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閑稻田改種馬鈴薯專用控釋復混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閑稻田改種馬鈴薯專用控釋復混肥,取尿素(含N 46%)200kg、磷銨(含P2O5 44%,含N 11%)50kg、普鈣(含P2O5 16%)200kg、硫酸鉀(含K2O 55%)400kg,包膜材料海泡石110kg、西瑪石40kg,將上述固體肥料分別粉碎、造粒、干燥、篩分后,按照公知的包膜技術,分別包裹成以下釋放速度的包膜肥顆粒:在播種90~100天內釋放70%的氮、30%的磷和30%的鉀,此后的30天內釋放30%的氮、70%的磷和70%的鉀;再將它們混合均勻,即成。
【專利說明】一種閑稻田改種馬鈴薯專用控釋復混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閑稻田改種馬鈴薯專用控釋復混肥,尤其是涉及一種由氮、磷、鉀肥混配而成并包有可以控制養分釋放速度包膜的馬鈴薯冬閑稻田專用控釋復混肥。
【背景技術】
[0002]馬鈴薯適應性強,產量高,是世界上四大糧食作物之一。我國南方地區稻作區在收割水稻后,大量的冬閑田處于閑置狀態,特別適合發展馬鈴薯生產,因此近年來馬鈴薯播種面積迅速擴大。馬鈴薯對養分的需求十分嚴格,生長過程中存在地上莖葉部分和地下薯塊部分的相關性,地上莖葉部分的生長是形成產量的基礎,如果地上莖葉部分生長不足,就會導致地下部分的薯塊得不到充足的營養,而地上部分的莖葉如果生長過旺,就會與地下部分的薯塊爭奪養分。
[0003]因此,馬鈴薯栽培過程中必需根據兩者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不同需求特性,在不同生長階段進行合理施肥,才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這對施肥技術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此外,目前馬鈴薯生產中大面積應用地膜覆蓋栽培,這雖然對提高地溫,提早上市,減少雜草危害,提高產量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地膜覆蓋給后期追肥帶來了困難,因此生產者一般都是在蓋膜前將肥料一次性施入,以后不再追肥,這就很容易造成作物生長過程中前期養分過多,后期養分不足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一次性施入,無需再施追肥,又可滿足馬鈴薯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不同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施肥用工的閑稻田改種馬鈴薯專用控釋復混肥。
[0005]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I)所述復混肥組分與配比氮、磷、鉀肥的配比為:N: P2O5: K2O = 2?3: I?1.5: 4?5 ;所述氮肥首選尿素(含N 46%),磷肥首選磷銨(含P2O5 44%,含N 11% )和普鈣(含P2O5 16%),鉀肥首選硫酸鉀(含K2O 55% );其它為包膜材料(選用海泡石、西瑪石),為復混肥總重量的12?18wt% ; (2)所述復混肥養分釋放速度:在播種90?100天內釋放70%的氮、30%的磷和30%的鉀,此后的30天內釋放30%的氮、70%的磷和70%的鉀。制備方法為:將所述配方的固體肥料分別粉碎、造粒、干燥、篩分后,將不同的肥料分別包裹成所述不同釋放速度的包膜肥顆粒,再將它們混合均勻,即得。
[0006]本發明將控釋肥技術與馬鈴薯的需肥特性相結合,可以滿足馬鈴薯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不同肥料的需求,無需再施追肥,至少提高肥料利用率15%,減少施肥用工至少50%。
[0007]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08]稱取尿素(含N46%) 200kg、磷銨(含P2O5 44%,含N 11%) 50kg,普鈣(含P2O516% )200kg、硫酸鉀(含K2O 55% )400kg,包膜材料海泡石110kg、西瑪石40kg,將上述固體肥料分別粉碎、造粒、干燥、篩分后,按照公知的包膜技術,分別包裹成以下釋放速度的包膜肥顆粒:在播種90?100天內釋放70%的氮、30%的磷和30%的鉀,此后的30天內釋放30%的氮、70%的磷和70%的鉀;再將它們混合均勻,即成。
【權利要求】
1.一種閑稻田改種馬鈴薯專用控釋復混肥,其特征在于,(I)所述復混肥組分與配比氮、磷、鉀肥的配比為:N: P2O5: K2O = 2?3: I?1.5: 4?5 ;包膜材料海泡石和西瑪石為復混肥總重量的12?18wt% ; (2)所述復混肥養分釋放速度:在播種90?100天內釋放70 %的氮、30 %的磷和30 %的鉀,此后的30天內釋放30 %的氮、70 %的磷和70 %的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閑稻田改種馬鈴薯專用控釋復混肥,其特征在于,所述氮肥為尿素,磷肥為磷銨和普鈣,鉀肥為硫酸鉀。
【文檔編號】C05G3/00GK104418642SQ201310368948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2日
【發明者】顏笑天 申請人:顏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