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雞腿菇高效栽培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到一種雞腿菇高效栽培方法。其中包括:按常規方法制備出生產種,由廢棄菇渣組成原料并通過發酵制備得培養料,培養料直接和生產種混合后裝袋、培菌得菌棒;將大棚全面消毒后一邊建立栽培畦床,一邊覆土栽培菌棒,在建立栽培畦床同時又在兩個畦床之間建立了隔溝,生產管理中時往隔溝里分步驟合理的灌水,充足水分保障了產量持續穩定。實施本發明,大量利用了廢料,使的廢料變廢為寶,培養料通過發酵后直接和大量的生產菌種混合在一起,菌種萌發后菌絲很快就長滿料,菌棒生產周期縮短了15~20天。生產管理過程實施了澆灌式出菇管理,有效地防止了子實體表面積水現象及控制了菇表細菌性病害的發生,實現了高效、省工、省時的栽培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雞腿菇高效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食用菌栽培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雞腿菇高效栽培方法。技術背景
[0002]雞腿菇是雞腿蘑的俗稱,因其形如雞腿,肉質肉味似雞絲而得名,是近年來人工開發的具有商業潛力的珍稀菌品,被譽為“菌中新秀”。雞腿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口感極好,經常食用有助于增進食欲、消化雞腿菇、增強人體免疫力,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據分析,鮮菇含水分92.2% ;每100克干菇中含粗蛋白25.4克,脂肪3.3克,總糖58.8克,纖維7.3克,灰分12.5克;雞腿菇還含有20種氨基酸(包括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菇體潔白,美觀,肉質細膩。炒食,燉食,煲湯均久煮不爛,口感滑嫩,清香味美,因而倍受消費者青睞。同時,雞腿菇還是一種藥用菌,其味甘滑性平,有益脾胃、清心安神、治痔等功效,經常食用有助消化、增加食欲和治療痔瘡的作用。因此,栽培雞腿菇市場無憂、效益好,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0003]要獲得優質高產的雞腿菇,除了生產管理要科學合理,栽培方法尤其重要。雞腿菇栽培時,如果沒有土壤覆蓋,子實體形成數量大大減少。因此,雞腿菇栽培時需要覆土,目的是需要土中的微生物和礦物質的刺激出菇。目前,傳統的雞腿菇栽培的工藝流程大致為:制備培育雞腿菇生產用菌棒,而產用菌棒的生產過程是先配料、發酵、裝袋、滅菌、接種、培菌,最后得生產用菌棒,然后建立栽培畦床,再將菌絲生理性成熟的菌棒脫去袋子進行覆土栽培,接著管理至出菇,以及成品菇采收過程結束。傳統的雞腿菇生產方法整個工藝流程都極為繁瑣及復雜、而且所體現的生產周期很長。在覆土栽培環節中通常是單獨準備覆土材料,并對其進行邊翻拌邊噴藥的消毒處理,然后封嚴料面熏悶。按此法大規模生產時工作量很大,如果翻土次數過多,可導致消毒不徹底,易招致病蟲害,生產過程中感染率高,風險大。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就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全新的一種雞腿菇高效栽培方法。具體包括:其中包括:按常規方法制備出生產種,由廢棄菇渣組成原料并通過發酵制備得培養料,培養料直接和生產種混合后裝袋、培菌得菌棒;將大棚全面消毒后一邊建立栽培畦床,一邊覆土栽培菌棒,在建立栽培畦床同時又在兩個畦床之間建立了隔溝,生產管理中時往隔溝里分步驟合理的灌水,充足水分保障了產量持續穩定。實施本發明,大量利用了廢料,使的廢料變廢為寶,培養料通過發酵后直接和大量的生產菌種混合在一起,菌種萌發后菌絲很快就長滿料,菌棒生產周期縮短了 15?20天。生產管理過程實施了澆灌式出菇管理,有效地防止了子實體表面積水現象及控制了菇表細菌性病害的發生,實現了高效、省工、省時的栽培效果。
[0005]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0006]一種雞腿菇高效栽培方法,技術方案中包括如下步驟:
[0007]1、選用菌種:選擇優良的雞腿菇菌種品種作為種源,并按常規方法擴種及制備出原種、生產種,然后將生產種破碎成為玉米粒大小備用。
[0008]2、制備培養料:培養料是由玉米芯52%、廢棄菇渣36%、麩皮10%、石灰2%組成,制備過程是先將上述原料混合起來并攪拌均勻而成為混合物料,然后再拌入適量的水把混合物料的濕度含量調整到55?60%,接著按常規方法建堆發酵至混合物料變成微紅褐色、有發酵香味、內表層有白色放線菌時即結束發酵程序而得生產用培養料。
[0009]3、接種培菌:當培養料的料溫降至30°C以下時,將培養料和20?25%的生產種混合起來并攪拌均勻,然后分裝于規格是24厘米X 45厘米X0.02厘米聚乙烯膜筒,裝料完成后扎緊袋口并在袋中間打穿若干個透氣孔,然后移到菌種培養室內按常規方法進行培菌直至菌絲長滿袋而得到生產用菌棒,當菌棒里的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時即可進行覆土栽培。
[0010]4、栽培場地消毒:在栽培場地建立大棚,而大棚使用前要進行曝曬2?3天,然后覆蓋塑料薄膜將大棚封完全封住,接著用石灰粉將棚內各角落、棚壁、棚內地面都撒施一遍,并在要建立栽培畦床前5?7天用硫磺將棚內熏I次,熏時是在棚內順棚墻邊每隔5?6米挖一小坑,每坑放250?300g的硫磺并點燃其進行消毒,消毒過程是將大棚封閉2?3天。
[0011 ] 5、覆土栽培:在做栽培畦床前的2?3天對大棚地面進行全面澆水,使土壤的濕度含量達到55?66%時即可開始建立栽培畦床;順棚寬邊做栽培畦床,離棚墻30厘米挖寬度是I?1.2米、深是20?25厘米、長與大棚相符的栽培畦床,然后往畦床里面撒一層石灰粉,再將菌棒的菌袋脫膜后整齊的擺放在栽培畦床里,每個菌棒之間間隔2?3厘米,畦床擺滿菌棒過后再挖第二個畦床,而且是將第二個畦床所挖的土壤覆蓋擺在第一個畦床的菌棒上,覆土時菌棒之間不要留空隙,做到實而不浮,覆土厚度是3?5厘米,接著往覆土表面噴一遍清水直至覆蓋土層濕透,最后往栽培畦床覆蓋一張黑色地膜;按照上述方法接著將整個大棚內都建立栽培畦床及覆土栽培生產用菌棒,建立栽培畦床時,兩個畦床之間同時建立寬是30?40厘米、深是30?40厘米的隔溝。
[0012]6、培菌管理:當菌棒全部進行覆土栽培后,要保持棚內溫度在20?25°C,環境相對濕度在70?80%,當土面顯出白色菌絲且土層內有菌索出現并有原基形成時,往栽培畦床之間的隔溝內澆水,澆水以濕透土層而不透進料內為度,這時可同時將地膜掀去,并增加棚內空間濕度,然后進入大批現蕾及子實體生長管理階段。
[0013]7、出菇管理:當栽培畦床面出現大批現蕾及子實體時,為保持棚內濕度,可常向隔溝內少量補水,當大量原基出現時可向隔溝澆灌一次大水,使所灌的水能滲透到料層下的畦床以利子實體生長,而且要向空間噴水,往棚壁噴水直至掛濕簾來保持大棚內的空氣濕度在80?85%,噴水時不能直接向菇體噴水,同時還要注意開孔洞通風,當濕度過大時還要掀動棚邊薄膜以加強通氣,成個生產過程還要保持棚內是在暗光環境下培養子實體,以提高菌體潔白度,雞腿菇子實體生長期間的溫度要控制在15?25°C。
[0014]8、后期管理:子實體采收后要及時清理料面及補土,當清理料面及補土過程結束后,再向隔溝內灌水,以保正料面仍保持濕潤,而不能夠直接向料面噴水,經過10?12天,轉潮菇原基形成,此時再往隔溝內灌一次大水,使所灌的水能滲透到料層下的畦床以利子實體生長,接著亦按常規方法繼續進行出菇管理,可連續出菇3?4潮,栽培結束后其生物效率可達100%以上。
[0015]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發明既有如下優點:
[0016]1、本發明所提出的雞腿菇生產及管理方法技術措施都很科學、合理,實施工藝步驟簡單,容易實施。
[0017]2、通過實施本發明,生產用培養料的組份中大量利用了廢料,使的廢料變廢為寶,并由此降低了生產成本及提高了生產效益。
[0018]3、通過實施本發明,培養料只是通過發酵,而避免了傳統的滅菌消毒程序,既簡化了生產工序,又極大的減輕了勞動強度。
[0019]4、通過實施本發明,培養料與大量的生產菌種混合在一起,使菌種遍布并于整個培養料內,菌種一但萌發、菌絲很快就長滿培養料,而且菌棒生產周期縮短了 15?20天。
[0020]5、通過實施本發明,通過對大棚實施全面的消毒,也達到了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使生產過程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污染率也由此大幅度降低。
[0021]6、通過實施本發明,菌棒覆土栽培時是實施了一邊建立栽培畦床,一邊覆土栽培菌棒,建立栽培畦床時,很大程度簡化了生產工序,從而減輕了勞動強度。
[0022]7、通過實施本發明,兩個畦床之間建立了隔溝,生產管理過程實施了澆灌式出菇管理,既以澆灌為主的補水方法,防止了子實體表面積水現象,有效地控制了菇表細菌性病害的發生,同時這種管理棚內濕度不易過大,避免偶爾因高溫高濕引發的意外病害。
[0023]8、通過實施本發明,實現了雞腿菇栽培時既高效,而且又省工、省時,非常適合雞腿菇工廠化、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值得大力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方法進一步說明。
[0025]—種雞腿燕高效栽培方法,【具體實施方式】如下:
[0026]1、選用菌種:選擇優良的雞腿菇菌種品種作為種源,并按常規方法擴種及制備出原種、生產種,然后將生產種破碎成為玉米粒大小備用。
[0027]2、制備培養料:培養料是由玉米芯52%、廢棄菇渣36%、麩皮10 %、石灰2%組成,制備過程是先將上述原料混合起來并攪拌均勻而成為混合物料,然后再拌入適量的水把混合物料的濕度含量調整到55?60%,接著按常規方法建堆發酵至混合物料變成微紅褐色、有發酵香味、內表層有白色放線菌時即結束發酵程序而得生產用培養料。
[0028]3、接種培菌:當培養料的料溫降至30°C以下時,將培養料和20?25%的生產種混合起來并攪拌均勻,然后分裝于規格是24厘米X 45厘米X0.02厘米聚乙烯膜筒,裝料完成后扎緊袋口并在袋中間打穿若干個透氣孔,然后移到菌種培養室內按常規方法進行培菌直至菌絲長滿袋而得到生產用菌棒,當菌棒里的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時即可進行覆土栽培。
[0029]4、栽培場地消毒:在栽培場地建立大棚,而大棚使用前要進行曝曬2?3天,然后覆蓋塑料薄膜將大棚封完全封住,接著用石灰粉將棚內各角落、棚壁、棚內地面都撒施一遍,并在要建立栽培畦床前5?7天用硫磺將棚內熏I次,熏時是在棚內順棚墻邊每隔5?6米挖一小坑,每坑放250?300g的硫磺并點燃其進行消毒,消毒過程是將大棚封閉2?3天。
[0030]5、覆土栽培:在做栽培畦床前的2?3天對大棚地面進行全面澆水,使土壤的濕度含量達到55?66%時即可開始建立栽培畦床;順棚寬邊做栽培畦床,離棚墻30厘米挖寬度是I?1.2米、深是20?25厘米、長與大棚相符的栽培畦床,然后往畦床里面撒一層石灰粉,再將菌棒的菌袋脫膜后整齊的擺放在栽培畦床里,每個菌棒之間間隔2?3厘米,畦床擺滿菌棒過后再挖第二個畦床,而且是將第二個畦床所挖的土壤覆蓋擺在第一個畦床的菌棒上,覆土時菌棒之間不要留空隙,做到實而不浮,覆土厚度是3?5厘米,接著往覆土表面噴一遍清水直至覆蓋土層濕透,最后往栽培畦床覆蓋一張黑色地膜;按照上述方法接著將整個大棚內都建立栽培畦床及覆土栽培生產用菌棒,建立栽培畦床時,兩個畦床之間同時建立寬是30?40厘米、深是30?40厘米的隔溝。
[0031]6、培菌管理:當菌棒全部進行覆土栽培后,要保持棚內溫度在20?25°C,環境相對濕度在70?80%,當土面顯出白色菌絲且土層內有菌索出現并有原基形成時,往栽培畦床之間的隔溝內澆水,澆水以濕透土層而不透進料內為度,這時可同時將地膜掀去,并增加棚內空間濕度,然后進入大批現蕾及子實體生長管理階段。
[0032]7、出菇管理:當栽培畦床面出現大批現蕾及子實體時,為保持棚內濕度,可常向隔溝內少量補水,當大量原基出現時可向隔溝澆灌一次大水,使所灌的水能滲透到料層下的畦床以利子實體生長,而且要向空間噴水,往棚壁噴水直至掛濕簾來保持大棚內的空氣濕度在80?85%,噴水時不能直接向菇體噴水,同時還要注意開孔洞通風,當濕度過大時還要掀動棚邊薄膜以加強通氣,成個生產過程還要保持棚內是在暗光環境下培養子實體,以提高菌體潔白度,雞腿菇子實體生長期間的溫度要控制在15?25°C。
[0033]8、后期管理:子實體采收后要及時清理料面及補土,當清理料面及補土過程結束后,再向隔溝內灌水,以保正料面仍保持濕潤,而不能夠直接向料面噴水,經過10?12天,轉潮菇原基形成,此時再往隔溝內灌一次大水,使所灌的水能滲透到料層下的畦床以利子實體生長,接著亦按常規方法繼續進行出菇管理,可連續出菇3?4潮,栽培結束后其生物效率可達100%以上。
【權利要求】
1.一種雞腿菇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驟: (1)選用菌種:選擇優良的雞腿菇菌種品種作為種源,并按常規方法擴種及制備出原種、生產種,然后將生產種破碎成為玉米粒大小備用; (2)制備培養料:培養料是由玉米芯52%、廢棄菇渣36%、麩皮10%、石灰2%組成,制備過程是先將上述原料混合起來并攪拌均勻而成為混合物料,然后再拌入適量的水把混合物料的濕度含量調整到55?60%,接著按常規方法建堆發酵至混合物料變成微紅褐色、有發酵香味、內表層有白色放線菌時即結束發酵程序而得生產用培養料; (3)接種培菌:當培養料的料溫降至30°C以下時,將培養料和20?25%的生產種混合起來并攪拌均勻,然后分裝于規格是24厘米X 45厘米X0.02厘米聚乙烯膜筒,裝料完成后扎緊袋口并在袋中間打穿若干個透氣孔,然后移到菌種培養室內按常規方法進行培菌直至菌絲長滿袋而得到生產用菌棒,當菌棒里的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時即可進行覆土栽培; (4)栽培場地消毒:在栽培場地建立大棚,而大棚使用前要進行曝曬2?3天,然后覆蓋塑料薄膜將大棚封完全封住,接著用石灰粉將棚內各角落、棚壁、棚內地面都撒施一遍,并在要建立栽培畦床前5?7天用硫磺將棚內熏I次,熏時是在棚內順棚墻邊每隔5?6米挖一小坑,每坑放250?300g的硫磺并點燃其進行消毒,消毒過程是將大棚封閉2?3天; (5)覆土栽培:在做栽培畦床前的2?3天對大棚地面進行全面澆水,使土壤的濕度含量達到55?66%時即可開始建立栽培畦床;順棚寬邊做栽培畦床,離棚墻30厘米挖寬度是I?1.2米、深是20?25厘米、長與大棚相符的栽培畦床,然后往畦床里面撒一層石灰粉,再將菌棒的菌袋脫膜后整齊的擺放在栽培畦床里,每個菌棒之間間隔2?3厘米,畦床擺滿菌棒過后再挖第二個畦床,而且是將第二個畦床所挖的土壤覆蓋擺在第一個畦床的菌棒上,覆土時菌棒之間不要留空隙,做到實而不浮,覆土厚度是3?5厘米,接著往覆土表面噴一遍清水直至覆蓋土層濕透,最后往栽培畦床覆蓋一張黑色地膜;按照上述方法接著將整個大棚內都建立栽培畦床及覆土栽培生產用菌棒,建立栽培畦床時,兩個畦床之間同時建立寬是30?40厘米、深是30?40厘米的隔溝; (6)培菌管理:當菌棒全部進行覆土栽培后,要保持棚內溫度在20?25°C,環境相對濕度在70?80%,當土面顯出白色菌絲且土層內有菌索出現并有原基形成時,往栽培畦床之間的隔溝內澆水,澆水以濕透土層而不透進料內為度,這時可同時將地膜掀去,并增加棚內空間濕度,然后進入大批現蕾及子實體生長管理階段; (7)出菇管理:當栽培畦床面出現大批現蕾及子實體時,為保持棚內濕度,可常向隔溝內少量補水,當大量原基出現時可向隔溝澆灌一次大水,使所灌的水能滲透到料層下的畦床以利子實體生長,而且要向空間噴水,往棚壁噴水直至掛濕簾來保持大棚內的空氣濕度在80?85%,噴水時不能直接向菇體噴水,同時還要注意開孔洞通風,當濕度過大時還要掀動棚邊薄膜以加強通氣,成個生產過程還要保持棚內是在暗光環境下培養子實體,以提高菌體潔白度,雞腿菇子實體生長期間的溫度要控制在15?25°C ; (8)后期管理:子實體采收后要及時清理料面及補土,當清理料面及補土過程結束后,再向隔溝內灌水,以保正料面仍保持濕潤,而不能夠直接向料面噴水,經過10?12天,轉潮菇原基形成,此時再往隔溝內灌一次大水,使所灌的水能滲透到料層下的畦床以利子實體生長,接著亦按常規方法繼續進行出菇管理,可連續出菇3?4潮,栽培結束后其生物效率可達100%以上。
【文檔編號】A01G1/04GK104285664SQ201310306507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19日
【發明者】何寒 申請人:何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