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及其工藝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及其工藝方法,屬于水產養殖設備【技術領域】,圍繞魚池的周邊設置一段水處理池,所述水處理池從前往后依次為沉淀池、若干個相互串聯的水處理倉及調節池。當魚池水位上升溢流到水處理進水管,再流通至沉淀池,通過沉淀池翻水管,留入若干個多級串聯的水處理倉,水流通過填料層過濾,最終都流入調節池內,啟動循環泵,將調節池內的處理水打入魚池內。所述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充分利用魚池間過道下的空間,節約了水處理設備占用空間,魚池中的養殖污水到沉淀池間的距離短,水處理倉利用水位差自動翻水,降低了水處理成本,獨立的水處理系統,能有效防止與其他養殖池的魚病交叉感染,本系統簡單、操作方便。
【專利說明】一種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及其工藝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及其工藝方法,屬于水產養殖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在水域資源有限,海洋捕撈業規模不斷擴大的今天,海洋捕撈漁業總有一天會達到或接近飽和,所以只有大力發展養殖業,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滿足水產品的供給需求。水產養殖中,水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養殖對象的生產發育,每一種水產動物都需要合適其生存的水質條件,水質若能滿足要求,養殖動物就能順利生長發育,水質的某些指標超出生物的適應和忍耐范圍,輕者養殖動物不能正常生長,重者可能造成養殖動物的大批量死亡,給養殖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據統計,85%的水產病害是由水質問題引起的,所以,水質管理對水產養殖業至關重要。
[0003]近年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水產養殖業規模也在不斷發展,在維護本地的優勢品種的同時,引進名貴新品種,比如錦鯉、刀魚、河豚、鱸魚等品種。但是,長江口地區的水體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特種養殖品種對水體污染較為敏感,所以為了更合理、優質地養殖特種養殖品種,不少特種水產養殖場向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進行轉型。
[0004]目前,國內大部分水處理設施和設備的價格、能耗及運行成本居高不下,為了確保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滿足水質要求的前提下,較大程度的降低養殖過程中的能耗、成本、空間。 所以,如何轉變現有養殖系統模式,降低水產養殖能耗,提高水處理質量,優化水處理系統,將會對我國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水產養殖的發展具有顯著影響。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該水處理系統的耗能少、造價低,而且極大的利用了魚池之間的過道下的空間,節約了水處理設備的占用空間,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
[0006]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的工藝方法。
[0007]本發明的目的由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8]一種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
[0009]圍繞魚池邊設置一段水處理池,該水處理池從前往后依次為沉淀池、若干個相互串聯的水處理倉及調節池,所述水處理池和所述魚池共用一塊側壁。水處理池緊挨著魚池并和魚池共用一塊側壁,這樣降低了制造成本,縮短了魚池至水處理池間的距離,而且也能很好地利用魚池周圍的空間。
[0010]所述沉淀池的底面呈斜錐面,錐頂處開設排污口,排污口中插有插管a,該插管a的上口低于沉淀池的池壁高度;所述沉淀池的側壁開設進水口 ;所述沉淀池與所述水處理倉之間的池壁上設有由豎管和橫管組成的L型沉淀池翻水管,豎管的上口為入水口,該沉淀池翻水管的入水口高度低于沉淀池內水體高度;所述插管a的上口高度高于所述沉淀池翻水管的入水口的高度;
[0011]所述水處理倉的底部呈斜錐面,錐頂處開設排污口,排污口中裝有雙套管溢水管的外管,該排污口內插有雙套管溢水管的內管,所述外管的上口低于水處理倉內池壁高度;在底面由支架支撐配置填料層,沉淀池翻水管的出水口高度低于所述填料層的下部;所述相鄰水處理倉間池壁上設有L型水處理倉翻水管a,該水處理倉翻水管a的進水口高度低于該水處理倉內的水體高度且高于該水處理倉內的填料層的上端面;所述雙套管溢水管的上口高度高于所述水處理倉翻水管a的入水口的高度;需要排污時,只要拔出雙套管溢水管的內管,這樣既方便了排污,確保了填料層中的填料不會從排污口中流失。
[0012]所述調節池底部呈斜錐面,錐頂處開設排污口,排污口中插有插管b,該插管b的上口低于調節池的池壁高度;所述水處理倉與所述調節池間的池壁上設有L型水處理倉翻水管b,所述雙套管溢水管的上口高度高于所述水處理倉翻水管b的入水口的高度;所述調節池內設有循環泵,該循環泵與通往魚池的排水管連接;
[0013]該水處理池下方還設有排污管,該排污管分別與沉淀池、若干水處理倉及調節池底部的排污口相通;
[0014]所述水處理池配置壓縮氣體進氣管,進氣管分別連接至排列在沉淀池和若干水處理倉底部的曝氣盤管;
[0015]所述魚池的出水口通過進水管連接所述沉淀池側壁的進水口 ;
[0016]進一步 的,所述曝氣盤管上的氣孔左右交叉開孔,孔間距100_150mm,直徑為
4.8mm。
[0017]進一步的,所述支架至水處理倉的底部的距離為120-300mm,所述填料層的上端面至水處理倉的上端面的距離為200-250mm ;該填料層的填料的材質為聚丙烯。
[0018]進一步的,所述水處理池為磚混結構。
[0019]進一步的,所述雙套管溢水管為內外獨立的雙層空心套管,所述外管的外徑比內管的外徑大8_20mm。
[0020]進一步的,所述插管a的上口高度比所述沉淀池翻水管的入水口的高度高70-150mm ;所述雙套管溢水管的上口高度比所述水處理倉翻水管a或水處理倉翻水管b的入水口的高度高70_150cm。
[0021]進一步的,沉淀池、水處理倉及調節池的頂部設有蓋板。優選的,所述蓋板的厚度為 40_50cm。
[0022]進一步的,所述水處理倉的數量為10-20個。
[0023]進一步的,所述圍繞魚池邊設置的一段水處理池為設置在魚池邊上的四分之三圈的水處理池。
[0024]上述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的工藝方法,其步驟包括:
[0025]①、啟動循環泵,將調節池內的處理水抽吸入魚池中;
[0026]②、所述魚池中的水位上升后因水位差流入到沉淀池內;
[0027]③、沉淀池內的水依次流入若干個相互串聯的水處理倉內,經過曝氣盤管增氧、填料層的過濾后的過濾水蓄至調節池中;
[0028]④、拔去插管a、雙套管溢水管的內管及插管b進行定期排污。
[0029]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0030]1、所述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充分利用魚池間過道下的空間,節約了水處理設備占用空間,減少了廠房建造費用;而且魚池中的養殖污水到沉淀池間的距離較短,水處理倉利用水位差自動翻水,低于集中水處理水頭損失,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0031]2、所述水處理倉采用下進上出、多級串聯的方式進行多級攔截,有助于懸浮物和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攔截的懸浮物都留在底部,方便排污;填料層附著的生物膜對有機污染物有效去除濁度、調整色度,并且通過底部曝氣增氧,保證生物膜的富氧環境,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吹脫作用。
[0032]3、整個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就利用一臺低揚程低流量循環泵,比現有技術中使用的集中處理循環用泵的功率、購置成本及維系成本都低;本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采用磚混結構,便于施工和安裝,維護成本也低。
[0033]4、本發明是獨立的水處理系統,能有效防止與其他養殖池的魚病交叉感染,而且本系統簡單、操作方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4]圖1為本發明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的水處理池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2為本發明跑道式 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的水處理池中的曝氣盤管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3為本發明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的進氣結構示意圖。
[0037]圖4為本發明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的給排水結構示意圖。
[0038]I是魚池,2是沉淀池,3是水處理倉,4是調節池,5是插管a,6是進水口,7是沉淀池翻水管,8是雙套管溢水管,9是填料層,10是支架,11是蓋板,12是插管b,13是水處理倉翻水管b,14是循環泵,15是排水管,16是排污管,17是進氣管,18是曝氣盤管,19是進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39]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說明。
[0040]如圖1、圖2、圖3及圖4所示,一種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圍繞魚池I邊設置四分之三圈水處理池,所述水處理池從前往后依次為沉淀池2、19個相互串聯的水處理倉3及調節池4,所述水處理池和所述魚池I共用一塊側壁;
[0041 ] 所述沉淀池2的底面呈斜錐面,錐頂處開設排污口,排污口中插有插管a5,該插管a5的上口低于沉淀池2的池壁高度;所述沉淀池2的側壁開設進水口 6 ;所述沉淀池2與所述水處理倉3之間的池壁上設有由豎管和橫管組成的L型沉淀池翻水管7,豎管的上口為入水口,該沉淀池翻水管7的入水口高度低于沉淀池2內水體高度;所述插管a5的上口高度比所述沉淀池翻水管7的入水口的高度高10cm。
[0042]所述水處理倉3的底部呈斜錐面,錐頂處開設排污口,排污口中裝有雙套管溢水管8的外管,該排污口內插有雙套管溢水管8的內管,所述外管的上口低于水處理倉3內池壁高度;在底面由支架10支撐配置填料層9,沉淀池翻水管7的出水口高度低于所述填料層9的下部;所述相鄰水處理倉3間池壁上設有L型水處理倉翻水管a,該水處理倉翻水管a的進水口高度低于該水處理倉3內的水體高度且高于該水處理倉3內的填料層9的上端面;所述雙套管溢水管8的上口高度比所述水處理倉翻水管a的入水口的高度高100mm。優選的,所述雙套管溢水管8為內外獨立的雙層空心套管,所述外管的外徑比內管的外徑大20mmo
[0043]所述調節池4底部呈斜錐面,錐頂處開設排污口,排污口中插有插管bl2,該插管bl2的上口低于調節池4的池壁高度;所述水處理倉3與所述調節池4間的池壁上設有L型水處理倉翻水管bl3,所述雙套管溢水管8的上口高度比所述水處理倉翻水管bl3的入水口的高度高100_ ;所述調節池4內設有循環泵14,該循環泵14與通往魚池I的排水管15連接。
[0044]該水處理池下方還設有排污管16,該排污管16分別與沉淀池2、19個水處理倉3及調節池4底部的排污口相通。[0045]所述水處理池配置壓縮氣體進氣管17,進氣管分別連接至排列在沉淀池2和若干水處理倉3底部的曝氣盤管18。優選的,所述曝氣盤管18上的氣孔左右交叉開孔,孔間距100-150mm,直徑為 4.8mm。
[0046]所述魚池I的出水口通過進水管19連接所述沉淀池2側壁的進水口 6。
[0047]所述沉淀池2、水處理倉3及調節池4的頂部設有蓋板19。優選的,所述蓋板19的厚度為40-50mm。
[0048]上述水處理池為磚混結構。
[0049]所述支架10至水處理倉3的底部的距離為120-300mm,所述填料層9的上端面至水處理倉3的上端面的距離為120-300mm,該填料層9的填料的材質為聚丙烯。
[0050]上述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的工藝方法為:啟動循環泵14,將調節池中的處理過的水抽吸入魚池I中,魚池I水位上升后因水位差,經過進水管1,魚池中的養殖水從進水口 6中流入沉淀池2中,通過沉淀池翻水管7依次流入多個相互串聯的水處理倉3中,水流由下而上通過填料層9的過濾,在經水處理倉翻水管a到達下一個水處理倉繼續過濾,經過多級攔截的處理后的水蓄至調節池4中,最終通過循環泵14將處理水回流至魚池I中。
[0051]本系統的沉淀池、水處理倉及調節池的底部都設計成斜錐面,定期排污,只要拔掉雙套管溢水管內管、插管a、插管b、各個處理池的底部污泥通過排污管16排出系統。
【權利要求】
1.一種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 圍繞魚池(1)邊設置一段水處理池,該水處理池從前往后依次為沉淀池(2)、若干個相互串聯的水處理倉(3)及調節池(4),所述水處理池和所述魚池(1)共用一塊側壁; 所述沉淀池(2)的底面呈斜錐面,錐頂處開設排污口,排污口中插有插管a (5),該插管a (5)的上口低于沉淀池(2)的池壁高度;所述沉淀池(2)的側壁開設進水口(6);所述沉淀池(2 )與所述水處理倉(3 )之間的池壁上設有由豎管和橫管組成的L型沉淀池翻水管(7),豎管的上口為入水口,該沉淀池翻水管(7)的入水口高度低于沉淀池(2)內水體高度;所述插管a (5)的上口高度高于所述沉淀池翻水管(7)的入水口的高度; 所述水處理倉(3)的底部呈斜錐面,錐頂處開設排污口,排污口中裝有雙套管溢水管(8)的外管,該排污口內插有雙套管溢水管(8)的內管,所述外管的上口低于水處理倉(3)內池壁高度;在底面由支架(10)支撐配置填料層(9),沉淀池翻水管(7)的出水口高度低于所述填料層(9)的下部;所述相鄰水處理倉(3)間池壁上設有L型水處理倉翻水管a,該水處理倉翻水管a的進水口高度低于該水處理倉(3)內的水體高度且高于該水處理倉(3)內的填料層(9)的上端面;所述雙套管溢水管(8)的上口高度高于所述水處理倉翻水管a的入水口的高度; 所述調節池(4)底部呈斜錐面,錐頂處開設排污口,排污口中插有插管b (12),該插管b (12)的上口低于調節池(4)的池壁高度;所述水處理倉(3)與所述調節池(4)間的池壁上設有L型水處理倉翻水管b (13),所述雙套管溢水管(8)的上口高度高于所述水處理倉翻水管b (13)的入水口的高度;所述調節池(4)內設有循環泵(14),該循環泵(14)與通往魚池(I)的排水管(15)連接; 該水處理池下方還設有排污管(16),該排污管(16)分別與沉淀池(2)、若干水處理倉(3)及調節池(4)底部的排污口相通; 所述水處理池配置壓縮氣體進氣管(17),進氣管分別連接至排列在沉淀池(2)和若干水處理倉(3)底部的曝氣盤管(18); 所述魚池(I)的出水口通過進水管(19 )連接所述沉淀池(2 )側壁的進水口( 6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氣盤管(18)上的氣孔左右交叉開孔,孔間距100-150mm,直徑為4.8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0)至水處理倉(3)的底部的距離為120-300mm,所述填料層(9)的上端面至水處理倉(3)的上端面的距離為200-250mm ;該填料層(9)的填料的材質為聚丙烯。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處理池為磚混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套管溢水管(8)為內外獨立的雙層空心套管,所述外管的外徑比內管的外徑大8-20m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管a(5)的上口高度比所述沉淀池翻水管(7)的入水口的高度高70-150mm ;所述雙套管溢水管(8)的上口高度比所述水處理倉翻水管a或水處理倉翻水管b (13)的入水口的高度高70-150m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2)、水處理倉(3)及調節池(4)的頂部設有蓋板(11);所述蓋板(11)的厚度為40-50mm;所述水處理倉(3)的數量為10-20個。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圍繞魚池邊設置的一段水處理池為設置在魚池邊上的四分之三圈的水處理池。
9.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跑道式水產養殖水處理系統的工藝方法,其步驟包括: ①、啟動循環泵(14),將調節池(4)內的處理水抽吸入魚池(I)中; ②、所述魚池(I)中的水位上升后因水位差流入到沉淀池(2)內; ③、沉淀池(2)內的水依次流入若干個相互串聯的水處理倉(3)內,經過曝氣盤管(18)增氧、填料層(9)的過濾后的過濾水蓄至調節池(4)中; ④、拔去插管a(5 )、雙套管溢水管(8)的內管及插管b (12)進行定期排污。
【文檔編號】A01K63/04GK103931545SQ201410135903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4日
【發明者】王健, 郁蔚文, 周寅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