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熱帶亞熱帶海洋牧場貝藻綜合增殖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熱帶亞熱帶海洋牧場貝藻綜合增殖方法,根據大型海藻、貝類生長水域、生長季節以及生態位的不同構建復合增殖模式,提供了一種新的熱帶亞熱帶海洋牧場貝藻綜合增殖方法。該方法既可以充分利用水體,又可以改善生態環境,貝藻產量高,實現了高效的經濟、生態效益。
【專利說明】一種熱帶亞熱帶海洋牧場貝藻綜合增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漁業增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熱帶亞熱帶海洋牧場貝藻綜合增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海洋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戰略產業之一。進入21世紀,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沿海國家共同關注的時代主題,水產品作為優質安全的蛋白食物來源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2013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5.4萬億元,其中,海洋漁業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長期的過度捕撈和沿岸環境污染等,海底平禿化、水域荒漠化現象日趨嚴重,魚類繁衍生息場所和漁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漁業資源日趨枯竭,直接導致我國近海人口、資源和環境三大壓力日益加大,形成了生物危機(漁業資源枯竭)一生態危機(海洋生態失衡)一經濟危機(捕撈成本增加收益減少)一社會危機(漁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準下降)的惡性循環,近海貝類、大型海藻、重要漁業種類等漁業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因此,隨著資源衰退、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日益凸顯,構建貝藻增殖模式,提高貝藻資源產量,改善近海生態環境,已成為我國養護近海漁業資源的亟待解決的難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及一種熱帶亞熱帶海洋牧場貝藻綜合增殖方法。
[0004]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熱帶亞熱帶海洋牧場貝藻綜合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于3~Sm的水深區域構建貝類浮筏增殖區;
(2)于5~1m的水深區域構建海藻浮筏增殖區;
(3)于泥沙底海域投放深水貝類苗種,進行增殖。
[0005]優選的,貝類浮筏增殖區的構建方法如下:樁入土,樁之間平行綁結浮綆,浮綆上綁縛若干浮子、間距20~40cm綁結增殖繩,貝類吊養于增殖繩上進行增殖。
[0006]優選的,海藻浮筏增殖區的構建方法如下:海藻浮筏增殖區的主繩兩端固定在貝類浮筏增殖區的浮綆上,主繩方向與海流主流向平行,主繩上綁縛若干浮子、間距30~50cm綁結苗繩,海藻夾在苗繩上進行增殖。
[0007]優選的,貝類浮筏增殖區采用太平洋牡蠣作為增殖品種;海藻浮筏增殖區采用龍須菜作為增殖品種;深水貝類為波紋巴非蛤。
[0008]優選的,該綜合增殖方法還包括:于O~3m潮間帶區域構建灘涂貝類增殖區。
[0009]優選的,灘涂貝類根據灘涂底質情況而選定:在泥質底選擇泥蚶、縊蟶或尋氏肌蛤,沙質底選擇菲律賓蛤仔或文蛤。
[0010]優選的,于8~15m的水深區泥沙底海域投放深水貝類苗種。
[0011]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根據大型海藻、貝類生長水域、生長季節以及生態位的不同構建復合增殖模式,提供了一種新的熱帶亞熱帶海洋牧場貝藻綜合增殖方法,該方法既可以充分利用水體,又可以改善生態環境,貝藻產量高,實現了高效的經濟、生態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
【發明內容】
。
[0013]實施例1
貝類浮筏-海藻浮筏-深水貝類綜合增殖模式:
以饒平海洋牧場示范區為例,實施面積:2公頃太平洋牡蠣浮筏增殖區、3公頃龍須菜浮筏增殖區、I公頃波紋巴非蛤增殖區,三個增殖區之間有2公頃的重疊區。
[0014](I)于3~8m的水深區域構建貝類浮筏增殖區;
樁采用長度為3.0~3.8m、直徑為10~20cm的松木,樁入土 1.5m左右,前后樁距3m,排間距離3m。樁之間平行綁結浮綆。浮綆和錨綆都采用直徑2.8~3.0cm的聚乙烯繩,浮綆中間等距連若干浮子(浮子采用泡沫塑料球等),浮綆上間隔一定距離用錨綆固定,浮綆兩端綁結固定于木樁上,每一木樁綁縛錨綆固定。腳繩(指主浮綆或錨綆兩端)兩端的長度應為水深的2.5倍,以適應漲落潮差或強風時位移的需要。增殖繩采用直徑5mm的聚乙烯繩,120~150股單絲三股捻合,串長2.0~2.2m,放養1.5~1.7m,另一端留300~500_作綁繩用,綁結于浮綆上,增殖繩間距20~40cm。
[0015]11月~12月開始進行苗種增殖,采集增殖苗種貝苗殼,每一串增殖繩穿結貝苗殼10~12個,殼間距8~10cm,移入海區集中暫養,在貝苗長達1.0~1.5cm時,即進行分苗吊養,分苗后,以20~30串貝殼為一組,進入成貝增殖階段。
[0016](2)于水深5~1m的水深區域構建海藻浮筏增殖區:以龍須菜作為增殖品種。
[0017]海藻浮筏增殖區的主繩兩端固定在貝類浮筏增殖區的浮綆上,主繩方向與海流主流向平行,主繩上每隔1.5m左右綁一個浮子、間距30~50cm綁結苗繩,海藻夾在苗繩上進行增殖,每根苗繩夾I簇數量為4枝~5枝、重量為15g~20g的龍須菜苗。苗繩采用聚乙烯繩,為120~150股單絲三股捻合而成,直徑為4mm,松緊適宜。苗繩的長度為25m,40條苗繩100m長度為I畝。
[0018]試驗區共10畝,組成品字形,每畝間距為10m。
[0019](3)深水貝類增殖區。
[0020]于8~15m水深的沙質泥或軟泥底海域,春節投放波紋巴非蛤苗種,進行增殖,投放規格為2g的波紋巴非蛤苗種200~300粒/m2。
[0021]增殖周期:太平洋牡蠣11月底開展增殖,第二年的8~10月份收獲;龍須菜在10月份增殖,第二年的4~5月份收獲;波紋巴非蛤在春季3~4月份增殖,經一周年增殖可達到商品規格。
[0022]經濟效益評估結果如下表所示:
【權利要求】
1.一種熱帶亞熱帶海洋牧場貝藻綜合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于3~Sm的水深區域構建貝類浮筏增殖區; (2)于5~1m的水深區域構建海藻浮筏增殖區; (3)于泥沙底海域投放深水貝類苗種,進行增殖。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綜合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貝類浮筏增殖區的構建方法如下:樁入土,樁之間平行綁結浮綆,浮綆上綁縛若干浮子、間距20~40cm綁結增殖繩,貝類吊養于增殖繩上進行增殖。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綜合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海藻浮筏增殖區的構建方法如下:海藻浮筏增殖區的主繩兩端固定在貝類浮筏增殖區的浮綆上,主繩方向與海流主流向平行,主繩上綁縛若干浮子、間距30~50cm綁結苗繩,海藻夾在苗繩上進行增殖。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綜合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貝類浮筏增殖區采用太平洋牡蠣作為增殖品種;海藻浮筏增殖區采用龍須菜作為增殖品種;深水貝類為波紋巴非蛤。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綜合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綜合增殖方法還包括:于O~3m潮間帶區域構建灘涂貝類增殖區。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綜合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灘涂貝類根據灘涂底質情況而選定:在泥質底選擇泥蚶、縊蟶或尋氏肌蛤,沙質底選擇菲律賓蛤仔或文蛤。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綜合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于8~15m的水深區泥沙底海域投放深水貝類苗種。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4067962SQ201410257059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1日
【發明者】秦傳新, 陳丕茂, 袁華榮, 李春曉, 黎小國, 李國迎, 馮雪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