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的方法,所種植的樹是種在一個側壁開放性強、無上蓋和下底的種植臺中,并輔助苗木支撐架;所述的種植臺,使用透氣磚錯層排列方式在濕地里壘砌一個內徑0.5-1.5m、高度約50-70cm的種植臺;所種植的樹種為水生、濕生或沼生樹種,具有發達的通氣組織,適應濕地及淹水區多水的環境,同時還要有發達的根系,固著力強;所用的支撐架以小徑竹或木棍搭成,樹上的支撐為樹高1/4-1/3高度。本發明方法,保證了樹木在淹水環境下的固定及正常生長。是一種使用范圍廣、靈活性強、操作便捷、性價俱佳的新方法。
【專利說明】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濕地造林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被稱為“地球之腎”和“物種基因庫”。濕地生態系統的獨特性在于它特殊的水文狀況、陸地和水域生態系統交錯帶作用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殊生態系統功能,具有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作用與價值。但由于降水、徑流、人工填灌等非周期性的影響,使得濕地水文狀況呈現出極不穩定的狀態,這就給其植物種植帶來了很大困難。
[0003]目前濕地植物種植方法主要有自然種植和容器種植兩種,各有優劣:
自然種植主要是先在苗圃中進行苗木培育,等樹苗長到適合移栽時,剪斷其周邊和底部的細根,然后連根挖起并帶土球移栽至濕地區。自然種植法簡單易行、成本低、較為普遍,但這種方法主要還是適用于兩個環境較為相似的區域,而濕地的土壤理化性質和水文狀況等往往與苗圃區具有較大差異,加上移栽過程中對根系的破壞,導致植物成活率低,生態效益差。
[0004]容器種植是為了彌補自然種植的缺陷而出現的。容器種植主要是在一定的容器中進行苗木的種植,然后連同容器一起移植,具有運輸方便、根系受損害小、成活率高等特點。但容器種植的容器往往具有透氣透水性差,使得植物往往被限定在容器范圍內,不利于其根系的自然生長和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而且容器種植所用的容器多為一次性使用,循環利用率低,成本較高,適用性較差。同時容器容易腐爛損壞,有效防浪固定較差,易造成樹木根部土壤的流失;如果不容易腐爛則可能限制樹木的根系生長,因此目前的容器法不利于植物長期在淹水區自然生長。
[0005]綜合上述,在濕地淹水區種植植物的方法亟待研究,特別是在濕地淹水區種植景觀樹的方法尤其需要,但尚未見報道;生產實踐中急需一種種植的新方法,該方法可對新移植植物根部土壤和植株進行有效防浪固定,有利于根系在淤泥、土壤中自由生長,有利于植物長期在淹水區自然生長的方法,同時具有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等特點。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種植方法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提供一種在濕地淹水區植樹的新方法,該方法可對新移植植物進行有效固定防浪,有利于根系完整性的保護,且根系可以在淤泥土壤中自由生長,樹木可以長期淹水區自然生長的方法,同時具有使用范圍廣、靈活性強、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等特點。
[0007]實現本發明目的的具體技術方案是:
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的方法,所種植的樹苗是種在一個側壁開放性強、無上蓋和下底的種植臺中,并輔助苗木支撐架;所述的種植臺,使用透氣磚錯層排列方式在濕地里壘砌,其內徑大于所植樹木帶的土球外徑20-50cm,高度高出常年平均水位20-35cm ;在種植臺內壁襯I層用1-2_薄竹片線編而成的薄竹簾,以防止土壤通過磚的間隔散出;所種植的樹種為水生、濕生或沼生樹種;所用的支撐架以小徑竹或木棍搭成,樹苗上的支撐點為樹高的1/2-3/5 高度。
[0008]上述的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種植臺的磚塊或石塊間可直接壘砌,也可使用泥漿輔助壘砌,其間隔2-5cm ;為保證種植臺的穩定,在種植臺基部外圍使用木樁或重量較大的磚塊或石塊固定。
[0009]上述植物種植臺,所使用的材料不限,只要有一定的抗侵蝕性和易壘砌的磚、石材都可。考慮到取材的便利性和價格,本實施例優選價格便宜的煤渣磚。
[0010]在種植臺內壁襯I層用1-2_薄竹片線編而成的薄竹簾,也可以直接使用竹木復合人造板生產中常用的線編竹簾,以防止土壤通過磚的間隔散出
上述的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苗木支撐架使用小徑竹或木棍,從3等分方向以樹苗為中心,一端穩固斜插入土壤中,另一端則統一固定在樹的支撐點上,固定形成3等分斜固定支架。
[0011]上述的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苗木多株片植時,可以樹桿離水面1/2的高度為支撐點,用小徑竹或木棍將樹苗兩兩相連、在外圍的樹苗的支架上再斜搭一個支撐小徑竹或木棍,固定形成網狀支撐架。
[0012]上述的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其種植步驟如下:
①在濕地淹水區枯水期,先挖開爛淤泥,再下挖30-50cm,用磚塊或石塊壘砌起一個內徑比所植樹苗帶的土球外徑大20-50cm、高度高于常年平均水位20-35cm的種植臺; ②在種植臺內壁襯I層用1-2_薄竹片線編而成的薄竹簾,以防止土壤通過磚或石塊的間隔散出。
[0013]③將樹苗移至種植臺中心位置;
④往種植臺里回土,進行樹苗固定。
[0014]⑤在種植臺外3個等分方向,以樹桿為中心,以樹桿離水面1/2的高度為支撐點,用小徑竹或木棍搭成3等分斜固定支架。
[0015]如果是多棵片植,可以樹桿離水面1/2的高度為支撐點,用小徑竹或木棍將樹苗兩兩相連、在外圍的樹上再斜搭一個支撐小徑竹或木棍,固定形成網狀支撐架。
[0016]應用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具有以下積極的效果:
1、本發明提供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為植物在濕地淹水區的移植提供了一種適宜的生長固定的種植臺,實現了植物根系在濕地環境中的自然生長,解決了植物難以在濕地淹水區移栽成活的難題,是對前人方法的繼承與創新。
[0017]2、本發明的植物種植臺構建方便,只要在濕地地面上用磚、石塊壘砌即可,內置簿竹片編成的簿竹簾防土壤散出,方便、有效、易行。
[0018]3.本發明的植物種植臺,由于沒有底部,周邊開放性強,土壤高出水面,具有透氣透水性好,根系等與外界聯通性強等特點,有效避免了由于濕地水淹導致的植物缺氧死亡,同時保證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植物對外界水分、肥力和有機物質的吸收。用此方法在適宜種植的季節時,種植的存活率達到95%以上,遠遠高于傳統種植方法,成活率高于其它方法15%以上。
[0019]4.本發明的植物種植臺,是用磚或石塊壘砌而成,穩定性高,在種植臺內壁襯I層用l_2mm薄竹片線編而成的薄竹簾,以防止土壤通過磚的間隔散出,有效防止了濕地周期性和非周期性水文變化對植物根部和土壤的侵蝕;而且該種植臺隨樹木及根系生長,可以逐步撐大擴展直徑,直至最后樹木長大撐垮種植臺,而后依靠自身強大的根系抵抗風浪、持續生長,因此該種植臺十分有利樹木的生長。本發明的苗木種植臺對于風大、基質不穩定、漲落潮明顯的自然濕地作用尤為明顯。
[0020]5.本發明的苗木支撐架對于風大、基質不穩定、漲落潮明顯的天然濕地作用也尤為明顯,可以有效的固定樹苗,保持植物垂直生長。
[0021]6.本發明的植物種植臺和支撐架,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使用范圍廣,適于廣泛推廣。
[0022]綜上所述,本發明通的種植和固定的方法,保證了樹木在淹水環境下的正常生長,具有方法簡單、成本低廉、性價比優等特點,為濕地淹水區植樹與固定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種植臺示意圖
圖2 3等分斜固定支架示意圖 圖3網狀固定支架示意圖 圖4根系生長不意圖 圖5線編薄竹簾示意圖1、線 編薄竹簾 2、磚或石塊的間隔 3、磚或石塊 4、大磚或大石塊5、支撐點
6、支撐棍
下面結合實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過程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24]實施例1:
所種植的樹種應為水生、濕生或沼生種,具有發達的通氣組織,以滿足各器官組織對氧的需要,適應濕地多水的環境。同時還要有發達的根系,以增加固著力,防止水體對土壤的侵蝕和大風的破壞。
[0025]本實施例選擇5年生池杉大苗,苗高4m胸徑5cm,樹苗帶土球外徑的35cm,在濕地淹水區使用本發明移植的池杉苗木相比其它方法而言,成活率高15%,長勢良好。
[0026]如圖1所示,在濕地淹水區枯水期,先挖開爛淤泥,壘砌一個圓形種植臺,其側壁為開放性較強的磚塊(3),無上蓋和下底,磚塊(3)采用錯層排列,同一層磚的間隔(2)2-5cm的,所砌的圓形種植臺內徑100cm,樹苗土球直徑65cm,種植臺壘砌高度75cm,高出常年平均水位25 cm。為了使其基部免受水體侵蝕,保證種植臺的穩定,在其基部使用重量較大的磚塊或石塊(4)或土樁。本實施例選用長形石塊進行基部的固定。在種植時,先在種植臺內壁襯I層用l_2mm薄竹片線編而成的薄竹簾(1),以防止土壤通過磚的間隔(2)散出,將所移栽樹苗移至種植臺中心位置,按造林方法往種植臺里回土、提苗、固定。
[0027]如圖4,當該樹苗生長時,其根系可以像傳統種植方式一樣向下和四周延伸,種植臺可以防止土壤通過磚的間隔(2)散出,同時具有良好的透氣透水性和外界聯通性,有利于植物對外水、氣、肥的吸收。本發明的種植操作簡單,可保證了濕地種植植物的自然生長,適于在濕地淹水區廣泛推廣。
[0028]上述濕地淹水區固定樹木的方法如下: (I)3等分斜固定支架
如圖2所示,使用3根小徑竹為支撐桿(6),小徑竹以樹苗為中心從3個等分方向搭成支撐架;小徑竹的一端斜插入淤泥下50cm,另一端則統一固定在離水面樹高1/2-1/3高度位置為支撐點(5),開成3等分斜固定支架。
[0029]上述樹苗支撐架,其所用的支撐桿材料不限,只要具有一定的硬度,不易彎曲,便于獲取即可??紤]到材料成本和耐用性,結合取材的便利性,本實施優選的是直徑3-4cm的小徑竹。
[0030]實施例2:
種植臺及種植方法如實施例1,多株樹苗片植,可采用如圖3網裝固定支架,網狀固定支架如圖3所示。本發明的網裝固定支架,是用支撐桿將已移栽完成的樹苗兩兩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網狀固定支架,在周邊常有的大風的方向的樹苗上再斜插搭一枝支撐桿。本實施例在樹苗種植時就按照兩兩等距離位置種植,以便于支撐架的安裝。
[0031]上述樹苗支撐架,其支撐桿兩兩連接的位置以樹高1/2-3/5高度位置為最佳。本實施例是將支撐桿兩端固定在兩個相連的池杉樹苗的樹高1/2高度位置,以增加其穩定性。
[0032]使用本發明的支撐架安裝簡單,取材容易,價格低廉,效果明顯,非常適合在風力較大、水位波動明顯、淤泥多的濕地淹水區種植,值得廣泛推廣。
【權利要求】
1.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的方法,其特征是所種植的樹苗是種在一個側壁開放性強、無上蓋和下底的種植臺中,并輔助苗木固定支撐架;所述的種植臺,使用透氣磚錯層排列方式在濕地里壘砌,其內徑大于所植樹木帶的土球外徑20-50cm,高度高出常年平均水位20-35cm ;在種植臺內壁襯I層用l_2mm薄竹片線編而成的薄竹簾,以防止土壤通過磚的間隔散出;所種植的樹種為水生、濕生或沼生樹種;所用的固定支撐架以小徑竹或木棍搭成,樹苗上的支撐點為樹高的1/2-3/5高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其特征是植物種植臺用磚塊或石塊直接壘砌,也可使用泥漿輔助壘砌,其同一層磚之間間隔2-5cm ;為保證種植臺的穩定,在種植臺基部外圍使用木樁或重量較大的磚塊或石塊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其特征是在種植臺內壁襯薄竹簾,可以直接使用竹木復合人造板生產中常用的線編竹簾,以防止土壤通過磚的間隔散出。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其特征是苗木固定支撐架使用小徑竹或木棍,從3等分方向以樹苗為中心,一端穩固斜插入土壤中,另一端則統一固定在樹的支撐點上,固定形成3等分斜固定支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其特征是苗木多株片植時,用小徑竹或木棍將樹苗兩兩相連、在外圍的樹苗的支架上再斜搭一個支撐小徑竹或木棍,固定形成網狀固定支架,支撐點為樹高的1/2-3/5高度。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其特征是種植步驟如下: ①在濕地淹水區枯水期, 先挖開爛淤泥,再下挖30-50cm,用磚塊或石塊壘砌起一個內徑比所植樹苗帶的土球外徑大20-50cm、高度高于常年平均水位20-35cm的種植臺; ②在種植臺內壁襯I層用1-2_薄竹片線編而成的薄竹簾,以防止土壤通過磚或石塊的間隔散出; ③將樹苗移至種植臺中心位置; ④往種植臺里回土,進行樹苗固定; ⑤在種植臺外3個等分方向,以樹桿為中心,以樹桿離水面1/2的高度為支撐點,用小徑竹或木棍搭成3等分斜固定支架。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濕地淹水區植樹方法,其特征是多棵片植時,以樹桿離水面1/2的高度為支撐點,用小徑竹或木棍將樹苗兩兩相連、在外圍的樹上再斜搭一個支撐小徑竹或木棍,固定形成網狀固定支架。
【文檔編號】A01G23/04GK103477942SQ201310431335
【公開日】2014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2日
【發明者】胡敏杰, 仝川, 鄒芳芳, 鄒雙全 申請人: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