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簡易苗床噴淋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設施農業工程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簡易苗床噴淋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苗床廣泛應用于各種糧經作物、珍貴藥材、花卉等植物的繁育乃至生產。苗床噴淋設備的核心和作用主要在于調節苗床環境濕度和土壤水分,為幼苗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幼苗的健壯生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苗床噴淋設備需求量大,應用前景廣闊。目前苗床生產上使用的噴淋系統主要由進水管道、分水管和噴頭組成,外表美觀、小巧、精致,但存在如下缺點:一是噴淋用水一般為自來水或田間直接取水,由于水源質量不高,內含不同類型的雜質,即便自來水也因長期使用易形成水垢而造成噴嘴堵塞;二是由于進水口與噴嘴間的過濾空腔小、彎道多,過濾腔和噴嘴均易堵塞;三是進水管、過濾腔和噴嘴一般直接固定,堵塞后難于清理維修。導致大多數噴淋設備維護成本高,使用效果不佳,造成現有噴淋施備在生產上推廣使用受到較大限制。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噴淋設備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簡易苗床噴淋器,制作及使用成本低、維修方便,有利于減少噴頭堵塞,提高噴淋質量,為提高移栽成活率和促進幼苗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簡易苗床噴淋器,包括瓶蓋(4)和瓶體(5),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蓋(4)正中的進水孔(3 )接有分水管(2 ),分水管(2 )連接進水管(I);沿瓶體(5 )同一高度分布均勻的噴水孔(6)。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的瓶體(5)采用礦泉水瓶。所述的噴水孔(6)離瓶底2_3cm的位置均勻分布于瓶體(5)上一周,噴水孔(6)直徑 0.5mmο本實用新型可變廢為寶,只要在有自來水或相當于有自來水進水的管道均可使用,若苗床過大,水壓不足可用水泵加壓,確保噴淋效果。在分水管道上直接連接礦泉水瓶,噴嘴用瓶壁孔代替,進水孔與噴嘴間形成了一個“巨大”容器,水流易于循環,雜質不易堵塞瓶孔;即便偶爾出現噴嘴堵塞,用一根細鐵絲或針很容易清理;若出現較大雜物,由于礦泉水瓶透明,很容易發現,旋開瓶蓋倒出雜物,旋緊后即可重新使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為:1-進水管,2-分水管,3-進水孔,4-瓶蓋,5-瓶體,6-噴水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1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構造及其制作作進一步說明。—種簡易苗床噴淋器,需具備的條件有:水源和大小一致的礦泉水瓶。其詳細實施方式如下:礦泉水瓶,瓶蓋(4)正中打進水孔(3)連接一根豎直分水管(2),分水管(2)另一端水平連接進水管(I)。距瓶底2.0-3.0cm處的瓶體(5)凸部、等高線部位打直徑約0.5mm的噴水孔(6)—周代替噴頭,即制成為一進一出封閉的噴淋系統,實現簡易高效的苗床噴淋效
果O噴水孔(6)密度確定:每個噴淋器的噴淋直徑約1.5-2.0m,根據苗床內空高度和水壓不同,密度可以不同,苗床內空高、水壓足,密度可適當減少;苗床內空低、水壓不足,密度可適當增加。礦泉水瓶大小的選擇:由于增加礦泉水瓶后,噴淋期間“噴頭”的重量大幅增加,應加強進水網管上的承載設施,承載重量大,礦泉水瓶的選擇不受限制;承載重量輕,可選擇容量小的礦泉水瓶如250 mm或更小的瓶。噴淋孔大小的確定:大小約0.5mm具有較好的噴淋效果,但根據幼苗的種類、需水狀況的不同,噴淋孔大小可以不同。若以增加空氣濕度為主,孔眼應小;若以澆水為主,孔眼可適當大些。水泵的使用:為了確保噴淋效果,若水壓不足,或需要增加水壓,可備水泵一臺備用,進水管(I)的進 口端連接水泵。
權利要求1.一種簡易苗床噴淋器,包括瓶蓋(4)和瓶體(5),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蓋(4)正中的進水孔(3 )接有分水管(2 ),分水管(2 )連接進水管(I);沿瓶體(5 )同一高度分布均勻的噴水孔(6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簡易苗床噴淋器,其特征在于,瓶體(5)采用礦泉水瓶。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簡易苗床噴淋器,其特征在于,噴水孔(6)離瓶底2-3cm的位置均勻分布于 瓶體(5)上一周,每個噴水孔(6)直徑0.5mm。
專利摘要一種簡易苗床噴淋器,包括瓶蓋(4)和瓶體(5),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蓋(4)正中的進水孔(3)接有分水管(2),分水管(2)連接進水管(1);沿瓶體(5)同一高度分布均勻的噴水孔(6);噴水孔(6)離瓶底2-3cm的位置均勻分布于瓶體(5)上一周,直徑0.5mm;本實用新型制作及使用成本低、維修方便,有利于減少噴頭堵塞,提高噴淋質量,為提高移栽成活率和促進幼苗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文檔編號A01G27/02GK203136696SQ2013201645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5日
發明者吳才文, 姚麗, 劉家勇, 趙俊, 趙培方, 楊昆, 夏紅明, 昝逢剛, 趙麗萍, 覃偉, 李純佳, 漆麗萍, 吳轉娣 申請人:云南云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