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申請提供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其構成包括機動動力部、播種部、手扶把和驅動輪,機動動力部組裝在機臺,播種部組裝設置于機動動力部前部,支撐導輪設置在播種部前部,播種部位于驅動輪與支撐導輪之間。本技術方案具有自身平衡的布局結構設置,整機重心接近于手扶操縱位,耕種運行穩定,安全性高,解決了耕地邊緣區域不能機動播種的技術問題,耕種人員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專利說明】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涉及播種機,尤其涉及農田手扶機動播種機以及微耕機。
【背景技術】
[0002]農田機械化播種作業設備種類較多,較為典型的機動型產品包括手扶拖拉機播種機、四輪拖拉機播種機、田園管理機播種機等等,其中包括四輪拖拉機等大中機型采用播種機后牽引式結構,由機動部分后部牽引播種機構,手扶拖拉機型播種機是中小型播種機的代表,還包括微耕機和田園管理機,它們也了采取與中大型播種機設備相同的結構布局,發動機及減速、傳動部分前部驅動行走,播種機位于驅動部分后播種工作,仍可被認為是牽引型播種設備。現有的播種作業機器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多技術問題,第一,因機器重心集中在前部的發動機及其減速設備上,耕種人員要平衡播種作業的各種反作用力,還要把大部分力量和精力集中于如何抗衡前方的發動機及其減速設備的控制上,那么就難以迎合播種工作狀態而實施有效和準確的控制,導致播種工作的操作力不從心,既使是平地耕作,勞動強度也相當大,而且該布局結構也極大的限制了操作中高度方向和左右偏轉方向的調整;第二關鍵技術問題是:播種運轉機構過于接近耕種操作人員,安全性極差;第三,現有整機結構因發動機等動力機構組成占據前方較大區域,導致地頭,即耕地邊緣約3?5米的地帶無法機動運行播種,機動運行播種覆蓋率低,再者,至地頭時調頭轉向時,耕種人員需要高抬手把,播種機構被抬離地面后,耕種人員再大弧線轉行轉頭,既十分費力,同時播種機構被抬起時離操作人員的身體更為接近,存在更為嚴重的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易于調整、保持耕種操作中的平衡,運行穩定、操作省力、安全性高、能夠實現全地面播種的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提供的一種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技術方案,其主要技術內容是:一種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其構成包括機動動力部、播種部、手扶把和驅動輪,機動動力部組裝在機臺,機動動力部經傳動機構驅動連接驅動輪,播種部組裝設置于機動動力部前部,支撐導輪安裝于播種部前部,播種部位于驅動輪與支撐導輪之間。
[0004]在上述的整體技術方案中,機動動力部中的發動機總成和變速箱總成分別安裝在驅動輪前、后的機臺位上。
[0005]在上述的整體技術方案中,播種部重心低于機臺水平高度。
[0006]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提供的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技術方案,播種部前置于機動動力部的結構,使整機具有自身平衡的結構布局,整機重心接近于手扶操縱位,耕種運行平穩,操縱省力,無論是前行、左右、上下均可小幅度偏轉調整,易行和省力,播種部前置結構遠離操作人員,安全性高,特別是前置結構還解決了耕地邊緣區域不能機動播種的技術問題,提高了機動播種的全覆蓋率,至地頭調頭轉向極為簡便,輕壓手扶把,將前部播種部翹抬,再繞驅動輪原地轉頭,大大方便了耕種操作,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和圖3分別是本實用新型申請的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實現播種和中耕追肥的兩變換結構構造圖。
[0008]圖2和圖4分別是圖1和圖3側視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本實用新型申請公開的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其構成包括機動動力部、播種部2、手扶把6和驅動輪5。
[0010]機動動力部包括發動機總成3、變速箱總成4,組裝設置在機臺I上,傳動機構包括傳動至驅動輪5的第一傳動和傳動至播種部2的第二傳動,第一傳動機構為變速箱總成4經設置于機臺I的第一介輪10向機臺下二級驅動驅動輪5的傳動設置,發動機總成3和變速箱總成4以驅動輪為平衡支點,分別安裝在驅動輪的前、后的機臺I位上,兩總成結構平衡布置,手扶把6把裝在機臺1、向上延伸設置。播種部2組裝設置于機動動力部前部,支撐導輪7設置在播種機2前部。
[0011]播種部包括料箱和播種運轉總成,還包括下部安裝設置的、由前至后的犁鏵22、扶土器23和鎮壓輪24,其中的料箱分割出種箱20和種箱20后的肥箱21,第二傳動為變速箱總成4的播種驅動輸出軸經機臺前端的播種介輪11 二級傳動播種運轉總成的傳動設置,其中播種部的重心低于機臺I的重心水平高度。播種部2位于前端支撐導輪7與驅動輪5之間,該布置再結合機動動力部的設置,具有良好的重心分布,能夠有效提高播種運行平穩性,整體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和可操控性,操作省力,在運行中容易實施小幅度的前后、左右的小幅度控制就能達到滿意的操控調整,調整支撐導輪7的縱向高度來支撐選定播種深度。播種部前部設置結構,播種位能夠達到耕地邊緣,實現了耕地全覆蓋播種,調頭轉向極為簡便,下壓手扶把6,翹抬前部播種部2,以驅動輪5落地點為支撐原點轉動調頭,大大方便了耕種人員的操作,無安全問題。
[0012]圖1結構采用了左右兩驅動輪對稱設置,可根據實際地垅寬度調整兩驅動輪在轉動軸12上的間距,配合調整支撐導輪7高度,實現垅上播種和施肥或騎垅旱地垅下播種和施肥;還可如圖3、圖4所示,采用中央單驅動輪,拆除扶土器23和鎮壓輪24,將犁鏵22安裝在肥箱21后壁,實現中耕追肥操作,由于整機重心布置合理,所以單驅動輪運行亦十分省力。
【權利要求】
1.一種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其構成包括機動動力部、播種部(2)、手扶把(6)和驅動輪(5),機動動力部組裝在機臺(I),機動動力部經傳動機構驅動連接驅動輪(5),其特征在于播種部(2)組裝設置于機動動力部前部,支撐導輪(7)安裝于播種部(2)前部,播種部(2)位于驅動輪(5)與支撐導輪(7)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播種部(2)重心低于機臺(I)的重心水平高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機動動力部中的發動機總成(3)和變速箱總成(4)分別安裝在驅動輪前、后的機臺位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輪為兩驅動輪左右對稱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輪為兩驅動輪左右對稱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輪為中央單驅動輪。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手扶全耕型機動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輪為中央單驅動輪。
【文檔編號】A01C7/06GK204047063SQ201420542081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0日
【發明者】張鳳武, 王瑞林 申請人:張鳳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