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利用生物功能解決沙底刺參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利用生物功能解決沙底刺參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的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海水養殖的蓬勃發展,池塘養殖規模正在逐年擴大,特別是近幾年興起的刺參池塘養殖熱潮,發展勢頭迅猛,且呈現繼續增長的趨勢。刺參池塘養殖的熱潮,雖給全國漁業產值帶來了較大提高,但其自身的問題也逐漸顯現,高密度的刺參池塘養殖,使養殖刺參的排泄物及殘餌的積累和藻體腐爛脫落產生的有機碎屑等形成池塘生物沉積,而生物沉積(C. N. P)經過埋藏、礦化易導致池底硬化結坂、致使池塘底質環境惡化、菌類大量繁殖,其再懸浮會導致養殖池塘水質下降,最終致使養殖刺參病害頻發,死亡現象時有發生。養殖池塘廢水大量排放,不但污染海洋環境,同時引起養殖池塘自身污染,造成惡性循環,這些現象嚴重制約了池塘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一種利用生物功能解決沙底刺參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的方法,它可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沙底刺參養殖池塘生物沉積改良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改良刺參養殖池塘底質環境進而防止刺參病害發生等問題。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利用生物功能解決沙底刺參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的方法, 向沙底刺參養殖池塘內投放對蝦和濾食性貝類。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中,還具有以下附加技術特征
所述對蝦為日本囊對蝦和中國明對蝦。所述濾食性貝類為縊蟶和菲律賓蛤仔。對于生物沉積較輕養殖池塘,對蝦投放為,日本囊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200 250尾/畝;中國明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270 320尾/畝;
濾食性貝類投放為,菲律賓蛤仔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2000 2500粒/畝;縊蟶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1300 1700粒/畝。對于生物沉積較重養殖池塘,對蝦投放為,日本囊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350 400尾/畝;中國明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350
400尾/畝;
濾食性貝類投放為,菲律賓蛤仔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2500 3000粒/畝;縊蟶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2500 3000粒/畝。對于生物沉積嚴重養殖池塘,對蝦投放為,日本囊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700 750尾/畝;中國明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450 500尾/畝;濾食性貝類投放為,菲律賓蛤仔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2500 3000粒/畝;縊蟶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4000 4500粒/畝。本發明適用于沙底刺參養殖池塘,通過向刺參養殖池塘投放一定數量的對蝦(日本囊對蝦和中國明對蝦)和濾食性貝類(菲律賓蛤仔和縊蟶),利用對蝦和貝類的潛沙功能,起到疏松池底的作用,同時利用對蝦攝食養殖池塘中的沙蠶、橈足類等生物,貝類濾食殘餌、有機碎屑、腐殖質及菌類等,起到改良養殖池塘底質環境的目的,達到解決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的問題。本發明的方法是按下述幾方面設計的
I)養殖池塘的選擇鑒于目前刺參養殖池塘有泥底池塘、泥沙底池塘和沙底池塘,本發明主要利用對蝦和濾食性貝類的潛沙功能,故選擇沙底刺參養殖池塘為池底改良對象。2)對蝦的選擇及投放根據沙底刺參養殖池塘池底生物沉積的情況,選擇具有潛沙功能的日本囊對蝦和中國明對蝦為投放對象,同時根據池底沙蠶、橈足類等生物的生物量確定對蝦投放規格及密度。3)貝類的選擇及投放根據沙底刺參養殖池塘池底生物沉積的情況,選擇具有潛沙功能的菲律賓蛤仔和縊蟶為投放對象,同時根據養殖刺參的餌料利用率及池底殘餌量、有機碎屑、腐殖質及菌類等,選擇適宜的貝類投放規格及密度。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和積極效果
本發明充分利用了對蝦和濾食性貝類的生物功能,利用對蝦和貝類的潛沙功能,起到疏松池底的作用,同時利用對蝦攝食養殖池塘中的沙蠶、橈足類等生物,貝類濾食殘餌、有機碎屑、腐殖質及菌類等,起到改良養殖池塘底質環境的目的,達到解決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的問題,同時降低了刺參的病害發生率?;旌橡B殖還增加了養殖池塘中物種的多樣性,增加了物質的利用層次,有利于維持池塘的生態平衡,同時提高了參蝦貝混養系統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例方式I)養殖池塘的選擇
目前刺參養殖方式主要有工廠化車間養殖、池塘養殖、圍堰養殖和淺海底播養殖等,由于本發明主要利用所選對蝦和濾食性貝類的潛沙功能,達到解決刺參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目的,故本發明適用對象為沙底刺參養殖池塘。2)對蝦的選擇及投放根據對蝦的生物功能及沙底刺參養殖池塘池底生物沉積的情況,選擇具有潛沙功能的日本囊對蝦和中國明對蝦為投放對象,同時根據池塘底質環境情況及池底沙蠶、橈足類等生物的生物量確定日本囊對蝦和中國明對蝦的投放規格及密度。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的輕重確定,是根據沙蠶和橈足類生物量進行確定,確定方法為,使用五點取樣法計算池底沙蠶及橈足類生物量,實施方式為從池塘四角的兩條對角線的交駐點,即池塘正中央,以及交駐點到四個角的中間點共五點的位置,取樣計算池底五點沙蠶平均生物量;同時使用120目網袋過濾水體,計算池塘橈足類生物量。根據池底沙蠶、橈足類等生物的生物量及池塘底質情況確定日本囊對蝦和中國明對蝦的投放規格及密度。
①生物沉積較輕養殖池塘,沙蠶30-40條/m2、橈足類500-700個/m3。對于生物沉積較輕養殖池塘,對蝦投放為,日本囊對蝦投放規格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200 250尾/畝;中國明對蝦投放規格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270 320
尾/畝。②生物沉積較重養殖池塘,沙蠶50-60條/m2、橈足類800-1000個/m3。對蝦投放為,日本囊對蝦投放規格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350 400尾/畝;中國明對蝦投放規格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350 400尾/畝。③生物沉積嚴重養殖池塘,沙蠶60-70條/m2、橈足類1200-1500個/m3。日本囊對蝦投放規格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700 750尾/畝;中國明對蝦投放規格體長2.5-3 cm,投放密度450 500尾/畝。3)貝類的選擇及投放根據濾食性貝類的生物功能及沙底刺參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的情況,選擇菲律賓蛤仔 和縊蟶為投放對象;根據池塘底質環境情況及養殖刺參的餌料利用率、殘餌量、有機碎屑、腐殖質及菌類等情況,確定菲律賓蛤仔和縊蟶的投放規格及密度。①生物沉積較輕養殖池塘貝類投放根據池塘養殖刺參的餌料利用率、殘餌量、有機碎屑、腐殖質、菌類及池塘底質情況等,確定菲律賓蛤仔和縊蟶的投放規格及密度。菲律賓蛤仔投放規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2000 2500粒/畝;縊蟶投放規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1300 1700粒/畝。②生物沉積較重養殖池塘貝類投放根據池塘養殖刺參的餌料利用率、殘餌量、有機碎屑、腐殖質、菌類及池塘底質情況等,確定菲律賓蛤仔和縊蟶的投放規格及密度。菲律賓蛤仔投放規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2500 3000粒/畝;縊蟶投放規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2500 3000粒/畝。③生物沉積嚴重養殖池塘貝類投放根據池塘養殖刺參的餌料利用率、殘餌量、有機碎屑、腐殖質、菌類及池塘底質情況等,確定菲律賓蛤仔和縊蟶的投放規格及密度。菲律賓蛤仔投放規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2500 3000粒/畝;縊蟶投放規格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4000 4500粒/畝。
權利要求
1.一種利用生物功能解決沙底刺參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沙底刺參養殖池塘內投放對蝦和濾食性貝類。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對蝦為日本囊對蝦和中國明對蝦。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濾食性貝類為縊蟶和菲律賓蛤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對于生物沉積較輕養殖池塘,對蝦投放為,日本囊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200 250尾/畝;中國明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270 320尾/畝; 濾食性貝類投放為,菲律賓蛤仔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2000 2500粒/畝;縊蟶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1300 1700粒/畝。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對于生物沉積較重養殖池塘,對蝦投放為,日本囊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350 400尾/畝;中國明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350 400尾/畝; 濾食性貝類投放為,菲律賓蛤仔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2500 3000粒/畝;縊蟶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2500 3000粒/畝。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對于生物沉積嚴重養殖池塘,對蝦投放為,日本囊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700 750尾/畝;中國明對蝦投放規格為體長2. 5-3 cm,投放密度為450 500尾/畝; 濾食性貝類投放為,菲律賓蛤仔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2500 3000粒/畝;縊蟶投放規格為1000 2000粒/kg ;投放密度為4000 4500粒/畝。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利用生物功能解決沙底刺參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的方法,它可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沙底刺參養殖池塘生物沉積改良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改良刺參養殖池塘底質環境進而防止刺參病害發生等問題。本發明通過向刺參養殖池塘投放一定數量的日本囊對蝦和中國明對蝦,以及菲律賓蛤仔和縊蟶,利用對蝦和貝類的潛沙功能,起到疏松池底的作用,同時利用對蝦攝食養殖池塘中的沙蠶、橈足類等生物,貝類濾食殘餌、有機碎屑、腐殖質及菌類等,起到改良養殖池塘底質環境的目的,達到解決養殖池塘生物沉積的問題。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053456SQ20131001040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1日
發明者胡凡光, 郭萍萍, 陳璐, 吳志宏, 徐智廣, 孫福新, 王志剛 申請人: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