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排種器底板、排種盤、擋種板、組合氣嘴、護種板、扣緊裝置、排種器傳動軸、輸種裝置和卸種板;排種器底板與排種盤形成一圓形腔室,組合氣嘴、擋種板、護種板設置在腔室內,組合氣嘴由左右進氣口、H形氣嘴接口、清種氣嘴和壓種氣嘴組成,排種器底板與排種盤通過排種器傳動軸連接,通過扣緊裝置固定,排種盤為圓形半盤結構,內有組合型孔,排種器底板開設有充種口和排種口,背面焊接有輸種裝置;玉米種子通過輸種裝置到達充種口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充填進入排種盤型孔,通過組合氣嘴的氣流完成清種、壓種,并在護種板的托送下到達排種口,在重力作用下完成投種工作。
【專利說明】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機械領域中的排種器,特別是關于一種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
【背景技術】
[0002]精密播種具有省種、省工、利于田間管理的優點,機械化的精密播種機具是實現精量播種的直接工具,排種器作為播種機的核心部件,是決定播種質量的關鍵因素。現有排種器主要分為機械式和氣力式兩個大類,相比于機械式排種器,氣力式排種器具有播量精確,不易傷種,對種子外形尺寸適應性好,易實現高速作業的優點,是排種器發展的方向。
[0003]氣吹式排種器主要是通過氣嘴利用氣流將型孔中多余的種子清出,只保留一粒種子,以保證排種器的單粒可靠性,它對種子的適應性好,對于玉米這種非類圓形種子仍能保持很好的適應性,但氣吹式排種器存在氣嘴結構復雜,與型孔配合要求嚴格的不足;氣壓式排種器主要是通過風機產生的正壓將種子壓附在窩眼上,然后再利用清種刷將種子刷掉,氣壓式排種器利用正壓附種,高壓時種子具有很好的穩定性,但清種可靠性低,易造成重播,氣壓偏低時種子壓附不穩定,易造成漏播。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結合氣吹式排種器清種的可靠性,氣壓附種的穩定性,實用新型一種適用于玉面種子的充種性能好,單粒可靠性高,動力消耗小,結構簡單,受振動影響小的精密排種器。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排種器底板和排種盤,所述排種器底板與所述排種盤通過排種器傳動軸連接,所述排種盤通過扣緊裝置固定,所述扣緊裝置由扣緊螺栓,彈簧和扣緊蓋組成,所述排種器底板與所述排種盤形成一圓盤形腔室,所述圓盤形腔室內設置有擋種板,組合氣嘴,護種板,所述排種器傳動軸上連接有軸承,軸承套,內外擋圈;所述排種器底板呈平板形,左下方開設一梯形充種口,與所述充種口相連的是焊接在所述排種器底板背面的所述U形輸種裝置,所述排種器底板中間開有圓形孔,用于穿過所述排種器傳動軸,所述排種器底板右下方開有圓弧形排種口 ;所述排種盤呈內凹圓盤形,所述排種盤內側的外緣周向設置有一圈凸臺,可相對于所述排種器底板轉動,所述排種盤內凹部分與所述排種器底板之間形成所述腔室,所述凸臺周向間隔設置有若干個半圓錐形凹槽,凹槽下端沿排種盤周向有半圓形小孔,所述凹槽和所述小孔與所述排種器排種器底板貼合形成若干型孔,所述排種盤平面一側中心開有十字形槽,所述十字形槽中心為圓形通孔,上下為一字形通孔,左右兩側為一字形凹槽,所述圓形通孔和所述上下一字形通孔用于所述排種器傳動軸穿過,所述左右一字形凹槽用于所述扣緊裝置扣緊所述排種盤;所述組合氣嘴由進氣管,H形氣嘴接頭,清種氣嘴,壓種氣嘴組成,所述清種氣嘴和所述壓種氣嘴插入所述H形氣嘴接頭,所述H形氣嘴接頭中間有一沉孔,通過十字沉頭螺釘固定在所述排種器底板上,所述H形接頭上方插有所述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穿過所述排種器底板與風機相連,所述清種氣嘴出口截面類似半橢圓形,所述壓種氣嘴出口截面類似圓形;所述扣緊裝置由所述扣緊蓋,所述彈簧,所述扣緊螺栓組成,所述扣緊螺栓將所述彈簧壓入所述扣緊蓋內,旋入所述排種器傳動軸螺紋孔,所述扣緊蓋通過所述排種盤一字形凹槽,將所述排種盤壓緊在所述排種器傳動軸圓形凸臺上;所述護種板一段為圓弧形,另一段為圓盤形,所述護種板均勻分布三個沉孔,通過十字沉頭自攻螺釘固定在所述排種器底板上,且陷于所述排種盤內凹部分與所述排種器底板之間的所述腔室內,所述護種板的外緣設置在所述排種盤凸臺的內邊緣處,用于托送、保護型孔內的種子;所述擋種板采用薄鋼板制成,上方開有圓孔,通過十字沉頭自攻螺釘與所述排種器底板固定;所述排種器傳動軸,其一端通過所述扣緊裝置連接所述排種盤,另一端連接有軸承,所述軸承通過所述軸承套進行保護,所述軸承套上均布三個螺紋孔,通過十字沉頭自攻螺釘固定在排種器底板上,所述軸承通過所述內外擋圈進行軸向固定,在所述排種器傳動軸接近端面處沿徑向開有銷孔用于固定鏈輪。
[0006]所述排種器排種器底板呈平板形,其左上方開設有兩個類圓形孔,用于組合氣嘴穿過,左下方開設一梯形充種口,與所述充種口相連的是焊接在所述排種器底板背面的所述U形輸種裝置,所述排種器底板中間開有圓形孔,用于穿過所述排種器傳動軸,在所述圓形孔均勻分布3個螺紋孔用于固定所述排種器軸承套,所述排種器底板右下方開有圓弧形排種口。
[0007]所述排種盤呈內凹圓盤形,所述排種盤內側的外緣周向設置有一圈凸臺,可相對于所述排種器底板轉動,所述凸臺與所述排種器底板有很小的間隙,以防止所述排種盤轉動時與所述排種器底板摩擦,所述排種盤內凹部分與所述排種器底板之間形成所述腔室,所述凸臺周向間隔設置有若干個半圓錐形凹槽,凹槽下端沿所述排種盤周向有半圓形小孔,所述凹槽和所述小孔與所述排種器底板貼合形成若干型孔,所述排種盤平面一側中心開有十字形槽,所述十字形槽中心為圓形通孔,上下為一字形通孔,左右兩側為一字形凹槽,所述圓形通孔和所述上下一字形通孔用于所述排種器傳動軸穿過,所述左右一字形凹槽用于所述扣緊裝置扣緊所述排種盤。
[0008]所述組合氣嘴由所述進氣管,所述H形氣嘴接頭,所述清種氣嘴,所述壓種氣嘴組成,所述清種氣嘴和所述壓種氣嘴由塑料尼龍材料制成,插入所述H形氣嘴接頭,所述H形氣嘴接頭中間有一沉孔,通過十字沉頭螺釘固定在所述排種器底板上,所述H形接頭上方插有所述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穿過所述排種器底板與風機相連,所述清種氣嘴靠近所述排種器底板充種口,其出口截面與所述清種氣嘴軸線成銳角,所述清種氣嘴出口類似半橢圓形,所述壓種氣嘴靠近所述護種板,其出口截面與所述壓種氣嘴軸線成銳角,所述壓種氣嘴出口類似圓形。
[0009]所述扣緊裝置由所述扣緊蓋,所述彈簧,所述扣緊螺栓組成,所述扣緊螺栓將所述彈簧壓入所述扣緊蓋內,并穿過所述扣緊蓋,旋入所述排種器傳動軸螺紋孔,所述扣緊蓋通過所述排種盤一字形凹槽,將所述排種盤壓緊在所述排種器傳動軸圓形凸臺上,所述扣緊裝置還能夠實現快速換盤功能,將所述扣緊蓋向外側拔壓并旋轉90°后放落,即可將所述排種盤取下,進行調整。
[0010]所述護種板一段為圓弧形,另一段為圓盤形,所述護種板均勻分布三個沉孔,通過十字沉頭自攻螺釘固定在所述排種器底板上,且陷于所述排種盤內凹部分與所述排種器底板之間的所述腔室內,所述護種板的外緣設置在所述排種盤凸臺的內邊緣處,用于托送、保護型孔內的種子,所述護種板的圓心與所述排種盤的圓心重疊。
[0011]所述擋種板采用薄鋼板制成,上方開有圓孔,通過十字沉頭自攻螺釘與所述排種器底板固定,與所述護種板一側形成充種區,所述擋種板可根據不同需求在固定前進行角度調整,以調整充種狀態。
[0012]所述排種器傳動軸,其一端通過所述扣緊裝置連接所述排種盤,另一端連接有軸承,所述軸承通過軸承套進行保護,軸承套上均布三個螺紋孔,通過十字沉頭自攻螺釘固定在排種器底板上,所述軸承通過內外擋圈進行軸向固定,在所述排種器傳動軸接近端面處沿徑向開有銷孔用于固定鏈輪。
[0013]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采用氣吹清種方式,對種子適應性好,單粒可靠性高,同時輔助氣壓附種,將單粒種子壓附在型孔底部,能夠有效防止氣流擾動再次造成漏播;另外,清種氣嘴和壓種氣嘴采用同一風機動力源,不額外消耗動力;2.十字型扣緊裝置不僅能夠實現排種盤與傳動軸的連接固定,還能夠實現快速換盤的功能,簡單實用;3.排種盤型孔為圓錐孔加圓形孔的形式,能夠保證一顆種子充填的優勢,使其他種子不穩定,下方小圓孔有快速泄壓的作用,能夠輔助氣流清種,保證有優勢的種子被氣流壓住狀態穩定;4.采用護種板的機械護種方式,與傳統測壓式排種器相t匕,解決了壓力小易漏播,壓力大易重播的問題,提高了可靠性,可以有效防止振動造成的漏播;5.采用半盤結構與底板結合的機械內充種方式,利用種子重力自行充填,簡單可靠,節約空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主視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圖1的A-A剖面示意圖
[0016]圖3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后視示意圖
[0017]圖4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分解示意圖
[0018]圖5是本實用新型組合氣嘴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19]圖6是本實用新型排種盤的主視示意圖和A-A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0021]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排種器1.排種器底板2.排種盤3.擋種板4.組合氣嘴5.護種板6.扣緊裝置7.排種器傳動軸8.輸種裝置9卸種板;排種盤通過扣緊裝置6與排種器傳動軸7相連并與排種器底板I形成圓盤形腔室23,擋種板3,組合氣嘴4,護種板5設置在圓盤形腔室內,分別通過螺釘31,51,46固定在排種器底板I上。輸種裝置8焊接在排種器底板I背面,下面有插拔式卸種板9。
[0022]排種器底板I上方為長方形,,并帶有90°彎折,彎折處開有四個通孔13,用來將排種器固定在機架上,排種器底板I下方為半圓形,左下方開有梯形充種口 11,右下方開設有一段圓弧形排種口 12,用于種子靠重力下落。
[0023]排種盤2呈內凹圓盤形,內側的外緣周向設置有一圈凸臺,排種盤2可相對于排種器底板I轉動,排種盤2內凹部分與排種器底板I之間形成一腔室23,凸臺周向間隔設置有若干個半圓錐形凹槽,凹槽下端沿排種盤周向有半圓形小孔,凹槽和小孔形成型孔22,排種盤2平面一側中心開有十字形槽21,用于與排種器傳動軸7固定。
[0024]擋種板3 —側為三角形,用來適量遮擋充種口,可以調整充種量,另一側呈90°彎折,彎折為長方形,遮擋氣流,保證充種過程不受氣流影響。
[0025]組合氣嘴4由左右進氣管42,41,H形氣嘴接口 43,清種氣嘴44,壓種氣嘴45組成,組合氣嘴4通十字沉頭螺栓46固定在排種器底板I上,左右進氣管42,41穿過排種器底板I上橢圓形通孔17后接風機,清種氣嘴44上端插入H形氣嘴接口 43中,下端出氣口類似半橢圓形,用于吹出型孔22中多余的種子,保證型孔22內一粒種子,壓種氣嘴45出口類似圓形,用于將型孔22內的種子壓入型孔底部,防止種子被氣流卷出,壓種氣嘴45外壁與護種板5貼合,組合氣嘴4在安裝時可以相對于通孔17的軸線進行一定角度的調整,保證工作可靠性。
[0026]護種板5—段為圓弧形,另一段為圓盤形,陷于排種盤2內凹部分與所述排種器底板之間的腔室23內,護種板5的外緣設置在排種盤2凸臺的內邊緣處,用于托送、保護型孔內的種子,護種板5的圓心與排種盤2的圓心重疊,護種板5上均勻分布三個沉孔,通過十字沉頭自攻螺釘51固定在排種器底板上,護種板I圓盤形側壁與擋種板3形成了充種區I,護種板5圓弧形側壁與擋種板形成了清種壓種區II,護種板5至排種口上邊緣形成護種區III,排種器底板I圓弧形缺口處12為排種區IV。
[0027]扣緊裝置6扣緊蓋61,彈簧62,扣緊螺栓63組成,扣緊螺栓63將彈簧壓入62扣緊蓋61內,旋入排種器傳動軸7螺紋孔,扣緊蓋61通過所述排種盤2十字形凹槽21,將排種盤2壓緊在排種器傳動軸7圓形凸臺上,扣緊裝置6還能夠實現快速換盤功能,將所述扣緊蓋向外側拔壓并旋轉90°后放落,即可將所述排種盤取下,進行調整,方便快捷。
[0028]排種器傳動軸7 —端帶有圓形凸臺,用于承接排種盤2,凸臺中心為帶有螺紋孔的一字形凸臺,用于帶動排種盤2轉動,并固定扣緊裝置,排種器傳動軸7另一端穿過排種器底板圓形通孔14后連接軸承72,軸承套71,軸承套71通過十字自攻螺釘固定在排種器底板I背面,軸承72通過內外擋圈74,73進行軸向固定。
[0029]輸種裝置8截面為U形焊接在排種器底板I背面,其下端與排種器底板I的充種口 11相連,下端側壁開有兩個凹槽,用于插拔卸種板9。
[0030]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如下:
[0031]I)工作時,風機通過塑料軟管和接口與進氣管41,42相連,氣流經過H形接口 43,到達清種氣嘴44和壓種氣嘴45,清種氣嘴44的出口氣流較集中,且流速快,壓種氣嘴45的出口氣流較為均勻。
[0032]2)種子通過排種器底板I背面的U形輸種裝置8,到達充種口 11,然后靠自身重力進入充種區I,在氣流的輕微擾動下以及自身重力作用,會有2?3粒種子落入排種盤2的型孔22內,由于型孔的錐形設計,會有一粒種子在錐形下端,并能夠將半圓形小孔堵住,而其他多余的種子會處于圓錐孔上方的位置。
[0033]3)隨著排種盤的旋轉,剛充有種子的型孔轉過擋種板3的位置,進入清種壓種區II,在清種氣嘴44的集中氣流作用下,處于型孔靠22內不穩定的種子就會被清出,落回充種區I,保證了排種器的單粒性,壓種氣嘴45相對均勻的氣流能夠將型孔22內的一粒種子壓在型孔22底部,防止氣流將種子再次卷出,保證了種子的穩定性。
[0034]4)被壓附在型孔22底部的單粒種子隨著排種盤2的旋轉到達護種區III,在護種板5的托送,保護下,轉至排種器底板排種口 12附近。
[0035]5)型孔22內的種子轉至排種區IV,由于在測向失去了排種器底板I的支撐力,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從排種盤型孔22內掉出,完成投種工作。
[0036]6)排種盤2繼續轉動,再次進入充種區I,開始下一個排種過程。
[0037]7)排種器工作過程中,可以通過旋轉扣緊蓋61來快速完成換盤調整工作,具體過程如下,向外將扣緊蓋61拔出一段距離,使其不與排種盤2接觸,然后將其旋轉90°后落下,即能將排種盤取下,更換其他排種盤或者對排種器內部進行調整。
[0038]8)排種器工作結束后,可以通過拔插卸種板9將輸種裝置中殘存的種子排出。
[0039]上述實施例中,排種盤可以采用有機玻璃制成。
[0040]上述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其中各部件的結構和連接方式都是可以有所變化的,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根據本實用新型原理對個別部件的連接和結構進行的改進和等同變換,均不應排除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排種器底板和排種盤,所述排種器底板與所述排種盤通過排種器傳動軸連接,所述排種盤通過扣緊裝置固定,所述扣緊裝置由扣緊螺栓,彈簧和扣緊蓋組成,所述排種器底板與所述排種盤形成一圓盤形腔室,所述圓盤形腔室內設置有擋種板,組合氣嘴,護種板,所述排種器傳動軸上連接有軸承,軸承套,內外擋圈; 所述排種器排種器底板呈平板形,左下方開設一梯形充種口,與所述充種口相連的是焊接在所述排種器底板背面的U形輸種裝置,所述排種器底板中間開有圓形孔,用于穿過所述排種器傳動軸,所述排種器底板右下方開有圓弧形排種口 ; 所述排種盤呈內凹圓盤形,所述排種盤內側的外緣周向設置有一圈凸臺,可相對于所述排種器底板轉動,所述排種盤內凹部分與所述排種器底板之間形成一腔室,所述凸臺周向間隔設置有若干個半圓錐形凹槽,凹槽下端沿排種盤周向有半圓形小孔,所述凹槽和所述小孔與所述排種器底板貼合形成若干型孔,所述排種盤平面一側中心開有十字形槽,所述十字形槽中心為圓形通孔,上下為一字形通孔,左右兩側為一字形凹槽,所述圓形通孔和所述上下一字形通孔用于所述排種器傳動軸穿過,所述左右一字形凹槽用于所述扣緊裝置扣緊所述排種盤; 所述組合氣嘴由進 氣管,H形氣嘴接頭,清種氣嘴,壓種氣嘴組成,所述清種氣嘴和所述壓種氣嘴插入所述H形氣嘴接頭,所述H形氣嘴接頭中間有一沉孔,通過十字沉頭螺釘固定在所述排種器底板上,所述H形接頭上方插有所述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穿過所述排種器底板與風機相連,所述清種氣嘴出口截面類似半橢圓形,所述壓種氣嘴出口截面類似圓形; 所述扣緊裝置由所述扣緊蓋,所述彈簧,所述扣緊螺栓組成,所述扣緊螺栓將所述彈簧壓入所述扣緊蓋內,旋入所述排種器傳動軸螺紋孔,所述扣緊蓋通過所述排種盤一字形凹槽,將所述排種盤壓緊在所述排種器傳動軸圓形凸臺上; 所述護種板一段為圓弧形,另一段為圓盤形,所述護種板均勻分布三個沉孔,通過十字沉頭自攻螺釘固定在所述排種器底板上,且陷于所述排種盤內凹部分與所述排種器底板之間的所述腔室內,所述護種板的外緣設置在所述排種盤凸臺的內邊緣處,用于托送、保護型孔內的種子; 所述擋種板采用薄鋼板制成,上方開有圓孔,通過十字沉頭自攻螺釘與所述排種器底板固定; 所述排種器傳動軸,其一端通過所述扣緊裝置連接所述排種盤,另一端連接有所述軸承,所述軸承通過所述軸承套進行周向固定保護,通過所述內外擋圈進行軸向固定,在所述排種器傳動軸接近端面處沿徑向開有銷孔用于固定鏈輪。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種器底板呈平板形,其左上方開設有兩個類圓形孔,用于組合氣嘴穿過,左下方開設一梯形充種口,所述排種器底板中間開有圓形孔,用于穿過所述排種器傳動軸,在所述圓形孔均勻分布3個螺紋孔用于固定所述排種器軸承套,所述排種器底板右下方開有圓弧形排種口。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種盤呈內凹圓盤形,所述排種盤內凹部分與所述排種器底板之間形成一腔室;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氣嘴由所述進氣管,所述H形氣嘴接頭,所述清種氣嘴,所述壓種氣嘴組成,所述清種氣嘴和所述壓種氣嘴由塑料尼龍材料制成,所述清種氣嘴靠近所述排種器底板充種口,其出口截面與所述清種氣嘴軸線成銳角,所述清種氣嘴出口類似半橢圓形,所述壓種氣嘴靠近所述護種板,其出口截面與所述壓種氣嘴軸線成銳角,所述壓種氣嘴出口類似圓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緊裝置由所述扣緊蓋,所述彈簧,所述扣緊螺栓組成,所述扣緊螺栓將所述彈簧壓入所述扣緊蓋內,并穿過所述扣緊蓋,旋入所述排種器傳動軸螺紋孔,所述扣緊蓋通過所述排種盤一字形凹槽,將所述排種盤壓緊在所述排種器傳動軸圓形凸臺上,所述扣緊裝置還能夠實現快速換盤功能,將所述扣緊蓋向外側拔壓并旋轉90°后放落,即可將所述排種盤取下,進行調難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護種板一段為圓弧形,另一段為圓盤形,陷于所述排種盤內凹部分與所述排種器底板之間的所述腔室內,所述護種板的外緣設置在所述排種盤凸臺的內邊緣處,所述護種板的圓心與所述排種盤的圓心重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擋種板采用薄鋼板制成,所述擋種板可根據不同需求在固定前進行角度調整,以調整充種效果。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充氣吹式玉米精量排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種器傳動軸,其一端通過所述扣緊裝置連接所述排種盤,另一端連接有所述軸承,所述軸承套,所述內外擋圈,在所述排種器傳動軸接近端面處沿徑向開有銷孔用于固定鏈輪。
【文檔編號】A01C7/20GK203537800SQ201320580905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8日
【發明者】張東興, 肖荔荔, 楊麗, 史嵩, 崔濤, 高娜娜 申請人: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