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山坡地水土保持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ー種山坡地結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一般山坡地為一平滑的斜坡,當山區(qū)遭遇大雨吋,雨水沖刷山地的表面,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甚至造成山體滑坡或泥石流。而現有的山地為減少下雨時的水土流失,即在坡地表面植樹種草,進行水土保持。但是當雨量較大,坡地自身含水量達到飽和時就不能繼續(xù)蓄水,這時將造成大面積的坡地垮塌事件。為了便于山坡地種植,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fā)明了臺地等高線種植方式,中國的梯田,即是很典型的例子。臺地、梯田的應用,有效提高了山坡地的利用也更便于耕作,同時,如水稻ー類傳統種植于平原地區(qū)的糧食作物,也可在山區(qū)進行種植,成為農耕文明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里程碑。傳統的臺地、梯田種植,采用沿水平方向修建等高線平面或采用等高線種植的方式,同一地塊沿山勢處于同一水平線上。等高線臺地種植的應用,有效減緩了山坡地受雨水沖刷和侵蝕。但是當暴雨來襲或地表含水量達到飽和吋,等高線臺地依然會垮塌造成危害。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正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 ー種山坡地水土保持種植法,該山坡地水土保持種植法具有結構簡單,改建方便、改建成本低廉,保護坡地長久的優(yōu)點。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種山坡地水土保持方法,本發(fā)明將山坡地自上而下修建為與等高線呈ー夾角α的斜坡,其中α為3-5°。本發(fā)明整個山坡地采用的斜坡為一道,該斜坡由山頂延伸自山底呈螺旋形。本發(fā)明整個山坡地采用的斜坡為一道以上,整個山坡地采用的斜坡為一道以上,上一級斜坡與下ー級斜坡呈“之”字形狀。本發(fā)明將整個山坡地縱向劃分成2塊以上;在每塊山坡地上分別采用斜坡設置。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1)結構簡單、改建方便、改建成本低廉,將坡地設置為傾斜且交錯疊加,即可實現對坡地的改造;2)保護坡地長久,當坡地遭遇下雨吋,雨水依次沿坡地上設置的坡地交錯順流,最終留到山坡底部。本發(fā)明變“堵截”為順流,營造ー種水流的通道,大大延長了水自山坡頂部流向底部的時間,給予坡地植物、土壤較長的吸收水分的時間,即使水流可以較好地由坡地排除,又減少了雨水對坡地表面的快速沖刷,對于坡地水土保持具有較好的效果。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 圖2為本發(fā)明圖1中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不意 圖4為本發(fā)明圖3中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中I為斜坡;F為水流方向。
具體實施例方式見圖ト圖2所示。一種山坡地水土保持方法,本發(fā)明將山坡地自上而下修建為與等高線呈ー夾角α的斜坡,其中α為:Γ5°。本發(fā)明整個山坡地采用的斜坡為一道,該斜坡由山頂延伸自山底呈螺旋形。本發(fā)明整個山坡地采用的斜坡為一道以上,整個山坡地采用的斜坡為一道以上,上一級斜坡與下ー級斜坡呈“之”字形狀。所謂坡地為一道,即坡地由上自下中間不間斷;一道以上即坡地由上自下中間間斷。該“之”字形狀的意思指上一級坡地與下ー級坡地并非一定首尾連接,可以連接也可以有ー個過渡帯,還可以相距一定的距離。本發(fā)明將整個山坡地縱向劃分成2塊以上;在每塊山坡地上分別采用斜坡設置。本發(fā)明在等高線臺地及等高線種植的基礎上,將臺地或種植帶修建為于等高線成夾角的形式,從臺地或種植帶的一端沿水平等高線逐漸降低高度,至末端后再反方向降低延展,如此反復,呈之字形走向。抗日戰(zhàn)爭中滇緬盤山公路著名的“二十四拐”,便是本方法的形象寫照。當坡地為兩道以上時,可以沿坡地四周環(huán)狀修建,也可以沿坡地一面修建;也可以將山坡地分割成塊,在每塊上單獨設置。可以形象得將整個山坡體看為ー種棱錐體,該棱錐體可以為三棱錐、四棱錐、五棱錐,或者五棱錐以上等等。上述的將山坡地分割成塊即為棱錐體的棱面,斜坡即在每個棱面上單獨設置。山坡地的流水并非是沿著整個山坡的斜坡自上而下流動,而是只在每ー級的斜坡上緩緩流動,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延長流水在山坡地上的吸收時間,增加土壌、植被的吸收率,從而減少水土流失。山坡地水土保持方法的應用,水一方面沿垂直線向下,另ー方面沿水平方向傾斜流動,既大大緩和沖刷作用,也使雨水對作物的滋潤變得更加均勻;特別是大暴雨和陡坡種植,可基本解決沖刷的難題。對植被恢復、水土保持具有革命性的突破。本發(fā)明在云南等高原等地試行種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tài)效益。
權利要求
1.一種山坡地水土保持方法,其特征在于,將山坡地自上而下修建為與等高線呈一夾角a的斜坡,其中a為:T5°。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山坡地水土保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整個山坡地采用的斜坡為一道,該斜坡由山頂延伸自山底呈螺旋形。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山坡地水土保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整個山坡地采用的斜坡為一道以上,上一級斜坡與下一級斜坡呈“之”字形狀。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山坡地水土保持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整個山坡地縱向劃分成2塊以上;在每塊山坡地上分別采用斜坡設置。
全文摘要
一種山坡地水土保持方法,本發(fā)明將山坡地自上而下修建為與等高線呈一夾角α的斜坡,其中α為3~5°。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1)結構簡單、改建方便、改建成本低廉,將坡地設置為傾斜且交錯疊加,即可實現對坡地的改造;2)保護坡地長久,當坡地遭遇下雨時,雨水依次沿坡地上設置的坡地交錯順流,最終留到山坡底部。本發(fā)明變“堵截”為順流,營造一種水流的通道,大大延長了水自山坡頂部流向底部的時間,給予坡地植物、土壤較長的吸收水分的時間,即使水流可以較好地由坡地排除,又減少了雨水對坡地表面的快速沖刷,對于坡地水土保持具有較好的效果。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972116SQ20121057362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26日
發(fā)明者陳榆秀, 王敬波, 王正國 申請人:云南云澳達堅果開發(f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