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防雪林配置技術,尤其涉及一種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西北部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普遍受蒙古冷高壓和西伯利亞反氣旋的影響,冬季寒冷漫長、氣候干燥、風力強勁,積雪期長,導致冬季頻繁發生積雪及風吹雪災害,而且直接給工交農牧業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一步實施,西部地區一些重要的經濟基礎設施及城鎮人居環境需要防治風雪災害的需求顯得格外重要。所以營造一種配置合理格局結構科學的防雪林已經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鑒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區水土資源匱 乏,不可能按照常規方法大面積、大密度的營造防護林,而且對于大面積的防護區域,布設大規模的工程措施也不太現實,并且耗資大,防治效果不如生物措施效益長久。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地,且在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基礎上建立一定規模低密度的防雪林網(帶)體系。目前防治風吹雪災害的防護措施絕大部分為工程措施,且大多僅針對公路及鐵路等重要交通運輸線路,防護面積局限于“線性防護”。工程措施雖然能夠較快的起到防護作用,但也存在諸多弊端如經濟成本高、防護面積小、安裝布設繁瑣、后期養護困難以及有效防護時間短等,不能滿足一些大面積經濟基礎設施及城鎮人居環境防治風雪災害的需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簡捷、快速、經濟、防護時間長的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發明的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包括以下三種造林技術模式喬灌結合的防雪林造林技術模式采用喬灌結合的行帶式造林配置,每帶包括兩行灌木、4行喬木,每兩行喬木為一類喬木,所述灌木置于上風側,所述喬木的株行距為3 X 3m,所述灌木的株行距為I X 2m,林帶間距為30m ;防雪林灌木造林技術模式采用兩行一帶造林配置,選擇兩種灌木為造林樹種,隔帶混合配置,株行距為1. OX1. 5m,林帶間距為IOm ;防雪林客土造林技術模式采用三行一帶的造林配置,選擇兩種喬木為造林樹種,隔帶混合配置,株行距為3 X 3m,林帶間距為20m。由上述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由于包括喬灌結合的防雪林造林技術模式、防雪林灌木造林技術模式、防雪林客土造林技術模式等三種造林技術模式,針對風雪災害來源方向,通過合理配置林帶結構及林帶間距,削弱風吹雪的風能,將上風側來雪大量滯留在林帶及林帶間,減輕風雪危害,營造防雪林簡捷、快速、經濟、防護時間長。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喬灌結合的防雪林造林技術模式的林帶布置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喬灌結合的防雪林造林技術模式的每帶施工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防雪林灌木造林技術模式的林帶布置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防雪林灌木造林技術模式的每帶施工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防雪林客土造林技術模式的林帶布置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防雪林客土造林技術模式的每帶施工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喬木種植穴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灌木種植穴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本發明的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其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是包括以下三種造林技術模式喬灌結合的防雪林造林技術模式,如圖1、圖2所示采用喬灌結合的行帶式造林配置,每帶包括兩行灌木、4行喬木,每兩行喬木為一類喬木,所述灌木置于上風側,所述喬木的株行距為3 X 3m,所述灌木的株行距為I X 2m,林帶間距為30m ;防雪林灌木造林技術模式,如圖3、圖4所示采用兩行一帶造林配置,選擇兩種灌木為造林樹種,隔帶混合配置,株行距為1. OX1. 5m,林帶間距為IOm ;防雪林客土造林技術模式,如圖5、圖6所示采用三行一帶的造林配置,選擇兩種喬木為造林樹種,隔帶混合配置,株行距為3X3m,林帶間距為20m。所述喬木為樹體高大、樹冠較窄、根深、不易風倒、不易風折、干直、生長迅速、有經濟效益的樹種,造林樹高不低于3m,4行喬木中2行配置速生楊。所述灌木為具有較強的抗寒、抗旱、抗高溫、抗病蟲害、耐水濕、耐鹽堿能力的樹種,造林樹高不低于O. 8m。整地方式為穴狀整地,如圖7、圖8所示,喬木造林整地規格60cmX 60cmX 60cm,灌木造林整地規格40cmX40cmX40cm,采用“品”字型配置。根據土壤類型條件確定造林技術模式對立地條件中等偏上的地區,采用所述喬灌結合的防雪林造林技術模式;對于立地條件很差、地處荒灘地土層淺薄、表面礫卵石裸露的地區,采用所述防雪林灌木造林技術模式;對土層瘠薄的荒灘地,采用所述防雪林客土造林技術模式。本發明是本著因害設防、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即保持林帶走向與頻發有害風向垂直,以現有立地類型為前提,通過合理選擇喬木、灌木樹種,在充分發揮鄉土樹種的前提下營造的以“喬灌結合”為主要空間配置模式的防雪林配置技術。造林樹種選擇以林木的適應性和滯雪、抗雪性能為前提,并通防護林結構的不同配置方法確定了以下幾種防雪林造林技術模式a、喬灌結合的防雪林造林技術模式采用喬灌結合的行帶式造林配置,六行一帶,喬木4行,其中2行為一類喬木樹種,混合配置,灌木2行;喬木林帶靠近下風側,株行距為3 X 3m,灌木林帶靠近上風側,株行距為I X 2m,林帶間距為30m。根據立地類型調整喬灌木樹種,對立地條件較好,沿交通干線又有一定景觀要求的地區,喬木適宜選擇樹體高大、樹冠較窄,根深、干直、生長迅速以及具備一定景觀作用的喬木樹種交替混合配置,灌木選擇鄉土樹種;對立地條件中等或較好的地區,喬木適宜選擇樹體高大、干直,不易風倒、風折,生長迅速及具備一定經濟效益的樹種交替混合配置,灌木選擇鄉土樹種;對立地條件一般的地區,喬木選擇速生,易成活,易繁殖的喬木樹種交替混合配置,灌木選擇鄉土樹種。b、對于個別立地條件很差,地處荒灘地土層淺薄,表面礫卵石裸露的地區,常規喬木造林基本不行,只能在保護現有植被的同時營造灌木林,選擇鄉土灌木樹種,采用兩行一帶造林配置,選擇兩種灌木為造林樹種,隔帶混合配置,株行距為1. 0X1. 5m,林帶間距為IOm0C、對個別土層瘠薄的荒灘地可采用客土造林的方式,樹種選擇抗逆性強,生長迅速,易繁殖的鄉土喬木樹種,林帶配置采用三行一帶的造林配置,選擇兩種喬木為造林樹種,隔帶混合配置,株行距為3 X 3m,,林帶間距為20m。 本發明所述的以上三種防雪林配置方法是基于長期野外試驗及生產實踐總結出的風雪災害防護林配置技術。其特點是針對風雪災害來源方向,立足現有立地條件,在充分發揮鄉土樹種的前提下,營造科學合理的以“喬灌結合”為主要空間配置模式的防雪林。防雪林主要采用喬灌結合的行帶式造林配置方法,通過合理配置林帶結構及林帶間距(林帶結構為疏透結構,透風系數在O. 3 O. 5之間,整林帶間距為10m、20m、30m不等),削弱風吹雪的風能,將上風側來雪大量滯留在林帶及林帶間,減輕風雪危害。充分體現防雪林簡捷、快速、經濟,防護時間長的特點,從而實現防雪林網(帶)體系在防治風雪災害方面的重要意義。具體實施例,依次包括如下步驟(I)樹種選擇原則選擇樹體高大、樹冠較窄,根深,不易風倒、風折;速生,尤其生長快、干直兼有經濟效益及美觀性;具有較強的抗寒、抗旱、抗高溫、抗病蟲害、耐水濕、耐鹽堿等能力,當地已有成功造林經驗的鄉土樹種。在配置喬木林帶時,其中2行喬木盡量選擇速生楊樹為先鋒樹種,快速起到防護作用,并根據立地條件搭配具有一定經濟效應的造林樹種,實現防雪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2)種苗運輸、保存與處理措施在種苗運輸過程中,要經常向苗木根部淋水,保持苗木濕潤。從起苗到運輸過程中,注意保護好苗木根系,喬木樹種均帶土球。(3)防雪林林帶建設以春季造林為主,春季適于絕大多數樹種造林,初春土壤墑情相對較好,樹木在此時開始發芽生長,根系因發育所要求的溫度較低,開始活動的時間比地上部分要早,應按不同樹種發芽物候期,土壤解凍先后安排栽植順序,盡量提早,一般不進行秋季造林。整地方式為穴狀整地,喬木造林整地規格60cmX 60cmX 60cm,灌木造林整地規格40cmX40cmX40cm,整地時盡量保留原灌木,不破壞草本植物,以減少水土流失。林帶設計采用喬灌結合的結構配置模式,六行一帶,喬木4行,灌木2行,喬木株行距為3mX3m,灌木株行距為ImX 2m,林帶間距均為30m。對只有灌木措施的防雪林采用兩行一帶造林模式,株行距為1. OmX1. 5m,林帶間距為10m。對于客土營造防雪林模式,林帶設計為三行一帶,株行距為3X3m,兩個樹種采用隔帶混合配置方式,林帶間距為20m。由于造林設計中采用大苗造林和部分灌木故造林方式選擇為植苗造林,加快林分郁閉,盡快形成具有防護效益的穩定森林結構。(4)撫育管護措施①澆水方面,栽植后立即灌溉,5-7天補灌一次,每月灌水1-2次,年灌水不少于10次考慮到土壤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鹽潰化,故造林初期,灌水量及次數應略大,成林后灌水量相應減少;。②修枝抹芽方面,當幼樹的樹干上萌發的嫩芽尚未木質化時,將離地面樹高三分之二以下的嫩芽抹掉;修枝的時間以晚秋和早春為宜,修枝的強度根據樹種特性、年齡、立地條件和樹冠發育狀況而定。一般情況下與立地條件、年齡和樹冠發育情況成正比,即立地條件好、年齡大、樹冠發育良好,修枝可稍多,否則,修枝宜少。修枝強度在幼林郁閉前后約為全樹高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隨著樹齡的增長,修枝強度可達三分之二。修枝時,小枝可用枝剪修剪或用利刀緊貼樹干由下向上進行剃削,較粗大的枝條,宜用鋸子鋸斷,應保持切口平滑,防止樹體機械損傷。③平茬和補植方面,造林當年的冬季對造林情況進行調查,對死亡的苗木要在第二年春季補植,對生長不良的植株,在春季苗木開始生長前平茬,平茬就是截去幼樹地上部分,使其重新萌生新枝條,培養成優良樹干的一種撫育措施。平茬時留干高度3-5 Cm,工具要鋒利,切口要平滑;平茬后,最好蓋土,防止茬口凍傷及損失水分。平茬苗在萌發出新梢后要及時進行修枝,保留I個 生長健壯的枝。④病蟲害防治方面,根據防護地區及所選取植物可能受到的主要病蟲害的危害,有針對,分時段,及時有效的提前實施病蟲害的防治措施。本發明是一種防雪林配置技術,林帶配置采用喬灌結合的形式,構建以喬木為核心,喬灌結合的防護林帶。防雪林在固定林帶內的降雪的同時能夠有效的滯留從上風側吹來的積雪,其中喬木樹種選擇原則為樹體高大、樹冠較窄,根深,不易風倒、風折,尤其是干直、生長迅速、有經濟效益及美觀性的樹種;灌木選用原則為具有較強的抗寒、抗旱、抗高溫、抗病蟲害、耐水濕、耐鹽堿等能力樹種的。林帶配置采用的喬灌樹種優先考慮鄉土樹種以及能夠盡快產生防護效益的樹種。關于防雪林林帶帶距,因為與樹高和林帶疏透度關系密切,在疏透度一定的情況下,原則上樹高越高,防護距離越遠,帶距應該越寬。根據實際觀測,疏透結構的防護林帶防風的有效距離一般為樹高的15 20倍,但冬季由于樹木落葉,林帶很難達到疏透結構(疏透度O. 3 O. 5),基本都是透風結構(疏透度>0. 5),有效防護距離要小得多,初步觀測結果,約為樹高的8 10倍。也就是說,假設5m高的林帶,其有效防護距離為40 50m。因此,為安全起見,本發明設定30米的帶距。同時林帶的高度與防雪效果具有密切關系,根據有關學者提出的回歸方程D=1. 6619e0. 0347H(H為植被高度,D為積雪深度),可以按上述方程估算出防護林的積雪深度,同時根據降雪情況調整防護林格局配置。本發明在了解西北地區氣候干旱,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等特點后,針對風吹雪災害的成災特點,在現有立地條件下,選取適應當地氣候特征的鄉土樹種和典型荒漠灌木植物為造林樹種,實踐形成了一項喬灌結合的防雪林配置技術。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三種造林技術模式喬灌結合的防雪林造林技術模式采用喬灌結合的行帶式造林配置,每帶包括兩行灌木、4行喬木,每兩行喬木為一類喬木,所述灌木置于上風側,所述喬木的株行距為3X 3m, 所述灌木的株行距為I X 2m,林帶間距為30m ;防雪林灌木造林技術模式采用兩行一帶造林配置,選擇兩種灌木為造林樹種,隔帶混合配置,株行距為1. O X1. 5m,林帶間距為10m;防雪林客土造林技術模式采用三行一帶的造林配置,選擇兩種喬木為造林樹種,隔帶混合配置,株行距為3 X 3m,林帶間距為20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喬木為樹體高大、樹冠較窄、根深、不易風倒、不易風折、干直、生長迅速、有經濟效益的樹種,造林樹高不低于3m,4行喬木中2行配置速生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木為具有較強的抗寒、抗旱、抗高溫、抗病蟲害、耐水濕、耐鹽堿能力的樹種,造林樹高不低于O. Sm。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整地方式為穴狀整地,喬木造林整地規格60cmX 60cmX 60cm,灌木造林整地規格40cmX 40cmX 40cm, 采用“品”字型配置。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據土壤類型條件確定造林技術模式對立地條件中等偏上的地區,采用所述喬灌結合的防雪林造林技術模式;對于立地條件很差、地處荒灘地土層淺薄、表面礫卵石裸露的地區,采用所述防雪林灌木造林技術模式;對土層瘠薄的荒灘地,采用所述防雪林客土造林技術模式。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西北干旱區防雪林配置方法,包括喬灌結合的防雪林造林技術模式采用喬灌結合的行帶式造林配置,每帶包括兩行灌木、4行喬木,每兩行喬木為一類喬木,喬木的株行距為3×3m,灌木的株行距為1×2m,林帶間距為30m;防雪林灌木造林技術模式采用兩行一帶造林配置,選擇兩種灌木為造林樹種,隔帶混合配置,株行距為1.0×1.5m,林帶間距為10m;防雪林客土造林技術模式采用三行一帶的造林配置,選擇兩種喬木為造林樹種,隔帶混合配置,株行距為3×3m,林帶間距為20m。通過合理配置林帶結構及林帶間距,削弱風吹雪的風能,營造防雪林簡捷、快速、經濟、防護時間長。
文檔編號A01G23/02GK103004552SQ201210553679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8日
發明者丁國棟, 包巖峰, 趙媛媛, 高廣磊, 石星, 馮穎, 王新星 申請人: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