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海黍子苗種人工繁育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海黍子苗種人工繁育的方法,的技術方案如下:1、種菜選擇與促熟:選擇具有生殖托的健康海黍子種菜夾苗后,待海黍子生殖托上有掛卵時,陰干刺激受精卵放散;2、室內采苗培育:采苗池底放置苗簾和載玻片分別用于采苗和鏡檢附苗密度,待幼苗生長至合適大小時即可下海培養;3、海上培養和養殖:根據水溫高低選擇苗簾海上懸掛方式,控制光照選擇合適的養殖水層,使海黍子幼苗的健康生長。本發明利用海黍子有性繁殖特點,通過種菜促熟、室內采苗培育、海上養殖等技術方法,從而實現海黍子苗種人工繁育。
【專利說明】一種海黍子苗種人工繁育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海水養殖【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利用海黍子有性生殖進行人工繁育以獲得健康海黍子苗種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海黍子是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藻類,可作為飼料及提取褐藻膠的原料。除此之外,海黍子還具有吸附重金屬的生物特性,因此可作為凈化近海海區的工具海藻。目前海黍子育苗研究局限在室內,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術方法。因此,在產業上還沒有海黍子人工繁育的方法的技術方案。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海黍子苗種人工繁育的方法,利用海黍子有性繁殖特點,通過種菜促熟、室內采苗培育、海上養殖等技術方法,從而實現海黍子苗種人工繁育。
[0004]本發明主要解決以下技術問題:
1、種菜促熟:海黍子一般生長在水面以下,較難一次性獲得大量同步成熟的海黍子種菜,而集中獲得大量海黍子受精卵是進行人工育苗的先決條件。
[0005]2、室內采苗培育:控制合適的采苗密度及幼苗下海的時間。
[0006]3、海上培育和養殖:海黍子在海上養殖時易出現脫苗導致出苗率低,如何在海上培育和養殖出健康茁壯的 海黍子幼苗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0007]為了實現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海黍子苗種人工繁育的方法,所述方法以下步驟進行:
(1)、種菜選擇與促熟:當海區溫度在11-13°C時開始收集海黍子種菜,種菜選擇生殖托發育良好,藻體健壯的海藻,將篩選出的海黍子種菜用海水沖洗干凈后,用苗繩進行夾苗,夾苗時5-7株種菜聚為I簇,各簇間距設置,夾苗后苗繩捆綁于室內育苗池內浮架上進行種菜促熟培養,光照控制在5000-30000 Ix,水溫控制在12-15 °C,鹽度不低于25%。,每天流水培養3-4小時,育苗池培育約10-30天,可獲得掛卵的海黍子成熟種菜;
(2)、采苗:選取海黍子成熟種菜取出育苗池,置于陰涼處陰干刺激25-35分鐘,然后放置在水深不低于500_的采苗池中,采苗池底預先鋪好苗簾用于采苗,同時放入3-5個載玻片,用于鏡檢附苗密度,每4-8小時攪動采苗池中種菜一次,種菜放散24-48小時后,開始鏡檢載玻片,當載玻片上海黍子受精卵密度不低于80個/cm2時,將種菜取出采苗池,棄置,若鏡檢密度偏低應在池中補充種菜,直至達到上述密度,采苗過程中,光照控制在3000-100001x,水溫不高于19 °C,鹽度不低于25%0 ;
(3)、采苗池暫養:采苗后的苗簾在采苗池中靜水繼續培養2-3天,待種菜放散的海黍子受精卵牢固附著在苗簾上后,采苗池即需換水繼續培養,采苗池換水頻率為3-4天/次,苗簾每天人工左右抖動2-3次,防止污物雜藻附著,每3天鏡檢觀察海黍子幼苗發育情況一次,當幼苗平均長度大于1_時,苗簾即可移送海上繼續培養;(4)、海上養殖:當海水水溫在19°C以下,水下表層光照不足200001x時,苗簾可采取水平掛養殖方式,即將苗簾兩端分別系繩固定在海上養殖區兩條平行的浮綆上,苗簾水平浸沒于海面下,苗簾上有幼苗附著的一面向上,若光照過強,可適當降低水平掛養水層,每2-3天擺簾沖洗一次,當海水水溫至19一20°C時,改為垂掛養殖方式,即將苗簾從兩條浮綆上取下,苗簾對折后將有幼苗附著的一面向外,苗簾的一端固定在浮綆上,另一端系繩捆綁墜物使苗簾垂于海平面下,調整垂掛深度,光照不高于200001X,垂掛苗簾每3-5天擺簾沖洗一次,當水溫上升至22°C以上時,海黍子生長緩慢,應加深水層以降低光照至10000-15000lx,并應適當增加沖刷頻度,放止敵害生物侵襲苗簾,若水溫降低至19°C以下,可將垂掛改為平掛繼續養殖;
海上養殖3-4個月后,即可獲得40-60mm健康海黍子幼苗,苗簾可固定于人工藻礁上在近海投放,用于生態修復,或將海黍子幼苗繼續在海上養殖至成體。
[0008]在采苗池暫養時的培養條件為:光照不高于300001X,水溫不高于20°C,鹽度不低于25%。,可溶性無機氮含量(DIN) 15-20 μ mol/L,可溶性無機磷含量(DIP)0.3-0.5ymol/L0
[0009]在采苗池暫養過程中,若苗簾被污物覆蓋需采用水流沖洗,水流流速應不高于
0.8m/s,以防沖刷造成掉苗。
[0010]海上養殖的日常管理時,當苗簾上浮泥或無脊椎動物大量附著時,需采用海上沖刷方式以避免幼苗生長受到影響,沖刷水流流速為I m/s,當苗簾上附著大量雜藻時,需及時摘除雜藻以防雜藻遮蔽苗簾出現脫苗。
[0011]在種菜選擇與促熟中,所用苗繩為直徑8-15mm的尼龍繩。
[0012]在種菜選擇與促熟中,各簇間距80_120mm。
[0013]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的要點如下:
1、種菜選擇與促熟:選擇具有生殖托的健康海黍子種菜夾苗后,在育苗池暫養控制光照,通過換水控制水溫上限。待海黍子生殖托上有掛卵時,陰干刺激受精卵放散。
[0014]2、室內采苗培育:采苗池底放置化纖布簾和載玻片分別用于采苗和鏡檢附苗密度。種菜放散的受精卵附著于布簾上,通過鏡檢載玻片上附苗數量,控制采苗密度。采苗完成后,先靜水培養再流水培養,待幼苗生長至合適大小時即可下海培養。
[0015]3、海上培養和養殖:根據水溫高低選擇苗簾海上懸掛方式,控制光照選擇合適的養殖水層,并結合海上管理方法,防止浮泥、敵害生物影響海黍子幼苗的健康生長。
[0016]由于海黍子對海水中重金屬(鎳、鎘等)具有較強的生物吸附能力,所以大面積養殖海黍子可作為凈化海水的工具海藻配合人工藻礁構建海底森林。本發明通過人工養殖可獲得4-6cm的海黍子幼苗,可為人工藻場提供海黍子苗種,用于近海生態環境修復。
[0017]海黍子作為水產養殖飼料,可用海參、鮑魚養殖,一定程度上可緩解海參、鮑魚等水產經濟動物養殖對特種海藻(鼠尾藻、大葉藻等)的依賴。
[0018]海黍子中的褐藻多糖、多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可用于生物醫藥領域。
[0019]本發明海黍子人工育苗方法提供養殖用的海黍子幼苗,解決了當前海黍子自然資源供應不足以及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通過人工養殖海黍子可為海參、鮑魚優質餌料加工提供重要原材料,促進海參、鮑魚養殖產業的發展,并可作為凈化近海海洋環境的工具海藻,對于保護近岸海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0020]本發明實現了海黍子人工繁育。主要優點表現如下:
1、實現受精卵批量獲得:海黍子由于不易獲得大量成熟受精卵,因而人工繁育研究一直局限在室內,沒有實現規模化。
[0021]2、掌握合適的采苗密度:海黍子采苗密度低,后期海上養殖時雜藻附著嚴重,管理難度大;密度過高,幼苗生長速度受影響,苗小易受動物侵襲。合適的采苗密度,有利于幼苗快速生長,降低后期管理成本。
[0022]3、幼苗海上培育期間:育苗池培育時間過長,會直接增加養殖成本;時間過短,幼苗抵御風浪能力較弱,易脫苗。把握合適的海上養殖時間,有利于降低養殖成本,提高出苗率。[0023]4、海上養殖方式:根據海上實際情況調節養殖方式,水溫低時采用水平養殖,較強光照刺激生長;水溫高時,采用垂直養殖,降低光強避免雜藻大量附著。另外平時海上巡視管理,防止浮泥和無脊椎動物附著。
[0024]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海黍子人工繁育方法,能夠實現海黍子幼苗人工繁育,獲得健康海黍子苗種。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一種海黍子苗種人工繁育的方法進行詳細說明,所述方法步驟如下:
1、種菜選擇與促熟:海區溫度在12°C時開始收集海黍子種菜,種菜選擇生殖托發育良好,藻體健壯的海藻。將篩選出的海黍子種菜用海水沖洗干凈后,用直徑8-15 mm的尼龍繩進行夾苗,夾苗時5-7株種菜聚為I簇,每簇間距10cm。夾苗后苗繩捆綁于育苗池內浮架上進行種菜促熟培養,光照控制在5000-30000 Ix,水溫控制在12-15 °C,鹽度不低于25%0’每天流水培養3-4小時。育苗池培育約10-30天,可獲得掛卵的成熟種菜。
[0026]2、采苗:選取成熟種菜取出育苗池,置于陰涼處陰干刺激30分鐘,然后放置在水深不低于50cm的采苗池中。采苗池底預先鋪好化纖布簾用于采苗,同時放入3-5個載玻片,用于鏡檢附苗密度。每4-8小時攪動采苗池中種菜一次,種菜放散24-48h后,開始鏡檢載玻片,當載玻片上受精卵密度不低于80個/cm2時,將種菜取出采苗池,棄置。若鏡檢密度偏低可在池中補充種菜,直至達到合適密度。采苗過程中,光照控制在3000-100001X,水溫不高于19 °C ,鹽度不低于25%o。
[0027]3、采苗池暫養:采苗后的苗簾在采苗池中靜水繼續培養2-3天,待種菜放散的受精卵牢固附著在苗簾上后,采苗池即需換水繼續培養。采苗池換水頻率為3-4天/次,苗簾每天人工左右抖動2-3次,防止污物雜藻附著。培養條件為:光照不高于300001X,水溫不高于20°C,鹽度不低于25%。,可溶性無機氮含量(DIN,DIN為可溶性無機氮)15-20 μ mol/L,可溶性無機磷含量(DIP,DIP可溶性無機磷)0.3-0.5 μ mol/L。每3天鏡檢觀察海黍子幼苗發育情況一次,當幼苗平均長度大于Imm時,苗簾即可下海繼續培養。在采苗池暫養過程中,若苗簾被污物覆蓋需采用水流沖洗,水流流速應不高于0.8m/s,并根據實際情況酌情降低流速,以防沖刷造成大量掉苗。
[0028]4、海上養殖:海水水溫在19°C以下,水下表層光照不足200001x時,苗簾可采取平
掛養殖方式,即將苗簾兩端分別系繩固定在海上養殖區兩條平行的浮綆上,苗簾水平浸沒于海面下,與浮綆水平呈90°角,苗簾上有幼苗附著的一面向上。若光照過強,可適當降低平掛水層,每2-3天擺簾沖洗一次。當海水水溫至19一20°C時,改為垂掛養殖方式,即將苗簾從兩條浮綆上取下,苗簾對折后將有幼苗附著的一面向外,苗簾的一端固定在浮綆上,另一端系繩捆綁墜石使苗簾垂于海平面下。調整垂掛深度,光照不高于200001X,垂掛苗簾每3-5天擺簾沖洗一次。當水溫上升至22°C以上時,海黍子生長極為緩慢,可加深水層以降低光照至10000-15000 lx,并應適當增加沖刷頻度,放止敵害生物侵襲苗簾。若水溫降低至19°C以下,可將垂掛改為平掛繼續養殖。海上日常管理時,當苗簾上浮泥或無脊椎動物大量附著時,需采用海上沖刷方式以避免幼苗生長受到影響,沖刷水流流速為I m/s ;當苗簾上附著大量雜藻時,需及時摘除雜藻以防雜藻遮蔽苗簾出現脫苗。
[0029]海上養殖3-4個月后,即可獲得4-6cm健康海黍子幼苗。苗簾可固定于人工藻礁上在近海投放,用于生態修復。也可將海黍子幼苗繼續在海上養殖至成體,以作為海參、鮑魚養殖 飼料。
【權利要求】
1.一種海黍子苗種人工繁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以下步驟進行: (1)、種菜選擇與促熟:當海區溫度在11-13°C時開始收集海黍子種菜,種菜選擇生殖托發育良好,藻體健壯的海藻,將篩選出的海黍子種菜用海水沖洗干凈后,用苗繩進行夾苗,夾苗時5-7株種菜聚為I簇,各簇間距設置,夾苗后苗繩捆綁于室內育苗池內浮架上進行種菜促熟培養,光照控制在5000-30000 Ix,水溫控制在12-15 °C,鹽度不低于25%。,每天流水培養3-4小時,育苗池培育約10-30天,可獲得掛卵的海黍子成熟種菜; (2)、采苗:選取海黍子成熟種菜取出育苗池,置于陰涼處陰干刺激25-35分鐘,然后放置在水深不低于500mm的采苗池中,采苗池底預先鋪好苗簾用于采苗,同時放入3_5個載玻片,用于鏡檢附苗密度,每4-8小時攪動采苗池中種菜一次,種菜放散24-48小時后,開始鏡檢載玻片,當載玻片上海黍子受精卵密度不低于80個/cm2時,將種菜取出采苗池,棄置,若鏡檢密度偏低應在池中補充種菜,直至達到上述密度,采苗過程中,光照控制在3000-100001x,水溫不高于19 °C,鹽度不低于25%0 ; (3)、采苗池暫養:采苗后的苗簾在采苗池中靜水繼續培養2-3天,待種菜放散的海黍子受精卵牢固附著在苗簾上后,采苗池即需換水繼續培養,采苗池換水頻率為3-4天/次,苗簾每天人工左右抖動2-3次,防止污物雜藻附著,每3天鏡檢觀察海黍子幼苗發育情況一次,當幼苗平均長度大于1_時,苗簾即可移送海上繼續培養; (4)、海上養殖:當海水水溫在19°C以下,水下表層光照不足200001x時,苗簾可采取水平掛養殖方式,即將苗簾兩端分別系繩固定在海上養殖區兩條平行的浮綆上,苗簾水平浸沒于海面下,苗簾上有幼苗附著的一面向上,若光照過強,可適當降低水平掛養水層,每2-3天擺簾沖洗一次,當海水水溫至19一20°C時,改為垂掛養殖方式,即將苗簾從兩條浮綆上取下,苗簾對折后將有幼苗附 著的一面向外,苗簾的一端固定在浮綆上,另一端系繩捆綁墜物使苗簾垂于海平面下,調整垂掛深度,光照不高于200001X,垂掛苗簾每3-5天擺簾沖洗一次,當水溫上升至22°C以上時,海黍子生長緩慢,應加深水層以降低光照至10000-15000lx,并應適當增加沖刷頻度,放止敵害生物侵襲苗簾,若水溫降低至19°C以下,可將垂掛改為平掛繼續養殖; 海上養殖3-4個月后,即可獲得40-60mm健康海黍子幼苗,苗簾可固定于人工藻礁上在近海投放,用于生態修復,或將海黍子幼苗繼續在海上養殖至成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苗池暫養時的培養條件為:光照不高于300001x,水溫不高于20°C,鹽度不低于25%。,可溶性無機氮含量15-20 μ mol/L,可溶性無機磷含量0.3-0.5 μ mol/L。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苗池暫養過程中,若苗簾被污物覆蓋需采用水流沖洗,水流流速應不高于0.8m/s,以防沖刷造成掉苗。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海上養殖的日常管理時,當苗簾上浮泥或無脊椎動物大量附著時,需采用海上沖刷方式以避免幼苗生長受到影響,沖刷水流流速為Im/s,當苗簾上附著大量雜藻時,需及時摘除雜藻以防雜藻遮蔽苗簾出現脫苗。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種菜選擇與促熟中,所用苗繩為直徑8-15mm的尼龍繩。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種菜選擇與促熟中,各簇間距80_120mm。
【文檔編號】A01G33/00GK103444506SQ201310429009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2日
【發明者】劉瑋, 劉夢俠, 詹冬梅, 吳海一, 王翔宇, 徐智廣, 丁剛 申請人: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