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屬于果樹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薄殼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 (Wangenn. )K. Koch],又名長山核桃,為胡桃科山核桃屬落葉喬木。是世界著名干果、高檔木本食用油料、木材及園林綠化兼用樹種,極具經濟價值和開發潛力,國內國際市場前景廣闊。我國自十九世紀末引入薄殼山核桃,多數為實生繁殖。實生繁殖結實晚,產量低而不穩,株間差異懸殊,已經成為制約薄殼山核桃規模化栽培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優質接穗生產嫁接苗,則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生產上一般采用以下三種采穗方法,一是從結果母樹上直接采穗,二是從成品苗定干后的多余枝條上采穗,三是從采穗圃采穗苗上采穗。前者采穗量小,且對結果母樹的產量造成很大影響,嚴重時造成絕收。從成品苗采穗采穗量同樣很小,并影響了苗的生長,推遲了苗的結果期。后者較前兩者相比,接穗繁殖力度大大提高,但是目前薄殼山核桃采穗圃營建很少,且都是露天栽培,易受外界不良環境條件的影響。接穗的生產是薄殼山核桃栽培中一項重要的技術措施,大量品種純正、優質接穗的生產是加快薄殼山核桃良種推廣步伐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薄殼山核桃規模化栽培的有力保證;不僅可以使嫁接苗保持母樹優良品種的特性,而且可以實現早實豐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將采穗圃建到園藝設施內,并配套矮化密植栽培方式,實現接穗集約化、設施化、專業化生產。采用本發明的栽培技術,使接穗的采穗次數由常規條件下每年一次(7-8月)變為每年兩次(5月底6月初一次,8月一次)。每畝每年可產芽4. 5-6. 5萬個,產量與普通接穗圃相比提高2倍以上。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具體包括以下幾個環節I、園藝設施建設選擇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肥沃,土壤呈弱酸性或微堿性,有良好的水源和電源,交通方便,勞動力集中的地段建造園藝設施。延長苗木生長期,同時避免苗木遭受不良氣候影響。2、采穗圃建設包括設施圃地準備,良種定植,設施圃地管理等,具體方法如下(I)設施圃地準備提前對設施圃地進行全墾,做到深耕細整,清除雜物,并按行距120cm開溝。溝深60cm,寬90cm,將挖出的土放到溝的一邊,日曬殺菌。(2)良種定植在冬末春初苗木芽未萌動前定植,株行距采取80cmX 120cm。定植前修剪根先端部,剪去破傷根段、過長的根及部分主側根促其生根,剪好后在30mg/kg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5min。處理后的嫁接苗按80cm —棵在溝內定植,并在20-30cm高處定干,促使截口以下側芽萌發。
(3)設施圃地管理包括園藝設施管理和采穗母株管理。園藝設施管理在2月初天氣寒冷時扣棚,覆膜增溫,設施內溫度控制在25°C左右。5月中旬掀掉保溫膜,7-8月在棚架上覆遮陽網,避免苗木受到炎熱天氣影響。采穗母株管理包括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雜草管理,穗條采收。①肥水管理嫁接苗定植后,澆水每月1-2次,施肥每年5次。尿素施4次(20-30斤/畝),為2月初萌芽前、3月初萌芽后、5月底6月初第一次采穗后及7月底第二次采穗前。有機肥施一次,每年9月或10月施,每畝施6000-8000斤。②病蟲害防治及雜草管理入冬前對樹干刷白、翻耕圃地、清掃枯枝落葉,結合人工捕蟲和噴施藥劑等方法防治病蟲害。鋪設園藝地布抑制設施采穗圃雜草生長。③穗條采收嫁接苗定植的第二年開始采穗。設施采穗圃內苗木在2月底開始萌動,3月底枝條長到30cm,5月底時芽眼充實飽滿,木質化程度達到采穗要求,進行第一次采穗。8月份苗可再次達到采穗需求,進行第二次采穗。采集時用枝剪,剪口要平,并在采穗母株穗條枝的下部留2-3個芽,以實現持續采穗,越采越多。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通過對嫁接苗的設施栽培配套矮化密植栽培,實現了 (1)接穗集約化生產,提高土地利用率;(2)接穗專業化生產,既防止了從結果母樹采穗影響其結實,從成品苗采穗延遲其結果期,還比普通接穗圃產量提高了 2倍以上;(3)接穗設施化生產,控制設施增溫時間,延長薄殼山核桃新稍生長時間,根據需要自5月中旬開始采穗,比露地采穗提早35-50d,延長采穗期,增加采穗量,提高接穗的產量及品質。采用本發明的栽培技術,使接穗的采穗次數由常規條件下每年一次(7-8月)變為每年兩次(5月底6月初一次,8月一次)。每畝每年可產芽4. 5-6. 5萬個,產量與普通接穗圃相比提高2倍以上。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江蘇豐縣歡口鎮,于2010年進行了試驗,方法如下I、園藝設施建設在江蘇豐縣歡口鎮建溫室2個,長50m,寬6. 5m,高2. 5m。冬季覆聚乙烯膜,夏季覆遮陽網,避免山核桃遭受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2、采穗圃建設(I)設施圃地準備2010年11月對土地進行全墾,深耕細整,清除雜物,并按行距120cm開溝。溝深60cm,寬90cm,將挖出的土放到溝的一邊,日曬殺菌。(2)良種定植于2011年3月定植嫁接苗,定植前修剪根先端部,剪去破傷根段、過長的根及部分主側根促其生根,剪好后在30mg/kg 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5min。按株行距80cmX 120cm定植,并于20_30cm高處定干,每個大棚栽植苗木330株。(3)設施圃地管理園藝設施的管理溫室在2月初天氣寒冷時扣棚,溫室內溫度控制在25°C左右。5月中旬掀掉保溫膜,7-8月天氣炎熱時覆遮陽網,避免苗木受到炎熱天氣影響。采穗母株的管理①肥水管理2011年定植當年培養采穗母株,不進行采穗。每月澆水I到2次,5月施尿素(20-30斤/畝)一次,9月施有機肥¢000-8000斤/畝)一次。第二年采穗后開始正常管理。燒水每月1-2次,施肥每年5次。尿素施4次,有機肥施一次。②病蟲害防治及雜草處理定植時整棚鋪園藝地布,防治水分蒸發,起到保墑作用,同時抑制雜草的生長。11月對樹干刷白、翻耕圃地、清掃枯枝落葉,預防病蟲害發生。③穗條的采收2012年5月底第一次采穗,兩棚660株苗共采穗2600多條,芽2萬 個。2012年8月第二次采穗,共采穗3300多條,芽2萬6千多個。一年共采芽4萬6千多個。預計隨著設施采穗圃苗木的培育兩年后兩溫室可產芽6萬多個。
權利要求
1.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選好地段建造園藝設施,定植前做好設施圃地的準備工作,于冬末春初定植良種嫁接苗,最后做好設施圃地的管理工作。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選擇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肥沃,土壤呈弱酸性或微堿性,有良好水源和電源的地段建造園藝設施。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提前對設施圃地進行全墾,深耕細整,清除雜物,并按行距120cm開溝,溝深60cm,寬90cm。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于冬末春初定植良種嫁接苗,定植前修剪根先端部,剪去破傷根段、過長的根及部分主側根促其生根,剪好后在30mg/kg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5min ;處理后的嫁接苗在定植溝內按株行距80cmX 120cm定植,并在20_30cm高處定干,促使截口以下側芽萌發。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2月初扣棚,覆膜增溫,設施內溫度控制在25°C左右;5月中旬掀掉保溫膜,7-8月天氣炎熱時在棚架上覆遮陽網,避免苗木受到炎熱天氣影響。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M接苗定植后,燒水每月1-2次,施肥每年5次;尿素施4次(20-30斤/畝),為2月初萌芽前、3月初萌芽后、5月底6月初第一次采穗后及7月底第二次采穗前;有機肥施一次,每年9月或10月施,每畝施6000-8000斤。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入冬前對樹干刷白、翻耕圃地、清掃枯枝落葉,結合人工捕蟲和噴施藥劑等方法防治病蟲害;鋪設園藝地布抑制設施采穗圃中雜草生長。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設施采穗圃采穗母株在2月底開始萌動,3月底枝條長到30cm,5月底時芽眼充實飽滿,木質化程度達到采穗要求,進行第一次采穗;8月份苗可再次達到采穗需求,進行第二次采穗;采集時用枝剪,剪口要平,并在采穗母株穗條枝的下部留2-3個芽,以實現持續采穗,越采越多。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薄殼山核桃接穗的設施豐產栽培技術,屬于果樹栽培方法。該方法的主要操作步驟是先選擇圃地建好園藝設施,再對設施圃地深翻開溝、日曬殺菌,做好定植前準備。于冬末春初定植良種嫁接苗,株行距采取80cm×120cm,定干20-30cm,矮化密植;并做好設施采穗圃管理工作,包括采穗母株管理、園藝設施管理、病蟲害及雜草管理。本發明栽培方法實現了薄殼山核桃接穗的集約化、設施化及專業化生產,具有采穗量大,操作簡單的優點。
文檔編號A01G17/00GK102972253SQ201210552499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9日
發明者劉廣勤, 朱海軍, 生靜雅, 張普娟, 陳亞輝 申請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