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投餌方法和投餌裝置的制作方法
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投餌方法和投餌裝置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海產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投餌方法和投餌裝置。
背景技術:
石斑魚,屬鱸形目,體長橢圓形稍側扁。口大 ,具輔上頜骨,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體被小櫛鱗,有時常埋于皮下。背鰭和臀鰭棘發達。尾鰭圓形或凹形。體色變異甚多, 常呈褐色或紅色,并具條紋和斑點,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石斑魚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我國四大名魚之一,是高檔筵席必備之佳肴。石斑魚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巖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 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 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游向40 80米較深水域。適溫范圍為15 34°C,最適水溫為22 28°C。適鹽范圍廣,可在鹽度10%。以上海域生存。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目前,在我國的福建和浙江地區已開展了石斑魚的大規模人工育苗,但石斑魚仔稚魚的專用配合飼料尚未研發, 培育飼料主要采用輪蟲、鹵蟲和橈足類等,采用現有的海水仔稚魚飼料投喂石斑魚,存在營養不全面、適口性差、吸收利用率低等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石斑魚的成活率,制約了其養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開展石斑魚仔稚魚專用微膠囊飼料的研制,對提高石斑魚苗種成活率、解決石斑魚規模化繁育、加快石斑魚養殖產業化進程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投餌方法和投餌裝置。
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0—30份,椰子餅20—30份,米糖8一16份,雞骨粉5—10份,婉 粉5—15份,香蛹粉5—15份,芝麻粉4一 10份,魷魚粉5—15份,魚肉水解蛋白2—8份,木瓜蛋白酶I至3 份,復合維生素I至3份,復合礦物質I至3份,粘結劑O. 5—1. 5份,誘食劑O. 5—1. 5份。
所述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3—27份,椰子餅23—27份,米糖10—14份,雞骨粉6—8份,婉 粉8一12 份,蠶蛹粉8—12份,芝麻粉6—8份,魷魚粉8一12份,魚肉水解蛋白4一6份,木瓜蛋白酶I.5至2. 5份,復合維生素I. 5至2. 5份,復合礦物質I. 5至2. 5份,粘結劑O. 8—1. 2份, 誘食劑O. 8 — I. 2份。
所述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5份,椰子餅25份,米糠12份,雞骨粉7份,豌豆粉10份,蠶蛹粉10份,芝麻粉 7份,魷魚粉10份,魚肉水解蛋白5份,木瓜蛋白酶2份,復合維生素2份,復合礦物質2份,粘結劑I份,誘食劑I份。
所述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結劑為馬鈴薯淀粉, 所述誘食劑為甘氨酸。
所述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將固體飼料原料用超微粉碎機進行粉碎;2)將各種飼料原料按飼料配方的比例稱重、混合,加入水,先用手工充分混合,然后通過100目篩網;3)將混合后的原料制成微粒;4)將制成的微粒飼料采用流化床底噴或用糖衣機進行包衣,將包衣液均勻的噴涂在飼料表面,制成微膠囊飼料,其中包衣液采用明膠的水溶液;5)將制備的微膠囊飼料通過不同目數的振蕩篩,用篩分法進行粒徑分級;6)將分級好的飼料用真空包裝機密封于鋁箔袋中,保存于4°C的冰箱中待用。
所述的一種石斑魚的微膠囊仔稚魚餌料的投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對石斑魚魚苗進行10天的餌料轉換期,在轉換期內每天減少10%生物活餌的用量,每天增加10%微膠囊餌料的用量,10-20日齡期間主要投喂100-200 μ m粒徑的微膠囊餌料,20-50 日齡期間更換為200-400 μ m粒徑的微膠囊餌料,6. 0-10. O mg/尾/天,同時增大充氣量, 使飼料能均勻的分布于水體中,育苗池中的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亞硝酸鹽含量小于O.02mg/L,保持養殖水溫為25±3°C、pH值為8. 0±0. 3,采用少量多次,飽食投喂的方式,每天投喂8次,每天吸池底2次,以清除池底的殘餌和死苗,及時清除水面漂浮的污物,換水量為 80%ο
所述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的投餌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架,在支架上設置有料斗,料斗下端與出料管的中部連接,出料管的一端連接鼓風機,另一端連接設置出料口,所述料斗的橫截面是正方形的,料斗上部通過長方形隔板將料斗平均分隔成 10個料格,每個料格的下部都設置有可以抽出的滑片,在所述料斗的一側還設置有充氣泵, 充氣泵下部連接充氣管,所述充氣管的開口設置在出料口處。
所述的投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上設置有隔板槽,隔板槽中設置隔板,隔板可以與隔板槽分尚。
所述的投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設置有定時器和電機,所述料斗下部設置有與定時器和電機相連的出料閥,所述支架上設置有轉軸,轉軸上設置有與料斗底部接觸的轉動塊,所述轉軸與定時器和電機相連,所述充氣泵和鼓風機也與定時器和電機相連。
本發明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采用創新的配方和加工工藝,既能滿足仔稚魚生長的營養需求,又具有營養全面、適口性好、水中穩定性能好等優點,能批量生產,便于儲藏、運輸和投喂,適合工廠化的苗種生產,同時采用了相應的投喂方法和投喂裝置,能夠提高石斑魚仔稚魚的生長和成活率,適合大規模推廣使用。
圖I是本發明的投餌裝置的示意圖;圖中,I一支架;2—料斗;3—料格;4一滑片;5—出料管;6—鼓風機;7—充氣泵;8— 充氣管;9一出料閥;10—支桿;11一轉動塊。
具體實施方式
2012年6月,在浙江海洋學院食品學院工藝實驗室制備了微膠囊飼料。2012年 7—8月,在浙江海洋學院試驗場進行了石斑魚仔稚魚微膠囊飼料的養殖效果評價試驗。石斑魚的仔稚魚來自試驗場培育的親魚產卵、孵化所得。卵的孵化溫度為25±2°C,孵化出的魚苗暫養于室內的水泥池中,育苗期間水溫25±2°C,鹽度為25 27%。。從仔稚魚孵化后飼喂經過營養強化的輪蟲、鹵蟲,直至試驗開始。
實施例I 一、飼料配方飼料配方的組成為玉米面230g,椰子餅270g,米糠140g,雞骨粉60g,豌豆粉1 20g,蠶蛹粉80g,芝麻粉60g,魷魚粉120g,魚肉水解蛋白60g,木瓜蛋白酶15g,復合維生素15g,復合礦物質15g,馬鈴薯淀粉12g,甘氨酸8g。
二、微膠囊餌料的制備方法將固體餌料原料用超微粉碎機進行粉碎,粒度小于20 μ m,將各種飼料原料按飼料配方的比例稱重、混合,加入水,先用手工充分混合,然后通過100目篩網,然后用三維多向運動混合機混合10 min,將混合后的原料放入高效濕法制粒機中,過50目的網目制成微粒; 然后改用流化床底噴方法,將溶于熱水的明膠溶液進行底噴,工藝條件為進風溫度為75°C, 出風溫度為45°C,床溫為40°C,空氣壓強30mPa,蠕動泵的流速為2 mL/min,包衣材料為明膠溶液,明膠的用量為100g。將制備的微膠囊飼料通過100目、80目、60目、40目、30目、 20目、10目的振蕩篩,采用篩分法進行粒徑分級。將分級好的飼料用真空包裝機密封與鋁箔袋中,保存于4°C的冰箱中待用。
三、養殖試驗以10日齡的石斑魚仔魚作為試驗材料,全長為O. 5cm。將石斑魚仔魚移入到2個2. 5m3 的水泥養殖池中,每池放I萬尾。對照組飼喂冷藏的橈足類。試驗組經過10天的飼料轉換期,即在轉換期內逐步降低鹵蟲的用量(每天減少10%),同時逐步增加微膠囊飼料(對照組橈足類)的用量(每天增加10%)。依據仔稚魚的大小和攝食口徑,微膠囊飼料的粒徑和用量以及橈足類的用量隨著仔稚魚的生長而增加。通過本發明的投餌裝置進行投餌,可在投餌裝置的料格中裝滿餌料,然后根據需要的餌料量將滑片抽出,比如需要10%的餌料,就抽出一片滑片,需要20%的餌料,就抽出二片滑片,以此類推,所需餌料落入料斗底部,通過出料閥控制定時出料,餌料通過鼓風機定時分散。10-20日齡期間投喂100-200 μ m粒徑的微膠囊飼料(6. 0-10. O mg/尾/天),20-50日齡期間更換為200-400 μ m粒徑。同時增大充氣量,可在投餌時通過投餌裝置的充氣泵定時進行充氣,使飼料能均勻的分布于水體中。育苗池中的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亞硝酸鹽含量小于O. 02mg/L,保持養殖水溫為25±3°C、 pH值為8. 0±0. 3,采用少量多次,飽食投喂的方式,每天投喂8次,投餌裝置的出料閥定時開啟出每日所需的1/8餌料,同時轉動塊定時旋轉對料斗底部進行振動,防止堵塞,每天吸池底2次,以清除池底的殘餌和死苗,及時清除水面漂浮的污物,換水量為80%。養殖進行 40天,試驗組的石斑魚的成活率為32. 5%,對照組的成活率為23. 8% ;試驗組石斑魚的平均全長為5. 6cm,對照組石斑魚的平均全長為3. 9cm。
實施例2飼料配方的組成為玉米面250g,椰子餅250g,米糠120g,雞骨粉70g,豌豆粉100g,蠶蛹粉100g,芝麻粉70g,魷魚粉100g,魚肉水解蛋白50g,木瓜蛋白酶20g,復合維生素20g, 復合礦物質20g,馬鈴薯淀粉10g,甘氨酸10g。
制備方法和試驗方法同實施例I,養殖進行40天,試驗組的石斑魚的成活率為 36. 2%,對照組的成活率為24. 5% ;試驗組石斑魚的平均全長為6. 2cm,對照組石斑魚的平均全長為4. 1cm。
實施例3飼料配方的組成為玉米面270g,椰子餅230g,米糠100g,雞骨粉80g,豌豆粉120g,蠶蛹粉120g,芝麻粉80g,魷魚粉80g,魚肉水解蛋白40g,木瓜蛋白酶25g,復合維生素25g,復合礦物質25g,馬鈴薯淀粉8g,甘氨酸12g。
制備方法和試驗方法同實施例1,養殖進行40天,試驗組的石斑魚的成活率為 33. 5%,對照組的成活率為22. 9% ;試驗組石斑魚的平均全長為5. 7cm,對照組石斑魚的平均全長為3. 8cm。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0—30份,椰子餅20—30份,米糠8一16份,雞骨粉5—10份,婉丑粉5—15份,蠶蛹粉 5— 15份,芝麻粉4一 10份,魷魚粉5— 15份,魚肉水解蛋白2—8份,木瓜蛋白酶I至3份, 復合維生素I至3份,復合礦物質I至3份,粘結劑O. 5—1. 5份,誘食劑O. 5—1. 5份。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3—27份,椰子餅23—27份,米糠10—14份,雞骨粉6—8份,婉丑粉8—12份,蠶蛹粉8一12份,芝麻粉6—8份,魷魚粉8一12份,魚肉水解蛋白4一6份,木瓜蛋白酶I. 5至2. 5份,復合維生素I. 5至2. 5份,復合礦物質I. 5至2. 5份,粘結劑O. 8— I. 2份,誘食劑O. 8 — I. 2份。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玉米面25份,椰子餅25份,米糠12份,雞骨粉7份,豌豆粉10份,蠶蛹粉10 份,芝麻粉7份,魷魚粉10份,魚肉水解蛋白5份,木瓜蛋白酶2份,復合維生素2份,復合礦物質2份,粘結劑I份,誘食劑I份。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結劑為馬鈴薯淀粉,所述誘食劑為甘氨酸。
5.如權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的制備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將固體飼料原料用超微粉碎機進行粉碎;2)將各種飼料原料按飼料配方的比例稱重、混合,加入水,先用手工充分混合,然后通過100目篩網;3)將混合后的原料制成微粒;4)將制成的微粒飼料采用流化床底噴或用糖衣機進行包衣,將包衣液均勻的噴涂在飼料表面,制成微膠囊飼料,其中包衣液采用明膠的水溶液;5)將制備的微膠囊飼料通過不同目數的振蕩篩,用篩分法進行粒徑分級;6)將分級好的飼料用真空包裝機密封于鋁箔袋中,保存于4°C的冰箱中待用。
6.如權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的投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對石斑魚魚苗進行10天的餌料轉換期,在轉換期內每天減少10%生物活餌的用量,每天增加10%微膠囊餌料的用量,10-20日齡期間主要投喂 100-200 μ m粒徑的微膠囊餌料,20-50日齡期間更換為200-400 μ m粒徑的微膠囊餌料, 6. 0-10.0 mg/尾/天,同時增大充氣量,使飼料能均勻的分布于水體中,育苗池中的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亞硝酸鹽含量小于O. 02mg/L,保持養殖水溫為25±3°C、pH值為 8. 0±0. 3,采用少量多次,飽食投喂的方式,每天投喂8次,每天吸池底2次,以清除池底的殘餌和死苗,及時清除水面漂浮的污物,換水量為80%。
7.如權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的投餌裝置, 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架,在支架上設置有料斗,料斗下端與出料管的中部連接,出料管的一端連接鼓風機,另一端連接設置出料口,所述料斗的橫截面是正方形的,料斗上部通過長方形隔板將料斗平均分隔成10個料格,每個料格的下部都設置有可以抽出的滑片,在所述料斗的一側還設置有充氣泵,充氣泵下部連接充氣管,所述充氣管的開口設置在出料口處。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投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上設置有隔板槽,隔板槽中設置隔板,隔板可以與隔板槽分尚。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投餌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設置有定時器和電機,所述料斗下部設置有與定時器和電機相連的出料閥,所述支架上設置有轉軸,轉軸上設置有與料斗底部接觸的轉動塊,所述轉軸與定時器和電機相連,所述充氣泵和鼓風機也與定時器和電機相連。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石斑魚仔稚魚的微膠囊餌料、投餌方法和投餌裝置,微膠囊餌料包括玉米面、椰子餅、米糠、雞骨粉、豌豆粉、蠶蛹粉、芝麻粉、魷魚粉等成分,本發明采用創新的配方和加工工藝,既能滿足仔稚魚生長的營養需求,又具有營養全面、適口性好、水中穩定性能好等優點,能批量生產,便于儲藏、運輸和投喂,適合工廠化的苗種生產,同時采用了相應的投喂方法和投喂裝置,能夠提高石斑魚仔稚魚的生長和成活率,適合大規模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A23K1/10GK102934751SQ201210471138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0日
發明者陳應華, 陽丹, 馬明華 申請人:浙江海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