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W型疣粒野生稻種子收集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涉及一種W型疣粒野生稻種子收集裝置,屬于種子收集技術領域。技術背景撫粒野生稻(oryza garnulata)由于長期處于野生狀態,經受了各種災害和不良環境的自然選擇,抗逆性較強,保持了栽培稻不具有或者已經消失了的遺傳因子,是天然的基因庫,在水稻育種中具有獨特的作用,是陸稻、水稻育種的宏厚物質基礎,因此,已成為水稻優良基因發掘的重要資源。但由于疣粒野生稻具有終年可以開花結實且沒有固定的時間、穗子粒數少、落粒性極強的生物學特性,使得收獲疣粒野生稻種子產生極大困難,需要科研人員不定期的去原位保護區或者溫室集中栽培區進行細致而繁瑣的采集,采集后加以保存。疣粒野生稻結實較好的植株,每穗谷粒至多也就10多粒,產量極低,如果管理方法或者栽培技術不合理,產量會更低,很不利于疣粒野生稻的種子收集及種質資源的保護,尤其是疣粒野生稻具有的極易落粒特性,在零星收集的過程中容易碰落還未成熟的種子,使得本已很少的種子更加難以收獲,這一不利的因素在異位保護及種質資源保存的研究過程中,使得收獲疣粒野生稻臘熟期(自然落粒)的種子更為重要。到目前為止,科研人員收集疣粒野生稻種子所采取的措施是依據經驗不定期的去溫室或者原位保護區,觀察是否有疣粒野生稻臘熟期(自然落粒)的種子即將落粒,然后用手將臘熟期的穗粒輕輕的摘取,將穗粒放入容器中,雖然操作技術要求不高,但是卻會消耗科研人員的許多時間及精力,在收集過程中還易造成還沒有完全成熟的疣粒野生稻稻粒的脫落或者影響正在揚花的疣粒野生稻稻粒的脫落。
發明內容為克服現有收集疣粒野生稻靠人不定期地觀察是否有成熟的稻穗,然后用手摘取臘熟期的穗粒,消耗科研人員的大量時間及精力,還易造成容易碰落還未成熟的種子的缺陷和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W型疣粒野生稻種子收集裝置。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裝置由W型種子收集器和擋板構成,擋板的一面設置有與W型種子收集器端部橫截面形狀相同的凹槽,W型種子收集器的一端與擋板的凹槽間隙配合;所述的W型種子收集器由V型槽I和V型槽II構成,V型槽I和V型槽II相鄰兩邊均設置有凹形缺口,所述的V型槽I和V型槽II的相鄰兩邊搭接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將兩個V型槽放置于疣粒野生稻植株兩邊再搭接在一起,即使疣粒野生稻植株位于兩個V型槽搭接后構成的中間孔中,然后將搭接在一起的兩個V型槽形成的整體端面插入擋板上的凹槽內,擋板的底面以及兩個V型槽的底面放置在地面(在野外時)或疣粒野生稻的栽培盆上(溫室栽培時),疣粒野生稻終年隨時開花結實的稻粒成熟后自然脫落, 多數稻粒都會落入植株兩側的V型槽內,科研人員只要定時用小刷子將V型槽底部的種子順槽向沒有擋板的方向掃入種子袋內即可,不必頻繁地去觀察種子是否成熟,也不必擔憂種子落入土里不易收取,發霉變質、避免了現有技術用手輕輕摘取稻穗碰落還沒有完全成熟的疣粒野生稻稻粒或者正在揚花的疣粒野生稻稻粒。本實用新型所述的W型種子收集器由兩個V型槽構成,兩個V型槽相鄰兩邊搭接在一起時,兩個V型槽形成的整體端面又與擋板的凹槽間隙配合,整個裝置安裝、操作均方便,整個裝置放置在底面或疣粒野生稻的栽培盆上,便于隨植株的生長方向調節位置。當兩個V型槽搭接在一起時,兩個V型槽相鄰兩邊設置的凹形缺口在W型中間構成一個中間孔,方便植株在其中伸出,兩個V型槽的搭接連接關系,使操作時不易碰著植株,避免了操作時引起植株稻粒的非正常脫落。本實用新型構思巧妙,結構合理簡單、制作方便。解決了長期困擾科研人員收集像具有疣粒野生稻這種具有終年開花結實且沒有固定的時間、穗子粒數少、落粒性極強生物學特性的植物種子難收集的難題。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V型槽I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V型槽II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擋板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各標記依次表示:1-W型種子收集器,2-擋板,3-V型槽I,4_V型槽II,5-凹形缺口,6-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圖4,本實用新型由W型種子收集器I和擋板2構成,擋板2的一面設置有與W型種子收集器I端部橫截面形狀相同的凹槽6,W型種子收集器I的一端與擋板2的凹槽6間隙配合;所述的W型種子收集器I由V型槽I 3和V型槽II 4構成,V型槽I 3和V型槽II 4相鄰兩邊均設置有凹形缺口 5,所述的V型槽I 3和V型槽II 4的相鄰兩邊搭接連接。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將兩個V型槽(V型槽I 3和V型槽II 4)放置于疣粒野生稻植株兩邊,再將兩個V型槽相鄰的兩邊搭接在一起,即使疣粒野生稻植株位于兩個V型槽搭接后構成的中間孔中,然后將搭接在一起的兩個V型槽形成的整體端面插入擋板上的凹槽6內,擋板2的底面以及兩個V型槽的底面放置在地面或固定在支架上(在野外時)或放置在疣粒野生稻的栽培盆上(溫室栽培時),疣粒野生稻終年隨時開花結實的稻粒成熟后自然脫落,多數稻粒都會落入植株兩側的V型槽內,科研人員只要定時用小刷子將V型槽底部的種子順槽向沒有擋板的方向掃入種子袋內即可,不必擔憂種子落入土里不易收取,發霉變質、以及現有技術用手摘取穗粒過程中碰落還未沒有完全成熟的疣粒野生稻稻粒的脫落或者影響正在揚花的疣粒野生稻稻粒的脫落。
權利要求1.W型疣粒野生稻種子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由W型種子收集器(I)和擋板(2)構成,擋板(2)的一面設置有與W型種子收集器(I)端部橫截面形狀相同的凹槽(6),W型種子收集器(I)的一端與擋板(2)的凹槽(6)間隙配合;所述的W型種子收集器(I)由V型槽I (3)和V型槽II (4)構成,V型槽I (3)和V型槽II (4)相鄰兩邊均設置有凹形缺口(5), 所述的V型槽I (3)和V型槽II (4)的相鄰兩邊搭接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W型疣粒野生稻種子收集裝置,該裝置由W型種子收集器和擋板構成,擋板的一面設置有凹槽,W型種子收集器的一端與擋板的凹槽間隙配合;W型種子收集器由V型槽Ⅰ和V型槽Ⅱ構成,V型槽Ⅰ和V型槽Ⅱ相鄰兩邊均設置有凹形缺口,V型槽Ⅰ和V型槽Ⅱ的相鄰兩邊搭接連接。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將兩個V型槽放置于疣粒野生稻植株兩邊再搭接在一起,搭接在一起的兩個V型槽形成的整體端面插入擋板上的凹槽內。疣粒野生稻隨時開花結實的稻粒成熟后自然脫落入植株兩側的V型槽內,科研人員只要定時收取種子即可,不必頻繁去觀察種子是否成熟,擔憂種子落入土里不易收取,發霉變質、避免了收取種子時碰落還沒有完全成熟或正在揚花的稻粒。
文檔編號A01D45/04GK203072381SQ201320098090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4日
發明者李維蛟, 程在全, 黃興奇, 李定琴, 殷富有, 余騰瓊, 張敦宇, 付堅, 鐘巧芳, 陳越, 柯學, 王玲仙, 陳玲, 曾民, 李娥賢, 肖素勤, 王波, 蔣聰 申請人: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