卵子,精子吸取時選用親貝活力強,性腺發育好的個體。把卵子細胞放入濃度30mg/L的含氨海水中,靜置激化lOmin,分別以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進行雜交。從盛裝精子的燒杯中倒出上層活力好,不互相黏結的精子,混合均勻進行人工授精,控制精子量,避免過量。大獺蛤為母本,混勻澳洲獺蛤精子8-9min開始受精,受精率37. 67% ;澳洲獺蛤為母本,混勻大獺蛤精子
5-6min開始受精,受精率26. 22% ;3.孵化與選優孵化池海水溫度27°C,鹽度為28,受精卵放入300目制作的孵化筐內進行集中孵化,大量充氣保證受精卵處于半懸浮狀態,孵化池內微流水,9h擔輪幼蟲出現,至18h時60%的擔輪幼蟲發育成直線絞合幼蟲即“D”型幼蟲;當受精卵完全發育“D”型幼蟲后,孵化筐內停氣,孵化池不斷進水,用虹吸方式將上層幼體收集,取上層集群的活力好的幼體于幼體培養池中培育,孵化筐下層活動力較差的幼體棄之。4.幼體培育將收集的上層活力好的“D”型幼蟲,按前期每毫升I. 5個左右的密度放入黑色玻璃鋼水桶中進行人工培育,培育車間微光,用遮光率為75%的可活動的黑簾對車間的光線進行調節,前期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2-4 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當幼體到達殼頂幼蟲期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3-6 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培育期控制水溫及鹽度,培育過程連續常規充氣增氧,每3天100%的換水量進行換水。培育期間恒溫加熱棒控制水溫28 °C,鹽度25-30,培育全程用空氣壓縮機充氣增氧。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雜交的幼體經過14天的培育,幼體成活率80%以上;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雜交的幼體經過11天的培育,幼體成活率85%以上。幼蟲體長達至IJ 280-300 μ m時,可見棒狀足在兩殼緣間伸縮,面盤消失,此時用150目的篩絹網袋收集幼蟲,放入2方的玻璃鋼黑桶中培育,成串的方形塑料片為附著基掛在黑桶內誘導其變態附著,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雜交的幼體平均變態率為58. 63%,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雜交的幼體平均變態率為66. 47%。5.稚貝培育附著在塑料片上的種苗在育苗池中繼續培育,日換水80%以上,通過流水的方式進行,每天投喂扁藻、金藻和角毛藻,投餌量根據稚貝攝食情況而定,附著的幼體在未分化出雙水管時,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5-8 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當雙水管形成后,餌料以Ih左右過濾完培養池內的所有餌料作為投餌標準。培育期間控制水溫及鹽度,經過18天培育,殼長長至1.6-3mm,本次成功培育出規格1.6-3mm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雜交苗種13437粒;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雜交苗種19860 粒。6.中間培育雜交苗種進行池塘中間培育,人為的進排水方式進行換水,人工肥塘的方式增加單細胞藻類和有機碎屑提供稚貝生長所需的餌料。培育筐利用廢舊的塑 料水果筐,45cmX55cmX15cm,加干凈中粗沙,厚約13_18cm。池塘水深I. 5米,培育水溫26-30°C、鹽度25-32。稚貝培育53天后,達2_3cm出苗,投放至海區進行養殖。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雜交苗種中間培育成活率56. 32% ;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雜交苗中間培育成活率48. 59%。實施例2雜交育苗步驟I.親貝的選擇培育在廣西北海近海海域捕撈上來的野生大獺蛤60kg,越南下龍灣海區采捕上來的野生澳洲獺蛤54kg,挑選作為親貝的個體均具有個大、無病和完整度好、水管收縮活力好,性腺飽滿的特點。親貝放入水深I. 3m, 15cm厚度的沙底培養池中分別馴養培育,大獺蛤親貝培養期間控制海水溫度28 29°C,海水鹽度是25-28,澳洲獺蛤親貝培養池控制海水溫度從16°C逐漸升溫至自然海水溫度,即28-29°C,海水鹽度也經微調至場區海水鹽度,即25-28。親貝培養期間每日沖洗沙底,主要沖走親貝的糞便和減少沙底的氨氮含量,換水量100% -150%。投喂優質單胞藻餌料,大獺蛤的親貝培養池維持培育水體中投放50-100個cell/ml的單胞藻餌料;澳洲獺蛤的親貝培養池維持培育水體中投放30-60個cell/ml的單胞藻餌料。馴養15天后,經人工受精進行雜交。2.人工授精取馴養后的獺蛤親貝,剖開各自分出雌、雄親貝,按雄貝比雌貝I 15的比例,分別從貝中取出精子和卵子,精子吸取時選用親貝活力強,性腺發育好的個體。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雜交把卵子細胞放入濃度25mg/L的含氨海水中,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進行雜交放入濃度10mg/L的含氨海水中,靜置激化lOmin,分別以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進行雜交。從盛裝精子的燒杯中倒出上層活力好,不互相黏結的精子,混合均勻進行人工授精,控制精子量,避免過量。大獺蛤為母本,混勻澳洲獺蛤精子8-9min開始受精,受精率56. 67% ;澳洲獺蛤為母本,混勻大獺蛤精子5-6min開始受精,受精率60. 22% ;3.孵化與選優孵化池海水溫度29°C,鹽度為28,受精卵放入300目制作的孵化筐內進行集中孵化,大量充氣保證受精卵處于半懸浮狀態,孵化池內微流水,8. 42h時擔輪幼蟲出現,至18h時80%以上的擔輪幼蟲發育成直線絞合幼蟲即“D”型幼蟲;當受精卵完全發育“D”型幼蟲后,孵化筐內停氣,孵化池不斷進水,用虹吸方式將上層幼體收集,取上層集群的活力好的幼體于幼體培養池中培育,孵化筐下層活動力較差的幼體棄之。4.幼體培育將收集的上層活力好的“D”型幼蟲,按前期每毫升I. 5個左右的密度放入育苗池中進行人工培育,培育車間微光,用遮光率為75%的可活動的黑簾對車間的光線進行調節,前期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2-4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當幼體到達殼頂幼蟲期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3-6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培育期控制水溫及鹽度,培育過程連續常規充氣增氧,每3天100%的換水量進行換水。培育期控制水溫26-29°C,鹽度25 32,培育全程用3千瓦羅茨鼓風機連續充氣增氧。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雜交的幼體經過13天的培育,幼體成活率80%以上;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雜交的幼體經過11天的培育,幼體成活率85%以上。幼蟲體長達到280-300 μ m時,可見棒狀足在兩殼緣間伸縮,面盤消失,此時用150目的篩絹網袋收集幼蟲,放入10個ISm3的稚貝培養池,放連接成串的塑料片為附著基誘導其變態附著,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雜交的幼體平均變態率為69. 33%,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 本雜交的幼體平均變態率為51. 65%。5.稚貝培育附著在塑料片上的種苗在育苗池中繼續培育,日換水80%以上,通過流水的方式進行,每天投喂扁藻、金藻和角毛藻,投餌量根據稚貝攝食情況而定,附著的幼體在未分化出雙水管時,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5-8 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當雙水管形成后,餌料以Ih左右過濾完培養池內的所有餌料作為投餌標準。培育期間控制水溫及鹽度,經過18天培育,殼長長至I. 6-3_,平均單位面積出苗量達3. 87萬,本次育苗經過以上步驟,成功培育出規格I. 5-2. 5mm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雜交苗種1070萬粒;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雜交苗種952. 7萬粒。6.中間培育雜交苗種進行海區中間培育,潮水漲落對培育海區進行水流交換,潮水帶入的單細胞藻類和有機碎屑提供稚貝生長所需的餌料。培育筐利用廢舊的塑料水果筐,45cmX55cmX15cm,加干凈中粗沙,厚約13_18cm。培育期間自然海水水溫26_30°C、鹽度25 32。稚貝培育35天后,達2-3. 7cm出苗,投放至海區進行養殖。實施例3育苗步驟I.親貝的選擇培育與實施例I基本相同,選取成熟、健康、性腺飽滿的優質大獺蛤親貝82. 5kg,澳洲獺蛤親貝72. 5kg ;2.人工授精與實例I相同,區別在于受精后進行了洗卵,即受精卵為沉性卵,可待全部卵子受精后,去除上清液,收集沉入底部的優質受精卵,反復三次,去除吸卵和精子時所攜的有機質以及多余的精子;3.人工孵化與實施例I相同;4.幼體選優與實施例I相同;5.幼體培育與實施例I基本相同,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雜交平均變態率是65. 53% ;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雜交平均變態率是54. 40% ;6.稚貝培育當幼體50%以上附著后流水,換水量達100%-120%,每天投喂三次餌料,稚貝車間全部遮光,成功培育出規格2-2. 5mm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雜交苗種2590萬粒;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雜交苗種1750萬粒。7.中間培育雜交苗種進行海區中間培育。培育期間自然海水水溫28_30°C、鹽度 25 32。稚貝培育40天后,達2-3. 7cm出苗,投放至海區進行養殖。
權利要求
1.大獺蛤和澳洲獺蛤雜交育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雜交育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親貝的選購與運輸分別選擇體表光滑無損傷,健康強壯,水管及斧足部完整且伸縮有力,規格為16-20個/kg的野生大獺蛤成年貝和野生澳洲獺蛤成年貝;采用常規帶水空氣壓縮機充氧的運輸方式或采用冰袋將水溫降至16-20°C,帶水充氧使含氧量達到5-10mg/L,并用保溫箱包裝的動輸方式; (2)親貝的馴養親貝培養池水深I.2-1. 7m,池底鋪沙20-30cm,親貝培育密度控制在底面積每平方米20-30個,親貝送達培養池后,調節水溫和鹽度,使培養池水溫是16-20°C,鹽度是25-28,每日進行溫度與鹽度的調節,溫度提升不大于O. 8-1 °C,鹽度調節不大于O.8%-1%,當調節至與所在海區的自然海水的溫度和鹽度相同時,不再人為調節,親貝培養期間每日沖洗沙底,換水1-2次,換水量100% -150%,投喂優質單胞藻餌料,大獺蛤的親貝培養池培育水體中投放50-100個cell/ml的單胞藻餌料;澳洲獺蛤的親貝培養池培育水體中投放30-60個cell/ml的單胞藻餌料; (3)人工受精與雜交取馴養后10-20天的獺蛤親貝,剖開各自分出雌、雄親貝,按雄貝比雌貝I : 13-17的比例,分別從貝中取出精子和卵子,精子吸取時選用親貝活力強,性腺發育好的個體,把卵子細胞放入濃度10-30mg/L的含氨海水中,靜置激化10-15min,分別以澳洲獺蛤為父本、大獺蛤為母本,或澳洲獺蛤為母本、大獺蛤為父本進行雜交,從盛裝精子的容器中倒出上層活力好,不互相黏結的精子,將精子液與卵子液混合均勻進行人工授精,控制精子量,避免過量; (4)孵化與選優控制孵化水溫在20-30°C及孵化海水鹽度25-32范圍內,把受精卵放入孵化池中由300-500目篩網制作的小網筐內進行集中孵化,大量充氣保證受精卵處于半懸浮狀態,孵化池進行微流水,水溫22-28°C時,經過8-12h后擔輪幼蟲出現,至18_22h發育成直線絞合幼蟲即“D”型幼蟲;當受精卵完全發育“D”型幼蟲后,收集幼蟲,取上層集群的活力好的幼蟲于幼蟲培養池中培育,沉在下層活動力較差的幼蟲淘汰; (5)浮游幼體培育將選優出來的幼蟲按3-5個/ml海水的密度放入培養池中進行培育,培育期間每天投喂單胞藻餌料,投喂量根據培養池中所剩的餌料量進行投喂,前期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2-4 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當幼蟲到達殼頂幼蟲期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3-6 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培育期控制水溫在23-30°C,鹽度在25-32,培育過程連續常規充氣增氧,每3天徹底換水一次; (6)幼體變態與稚貝培育浮游幼蟲經過8-10天的培育,棒狀足在兩殼緣間伸縮,幼蟲殼長達到300-320 μ m時,利用虹吸法,收集上層活力好的幼蟲放入新的培養池進行培育,培養池內每平方米掛2-3串附著基,附著在附著基上的幼蟲在培養池中繼續培育,期間每日流水一次,換水量80-100%,單胞藻餌料投喂根據稚貝攝食情況而定,附著的幼蟲在未分化出雙水管時,保持餌料量每立方米培育水體中有5-8X IO4個細胞的單胞藻餌料,當雙水管形成后,餌料以Ih左右過濾完培養池內的所有餌料作為投餌標準;培育期間控制水溫在20-30°C,鹽度在25-32,經過20-40天培育,殼長長至2-3mm時,稚貝可投放至海區進行中間培育; [ 7.海區中間培育潮水漲落對培育海區進行交換,潮水帶入的單細胞藻類和有機碎屑提供稚貝生長所需的餌料,中間培育采用沉筐培育方式進行,沉筐利用竹、藤或塑料筐,規格是45-50cmX 55-65cmX 15_25cm,加干凈中粗沙,厚度13_18cm,搬運至中培地點,當稚貝培育至2-3cm時,可出苗至海區進行養殖; 在整個雜交培育期間,環境條件是海水溫度20 30°C,鹽度23% -35%。,pH值.8.0-8. 6,溶解氧(DO) 4-8,化學耗氧(COD) O. 5-l.Omg/L,氨氮(NH3-N) O. 2-0. 6mg/L,海水中的細菌通過施用海水益生菌,調節并提高海水中有益菌的比例,降低疾病發生率。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獺蛤和澳洲獺蛤雜交育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益生菌指的是康源綠洲生物有限公司的EM菌原液,施放量為每立方米海水中含益生菌濃度5-10X108cfu。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獺蛤和澳洲獺蛤雜交育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單胞藻餌料指的是自然生長環境下采收的亞心型扁藻、小球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或牟氏角毛藻的一種或任意組合的含藻液體。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獺蛤和澳洲獺蛤雜交育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著基指厚度是l_3mm,直徑是5-20cm做成的圓形或方形或不規則形狀的中心穿洞塑料簿片,用塑料繩或金屬線或纖維線穿過簿片中心而串成的塑料串。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大獺蛤和澳洲獺蛤雜交育種方法。大獺蛤生長快,價格高,但養殖受到底潮、風浪和疾病的影響,產量年波動大;澳洲獺蛤養殖方式簡單,經濟效益顯著,但其幼體抗病力差,人工育苗困難。本發明根據兩種獺蛤存在地理隔離和不同的繁殖生物學特點,進行種間雜交,選育出具有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等優良性狀的子代。本發明采取了親貝的選購與運輸、親貝的馴養、人工受精與雜交、孵化與選優、浮游幼體培育、幼體變態與稚貝培育及海區中間培育等措施。本發明工藝流程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實現了地理隔離的兩個種的獺蛤雜交。本發明方法占用資源不多,成本低廉,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835341SQ20121036578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6日
發明者彭慧婧, 鄒杰, 楊家林, 童萬平, 文雪, 蔣艷, 蘇瓊, 陳瑞芳 申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