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投料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自動投料裝置,其包括容器,安裝在容器上方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加藥容器,加藥容器的投料端伸入容器內部所述容器的側壁上設有進水口,容器的底部上安裝有將容器內的液體排到罐外的虹吸排液裝置,容器能設有一個將容器分隔為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的混合器,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間接或直接連通,兩個加藥容器的投料端伸入混合器內。本實用新型通過安裝將容器分隔為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的混合器,那么在加藥容器內的液體和/或粉體在其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混合器中混合后流入下層調液區,從進水口中流入水將混合液稀釋,當下層調液區內的水位超過虹吸排液裝置的虹吸水位時,下層調液區內的混合液通過虹吸作用排到容器外。
【專利說明】自動投料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產養殖、畜牧等領域中的一種加藥時間可控、無動力能耗的自動投料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在生物養殖,如水產養殖、觀賞生物及寵物飼養領域,生物制劑及藥劑(包括液體和粉體)的投加是必備過程。加生物制劑及藥劑裝置用于生物養殖、觀賞生物及寵物飼養過程中,尤其在生物制劑于使用前之激活過程,必須加入一定份量的碳源,等待一定的反應時間后,方可達到最佳活性及效果,是不可缺的裝置。
[0003]在目前市場上,行行色色的加藥裝置歸納為兩種,一種是純手動加藥裝置,一種是由電源控制的自動加藥器;前者加藥全過程完全依靠人力,不免增加勞動強度和等待過程的繁瑣性;后者雖然能達到計量和自動投加效果,但是其主要是依靠復雜電子電路控制,容易受潮濕環境影響,極易損壞又消耗電力。另外,市場上的加藥裝置不管是人力加藥還是機器自動投加,或多或少均會出現所投加的藥物不能充分溶解、反應、混合,導致高濃度藥物與生物直接進行接觸,引起不良反應。為此,開展創新設計,在完成自動加藥的同時,保證不同藥物之間可以充分溶解、反應、混合,并且實現低甚至零電力消耗是產品技術升級的重要一環。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時間可控、低能耗的自動投料裝置。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是:自動投料裝置,其包括容器,安裝在容器上方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加藥容器,所述加藥容器的投料端伸入容器內部所述容器的側壁上設有進水口,容器的底部上安裝有將容器內的液體排到罐外的虹吸排液裝置。
[0006]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容器能設有一個將容器分隔為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的混合器,所述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間接或直接連通,兩個或兩個以上加藥容器的投料端伸入混合器內。
[0007]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其投料端伸入混合器內的加藥容器中有至少一個加藥容器內盛裝有液體藥液。
[0008]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混合器為一錐形漏斗,所述錐形漏斗中間的料口中螺紋安裝有一螺釘,所述螺釘上的螺紋與料口內的螺紋間形成一個螺旋的混液空間。
[0009]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混合器為一錐形漏斗,混合器的底部安裝有至少混合液虹吸管,所述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通過混合液虹吸管連通。
[0010]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虹吸排液裝置為至少一根虹吸管,所述虹吸管的一端抵觸下層調液區的底部,虹吸管的另一端向下層調液區的中高部位置延伸后至少折彎一次后穿過容器的底壁伸出容器外部。[0011]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虹吸管穿出容器的底壁的一端與底壁垂直。
[0012]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加藥容器的出液端均安裝有流量調節閥。
[0013]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進水口設置在下層調液區的側壁中上位置,進水口的位置高于虹吸管的最高折彎點,進水口上安裝有進水管和進水調節閥。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加藥容器的投料端直接伸入容器,使得藥液在容器內充分混合后通過虹吸排液裝置排出;還通過安裝將容器分隔為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的混合器,那么在加藥容器內的液體和/或粉體在其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混合器中混合后流入下層調液區,從進水口中流入水將混合液稀釋,當下層調液區內的水位超過虹吸排液裝置的虹吸水位時,下層調液區內的混合液通過虹吸作用排到容器外;本實用新型在對魚池或者畜牧養殖加藥過程中,實現藥劑量可控且投加持續時間可控,在一種或者多種組分藥劑投加過程中實現充分混合、稀釋,無需動力能耗,以液壓作動力,進行自動完全加藥。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及實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第四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應用。
[0021]參照圖1所示的第一實施例,自動投料裝置,其包括容器1,安裝在容器I上方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加藥容器2,所述加藥容器2的投料端伸入容器I內部所述容器的側壁上設有進水口 3,容器I的底部上安裝有將容器I內的液體排到罐外的虹吸排液裝置,通過將加藥容器2的投料端直接伸入容器1,使得藥液在容器I內充分混合后通過虹吸排液裝置排出。
[0022]參照圖2所示的第二實施例,所述容器I能設有一個將容器分隔為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的混合器8,所述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間接或直接連通,兩個加藥容器2的投料端伸入混合器8內。其投料端伸入混合器8內的加藥容器2中有至少一個加藥容器2內盛裝有液體藥液。其他加藥容器2可以添加粉體藥物,粉體藥物能溶解在液體藥液內。所述混合器8為一錐形漏斗,所述錐形漏斗中間的料口中螺紋安裝有一螺釘,所述螺釘上的螺紋與料口內的螺紋間形成一個螺旋的混液空間,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液或/和粉體經過螺旋的混液空間后充分混合。
[0023]通過安裝將容器I分隔為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的混合器8,那么在加藥容器2內的液體和/或粉體在其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混合器8中混合后流入下層調液區,從進水口中流入水將混合液稀釋,當下層調液區內的水位超過虹吸排液裝置的虹吸水位時,下層調液區內的混合液通過虹吸作用排到容器外;本實用新型在對魚池或者畜牧養殖加藥過程中,實現藥劑量可控且投加持續時間可控,在一種或者多種組分藥劑投加過程中實現充分混合、稀釋,無需動力能耗,以液壓作動力,進行自動完全加藥。
[0024]參照圖3所示的第三實施例,有兩個加藥容器2的投料端伸入混合器8內,有一個加藥容器2的投料端直接伸入容器I內。
[0025]參照圖4所示的第四實施例,所述混合器8為一錐形漏斗,混合器8的底部安裝有至少混合液虹吸管9,所述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通過混合液虹吸管9連通,當從混合器8內的藥液超過混合液虹吸管9的虹吸位置時,藥液通過混合液虹吸管9流入下層調液區。
[0026]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虹吸排液裝置為至少一根虹吸管6,所述虹吸管6的一端抵觸下層調液區的底部,虹吸管6的另一端向下層調液區的中高部位置延伸后至少折彎一次后穿過容器I的底壁伸出容器I外部。
[0027]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虹吸管6穿出容器I的底壁的一端與底壁垂直,使得從虹吸管6出來的藥液垂直進入待加液位置。
[0028]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加藥容器2的出液端均安裝有流量調節閥7,通過調節不同加藥容器2上的流量調節閥7,使得的藥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
[0029]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進水口 3設置在下層調液區的側壁中上位置,進水口 3的位置高于虹吸管的最高折彎點,進水口 3上安裝有進水管5和進水調節閥4,通過進水調節閥4調節進水量和進水流速。
[0030]以上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種種的等同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自動投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容器,安裝在容器上方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加藥容器,所述加藥容器的投料端伸入容器內部所述容器的側壁上設有進水口,容器的底部上安裝有將容器內的液體排到罐外的虹吸排液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投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能設有一個將容器分隔為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的混合器,所述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間接或直接連通,兩個或兩個以上加藥容器的投料端伸入混合器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投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其投料端伸入混合器內的加藥容器中有至少一個加藥容器內盛裝有液體藥液。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投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器為一錐形漏斗,所述錐形漏斗中間的料口中螺紋安裝有一螺釘,所述螺釘上的螺紋與料口內的螺紋間形成一個螺旋的混液空間。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投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器為一錐形漏斗,混合器的底部安裝有至少混合液虹吸管,所述上層混液區和下層調液區通過混合液虹吸管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自動投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排液裝置為至少一根虹吸管,所述虹吸管的一端抵觸下層調液區的底部,虹吸管的另一端向下層調液區的中高部位置延伸后至少折彎一次后穿過容器的底壁伸出容器外部。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動投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穿出容器的底壁的一端與底壁垂直。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動投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藥容器的出液端均安裝有流量調節閥。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動投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口設置在下層調液區的側壁中上位置,進水口的位置高于虹吸管的最高折彎點,進水口上安裝有進水管和進水調節閥。
【文檔編號】A01K29/00GK203435543SQ201320456427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29日
【發明者】李純厚, 揭亮, 張家松, 董宏標, 劉志軍, 肖建彬, 段亞飛, 頡曉勇 申請人:太陽高新技術(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