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及其培養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的雙殼貝類苗種生產,具體為一種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及其培養的方法。
背景技術:
柿江珧Atrina pectinata(Linnaeus, 1767)屬于軟體動物門、雙殼綱、貽貝目、江珧科、櫛江珧屬,在中國沿海的自然分布海域較廣,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大型食用貝類,廣泛分布于溫、熱帶泥沙質近海海域,我國渤、黃、東、南海均有分布。它的后閉殼肌特別肥大,可制成名貴的“江瑤柱”,是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海珍品,鮮活產品更是宴席上名貴的佳肴,尤其在我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倍受青睞。 近幾十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環境條件的惡化,我國櫛江珧資源量急劇下降,在許多海區已經很難采集,單純依靠野生的櫛江珧資源已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開展櫛江珧的人工繁育和增養殖勢在必行。雖然,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了櫛江珧的人工育苗研究,但到目前為止我國櫛江珧的人工繁育技術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出苗效率較低,還未達到完全高效穩定的產業化水平。目前,國內外櫛江珧苗種生產技術沒有獲得突破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很好地解決幼蟲漂浮粘連問題。幼蟲漂浮粘連是櫛江珧幼蟲培養期間不同于其它貝類幼蟲的一個顯著特點。所謂幼蟲漂浮粘連,就是當幼蟲發育到一定階段后(一般在孵化成D形幼蟲24h以后),大量幼蟲聚集到池水表面,密集成群。幼蟲漂浮粘連對幼蟲培養的影響很大,稍有疏忽就容易引起幼蟲大量死亡。現在主要通過控制幼蟲培養密度、加強水質管理、增加充氣點和加大充氣量以及勤倒池來解決這一問題,其中控制幼蟲培養密度是關鍵。降低培育密度,雖然可以部分解決幼蟲漂浮粘連問題,但幼蟲培育效率太低,一般培育密度為I個/ml以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及其培養的方法。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種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包括兩端帶有連接法蘭的有機玻璃管及接有軟管的中空底座,其中有機玻璃管一端的連接法蘭密封連接上層法蘭片,該端連接法蘭與上層法蘭片之間設有篩絹,有機玻璃管另一端的連接法蘭通過下層法蘭片與所述中空底座相連;所述下層法蘭片上設有與中空底座內軟管插接的連接管。所述有機玻璃管兩端的連接法蘭與上、下層法蘭片之間分別設有防腐密封的硅膠片。所述塑料軟管上設有連接閥門。所述篩絹根據幼蟲不同發育階段采用300-100目的規格進行替換。所述塑料軟管一端向上彎折與下層法蘭片中間設有的連接管相連。
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的培養方法,將生長至“D形幼蟲”階段的櫛江珧幼蟲由培育裝置下端的塑料軟管導入有機玻璃管內,采用流水的培養方式,在水溫18-28°C,鹽度25-35,pH值7. 0-8. 5條件下將培育密度為5_10個/ml的幼蟲培育至附著變態,整個培養過程中幼蟲分布在由有機玻璃管和篩絹、塑料軟管圍成的筒狀體中,不接觸水汽界面。所述流水的培養方式是水流從下端塑料軟管進入、從上端篩絹溢出,并根據幼蟲的不同發育階段控制水流流量,水流流量為O. 05-0. 2m3/h。所述篩絹根據幼蟲不同發育階段采采用300-100目的規格進行替換。通過詳細研究櫛江珧幼蟲的漂浮粘連機理,根據前期研究結果,造成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原因主要為幼蟲的趨光性、幼蟲分泌粘液和海水的表面張力。據觀察,櫛江珧幼蟲與其他貝類幼蟲相似,具有明顯的趨光性,光照對幼蟲的上浮有明顯影響,合適的光照能夠使幼蟲大量聚集在水體上層;柿江珧幼蟲會在殼表面分泌一層疏水性粘液將自己包 裹;當幼蟲游到水面時,在海水表面張力的作用下,位于水汽界面處的幼蟲會互相聚集粘連。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I.根據前期的研究結果,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主要原因是幼蟲分泌的粘液粘附在貝殼外表面,導致幼蟲外殼的表面局部或大部形成了一個疏水性的超微結構,從而在海水表面張力的作用下發生漂浮粘連。為了消除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現象,本發明采用物理方法,使幼蟲在整個培養過程中不接觸水汽液面,消除海水表面張力對幼蟲的作用,防止幼蟲粘連的發生。進而可使幼蟲漂浮粘連減少94% -98%,幼蟲成活率在85%以上。2.本發明采用流水培養櫛江珧幼蟲,可調節水流大小,充分攪拌,使幼體分布均勻。3.利用本發明可大幅提高幼蟲培養密度,幼蟲培養密度可達5-10個/ml,培育效
率較高。4.本發明采用有機玻璃管作為培養幼蟲的主要材質,無色透明,可實時觀察幼體的生長情況及餌料攝食情況等,方便技術人員實時控制和調整幼蟲的培養條件。5.本發明所用材料無毒無害,操作簡單,方便拆卸,經久耐用。
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培養裝置主體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培養裝置各部件分體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培養裝置整體圖。其中,I.直徑5mm的316不銹鋼螺栓;2.上層法蘭片外直徑300mm,內直徑140mm,厚10mm,其上鉆有12個直徑5mm小孔;3·上層硅膠墊片外直徑300臟,內直徑140mm,厚10mm,其上鉆有12個直徑5mm小孔;4·篩絹直徑300mm,其上鉆有12個直徑5mm小孔;5.帶有法蘭片的有機玻璃管有機玻璃管內直徑190mm,外直徑200mm,管壁厚10mm,法蘭片外直徑300mm,內直徑200mm,厚IOmm ;6.直徑5mm的316不銹鋼螺帽;7·下層娃膠墊片外直徑300mm,內直徑200mm ;8.下層法蘭片外直徑300mm ;下端有機玻璃管外直徑30mm,內直徑25mm,管壁厚5mm ;9. PVC底座高250mm,外直徑200mm,內直徑190mm,厚IOmm,側面開口直徑32mm; 10.塑料軟管內直徑30mm ; 11.閥門。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給出以櫛江珧幼蟲為例的幾個典型實施例,但本發明并不僅僅局限在以下實施例中。培養裝置由以下8部分組成帶有法蘭片的有機玻璃管、法蘭片、螺栓、硅膠墊片、300-100目篩絹、塑料軟管、U-PVC閥門和U-PVC塑料底座。有機玻璃管上端設有篩絹,下端與塑料軟管、閥門之間以承接方式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有機玻璃管上端以法蘭結構將篩絹加以固定,有機玻璃管下端以法蘭結構與塑料軟管連接,法蘭片之間采用材質為316不銹鋼的外六角螺栓固定,篩絹與上層法蘭片之間、有機玻璃管上帶有的法蘭片與下層法蘭片之間采用環形硅膠墊片加以密封,水流經下端塑料軟管進入有機玻璃管從上端篩絹溢出。有機玻璃管下端有一圓桶形U-PVC塑料底座支撐管體,塑料軟管從圓桶形底座的側面開口伸出,在塑料軟管進水口一端連接U-PVC閥門,以方便控制水流。 實施例I培育裝置包括兩端帶有連接法蘭的有機玻璃管及接有軟管的中空底座,其中有機玻璃管一端的連接法蘭密封連接上層法蘭片,該端連接法蘭與上層法蘭片之間設有篩絹,有機玻璃管另一端的連接法蘭通過下層法蘭片與所述中空底座相連;所述下層法蘭片上設有與中空底座內軟管插接的連接管。軟管另一端上設有連接閥門。所述有機玻璃管兩端的連接法蘭與上、下層法蘭片之間分別設有防腐密封的硅膠片。在櫛江珧受精卵經24小時后(25°C)發育至D型幼蟲時期時,將幼蟲由下端塑料軟管導入有機玻璃管內,再用流水進行培養。有機玻璃管直徑為200mm,高度為800mm,法蘭片厚度為IOmm,篩絹規格為300目,娃膠墊片厚度為5mm,塑料軟管直徑為26mm。幼蟲培養的適宜條件為水溫18-28°C,鹽度為25-35,pH值為7. 0-8. 5,單胞藻餌料為金藻、硅藻或扁藻,根據櫛江珧幼蟲的生長階段和大小適時更換篩絹規格。培育效果如下表所示,其中對照組為在同樣培養條件下,用具有同樣水體的方形水槽進行幼蟲培養實驗。表I不同培養密度和不同進水流量下櫛江珧幼蟲的培養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兩端帶有連接法蘭的有機玻璃管及接有軟管的中空底座,其中有機玻璃管一端的連接法蘭密封連接上層法蘭片,該端連接法蘭與上層法蘭片之間設有篩絹,有機玻璃管另一端的連接法蘭通過下層法蘭片與所述中空底座相連;所述下層法蘭片上設有與中空底座內軟管插接的連接管。
2.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機玻璃管兩端的連接法蘭與上、下層法蘭片之間分別設有防腐密封的硅膠片。
3.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軟管上設有連接閥門。
4.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篩絹根據幼蟲不同發育階段采用300-100目的規格進行替換。
5.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軟管一端向上彎折與下層法蘭片中間設有的連接管相連。
6.一種利用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的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將生長至“D形幼蟲”階段的櫛江珧幼蟲由培育裝置下端的塑料軟管導入有機玻璃管內,采用流水的培養方式,在水溫18-28°C,鹽度25-35,pH值7. 0-8. 5條件下將培育密度為5-10個/ml的幼蟲培育至附著變態,整個培養過程中幼蟲分布在由有機玻璃管和篩絹、塑料軟管圍成的筒狀體中,不接觸水汽界面。
7.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的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的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的培養方式是水流從下端塑料軟管進入、從上端篩絹溢出,并根據幼蟲的不同發育階段控制水流流量,水流流量為O. 05-0. 2m3/h。
8.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的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的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篩絹根據幼蟲不同發育階段采采用300-100目的規格進行替換。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的雙殼貝類苗種生產,具體為一種用于防止櫛江珧幼蟲漂浮粘連的培育裝置及其培養的方法。培育裝置包括有機玻璃管、中空塑料底座和塑料軟管;有機玻璃管兩端帶有法蘭片,兩端法蘭片分別與上層法蘭片和下層法蘭片通過螺栓固定,下層法蘭片中間設有連接管,中空塑料底座側壁上設有孔洞,塑料軟管穿過孔洞與下層法蘭片中間設有的連接管相連;有機玻璃管一端法蘭片與上層法蘭片之間設有篩絹和硅膠墊片;另一端法蘭片與下層法蘭片之間設有硅膠墊片。利用本發明所設計的設施培養櫛江珧幼蟲,可使幼蟲漂浮粘連減少94%~98%,幼蟲成活率在85%以上,大幅提高櫛江珧幼蟲的成活率和培育效率。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884999SQ20121040214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9日
發明者張濤, 潘洋, 楊紅生, 邱天龍, 王平川, 班紹君, 柏雨岑, 周毅, 劉鷹, 張福綏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