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作物栽培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容器,尤其是一種栽種植物用的作物栽培容器。
背景技術:
隨著生物化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目前農業技術發展出一種無土栽培法,以一種被稱為介質的媒介取代土以進行植物栽種。由于介質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須的所有養分,使得無土栽培法不需另外進行施肥及翻土,亦不需使用大型機械設備,且于土質較差的環境中也可以進行植物栽培;因此,無土栽培法較傳統土耕更為節省人力與物力,且農民僅需使用適當的介質,便可容易依季節變換栽種各種不同的植物,并可較容易控制其產量與產物的質量。然而,無土栽培法仍需要將介質放置于一容器中,以于該容器中進行植物之栽種,當農民欲變換種植之植物時,農民必須依照所要種植的植物種類,再配合上適當的容器,而現有技術的容器為硬質,其體積及大小固定,使得農民需要另外設置一儲藏空間以堆放不使用或備用的容器,則造成空間的消耗。再者,當進行大量栽種而需要一較大栽種地點時,其栽種地點多位于山區或鄉野,若農民需要更換容器時,則需使用大型車輛進行運送,而送達栽種地點后,又需要將容器由車輛上搬運下來,造成不便。現有技術的栽種用的容器有著收藏上空間的消耗,以及運送與搬運不便的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同時具有方便運送、搬運與收藏優點的作物栽培容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作物栽培容器包含:用撓性材料制作的本體,本體包含有一底壁,底壁的周緣向外凸伸成形側壁,側壁與底壁之間成形一容置空間;有至少一固定組,固定組間隔成形于本體的側壁上并相對固定側壁位置。各固定組包含有一固定件與一固定孔,固定件為可撓性材料所制,各固定組的固定件與固定孔分別成形于本體的側壁上的相對位置,固定件與固定孔相卡固,且固定件的外端兩側分別凸出形成一凸部,固定件的各凸部與固定孔之周緣相抵靠。所述的側壁的頂端彎折延伸形成一上蓋,上蓋設于容置空間的頂側,且各固定組的固定孔貫穿上蓋上。本體的側壁的頂端的彎折處有數個側孔。各固定組的固定件的凸部分別為圓形、或多邊形(包括三角形、或矩形)。本體的底壁上貫穿成形有數個排水孔。本體的有兩長側壁即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和兩短側壁,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的兩側分別凸出有一側片,各側片上有一連接部,各短側壁之兩側分別凸出有一連接片,各短側壁的二連接片分別與相對應的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的側片的連接部相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體為可撓性材料制作,當農民欲變換種植之植物并需依照所要種植的植物種類更換栽培之容器時,將本體展開攤平,并可將數個展開的栽培槽依序貼靠堆棧,則較為不占空間而方便收納,再卷曲并固定成捆,運送也較為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局部展開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展開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立體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局部展開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實施例的局部展開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示意圖。圖中:10 一本體,11 一底壁,111 一排水孔,12 一側壁,12A 一側壁,12B 一側壁,121 一第一側壁,121A 一第一側壁,121B 一第一側壁,1211 一側片,1211A 一側片,1211B 一側片,1212 一連接部,1213 一片體,1213A 一上蓋,1214A 一側孔,122 一第二側壁,122A 一第二側壁,122B 一第二側壁,1221 一側片,1221A —側片,1221B —側片,1222 —連接部,1223A —上蓋,1224A —側孔,123 —短側壁,123A 一短側壁,123B 一短側壁,1231 一連接片,1231A 一連接片,1231B 一連接片,13 一容置空間,20 —固定組,20A —固定組,20B —固定組,20C —固定組,20D —固定組,21 一固定件,21A—固定件,21B—固定件,21C—固定件,21D—固定件,22—固定孔,22A —固定孔,22B—固定孔,22C—固定孔,22D—固定孔,211 —凸部,211A —凸部,211B —凸部,211C —凸部,211D —凸部,212 —外凸部,212A —外凸部,212B —外凸部,23 —折線,23A —折線,23B —折線,23C —折線,23D —折線,30 —介質,40 —植物。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圖及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作物栽培容器包含有一本體10與至少一固定組20。如圖1至圖3所示,前述本體10為可撓性材料制作,且其包含有一底壁11,底壁11之周緣向外凸伸成形一側壁12,側壁12與底壁11之間成形一容置空間13 ;底壁11上貫穿成形有數個排水孔111;于第一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2所示,本體10的側壁12包含有一第一側壁121、一第二側壁122及一對短側壁123,第一側壁121與第二側壁122分別設置于底壁11之兩側,且第一側壁121與第二側壁122的兩側分別凸出形成一側片1211、1221,各側片1211、1221上形成一連接部1212、1222,第一側壁121的上端間隔凸出形成至少一片體1213,各短側壁123的兩側分別凸出形成一連接片1231,各短側壁123壁的1231分別與相對應的第一側壁121與第二側壁122的連接部1212、1222相抵靠;[0032]在第二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本體10的第一側壁121A的頂端與第二側壁122A的頂端分別彎折延伸形成一上蓋1213AU223A,第一側壁121A的上蓋1212A與第二側壁122A的上蓋1223A設于容置空間13的頂側,且第一側壁121A的彎折處與第二側壁122A的彎折處分別間隔貫穿形成數個側孔1214A、1224A。如圖1至圖2所示,前述的至少一固定組20間隔成形于本體10的側壁12上并相對固定側壁位置,各固定組20包含有一固定件21與一固定孔22,固定件21為可撓性材料所制,各固定組20的固定件21與固定孔22分別成形于本體10之側壁12上的相對位置,固定件21與固定孔22相卡固,且固定件21的外端的兩側分別凸出形成一凸部211,固定件21的各凸部211與固定孔22的周緣相抵靠;進一步而言,固定件21為一片體,且固定件21的中央沿其徑向設置有一折線23 ;于第一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2所示,各固定組20的固定孔22貫穿成形于本體10的第一側壁121的各片體上,各固定組20的固定件21分別凸出成形于本體10的第二側壁122上,固定件21穿設于固定孔22中,且各固定組20的固定件21的二凸部211分別抵靠本體10的第一側壁121的各片體1213的一側;各固定組20的固定件21的外端凸出形成一外凸部212,各固定組20的固定件21的外凸部212抵靠本體10的第一側壁121的各片體的一側,各固定組20的固定件21的各凸部211為圓形;于第二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各固定組20A的固定孔22A貫穿成形于第一側壁121A的上蓋1213A上,各固定組20的固定件21分別凸出成形于本體10的第二側壁122A的上蓋1223A上,且各固定組20A的固定件21A的二凸部211A分別抵靠本體10的第一側壁121A的上蓋1213A的一側;于第三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各固定組20B的固定孔22B貫穿成形于本體10的第一側壁121B上,且各固定組20B的固定件21B的二凸部211B分別抵靠本體10的第一側壁121B的一側;于第四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各固定組20C的固定件21C的二凸部211C分別為多邊形;各固定組20C的固定件21C的二凸部211C分別為三角形;于第五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各固定組20D的固定件21D的二凸部211D分別為矩形。如圖3所示,本體原為一片體;其中,本體10的側壁12由底壁11之周緣向外延伸成形,各固定組20的固定片由本體10的側壁12周緣向外延伸形成,各固定組20的固定孔22設于本體10的側壁12上(參閱圖1、圖2與圖8);使用時,先將本體10的側壁12朝底壁11的一側彎折,形成容置空間13,并將各固定件21組的固定件21的二凸部211穿過固定孔22,而使各固定件21組的固定件21與固定孔22相卡固,再于容置空間13內放置介質30并種植植物40。如圖1至圖3所示,由于本實用新型為可撓性材料所制,當欲變換種植之植物并需依照所要種植的植物種類更換栽培的容器時,將本本展開攤平,并可將數個展開的本體依序貼靠堆棧,則較為不占空間而方便收納;另一方面,由于本體10為可撓性材料所制而可卷曲,則于運送或搬運時,可先將數個作物栽培容器展開且依序貼靠堆棧,再卷曲并固定成捆,使得搬運更加便利。此外,如圖1與圖2所示,由于固定件21為一片體,由各固定組20的固定件21的折線設置,使固定件21可沿折線彎折,可使固定件21的二凸部211穿過固定孔22的動作較為容易且省力。此外,如圖1與圖2所示,由各固定組20的固定件21的外凸部212的設置,可使各固定組20之固定件21與固定孔22的卡固更為牢固。此外,如圖4所示,于第二實施例中,由第一側壁121A的各側孔1214A與第二側壁122A的各側孔1224A的設置,可方便種植草莓等作物。此外,如圖3與圖8所示,由底壁11的各排水孔111的設置,令多余水分流出,使得介質30中保有一定水分含量以供植物40生長。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權利要求1.一種作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作物栽培容器包含:用撓性材料制作的本體,本體包含有一底壁,底壁的周緣向外凸伸成形側壁,側壁與底壁之間成形一容置空間;有至少一固定組,固定組間隔成形于本體的側壁上并相對固定側壁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各固定組包含有一固定件與一固定孔,固定件為可撓性材料所制,各固定組的固定件與固定孔分別成形于本體的側壁上的相對位置,固定件與固定孔相卡固,且固定件的外端兩側分別凸出形成一凸部,固定件的各凸部與固定孔之周緣相抵靠。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側壁的頂端彎折延伸形成一上蓋,上蓋設于容置空間的頂側,且各固定組的固定孔貫穿上蓋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本體的側壁的頂端的彎折處有數個側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各固定組的固定件的凸部分別為圓形、或多邊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本體的底壁上貫穿成形有數個排水孔。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栽培容器,其特征在于本體的有兩長側壁即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和兩短側壁,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的兩側分別凸出有一側片,各側片上有一連接部,各短側壁之兩側分別凸出有一連接片,各短側壁的二連接片分別與相對應的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的側片的連接部相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作物栽培容器。它包含一本體與至少一固定組;本體為可撓性材料所制,本體包含有一側壁;各固定組包含有一固定件與一固定孔,各固定組之固定件與固定孔分別成形于本體之側壁上的相對位置,固定件與固定孔相卡固;其優點在于,本體為可撓性材料所制,使用完畢后,其可展開攤平為一片體,則較為不占空間而方便收納,且運送與搬運上較為方便。
文檔編號A01G9/02GK202941200SQ2012206071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6日
發明者劉邦賢 申請人:昆明大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