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用移栽機械,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水稻種植用插秧機的位置自動調節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作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其中的農作物之一-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從事稻作生產的農戶接近農戶總數的50%,全國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除食用外,稻米還有多種用途。目前,直接食用的稻米約占84%,工業用、飼料用約占10%。故水稻作為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糧食作物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相比較為落后的人力種植水稻,現有的水稻機械化種植已經早已普及,然而由于水稻這種農作物的特性,其種植地為水田,故對水稻秧苗的播種機-即插秧機的要求較高,而現有的插秧機采用簡單的滑撬式整體浮板仿形機構,即整個插秧機由浮板支撐浮于水田上,故導致浮板面積大,陷入泥漿深,而整個機組前進時會造成泥浪沖壞兩側已插好的秧苗,且可能會導致栽插深度不一,傷及秧苗或產生浮秧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整體移栽質量即后期的收獲質量。故現在需要一種新型的插秧機的調節機構,能有效地針對針對浮板式結構所存在的種種缺陷,且能提高插秧效率及插秧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下的插秧機所存在的種種問題而導致的易沖壞已插好的秧苗、栽插深度不一、傷及秧苗或產生浮秧等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通過重新設計 的液壓調節機構,使得插秧深度基本一致,插秧效率提高且不會引起舊式的浮板式導致的泥浪沖壞的問題,且能應對各種地形土質,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如下所述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包括插秧機機架及設置在插秧機兩側下方的浮板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板組件的上部連接設置一升降調節組件的一端,該升降調節組件的另一端則與插秧機機架連接;所述的升降調節組件的頂部與一左右擺動調節組件連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調節組件包括起伏滑塊、傳感器桿、彈簧、連接平墊、放苗部支架總成、總成平衡傳感器、液壓傳動組件、總成固定組件、總成主軸和主軸固定架,其中,起伏滑塊的下端與浮板的上部連接,該滑塊的上端連接傳感器桿的下端,傳感器桿的兩端設置有彈簧,而傳感器桿的上端再通過連接平墊與放苗部支架總成連接,總成平衡傳感器設置在放苗部支架總成的一側,且苗部支架總成通過液壓傳動組件與控制油缸總成連接,總成固定組件連接設置在放苗部支架總成的上部,總成主軸則通過主軸固定架貫通設置在總成固定組件的上部,而主軸固定架則與左右擺動調節組件連接。此處設計目的在于,插秧時浮板組件與地面接觸,當地面出現高低時,浮板組件的中部浮板會隨著地面的高低出現起伏,在這一過程中浮板組件會帶動起伏滑塊、傳感器桿、彈簧、連接平墊,使得放苗部支架總成進行轉動動作,而放苗部支架總成的一側設置有總成平衡傳感器,放苗部支架總成在轉動時通過液壓傳動組件調整控制油缸總成的油路走向,這樣會導致控制油缸總成的控制閥及活塞桿進行伸縮運動,再帶動左、右鏈條箱轉動,最后使得整個插秧機機架會不斷的產生上升和下降動作,完成仿形動作,這樣就能保證插秧深度的一致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擺動調節組件包括左平衡臂、左平衡臂總成、旋轉支座、支座固定板金、右平衡臂和右平衡臂總成,其中,左平衡臂的一端和右平衡臂的一端分別與浮板組件的左、右浮板連接,左平衡臂的另一端和右平衡臂的另一端分別通過左平衡臂總成及右平衡臂總成安裝在旋轉支座的兩側,且左平衡臂和右平衡臂均可在左平衡臂總成及右平衡臂總成內轉動,旋轉支座的中部與一可擺動的支座固定板金連接,且旋轉支座通過主軸固定架與總成主軸連接。此處設計目的在于,插秧時浮板組件的左、右浮板也會與地面接觸,當地面出現高低時,左、右浮板也會隨著地面的高低出現起伏,在這一過程中浮板組件的左、右浮板會帶動左平衡臂、右平衡臂在左平衡臂總成及右平衡臂總成內進行轉動,再通過旋轉支座最終傳到軸固定架,最后再帶動總成固定組件中的總成主軸進行轉動,與此同時總成平衡傳感器在自重的作用下也能使總成主軸進行轉動,在兩者的作用下就能控制平衡油缸的油路進行自動平衡,保證插秧機機架自身的平衡,從而保證了左右插秧深度的一致性。使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獲得了如下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解決了現有技術下的插秧機的插秧深度不一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插秧深度基本一致,且株距可調;2.本實用新型的 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插秧為6行并列式,插秧能力為3-3. 8畝/小時,工作效率提高;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可在小雨、中雨等各種氣候條件下作業,且能適應粘土、砂土等各種土質,工作環境適應性強,并可自動排壅,仿形性能好;4.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維護方便,經濟實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的升降調節組件的具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的左右擺動調節組件的具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_插秧機機架,2-浮板組件,A-升降調節組件,Al-起伏滑塊,A2-傳感器桿,A3-彈簧,A4-連接平墊,A5-放苗部支架總成,A6-總成平衡傳感器,A7-液壓傳動組件,A8-總成固定組件,A9-總成主軸,AlO-主軸固定架,B-左右擺動調節組件,B1-左平衡臂,B2-左平衡臂總成,B3-旋轉支座,B4-支座固定板金,B5-右平衡臂,B6-右平衡臂總成。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做進一步的描述。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包括插秧機機架I及設置在插秧機兩側下方的浮板組件2,浮板組件的上部連接設置一升降調節組件A的一端,該升降調節組件的另一端則與插秧機機架I連接,升降調節組件的頂部與一左右擺動調節組件B連接。如圖1所示,升降調節組件A包括起伏滑塊Al、傳感器桿A2、彈簧A3、連接平墊A4、放苗部支架總成A5、總成平衡傳感器A6、液壓傳動組件A7、總成固定組件A8、總成主軸A9和主軸固定架A10,其中,起伏滑塊的下端與浮板2的上部連接,該滑塊的上端連接傳感器桿的下端,傳感器桿的兩端設置有彈簧,而傳感器桿的上端再通過連接平墊與放苗部支架總成連接,總成平衡傳感器設置在放苗部支架總成的一側,且苗部支架總成通過液壓傳動組件與控制油缸總成(圖中未示出,控制油缸總成的實際位置設置在放苗部支架總成左側的插秧機機架上)連接,總成固定組件連接設置在放苗部支架總成的上部,總成主軸則通過主軸固定架貫通設置在總成固定組件的上部,而主軸固定架則與左右擺動調節組件連接。如圖2所示,左右擺動調節組件B包括左平衡臂B1、左平衡臂總成B2、旋轉支座B3、支座固定板金B4、右平衡臂B5和右平衡臂總成B6,其中,左平衡臂的一端和右平衡臂的一端分別與浮板組件2的左、右浮板連接,左平衡臂的另一端和右平衡臂的另一端分別通過左平衡臂總成及右平衡臂總成安裝在旋轉支座的兩側,且左平衡臂和右平衡臂均可在左平衡臂總成及右平衡臂總成內轉動,旋轉支座的中部與一可擺動的支座固定板金連接,且旋轉支座通過主軸固定架A lO與總成主軸A9連接。實施例如圖1和圖2所示,安裝有本實用新型的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的插秧機,在插秧時浮板組件2與地面接觸,當地面出現高低時,浮板組件的中部浮板會隨著地面的高低出現起伏,在這一過程中浮板組件會帶動起伏滑塊Al、傳感器桿A2、彈簧A3、連接平墊A4,使得放苗部支架總成A5進行轉動動作,而放苗部支架總成的一側設置有總成平衡傳感器A6,放苗部支架總成在轉動時通過液壓傳動組件A7調整控制油缸總成的油路走向,這樣會導致控制油缸總成的控制閥及活塞桿進行伸縮運動,再帶動左、右鏈條箱轉動,最后使得整個插秧機機架Al會不斷的產生上升和下降動作,完成仿形動作,這樣就能保證插秧深度的一致性。而在插秧時浮板組件2的左、右浮板也會與地面接觸,當地面出現高低時,左、右浮板也會隨著地面的高低出現起伏,在這一過程中浮板組件的左、右浮板會帶動左平衡臂B1、右平衡臂B5在左平衡臂總成B2及右平衡臂總成B6內進行轉動,再通過旋轉支座B3最終傳到軸固定架A10,最后再帶動總成固定組件中的總成主軸A9進行轉動,與此同時總成平衡傳感器在自重的作用下也能使總成主軸進行轉動,在兩者的作用下就能控制平衡油缸的油路進行自動平衡,保證插秧機機架Al自身的平衡,從而保證了左右插秧深度的一致性。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通過浮板和地面接觸,根據浮板與地面接觸的壓力變化來控制升降調節組件和左右擺動調節組件達到自由升降和左右調節位置的效果,解決了現有技術下的插秧機的插秧深度不一的問題,且株距可調。工作效率提高,可在小雨、中雨等各種氣候條件下作業,且能適應粘土、砂土等各種土質,工作環境適應性強,并可自動排壅,仿形性能好,維護方便,經濟實用,適用于各種水稻種植用插秧機的位置自動 調節領域。
權利要求1.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包括插秧機機架(I)及設置在插秧機兩側下方的浮板組件(2),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浮板組件(2)的上部連接設置一升降調節組件(A)的一端,該升降調節組件的另一端則與插秧機機架(I)連接; 所述的升降調節組件(A)的頂部與一左右擺動調節組件(B)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調節組件(A)包括起伏滑塊(Al)、傳感器桿(A2)、彈簧(A3)、連接平墊(A4)、放苗部支架總成(A5 )、總成平衡傳感器(A6 )、液壓傳動組件(A7 )、總成固定組件(A8 )、總成主軸(A9 )和主軸固定架(A10),其中,起伏滑塊的下端與浮板(2)的上部連接,該滑塊的上端連接傳感器桿的下端,傳感器桿的兩端設置有彈簧,而傳感器桿的上端再通過連接平墊與放苗部支架總成連接,總成平衡傳感器設置在放苗部支架總成的一側,且苗部支架總成通過液壓傳動組件與控制油缸總成連接,總成固定組件連接設置在放苗部支架總成的上部,總成主軸則通過主軸固定架貫通設置在總成固定組件的上部,而主軸固定架則與左右擺動調節組件(B)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擺動調節組件(B)包括左平衡臂(BI)、左平衡臂總成(B2)、旋轉支座(B3)、支座固定板金(B4)、右平衡臂(B5)和右平衡臂總成(B6),其中,左平衡臂的一端和右平衡臂的一端分別與浮板組件(2)的左、右浮板連接,左平衡臂的另一端和右平衡臂的另一端分別通過左平衡臂總成及右平衡臂總成安裝在旋轉支座的兩側,且左平衡臂和右平衡臂均可在左平衡臂總成及右平衡臂總成內轉動,旋轉支座的中部與一可擺動的支座固定板金連接,且旋轉支座通過主軸固定架(AlO)與總成主軸(A9)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插秧機仿形平衡調節機構,包括插秧機機架及設置在插秧機兩側下方的浮板組件,浮板組件的上部連接設置一升降調節組件的一端,該升降調節組件的另一端則與插秧機機架連接,升降調節組件的頂部與一左右擺動調節組件連接。本實用新型通過浮板和地面接觸,根據浮板與地面接觸的壓力變化來控制升降調節組件和左右擺動調節組件達到自由升降和左右調節位置的效果,解決了現有技術下的插秧機的插秧深度不一的問題,且株距可調。工作效率提高,可在小雨、中雨等各種氣候條件下作業,且能適應粘土、砂土等各種土質,工作環境適應性強,并可自動排壅,仿形性能好,維護方便,經濟實用,適用于各種水稻種植用插秧機的位置自動調節領域。
文檔編號A01B63/00GK202889933SQ2012206084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6日
發明者樊杰偉, 張華 , 魏小勇, 趙志彬, 楊張彬 申請人:南通富來威農業裝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