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簡便式栽培技術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經濟作物的栽種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山藥簡便式栽培技術,包括以下步驟:栽培袋準備,栽培袋為紡織袋,栽種袋規格:長80~100cm,寬40~60cm;制作營養土:營養土各個成分之間的質量比例:硝酸鉀復合肥1份,磷肥0.6~1份,人畜糞尿10~20份,廄土60~80份,將營養土堆漚發酵;營養土發酵時間:三十天以上;適時抹掉"苕子珠芽",山藥生長到小暑前后,把葉腋間長出的苕子珠芽全部抹去,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產量高,質量好,采集方便的山藥栽培技術。
【專利說明】山藥簡便式栽培技術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經濟作物的栽種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山藥簡便式栽培技術。
【背景技術】
[0002]山藥又稱薯藥,為多年生宿根性蔓生植物,其食用部分為地下肉質塊根,它皮薄、肉質細嫩、色白多汁,山藥富含有許多次生代謝物,具有既是滋補食品,又可入藥,有補脾腎肺、益精氣的保健功能。同時也是一味十分重要的中藥材。
[0003]今年來,市場對山藥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目前多以傳統的挖深溝栽培技術為主,這種栽培技術受土壤條件限制很大,采收不方便、勞動力成本高、山藥產量與質量都不高,不能滿足當前市場對山藥的需求。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產量高,質量好,采集方便的山藥栽培技術。
[0005]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山藥簡便式栽培技術,其中,包括以下步驟: (O栽種袋
栽培袋準備,栽培袋為紡織袋,栽種袋規格:長80~100cm,寬40~60cm ;
(2)土壤選擇
選擇土質肥沃、耕作層疏松深厚、高燥疏泡、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性好、透水性強、灌溉方便、3年內未種過山藥、略帶砂性的沙壤土塊,切忌連作,前茬作物以青菜、大蒜一類的旱地作物為宜,將土壤的表土挖出之后作為制作營養土的廄土;
(3)腐熟培土,裝營養袋
制作營養土:營養土各個成分之間的質量比例:硝酸鉀復合肥1份,磷肥0.6~1份,人畜糞尿10~20份,願土 60~80份,將營養土堆慪發酵;
營養土發酵時間:三十天以上;
入春后,晴天按兩并排的栽種帶的寬度開溝,然后放置栽種袋開溝時先把疏松的心土裝入袋內70%~80%,栽種袋余下部分裝入堆慪發酵后的營養土,將不適合做廄土的表土還回袋溝內作畦,畦寬為兩栽種袋的寬度;
(4)山藥種薯處理,選擇在清明前后集中栽植,采用山藥段子栽植即在播前15~20天,將山藥塊根切割成5cm~7cm長的山藥種薯段子,山藥種薯段子需日曬I周以上;
(5)強化田間管理
a山藥苗高在30~50厘米時,用木條或竹桿搭成籬式或〃人〃字形架,架高1.5~2
米;
b現蕾開花初期,按每畝用15%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60~70克,水50公斤制成施多效唑噴霧劑;山藥地面部分生長旺盛的,需要間隔7~10天后再噴一次施多效唑噴霧劑;
C、合理施足鉀肥:山藥移栽成活后,按每畝用25%的腐熟人糞尿500kg或尿素一類速效氮肥10~15kg ;端陽前后,當山藥蔓爬滿支架,植株現蕾時,每畝用高鉀復合肥40~50kg或用50%腐熟人畜糞尿1500kg、餅肥40~50kg施肥;生長后期要結合防病治蟲,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收獲前30~40天,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I次;立秋后不再施肥;
d適時抹掉〃苕子珠芽",山藥生長到小暑前后,把葉腋間長出的苕子珠芽全部抹去;
(6)適時米收
霜降前后到土壤封凍之間采收,采收時提起栽種袋輕緩地倒出山藥。
[000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試驗探索出的一種山藥袋式高產法,可使I年栽培畝產達3000斤以上,此法與其他常規方法相比具有采收方便、省力節勞、商品性好等優勢,主要是通過配制營養土,將種薯定植于栽種袋內,栽種袋選擇隨處可見的編制袋,編制袋有很多孔洞,使袋內的空氣含量高,土壤空氣是衡量土壤質量還壞的重要指標,對所有山藥來說,根部需要足夠的氧給它提供有氧呼吸,以保證有足夠的能量吸收土壤的水分和養料。最終達到保肥增產、方便管理,病蟲害少,收獲山藥時不用鋤頭深挖,只需提起栽種袋,輕輕的傾倒出山藥即可,采收方便,同時避免深挖損傷山藥,本技術省力節勞、商品性好、高產高效,易于接受推廣。【具體實施方式】
[0007]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
[0008]山藥簡便式栽培技術,其中,包括以下步驟:
(O栽種袋
栽培袋準備栽培袋選擇一些常見的紡織袋,栽種袋規格:長80~100cm,寬40~60cm ;在農村非常容易獲得廢舊回收的紡織袋,同時紡織袋具有透氣性,可以保證山藥有足夠的能量吸收土壤的水分和養料,使山藥的根莖快速的生長。
[0009](2) 土壤選擇
選擇土質肥沃、耕作層疏松深厚、高燥疏泡、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性好、透水性強、灌溉方便、3年內未種過山藥、略帶砂性的沙壤土塊,切忌連作,最好前茬作物以青菜、大蒜等旱地作物為宜,將土壤的表土挖出之后作為制作營養土的廄土。
[0010](3)腐熟培土,裝營養袋
制作營養土:營養土各個成分之間的質量比例:硝酸鉀復合肥1份,磷肥0.6份到1份,人畜糞尿10份到20份之間,土壤表土 60份到80份之間;將各個成分進行混合后進行堆慪發酵,三十天以上讓其充分腐熟;入春后利用晴天按兩袋栽種袋寬開溝裝袋視地型排好,開溝時先把疏松的心土裝入袋內70%~80%并扒平,再將余下部分裝入慪制發酵好的營養土,將不適合做廄土的表土還回袋溝內作畦,畦寬為兩栽種袋袋寬為宜。
[0011](4)山藥種薯段子處理,選擇在清明前后適時集中栽植,采用山藥段子栽植即在播前15~20天,將山藥塊根切割成5cm~7cm的小段,曬種I周以上,以促進種薯內部物質轉化,打破休眠,殺滅種薯病菌再放入濕沙或細土中進行催芽;根據種薯的發芽情況,以不同芽長和種薯不同大小按6~9個種薯段子定植于栽種袋內,以利定植后生長一致,便于田間管理和收獲。
[0012](5)強化田間管理
a、及時搭架通風透光:山藥移栽后幾天即甩藤蔓,當苗高在30~50厘米左右時應搭架扶蔓,用木條或竹桿搭成籬式或〃人〃字形架,架高1.5~2米左右為宜,支架要牢固,如遇大風傾斜或倒塌時要及時扶正,確保通風透光,提高植株中下部葉片的光合作用,減少架內濕度,降低病害為害程度。
[0013]b、適時噴施多效唑提壯苗:噴施多效唑的最佳時期為山藥藤蔓滿架,現蕾開花初期,按每畝用15%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60~70克加水50公斤的比例混勻制成多效唑噴霧劑 ;山藥地面部分生長過旺的,需要間隔7~10天后再噴施一次;多效唑對山藥藤蔓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使山藥增產10%以上。
[0014]C、合理施足鉀肥:山藥生長期長,在施足營養土的基礎上,還應適時追肥;移栽成活后就可視幼苗長勢施提苗肥,按每畝用25%的腐熟人糞尿500kg或尿素等速效氮肥10~15kg,追施I次提苗肥;苗高70cm左右時,根據苗的生長情況可酌情按上述施肥量再施I次提苗肥;端陽前后,當山藥蔓爬滿支架,植株現蕾時,每畝用高鉀復合肥40~50kg或用50%腐熟人畜糞尿1500kg、餅肥40~50kg施端陽肥;生長后期要結合防病治蟲,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可達到保葉促長防老的目的;收獲前30~40天,水肥結合,再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I次;立秋后不宜再施肥;另外,山藥怕旱怕澇,如遇連續干旱或陰雨,要及時抗旱或排澇降潰。
[0015]d、適時抹掉〃苕子珠芽〃,山藥生長到小暑前后,必須把葉腋間長出的苕子珠芽全部抹去,因為珠芽的成長需要大量的營養消耗,去除珠芽以減少營養消耗,使山藥的根莖有充足的營養生長。同時除掉雜草也很關鍵,避免雜草爭奪山藥的陽光和減少營養損耗。
[0016]e、病蟲害防治
山藥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和根結線蟲病,炭疽病防治方法:一是農業防治,即拔除病株燒毀,冬季將仍留在田間的病殘體集中焚燒并深埋,發病嚴重的田塊進行I年以上輪作;二是化學防治,發病初期用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噴I次,連續2~3次;褐斑病除采取農業防治外,可在發病初期用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噴I次,連續2次;根結線蟲病可通過選種、藥劑浸種、合理輪作等方法進行防治;蟲害防治,山藥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金針蟲等,需要種植與提供所述廄土山藥的土地過冬前需要凍土,將越冬的成蟲、幼蟲翻至地表,使其凍死、曬死或被天敵捕食等農業防治方法進行防治;大田生長期間可采用毒餌誘殺、灌施晶體敵百蟲等化學防治法進行防治。
[0017](6)適時采收
簡便式栽植山藥采收期較長也方便,從霜降前后到土壤封凍均可隨時采收;采收時關鍵要將袋子提起后輕輕倒出,做到不損傷山藥表皮,保持山藥完整度,延長儲藏期,提高商品率。
[0018]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
【權利要求】
1.山藥簡便式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栽種袋 栽培袋準備,栽培袋為紡織袋,栽種袋規格:長80~100cm,寬40~60cm ; (2)土壤選擇 選擇土質肥沃、耕作層疏松深厚、高燥疏泡、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性好、透水性強、灌溉方便、3年內未種過山藥、略帶砂性的沙壤土塊,切忌連作,前茬作物以青菜、大蒜一類的旱地作物為宜,將土壤的表土挖出之后作為制作營養土的廄土; (3)腐熟培土,裝營養袋 制作營養土:營養土各個成分之間的質量比例:硝酸鉀復合肥1份,磷肥0.6~1份,人畜糞尿10~20份,願土 60~80份,將營養土堆慪發酵; 營養土發酵時間:三十天以上; 入春后,晴天按兩并排的栽種帶的寬度開溝,然后放置栽種袋開溝時先把疏松的心土裝入袋內70%~80%,栽種袋余下部分裝入堆慪發酵后的營養土,將不適合做廄土的表土還回袋溝內作畦,畦寬為兩栽種袋的寬度; (4)山藥種薯處理,選擇在清明前后集中栽植,采用山藥段子栽植即在播前15~20天,將山藥塊根切割成5cm~7cm長的山藥種薯段子,山藥種薯段子需日曬I周以上; (5)強化田間管理 a、山藥苗高在30~50厘米時,用木條或竹桿搭成籬式或〃人〃字形架,架高1.5~2米; b、現蕾開花初期,按每畝用15%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60~70克,水50公斤制成施多效唑噴霧劑;山藥地面部分生長旺盛的,需要間隔7~10天后再噴一次施多效唑噴霧劑; C、合理施足鉀肥:山藥移栽成活后,按每畝用25%的腐熟人糞尿500kg或尿素一類速效氮肥10~15kg ;端陽前后,當山藥蔓爬滿支架,植株現蕾時,每畝用高鉀復合肥40~50kg或用50%腐熟人畜糞尿1500kg、餅肥40~50kg施肥;生長后期要結合防病治蟲,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收獲前30~40天,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I次;立秋后不再施肥; d適時抹掉〃苕子珠芽",山藥生長到小暑前后,把葉腋間長出的苕子珠芽全部抹去; (6)適時米收 霜降前后到土壤封凍之間采收,采收時提起栽種袋輕緩地倒出山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山藥簡便式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山藥的苗高70cm時,每畝用25%的腐熟人糞尿500kg或尿素一類速效氮肥10~15kg再施I次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山藥簡便式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山藥炭疽病防治方法:一是農業防治,即拔除病株燒毀,冬季將仍留在田間的病殘體集中焚燒并深埋,發病嚴重的田塊進行I年以上輪作;二是化學防治,發病初期用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噴I次,連續2~3次; 褐斑病化學防治:在發病初期用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噴I次,連續2次; 蟲害防治,物理防治:廄土所在地與要放置栽種袋的土地,在過冬前翻土,化學防治:大田生長期間采用毒餌誘殺、灌施晶體敵百蟲等化學防治法。
【文檔編號】C05F17/00GK103907457SQ201410094429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4日
【發明者】鄒光旭 申請人:鄒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