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271521閱讀:437來源:國知局
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浮板上通過支架和調節桿連接機架,機架上分秧機構的兩個分秧抓鉤對應秧盤的兩個出秧口,機架上擋秧機構的兩組擋秧塊位于秧盤兩個出秧口下方,機架上支撐的第一轉軸通過第一鏈傳動機構與搖動手把連接,通過第二鏈傳動機構與機架上的第二轉軸連接,第二轉軸的兩端固定有轉臂,各轉臂上分別鉸接一插秧臂,插秧臂上端通過連桿機構連接機架,第一轉軸上設置分秧驅動凸輪,該凸輪上設有凸輪槽和碰塊,分秧機構的拉桿與凸輪槽配合,擋秧機構的碰臂與碰塊對應,第一轉軸的兩端通過連接板設置抓秧鉤和鉸接有夾秧板,夾秧板的自由端與機架上的導向凸輪接觸,導向凸輪下方設置秧苗換向板,該換向板位于浮板設有的插秧缺口上方。
【專利說明】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插秧機,特別涉及一種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水稻插秧,是插秧者一手握住大把秧苗,另一只手分出幾根秧苗后插入水田中,在進行插秧的過程中,插秧者是在處于長時間彎著腰的狀態下進行插秧,插秧人員勞動一天,往往腰酸背痛,腰部伸直都困難,勞動強度非常大。隨著社會發展,機械化的運用,插秧機進入農耕的插秧,使插秧人員免除了腰酸背痛之苦。但現有的以發動機為動力進行插秧的插秧機,通常體積較大,重量重,適合在農田面積大的平原地區使用,而由于山區和丘陵地區的農田多為小塊的不規則梯田,以發動機為動力的插秧機因其體積大、重量重,搬運極不方便,無法適應在爬坡下坎的梯田使用。為此,也有人設計出由人工驅動的小型插秧機,但由于這類小型插秧機的結構在分秧、送秧、插秧等環節存在一些問題,致使使用效果不好,沒能推廣使用。尤其是現有的機動插秧主要針對的是秧盤育秧的秧苗,這類秧苗的植株短,并帶有土塊。這類秧苗要求種植時插秧一周內,農田為淺水田,即田中不缺水,但需少水,水田的水幾乎與泥土齊平,插秧機將秧苗植入泥土中,一周后再放水入田,形成深水田。這種機動插秧對灌溉系統要求高,由此技術采用的插秧機難以在深水田實現有效插秧。然而,丘陵山區的小塊梯田,往往為解決缺水的問題,通常是利用冬天蓄水形成冬水田,以保證春季插秧時田中有足夠的水而滿足適季插秧。而這類冬水田,只適合植株較長的大秧苗種植,屬于傳統大秧苗種植的生產習慣,現有的適合淺水種植的插秧機就難以滿足傳統大秧苗種植的生產需要,故在丘陵、山區難于推廣。怎樣解決機械插秧的難題,使山區和丘陵地區的小塊水田也能實現機械插秧,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機工作者研究課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小型插秧機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它能夠使插秧過程中各機構的分秧、擋秧、抓秧、插秧的動作配合協調、精確,有效保證插秧質量,并且小巧、輕便,能滿足山區和丘陵地區不規則梯田的插秧作業,減輕勞動強度。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包括浮板、機架、搖動手把、鏈傳動機構、秧盤,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板上端面設有三個用于支撐機架的支架,三個支架呈三角形分布,其中兩個支架與機架的兩立柱下端鉸接,另一支架通過鉸接的調節桿與機架連接鎖定機架角度,所述秧盤斜置安裝在機架上,秧盤上并排設有兩個出秧口和安裝有壓秧架,所述機架上鉸接一分秧機構,該分秧機構設有兩個分秧抓鉤分別對應秧盤的兩個出秧口,機架上還鉸接一擋秧機構,該擋秧機構設有的兩組擋秧塊分別位于秧盤兩個出秧口下方,機架上支撐第一轉軸,所述第一轉軸通過第一鏈傳動機構與機架拖桿上鉸接的搖動手把連接,第一轉軸通過第二鏈傳動機構與機架上支撐的第二轉軸連接,所述第二轉軸的兩端分別周向固定有轉臂,各轉臂上分別鉸接一插秧臂,兩插秧臂的下端設置插秧爪,插秧臂上端通過連桿機構與機架連接,所述第一轉軸上固定設置分秧驅動凸輪,所述分秧驅動凸輪上設有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和控制擋秧機構間歇運動的碰塊,所述分秧機構通過設置的拉桿與凸輪槽配合,所述擋秧機構設置有碰臂與碰塊對應,所述第一轉軸的兩端分別固定有隨軸轉動的連接板,各連接板的兩延伸端均設有抓秧鉤和鉸接有夾秧板,夾秧板的自由端設有滾輪與機架上設置的導向凸輪接觸,機架上位于導向凸輪的下方設置有秧苗換向板,該換向板位于浮板設有的插秧缺口上方。
[0005]所述分秧驅動凸輪上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為包括基圓弧段、漸開線曲線段和過渡圓弧段構成的環形槽,其中漸開線曲線段的極坐標方程為:
P=R/cos α
Θ =tan β - β ;
式中,P為極徑,R為半徑,α為基圓弧段,Θ為極角,β為漸開線曲線段。
[0006]所述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設于分秧驅動凸輪的一軸向端面,分秧驅動凸輪的另一軸向端面設置控制擋秧機構間歇運動的碰塊,該碰塊設置在過渡圓弧段與基圓弧段結合處,碰塊為V型結構。
[0007]所述導向凸輪由大徑圓弧段、小徑圓弧段,以及將大、小徑圓弧段相連的阿基米德螺線段構成,其中導向凸輪圓心為極點,阿基米德螺線段的公式為:
P= α X β
式中,P為極徑,α為大徑圓弧段,β為阿基米德螺線段。
[0008]所述導向凸輪上通過彎曲的連接塊固定連接有秧苗導向塊,該秧苗導向塊與導向凸輪的小徑段之間留有夾秧板滾輪的通過間隙。
[0009]所述分秧機構的兩個分秧抓鉤均包括有L型鉤臂和彈性夾片,兩L型鉤臂分別連接在一橫軸兩端,橫軸與L型鉤臂的折彎處鉸接,彈性夾片的固定端與L型鉤臂折彎處固定連接,彈性夾片的自由端設有開口,L型鉤臂的短臂延伸端伸入該開口中,L型鉤臂的長臂延伸端與機架鉸接,橫軸上鉸接一拉桿,拉桿的延伸端設置導向滾輪配合在分秧驅動凸輪的凸輪槽中。
[0010]所述擋秧機構的兩組擋秧塊分別固定在一根橫桿的兩端,橫桿上鉸接兩支撐架和固定連接一碰臂,兩支撐架的下端與機架連接,碰臂的延伸端設置滾輪與分秧驅動凸輪上的碰塊對應。
[0011]所述第一轉軸的中段上分別固定設置分秧驅動凸輪、第一鏈傳動機構的從動鏈輪、第二鏈傳動機構的主動鏈輪,第一鏈傳動機構的從動鏈輪通過第一鏈條與搖動手把的主動鏈輪連接,第二鏈傳動機構的主動鏈輪通過第二鏈條與第二轉軸上的從動鏈輪連接,第一轉軸的兩端支撐于安裝在機架上的軸套中。
[0012]所述浮板為不銹鋼板制作成型,浮板的底部成型有兩個向上凹進的用于田泥起壟的凹槽,凹槽的后段設置為插秧缺口,該插秧缺口貫穿浮板底部。
[0013]所述調節桿為螺紋桿,該螺紋桿的一端與浮板上設置的支架鉸接,螺桿的另一端穿過機架下端橫管上固定的支座,通過兩個調節螺母鎖定。
[001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所述浮板上端面設有三個用于支撐機架的支架,三個支架呈三角形分布,其中兩個支架與機架的兩立柱下端鉸接,另一支架通過鉸接的調節桿與機架連接鎖定機架角度。此結構可以根據需要調節機架的角度,以滿足不同水深的插秧深度。
[0015]2.所述第一轉軸上固定設置分秧驅動凸輪,所述分秧驅動凸輪上設有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和控制擋秧機構間歇運動的碰塊,所述分秧機構通過設置的拉桿與凸輪槽配合,所述擋秧機構設置有碰臂與碰塊對應。該結構能夠在分秧時,通過分秧驅動凸輪驅動分秧機構和擋秧機構的協調動作,使擋秧機構離開秧盤出秧口后,分秧機構從秧盤出秧口分下所需秧苗。
[0016]3.所述第一轉軸的兩端分別固定有隨軸轉動的連接板,各連接板的兩延伸端均設有抓秧鉤和鉸接有夾秧板,夾秧板的自由端設有滾輪與機架上設置的導向凸輪接觸。該結構使抓秧鉤和夾秧板能與第一轉軸上的分秧驅動凸輪同軸轉動,通過抓秧鉤將分秧機構分出的秧苗勾住,并通過夾秧板夾緊,送至浮板的插秧缺口上方,并由第二轉軸驅動的插秧臂在連桿機構的控制下,將秧苗插入田泥中。
[0017]4.機架上位于導向凸輪的下方設置的秧苗換向板,該換向板位于浮板設有的插秧缺口上方。能夠使由抓秧鉤夾住在送往浮板的插秧缺口上方的過程中,在經過換向板時,使秧苗轉換方向,讓秧苗的根部朝下,以利于插秧臂插秧。
[0018]5.所述分秧驅動凸輪上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為包括基圓弧段、漸開線曲線段和過渡圓弧段構成的環形槽,其中漸開線曲線段的極坐標方程為:
P=R/cos α Θ =tan β - β。采用這種型線的環形槽,能夠使分秧機構的拉桿在經過漸開線曲線段時沿漸開線曲線段運動,使拉桿帶動分秧抓鉤向秧盤運動,通過控制R、α、β值從而達到控制秧爪行程動作軌跡,從秧盤出秧口分出所需的秧苗,分秧準確。
[0019]6.所述導向凸輪由大徑圓弧段、小徑圓弧段,以及將大、小徑圓弧段相連的阿基米德螺線段構成,其中導向凸輪圓心為極點,阿基米德螺線段的公式為:
Ρ=α χβ。采用這種型線的導向凸輪,通過控制α、β值從而達到控制秧爪行程與抓秧鉤和鉸接有夾秧板動作配合,能夠使抓秧鉤和夾秧板準確配合,將秧苗夾住,使秧苗與分秧抓鉤脫離,并被送至浮板的插秧缺口上方,供插秧臂插秧。
[0020]7.所述浮板為不銹鋼板制作成型,浮板的底部成型有兩個向上凹進的用于田泥起壟的凹槽,凹槽的后段設置為插秧缺口,該插秧缺口貫穿浮板底部。這種結構能夠使浮板經過的田泥在凹槽作用下形成上凸的壟,使秧苗被插種在壟上,有利于通過曬秧和灌水管理,提聞秩苗存活、生長效果。
[0021]本發明插秧機的結構設置合理,體積小,重量輕,搬動方便,插秧的行距、秧距準確,為山區和丘陵地區不規則梯田的插秧作業提供了保障。
[0022]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發明插秧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插秧機的后視軸側圖;
圖3為本發明的分秧驅動凸輪結構圖;
圖4為本發明的導向凸輪結構圖;
圖5為本發明的分秧機構結構圖;
圖6為本發明的擋秧機構結構圖;
圖7為本發明的第一轉軸的總裝圖; 圖8為本發明的浮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參見圖1至圖4,一種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的實施例,包括浮板8、機架5、搖動手把1、鏈傳動機構、秧盤21等部件。所述機架5上設有拖桿2,拖桿2上安裝有可轉動的搖動手把1,搖動手I把呈曲軸結構,并設置有一主動鏈輪。所述浮板8上端面設有三個用于支撐機架的支架9,三個支架呈三角形分布,其中兩個支架9與機架5的兩立柱下端鉸接,另一支架9a通過鉸接的調節桿7與機架5連接鎖定機架角度。所述機架5的兩個立柱下端焊接一橫管5a,橫管5a通過軸與浮板8上的支架9鉸接,使機架能相對于浮板轉動角度;所述調節桿7為螺紋桿,該螺紋桿的一端與浮板8上設置的支架9a鉸接,螺桿的另一端穿過機架下端橫管5a上固定的支座,通過兩個調節螺母鎖定,調節桿7斜向支撐在浮板8與機架5之間,通過旋轉調節螺母能夠使機架的角度發生變化,這種結構能實現無級式調節,調節的范圍更加細微和廣泛。所述秧盤21斜置安裝在機架5上,秧盤21上并排設有兩個出秧口和安裝有壓秧架23,壓秧架23上設有兩根壓秧桿22,壓秧桿22與秧盤21之間留有放置秧苗的空間。所述機架5上鉸接一分秧機構,該分秧機構設有兩個分秧抓鉤4分別對應秧盤21的兩個出秧口,機架5上還鉸接一擋秧機構,該擋秧機構設有的兩組擋秧塊18分別位于秧盤21的兩個出秧口下方。所述機架5上支撐第一轉軸36 (見圖7),所述第一轉軸36通過第一鏈傳動機構與機架拖桿2上鉸接的搖動手把I連接,第一轉軸36通過第二鏈傳動機構與機架5上支撐的第二轉軸26連接。所述第一轉軸36的中段上分別固定設置分秧驅動凸輪6、第一鏈傳動機構的從動鏈輪35、第二鏈傳動機構的主動鏈輪34,第一鏈傳動機構的從動鏈輪35通過第一鏈條3與搖動手把I的主動鏈輪連接,第二鏈傳動機構的主動鏈輪34通過第二鏈條13與第二轉軸26上的從動鏈輪連接,第一轉軸36的兩端支撐于安裝在機架5上的軸套38中,該軸套38通過焊接在一起的安裝板37,用螺栓固定在機架5上。所述第二轉軸26的兩端支撐于機架上另外安裝的軸套中,該軸套也是通過焊接在一起的安裝板,用螺栓固定在機架上,第二轉軸與第一轉軸平行。所述第二轉軸26的兩端分別周向固定有轉臂14,各轉臂14上分別鉸接一插秧臂12,兩插秧臂12的下端設置插秧爪11,插秧臂12上端通過連桿機構25與機架5連接,使插秧臂12在轉臂14的帶動和連桿機構25的控制下,能夠上下運動,將秧苗插入田泥中。所述第一轉軸上固定設置的分秧驅動凸輪6上設有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6c和控制擋秧機構間歇運動的碰塊33。所述分秧驅動凸輪上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6c為包括基圓弧段α、漸開線曲線段β和過渡圓弧段q構成的環形槽,其中漸開線曲線段的極坐標方程為:
P=R/cos α
Θ =tan β - β ;
式中,P為極徑,R為半徑,α為基圓弧段,Θ為極角,β為漸開線曲線段。
[0025]本實施例的漸開線曲線段β為12.85° ,基圓弧段半徑R為65mm。通過控制R、α、β值從而達到控制秧爪行程動作軌跡,從秧盤出秧口分出所需的秧苗,分秧準確。
[0026]所述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6c設于分秧驅動凸輪6的一軸向端面,分秧驅動凸輪6的另一軸向端面設置控制擋秧機構間歇運動的碰塊33,該碰塊33設置在過渡圓弧段q與基圓弧段α結合處,碰塊33為V型結構。所述分秧機構通過設置的拉桿19與凸輪槽6c配合。所述擋秧機構設置有碰臂31與碰塊33對應。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6c,能夠使分秧機構的拉桿19在經過漸開線曲線段時沿漸開線曲線段運動,使拉桿19帶動分秧抓鉤4向秧盤21運動,從秧盤21的出秧口分出所需的秧苗,分秧準確。而控制擋秧機構間歇運動的碰塊33,能夠在經過擋秧機構的碰臂31時,推動碰臂31發生角度位移,使擋秧機構的兩組擋秧塊18在秧盤出秧口下方讓出空位,讓秧苗能夠從出秧口被分秧抓鉤4抓出。
[0027]所述第一轉軸36的兩端分別固定有隨軸轉動的連接板40,各連接板40的兩延伸端均設有抓秧鉤16和鉸接有夾秧板17,夾秧板17的自由端設有滾輪與機架上設置的導向凸輪15接觸。所述導向凸輪15由大徑圓弧段α、小徑圓弧段,以及將大、小徑圓弧段相連的阿基米德螺線段β構成,其中導向凸輪15圓心為極點,阿基米德螺線段的公式為:
P= α X β
式中,P為極徑,α為大徑圓弧段,β為阿基米德螺線段。
[0028]本實施例的阿基米德螺線段β為27.12°。通過控制α、β值從而達到控制秧爪行程與抓秧鉤和鉸接有夾秧板動作配合,能夠使抓秧鉤和夾秧板準確配合,將秧苗夾住,使秧苗與分秧抓鉤脫離,并被送至浮板的插秧缺口上方,供插秧臂插秧。
[0029]所述導向凸輪15,在連接板40帶動抓秧鉤16運動的過程中,在夾秧板17的滾輪經過小徑圓弧段時,使夾秧板17不與抓秧鉤16靠近,能夠讓分秧機構的分秧抓鉤4分出的秧苗進入抓秧鉤16和夾秧板17之間,當夾秧板17的滾輪移動到大徑圓弧段時,夾秧板17向抓秧鉤16靠攏,及時夾住秧苗,使秧苗不會脫落,并將秧苗從分秧抓鉤4帶走,送至浮板8的插秧缺口 24上方,為插秧臂12提供插秧。
[0030]所述機架5上位于導向凸輪15的下方設置有秧苗換向板10,該換向板10位于浮板8設有的插秧缺口 24上方。由抓秧鉤16夾住的秧苗,在經過換向板10上方時,插秧臂12抓住秧苗向下插,秧苗在換向板10的作用下調整方向,使秧苗根部朝下,被插入田泥中。
[0031]參見圖5,所述分秧機構的兩個分秧抓鉤4均包括有L型鉤臂和彈性夾片20,兩L型鉤臂分別連接在一橫軸27兩端,橫軸27與L型鉤臂的折彎處鉸接,彈性夾片20的固定端與L型鉤臂折彎處固定連接,彈性夾片20的自由端設有開口,L型鉤臂的短臂4b延伸端伸入該開口中,L型鉤臂的長臂4a延伸端與機架5鉸接,橫軸27上鉸接一拉桿19,拉桿19的延伸端設置導向滾輪28配合在分秧驅動凸輪的凸輪槽6c中。工作時,L型鉤臂的短臂從秧盤上勾出所需的一小撮秧苗,彈性夾片的自由端與擋秧機構的擋秧塊接觸后張開,使勾出的一撮秧苗進入彈性夾片與L型鉤臂的短臂之間,被彈性片夾住,做好準備,以供抓秧鉤抓走。
[0032]參見圖6,所述擋秧機構的兩組擋秧塊18分別固定在一根橫桿30的兩端,橫桿30上鉸接兩支撐架29和固定連接一碰臂31,兩支撐架29的下端與機架連接,碰臂31的延伸端設置滾輪32與分秧驅動凸輪6上的碰塊33對應。通過碰臂31的延伸端設置滾輪32與分秧驅動凸輪上的V型碰塊33接觸,滾輪沿V型碰塊的斜面運動,將碰臂31帶動變換角度,使擋秧塊18向上轉動擋住秧苗,防止秧苗從秧盤21的出秧口自動落下;只有當碰臂離開碰塊后,擋秧塊才能離開秧盤的出秧口。由此,能夠避免秧苗呈無序狀態大量下落,導致分秧不均勻。
[0033]參見圖7,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導向凸輪15上通過彎曲的連接塊固定連接有秧苗導向塊39,該秧苗導向塊39與導向凸輪15的小徑段之間留有夾秧板17滾輪的通過間隙。此結構能夠將秧苗隔在秧苗導向塊上端,并使夾秧板與抓秧鉤張開,有利于秧苗喂入夾秧板和抓秧鉤之間,然后被夾住。
[0034]參見圖8,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浮板8可以為不銹鋼板制作成型,浮板的底部成型有兩個向上凹進的用于田泥起壟的凹槽8a,凹槽8a的后段設置為插秧缺口 24,該插秧缺口 24貫穿浮板8底部。這樣能夠使浮板8經過的田泥在凹槽8a作用下形成上凸的壟,使秧苗被插種在壟上,有利于通過曬秧和灌水管理,提高秧苗存活、生長效果。
[0035]本發明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使用時,將秧苗分成兩排放置在秧盤上,兩排秧苗由壓秧架壓住,防止散落。操作者一手握住拖桿拉動插秧機在水田中移動,一手操縱搖動手把旋轉,并通過第一鏈傳動機構帶動第一轉軸旋轉,第一轉軸上的分秧驅動凸輪同步旋轉,分秧驅動凸輪控制分秧機構和擋秧機構做有規律的間歇運動,從秧盤上分出秧苗,然后由隨第一轉軸轉動的抓秧鉤將分出的秧苗抓住送至浮板的插秧口上方。與此同時,由第二鏈傳動機構帶動的第二轉軸旋轉,第二轉軸通過轉臂帶動插秧臂運動,并由與插秧臂相連的連桿機構控制插秧臂的運動方向和節奏,逐次把秧苗插入由浮板的凹槽起壟的水田中泥壟上,完成插秧過程。整個插秧的活動中,插秧者不用彎腰就能將秧苗輕松、整齊的插入水田中,解決了小塊水田,以及山區和丘陵地區不規則梯田的半機械化插秧問題,減輕了插秧者的勞動強度。
【權利要求】
1.一種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包括浮板、機架、搖動手把、鏈傳動機構、秧盤,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板上端面設有三個用于支撐機架的支架,三個支架呈三角形分布,其中兩個支架與機架的兩立柱下端鉸接,另一支架通過鉸接的調節桿與機架連接鎖定機架角度,所述秧盤斜置安裝在機架上,秧盤上并排設有兩個出秧口和安裝有壓秧架,所述機架上鉸接一分秧機構,該分秧機構設有兩個分秧抓鉤分別對應秧盤的兩個出秧口,機架上還鉸接一擋秧機構,該擋秧機構設有的兩組擋秧塊分別位于秧盤兩個出秧口下方,機架上支撐第一轉軸,所述第一轉軸通過第一鏈傳動機構與機架拖桿上鉸接的搖動手把連接,第一轉軸通過第二鏈傳動機構與機架上支撐的第二轉軸連接,所述第二轉軸的兩端分別周向固定有轉臂,各轉臂上分別鉸接一插秧臂,兩插秧臂的下端設置插秧爪,插秧臂上端通過連桿機構與機架連接,所述第一轉軸上固定設置分秧驅動凸輪,所述分秧驅動凸輪上設有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和控制擋秧機構間歇運動的碰塊,所述分秧機構通過設置的拉桿與凸輪槽配合,所述擋秧機構設置有碰臂與碰塊對應,所述第一轉軸的兩端分別固定有隨軸轉動的連接板,各連接板的兩延伸端均設有抓秧鉤和鉸接有夾秧板,夾秧板的自由端設有滾輪與機架上設置的導向凸輪接觸,機架上位于導向凸輪的下方設置有秧苗換向板,該換向板位于浮板設有的插秧缺口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秧驅動凸輪上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為包括基圓弧段、漸開線曲線段和過渡圓弧段構成的環形槽,其中漸開線曲線段的極坐標方程為:
P=R/cos α
Θ =tan β - β ; 式中,P為極徑,R為半徑,α為基圓弧段,Θ為極角,β為漸開線曲線段。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分秧機構間歇運動的凸輪槽設于分秧驅動凸輪的一軸向端面,分秧驅動凸輪的另一軸向端面設置控制擋秧機構間歇運動的碰塊,該碰塊設置在過渡圓弧段與基圓弧段結合處,碰塊為V型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凸輪由大徑圓弧段、小徑圓弧段,以及將大、小徑圓弧段相連的阿基米德螺線段構成,其中導向凸輪圓心為極點,阿基米德螺線段的公式為:
P= α X β 式中,P為極徑,α為大徑圓弧段,β為阿基米德螺線段。
5.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凸輪上通過彎曲的連接塊固定連接有秧苗導向塊,該秧苗導向塊與導向凸輪的小徑段之間留有夾秧板滾輪的通過間隙。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秧機構的兩個分秧抓鉤均包括有L型鉤臂和彈性夾片,兩L型鉤臂分別連接在一橫軸兩端,橫軸與L型鉤臂的折彎處鉸接,彈性夾片的固定端與L型鉤臂折彎處固定連接,彈性夾片的自由端設有開口,L型鉤臂的短臂延伸端伸入該開口中,L型鉤臂的長臂延伸端與機架鉸接,橫軸上鉸接一拉桿,拉桿的延伸端設置導向滾輪配合在分秧驅動凸輪的凸輪槽中。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擋秧機構的兩組擋秧塊分別固定在一根橫桿的兩端,橫桿上鉸接兩支撐架和固定連接一碰臂,兩支撐架的下端與機架連接,碰臂的延伸端設置滾輪與分秧驅動凸輪上的碰塊對應。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轉軸的中段上分別固定設置分秧驅動凸輪、第一鏈傳動機構的從動鏈輪、第二鏈傳動機構的主動鏈輪,第一鏈傳動機構的從動鏈輪通過第一鏈條與搖動手把的主動鏈輪連接,第二鏈傳動機構的主動鏈輪通過第二鏈條與第二轉軸上的從動鏈輪連接,第一轉軸的兩端支撐于安裝在機架上的軸套中。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板為不銹鋼板制作成型,浮板的底部成型有兩個向上凹進的用于田泥起壟的凹槽,凹槽的后段設置為插秧缺口,該插秧缺口貫穿浮板底部。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手搖式水稻插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桿為螺紋桿,該螺紋桿的一端與浮板上設置的支架鉸接,螺桿的另一端穿過機架下端橫管上固定的支座,通過兩個調節螺母鎖定。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4285570SQ201410580711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27日
【發明者】孫克堅 申請人:重慶博沃發動機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松县| 延庆县| 恩平市| 开鲁县| 盐池县| 资兴市| 太仆寺旗| 阿鲁科尔沁旗| 瑞丽市| 沭阳县| 凌海市| 神农架林区| 双峰县| 且末县| 封丘县| 台北县| 南靖县| 昆明市| 木里| 苏尼特左旗| 博白县| 米泉市| 宜兰县| 长阳| 宜春市| 思南县| 陇西县| 闻喜县| 邳州市| 尉氏县| 罗定市| 青川县| 琼海市| 隆子县| 郁南县| 樟树市| 呼伦贝尔市| 娱乐| 房山区| 集安市|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