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追蹤接苗缽苗移栽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用于帶土缽苗膜上移栽,包括:機架,其前端與拖拉機掛接;動力系統,安裝在所述機架前部;輸送裝置,傾斜安裝在所述機架中部并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栽植裝置,對應于所述輸送裝置安裝在所述機架上并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鋪膜覆土裝置,安裝在所述機架上并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的前端下方。其中,所述栽植裝置包括:栽植驅動機構,固定在所述機架上并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齒輪箱,分別對稱安裝在所述栽植驅動機構的兩側;栽植臂,安裝在所述齒輪箱上,所述栽植臂的上端對應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的末端下方,所述齒輪箱帶動所述栽植臂相對于所述輸送裝置移動,所述栽植臂在入土區段相對于地面的水平移動速度為零。
【專利說明】一種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農業【技術領域】中的一種缽苗移栽機械,特別是一種適用于鋪膜移栽聯合作業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
【背景技術】
[0002]覆膜種植具有增加積溫,保持土壤墑情和壓制雜草等作用,已為我國北方廣泛應用,膜上移栽是覆膜種植技術的一種方式。缽苗移栽技術在水稻、蔬菜和煙草的生產中被廣泛地應用,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種植農藝技術的改進,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的移栽種植技術業已成熟,而大田作物移栽不采用機械作業是無法實現的。
[0003]目前國內外旱地作物膜上移栽機的栽植機構大多數是吊杯式或鴨嘴式,吊杯隨偏心圓盤轉動并始終與地面保持垂直,這類移栽機一般采用單株輸入的人工喂苗方式,因此喂苗速度不能過高,否則漏苗率增加,故生產率不高。此外,這種方式造成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喂苗效率低,還有可能出現漏苗現象。
[0004]專利號為“ZL201220147341”,名稱為“一種缽苗移栽機”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所公開的缽苗移栽機,雖然具有較高的移栽效率且缽苗基質與大田土壤的融合較好,但結構復雜,制造成本高,對地膜的質量要求高,其推廣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適用于帶土缽苗膜上移栽且可鋪膜移栽聯合作業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用于帶土缽苗膜上移栽,其中,包括:
[0007]機架,其前端與拖拉機掛接;
[0008]動力系統,安裝在所述機架前部;
[0009]輸送裝置,傾斜安裝在所述機架中部并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
[0010]栽植裝置,對應于所述輸送裝置安裝在所述機架上并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以及
[0011]鋪膜覆土裝置,安裝在所述機架上并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的前端下方;
[0012]其中,所述栽植裝置包括:
[0013]栽植驅動機構,固定在所述機架上并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
[0014]齒輪箱,分別對稱安裝在所述栽植驅動機構的兩側;
[0015]栽植臂,安裝在所述齒輪箱上,所述栽植臂的上端對應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的末端下方,所述齒輪箱帶動所述栽植臂相對于所述輸送裝置移動,所述栽植臂在入土區段相對于地面的水平移動速度為零。
[0016]上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中,所述齒輪箱的兩端分別安裝有所述栽植臂,所述栽植臂包括:
[0017]凸輪箱,通過連接套與所述齒輪箱連接;
[0018]接苗杯,安裝在所述凸輪箱上;以及
[0019]開閉機構,安裝在所述接苗杯上。
[0020]上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中,所述開閉機構包括小凸輪、小滾輪、滾輪臂、轉臂、連桿、彈性復位件和鴨嘴,所述小凸輪與所述連接套連接,所述滾輪臂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接苗杯上并與所述轉臂連接,所述小滾輪支撐在所述滾輪臂上并抵靠在所述小凸輪的工作面上,所述連桿的兩端分別掛接到所述轉臂和所述鴨嘴上,所述彈性復位件分別與所述接苗杯及所述鴨嘴連接。
[0021]上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中,所述鴨嘴包括大滾輪、支臂、內側板和外側板,所述內側板與所述外側板的一端分別掛接到所述接苗杯底部的兩側,所述內側板和所述外側板的另一端相互嚙合,所述支臂與所述外側板固定連接,所述大滾輪通過銷軸支撐在所述支臂上,所述彈性復位件分別與所述接苗杯和所述內側板連接。
[0022]上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中,所述栽植裝置還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栽植臂在苗床開穴放苗的鴨嘴開啟板,所述鴨嘴開啟板對應于所述栽植臂設置并與所述機架連接。
[0023]上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中,所述輸送裝置包括互相連接的輸送部件和投苗部件,所述投苗部件設置在所述輸送部件的末端并與所述機架連接,所述輸送部件包括驅動軸、驅動鏈輪和輸送滑道,所述驅動軸和驅動鏈輪固定連接并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機架上,所述驅動鏈輪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所述驅動軸的兩端分別對稱設置有所述輸送滑道。
[0024]上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中,所述投苗部件包括凸輪機構、夾持機構和翻轉機構,所述凸輪機構安裝在所述驅動軸的兩端,所述凸輪機構分別與所述夾持機構和所述翻轉機構連接,所述夾持機構相對于所述輸送滑道分別具有一夾苗位置和一松苗位置,所述翻轉機構相對于所述輸送滑道分別具有一投苗位置和一存苗位置。
[0025]上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中,所述凸輪機構包括凸輪、壓桿和撥動輪,所述撥動輪支撐在所述凸輪的工作面一側,所述壓桿的一端與所述凸輪連接,所述壓桿的另一端延伸入所述凸輪的工作面一側。
[0026]上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中,所述夾持機構包括擺臂、滾輪和彈性復位件,所述擺臂安裝在所述機架上并對應設置在所述輸送滑道的末端側面,所述滾輪安裝在所述擺臂的一側并抵靠在所述凸輪的工作面上,所述彈性復位件分別與所述擺臂和所述機架連接。
[0027]上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中,所述翻轉機構包括托苗板、壓苗欄、擺桿和彈性復位件,所述托苗板設置在所述輸送滑道的末端并掛接在所述機架上,所述托苗板在所述存苗位置和所述投苗位置之間擺動,所述壓苗欄對應于所述存苗位置上方固定在所述機架上,所述擺桿對應于所述撥動輪掛接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彈性復位件分別與所述機架和所述托苗板連接。
[0028]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在于:
[0029]本發明主要針對旱地作物膜上移栽的要求,融合追蹤接苗的高速栽植技術以及與之匹配的高效輸苗自動投苗技術于一體,可實現鋪膜、移栽聯合作業,人工成排喂苗,機械自動快速準確地分苗和投苗,栽植裝置在運行中追蹤接苗,零速栽植,對缽苗損傷小,移栽效率高,適用于帶土缽苗膜上移栽。
[0030]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1]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輸送部件結構示意圖;
[0033]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投苗部件結構示意圖;
[0034]圖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栽植裝置結構示意圖;
[0035]圖5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開閉機構結構示意圖;
[0036]圖5B為圖5A另一個方向的視圖;
[0037]圖6為本發明的栽植臂追蹤接苗的運動軌跡示意圖。
[0038]其中,附圖標記
[0039]I拖拉機
[0040]2動力系統
[0041]3鋪膜覆土裝置
[0042]4 機架
[0043]5輸送裝置
[0044]51輸送部件
[0045]511驅動軸
[0046]512驅動鏈輪
[0047]513輸送滑道
[0048]514輸送帶
[0049]515驅動輪
[0050]516張緊機構
[0051]517張緊架
[0052]518從動輪
[0053]519 輸苗口
[0054]52投苗部件
[0055]521凸輪機構
[0056]11 凸輪
[0057]12 壓桿
[0058]13撥動輪
[0059]522夾持機構
[0060]21 擺臂
[0061]22 滾輪
[0062]23彈性復位件
[0063]523翻轉機構
[0064]31托苗板
[0065]32壓苗欄
[0066]33 擺桿
[0067]34彈性復位件
[0068]6栽植裝置
[0069]61栽植驅動機構
[0070]611栽植鏈輪
[0071]612栽植鏈輪軸
[0072]62齒輪箱
[0073]621齒輪箱體
[0074]622太陽輪
[0075]623 中間輪
[0076]624行星輪
[0077]625行星輪軸
[0078]63栽植臂
[0079]631凸輪箱
[0080]632連接套
[0081]633接苗杯
[0082]634開閉機構
[0083]41小凸輪
[0084]42小滾輪
[0085]43滾輪臂
[0086]44轉臂
[0087]45連桿
[0088]46彈性復位件
[0089]47鴨嘴
[0090]471大滾輪
[0091]472 支臂
[0092]473內側板
[0093]474外側板
[0094]64鴨嘴開啟板
[0095]7壓實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9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
[0097]參見圖1,圖1為本發明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發明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包括機架4及安裝在機架4上的動力系統2、鋪膜覆土裝置3、輸送裝置5和栽植裝置6,還可包括壓實裝置7,可通過機架4與拖拉機I掛接。所述動力系統2安裝在所述機架4的前部,并分別與所述輸送裝置5及栽植裝置6連接。所述輸送裝置5傾斜安裝在所述機架4的中部并對應于所述栽植裝置6設置,所述鋪膜覆土裝置3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5的下面,所述栽植裝置6設置在所述鋪膜覆土裝置3的后面,所述壓實裝置7設置在所述栽植裝置6的后面。其中,所述栽植裝置6包括:栽植驅動機構61,固定在所述機架4上并與所述動力系統2連接;齒輪箱62,分別對稱安裝在所述栽植驅動機構61的兩側;栽植臂63,安裝在所述齒輪箱62上,所述栽植臂63的上端對應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5的末端下方,所述齒輪箱62帶動所述栽植臂63相對于所述輸送裝置5移動,所述栽植臂63在入土區段相對于地面的水平移動速度近似為零,以實現零速栽植。
[0098]參見圖2,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輸送部件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所述輸送裝置5包括輸送部件51和投苗部件52。所述輸送部件51包括驅動軸511、驅動鏈輪512和輸送滑道513,所述的驅動軸511和驅動鏈輪512固定連接并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機架4上,并通過鏈條與所述動力系統2連接。所述輸送滑道513包括輸送帶514、驅動輪515及張緊機構516,所述張緊機構516包括張緊架517、從動輪518和輸苗口 519,所述從動輪518通過銷軸安裝在所述張緊架517上,所述輸送帶514安裝在所述驅動輪515和所述從動輪518上,所述張緊架517與所述機架4連接。所述輸苗口 519與所述張緊架517連接,所述輸苗口 519的底平面與所述輸送帶514的上平面平齊。
[0099]參見圖3,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投苗部件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所述投苗部件52包括凸輪機構521、夾持機構522和翻轉機構523,所述凸輪機構521分別安裝在所述驅動軸511的兩端,控制所述夾持機構522分別具有一夾苗位置和一松苗位置,并且控制所述翻轉機構523分別具有一投苗位置和一存苗位置。
[0100]所述凸輪機構521包括凸輪11、壓桿12和撥動輪13,所述撥動輪13支撐在所述凸輪11的工作面一側,所述壓桿12安裝在所述凸輪11的背面,其端部由所述凸輪11的圓周外沿延伸向工作面一側。所述夾持機構522包括擺臂21、滾輪22和彈性復位件23,所述擺臂21通過軸承安裝在所述機架4上并對應于所述輸送帶514末端設置,所述滾輪22安裝在所述擺臂21的一側并在所述彈性復位件23的作用下始終抵靠在所述凸輪11的工作面上,本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復位件23為一扭簧,套在擺臂21的轉軸上,該扭簧的兩條扭臂分別與所述擺臂21及所述機架4連接。
[0101]所述翻轉機構523包括托苗板31、壓苗欄32、擺桿33和彈性復位件34,所述托苗板31設置在所述輸送帶514的末端,掛接在所述機架4上,所述托苗板31可以在存苗位置和投苗位置之間擺動,所述壓苗欄32固定在所述機架4上并對應于所述存苗位置的上方設置,所述擺桿33對應于所述撥動輪13掛接在所述機架4上。本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復位件34為一拉簧,兩端分別與所述機架4和所述托苗板31連接。
[0102]參見圖4-圖5B,圖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栽植裝置結構示意圖,圖5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開閉機構結構不意圖,圖5B為圖5A另一個方向的視圖。所述栽植裝置6設置于所述輸送裝置5的后下方與投苗部件52相對應,并與所述機架4固定連接。所述栽植裝置6包括驅動機構61、齒輪箱62和栽植臂63,還可以包括控制栽植臂63在苗床開穴放苗的鴨嘴開啟板64,所述驅動機構61與所述動力系統2連接,所述齒輪箱62與所述驅動機構61連接,所述栽植臂63安裝在所述齒輪箱62的端部,所述鴨嘴開啟板64固定在所述機架4上,所述栽植臂63僅在入土區段與所述鴨嘴開啟板64相接觸。所述驅動機構61包括栽植鏈輪611和栽植鏈輪軸612,所述栽植鏈輪軸612與所述栽植鏈輪611固定連接并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機架4上。所述驅動機構61的兩側分別安裝所述齒輪箱62,所述齒輪箱62的兩端分別安裝所述栽植臂63。所述齒輪箱62包括齒輪箱體621和安裝在齒輪箱體621內的太陽輪622、中間輪623、行星輪624和行星輪軸625,所述太陽輪622、中間輪623和行星輪624組成非圓齒輪輪系,所述齒輪箱體621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機架4上,所述太陽輪622與所述機架4固定連接,所述中間輪623通過小軸支撐在所述齒輪箱體621上,所述行星輪軸625與行星輪624固定連接并通過軸承安裝在所述齒輪箱體621上。所述栽植臂63包括凸輪箱631、連接套632、接苗杯633和開閉機構634,所述凸輪箱631通過所述連接套632與所述齒輪箱62連接,所述接苗杯633安裝在所述凸輪箱631上,所述開閉機構634安裝在所述接苗杯633上。所述連接套632空套在所述行星輪軸625上并與所述齒輪箱體621連接,所述凸輪箱631空套在所述連接套632上并與所述行星輪軸625固定連接。所述開閉機構634包括小凸輪41、小滾輪42、滾輪臂43、轉臂44、連桿45、彈性復位件46和鴨嘴47,所述鴨嘴47包括大滾輪471、支臂472、內側板473和外側板474,所述內側板473與所述外側板474相互嚙合并分別掛接到所述接苗杯633底面的左右兩邊,所述支臂472與所述外側板474固定連接,所述大滾輪471通過銷軸支撐在所述支臂472上,本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復位件46為一拉簧,兩端分別連接到所述接苗杯633和所述內側板437上,所述小凸輪41與所述連接套632連接,所述滾輪臂43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接苗杯633上與所述轉臂44連接,所述小滾輪42支撐在所述滾輪臂43上并在所述彈性復位件46的作用下始終抵靠在所述小凸輪41的工作面上,所述連桿45長度可調,兩端分別掛接到所述轉臂44和所述支臂472上。
[0103]工作時,參見圖1、圖2、圖3及圖4,當拖拉機牽引本發明的缽苗移栽機自左向右行進時,首先,鋪膜覆土裝置3在預置的苗床上鋪膜和壓膜覆土,一部分覆土拋灑到將要栽苗的苗床上,為栽苗做好準備。同時動力系統2在驅動地輪與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下帶動驅動地輪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整個動力系統2運行,動力系統2帶動輸送裝置5的驅動鏈輪512逆時針轉動,通過驅動軸511帶動驅動輪515、輸送帶514和凸輪機構521逆時針轉動,同時動力系統2帶動栽苗裝置6的驅動機構61及齒輪箱62 —起順時針轉動。由人工將成排的缽苗通過輸苗口 519喂入到輸送帶514之后,在輸送帶514的作用下向下滑動直到輸送帶514的末端,最下面的一株缽苗在后續缽苗的推動下繼續向下滑動到托苗板31上,在托苗板31上方的壓苗欄32和托苗板31自身擋板的作用下停止滑動;隨后凸輪機構521控制夾持機構522進入夾苗位置,即凸輪11的凸起工作面推動滾輪22進而推動擺臂21夾緊缽苗使其不能繼續向下滑動。隨后凸輪機構521控制翻轉機構523進入投苗位置,即固定在凸輪11上的壓桿12推壓托苗板31向下翻轉至投苗位置投苗,此時鴨嘴47呈閉合狀態,接苗杯633運行到托苗板31下方接住下落的缽苗。隨著移栽機繼續行進,凸輪機構521控制翻轉機構523進入存苗位置,即連接在凸輪11上的撥動輪13推動擺桿33向后向上擺動,進而推動托苗板31向上翻轉回位至存苗位置迎接下一株缽苗。隨后凸輪機構521控制夾持機構522進入松苗位置,即凸輪11的凹陷工作面與滾輪22接觸,在扭簧23的作用下擺臂21松脫缽苗使其繼續向下滑動將缽苗輸送至托苗板31上。同時,栽植臂63連同接收到的缽苗一起向下運行,閉合的鴨嘴47垂直插入苗床至預定深度,大滾輪471在鴨嘴開啟板64的擠壓作用下向內向上擺動,經支臂472推動相互卩齒合的內側板473與外側板474,鴨嘴47開啟釋放缽苗,隨后栽植臂63脫離鴨嘴開啟板64并向上提起離開地面,在開閉機構634的作用下鴨嘴47仍然保持開啟狀態,直至鴨嘴47與缽苗完全脫離接觸方才閉合,為下一次接收缽苗做好準備。隨后壓實裝置7從已栽缽苗的側面壓過,完成移栽作業。
[0104]齒輪箱62兩端的栽植臂63交替工作,與之對應,凸輪機構521的凸輪11有兩個凸起工作面,齒輪箱62轉動一周,投苗部件52分別為齒輪箱62兩端的栽植臂63各投苗一次。
[0105]其中,開閉機構634的工作過程參見圖4、圖5,固定連接在連接套632上的小凸輪41隨齒輪箱62 —起順時針轉動,小滾輪42隨著小凸輪41的轉動而推動滾輪臂43左右擺動,帶動轉臂44上下擺動,通過連桿45帶動鴨嘴47呈現開閉的動作。如上所述,當閉合的鴨嘴47垂直插入苗床至預定深度時,在鴨嘴開啟板64作用下鴨嘴47開啟釋放缽苗,同時小滾輪42爬升到小凸輪41的凸起工作面,推動滾輪臂43向右擺動,帶動轉臂44向上擺動,通過連桿45和支臂472拉動相互嚙合的內側板473與外側板474使得鴨嘴47保持開啟狀態;當栽植臂63向上提起離開地面與栽植的缽苗完全脫離接觸時,小滾輪42跌落到小凸輪41的凹陷工作面,在拉簧46的作用下滾輪臂43向左擺動,轉臂44向下擺動,鴨嘴47閉合,為下一次接收缽苗做好準備。
[0106]拉簧34使得托苗板31在存苗位置和投苗位置之間的轉換動作干脆利索,當壓桿12推壓托苗板31向下翻轉至拉簧34的軸線通過托苗板31的掛接軸線時,拉簧34達到不穩定的最大長度,再稍加推壓托苗板31將脫離壓桿12迅速向下翻轉至投苗位置;同樣,當撥動輪13推動擺桿33向后向上擺動,進而推動托苗板31向上翻轉至拉簧34的軸線通過托苗板31的掛接軸線時,拉簧34達到不穩定的最大長度,再稍加推動托苗板31將脫離擺桿33迅速向上翻轉至存苗位置。
[0107]栽植臂63追蹤接苗及零速栽植的過程參見圖6,圖6為本發明的栽植臂追蹤接苗的運行軌跡示意圖。在非圓齒輪輪系的作用下,栽植臂63在隨著齒輪箱62轉動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周期性擺動。當栽植臂63向上運動,閉合的鴨嘴47在位置A時,接苗杯633的杯口剛好對著托苗板31缽苗下落的位置。隨著機組向前行進,該栽植臂63整體隨著齒輪箱62的轉動而前移,在一段時間內接苗杯633的杯口向后擺動追蹤缽苗下落的位置。當閉合鴨嘴向前移動較大距離到達位置B時,接苗杯633的杯口向前移動較小,杯口仍然對著托苗板31缽苗下落的位置,追蹤下落的缽苗。這樣,延長了接苗時間,提高了接苗成功率。栽植臂63接苗后接苗杯633的杯口迅速向前向下運行和擺動,到接近地面時缽苗剛好處于近似直立狀態,并在位置C入土、位置D放苗及位置E出土的整個入土區段保持這種近似直立狀態。在入土區段栽植臂63相對于機架4向后移動的速度與整機的前進速度大小相近,水平移動速度接近于零,此時閉合鴨嘴開啟落苗,即所謂零速栽植,栽植秧苗具有較好的直立度,地膜開孔小,栽植質量好。
[0108]本發明針對旱地作物膜上移栽的要求,融合追蹤接苗的高速栽植技術以及與之匹配的高效輸苗自動投苗技術于一體,適用于帶土缽苗移栽,由人工成排喂苗,可實現鋪膜、移栽聯合作業,輸送裝置自動分苗和投苗,栽植裝置接苗和栽苗,追蹤接苗,零速栽植,保證移栽作物直立度好,有效提高接苗成功率,降低漏栽率,地膜開孔小,對缽苗損傷小,移栽效率高。
[0109]當然,本發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用于帶土缽苗膜上移栽,其特征在于,包括: 機架,其前端與拖拉機掛接; 動力系統,安裝在所述機架前部; 輸送裝置,傾斜安裝在所述機架中部并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 栽植裝置,對應于所述輸送裝置安裝在所述機架上并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以及 鋪膜覆土裝置,安裝在所述機架上并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的前端下方; 其中,所述栽植裝置包括: 栽植驅動機構,固定在所述機架上并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 齒輪箱,分別對稱安裝在所述栽植驅動機構的兩側; 栽植臂,安裝在所述齒輪箱上,所述栽植臂的上端對應設置在所述輸送裝置的末端下方,所述齒輪箱帶動所述栽植臂相對于所述輸送裝置移動,所述栽植臂在入土區段相對于地面的水平移動速度為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箱的兩端分別安裝有所述栽植臂,所述栽植臂包括: 凸輪箱,通過連接套與所述齒輪箱連接; 接苗杯,安裝在所述凸輪箱上;以及 開閉機構,安裝在所述接苗杯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閉機構包括小凸輪、小滾輪、滾輪臂、轉臂、連桿、彈性復位件和鴨嘴,所述小凸輪與所述連接套連接,所述滾輪臂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接苗杯上并與所述轉臂連接,所述小滾輪支撐在所述滾輪臂上并抵靠在所述小凸輪的工作面上,所述連桿的兩端分別掛接到所述轉臂和所述鴨嘴上,所述彈性復位件分別與所述接苗杯及所述鴨嘴連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鴨嘴包括大滾輪、支臂、內側板和外側板,所述內側板與所述外側板的一端分別掛接到所述接苗杯底部的兩側,所述內側板和所述外側板的另一端相互嚙合,所述支臂與所述外側板固定連接,所述大滾輪通過銷軸支撐在所述支臂上,所述彈性復位件分別與所述接苗杯和所述內側板連接。
5.如權利要求2、3或4所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栽植裝置還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栽植臂在苗床開穴放苗的鴨嘴開啟板,所述鴨嘴開啟板對應于所述栽植臂設置并與所述機架連接。
6.如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裝置包括互相連接的輸送部件和投苗部件,所述投苗部件設置在所述輸送部件的末端并與所述機架連接,所述輸送部件包括驅動軸、驅動鏈輪和輸送滑道,所述驅動軸和驅動鏈輪固定連接并通過軸承支撐在所述機架上,所述驅動鏈輪與所述動力系統連接,所述驅動軸的兩端分別對稱設置有所述輸送滑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苗部件包括凸輪機構、夾持機構和翻轉機構,所述凸輪機構安裝在所述驅動軸的兩端,所述凸輪機構分別與所述夾持機構和所述翻轉機構連接,所述夾持機構相對于所述輸送滑道分別具有一夾苗位置和一松苗位置,所述翻轉機構相對于所述夾苗位置分別具有一投苗位置和一存苗位置。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輪機構包括凸輪、壓桿和撥動輪,所述撥動輪支撐在所述凸輪的工作面一側,所述壓桿的一端與所述凸輪連接,所述壓桿的另一端延伸入所述凸輪的工作面一側。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機構包括擺臂、滾輪和彈性復位件,所述擺臂安裝在所述機架上并對應設置在所述輸送滑道的末端側面,所述滾輪安裝在所述擺臂的一側并抵靠在所述凸輪的工作面上,所述彈性復位件分別與所述擺臂和所述機架連接。
10.如權利要求8、9所述的追蹤接苗缽苗移栽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轉機構包括托苗板、壓苗欄、擺桿和彈性復位件,所述托苗板設置在所述輸送滑道的末端并掛接在所述機架上,所述托苗板在所述存苗位置和所述投苗位置之間擺動,所述壓苗欄對應于所述存苗位置的上方固定在所述機架上,所述擺桿對應于所述撥動輪掛接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彈性復位件分別與所述機架和所述托苗板連接。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4412759SQ201310376076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6日
【發明者】高希文, 崔俊偉 申請人:現代農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