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聯(lián)合收割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300422閱讀:229來源:國知局
聯(lián)合收割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聯(lián)合收割機,以合理的結構簡單地構成從發(fā)動機向脫粒裝置的動力傳遞。該聯(lián)合收割機具備:發(fā)動機(3)、向行駛裝置傳遞驅動力的傳動機構(20)和脫粒裝置(4),發(fā)動機(3)的動力經(jīng)由傳動機構(20)的輸入軸(21)分流傳動給脫粒裝置(4)。
【專利說明】聯(lián)合收割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聯(lián)合收割機,其構成為將發(fā)動機的動力傳遞給向行駛裝置傳遞的傳動機構和脫粒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如上所述,作為將發(fā)動機的動力傳遞給向行駛裝置傳遞的傳動機構和脫粒裝置的結構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公知以下[I]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
[0003][I] 一種聯(lián)合收割機,其具備從發(fā)動機的輸出軸向傳動機構傳遞驅動力的傳動系統(tǒng)和將驅動力傳遞給脫粒裝置的傳動系統(tǒng)(參照專利文獻I)。
[0004]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58258號公報(第【0074】、【0075】段,圖5、圖8、圖10、圖 12)
[0005]上述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結構的聯(lián)合收割機設有傳動機構,該傳動機構在進行從發(fā)動機向脫粒裝置的動力傳遞時,將發(fā)動機動力輸入到處于脫粒裝置的較高位置的副清選風機軸,從該副清選風機軸向脫粒裝置的各部位分配驅動力。
[0006]然而,作為脫粒裝置,在采用不具備副清選風機的結構的情況下,為了將發(fā)動機動力傳遞到低位置的主清選風機軸,以在發(fā)動機與脫粒裝置之間能夠卷繞傳動帶的程度使發(fā)動機與脫粒裝置分開配設,或者,需要另外設置中繼軸來進行從發(fā)動機向主清選風機軸的動力傳遞,因此在該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7]本實用新型以合理的結構簡單地構成從發(fā)動機向脫粒裝置的動力傳遞。
[0008]〔技術方案I〕
[0009]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聯(lián)合收割機的技術方案在于,具備:發(fā)動機;向行駛裝置傳遞驅動力的傳動機構;脫粒裝置,所述發(fā)動機的動力經(jīng)由所述傳動機構的輸入軸分流傳遞給所述脫粒裝置。
[0010]〔技術方案I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11]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I的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發(fā)動機的動力暫時傳遞至比接近位置的脫粒裝置更位于遠離發(fā)動機的位置的傳動機構的輸入軸。傳遞到傳動機構的輸入軸的動力向傳動下游側的行駛裝置傳遞作為行駛用的驅動力,但除了傳遞到該行駛裝置的動力之夕卜,輸出從輸入軸向脫粒裝置的驅動力,并分流傳遞給脫粒裝置。
[0012]也就是說,能夠有效利用作為相對于行駛系統(tǒng)的傳動機構必不可少的傳動機構的輸入軸作為脫粒裝置的傳動系統(tǒng)中的中繼軸,從而存在以下優(yōu)點:即使發(fā)動機的輸出部與脫粒裝置的輸入部在前后方向上彼此接近,也能夠沒有障礙地簡單地構成從發(fā)動機向脫粒裝置傳遞動力的傳遞機構。
[0013]〔技術方案2〕
[0014]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在所述輸入軸設有向所述脫粒裝置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
[0015]〔技術方案2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16]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2的實用新型的結構,利用在傳動機構的輸入軸設置輸出旋轉體的簡單的結構,具有能夠使向脫粒裝置的動力傳遞結構簡化的優(yōu)點。
[0017]〔技術方案3〕
[0018]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成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設置在所述輸入軸上,向所述脫粒裝置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相對于所述傳動機構,在與設有所述輸入旋轉體一側的相同側安裝于所述輸入軸。
[0019]〔技術方案3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20]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3的實用新型的結構,在輸入軸中,在與設有向脫粒裝置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一側的相反側,沒有對輸入軸的限制,因此具有配設其他裝置等設計上的自由度提聞的優(yōu)點。
[0021]〔技術方案4〕
[0022]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相對于所述傳動機構,在與設有向所述脫粒裝置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一側的相反側,設有對向所述行駛裝置傳遞的動力進行變速的無級變速裝置。
[0023]〔技術方案4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24]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4的實用新型的結構,在與設有輸出旋轉體一側的相反側,相對于傳動機構,設有對向行駛裝置傳遞的動力進行變速的無級變速裝置,從而能夠有效使用傳動機構的輸入軸作為無級變速裝置的輸入機構,具有進一步實現(xiàn)結構的簡化的優(yōu)點。
[0025]〔技術方案5〕
[0026]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設置在所述輸入軸上,向所述脫粒裝置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在所述輸入軸上,位于所述輸入旋轉體與所述傳動機構之間。
[0027]〔技術方案5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28]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5的實用新型的結構,能夠使將來自發(fā)動機的動力向行駛裝置輸入的輸入旋轉體和用于向脫粒裝置輸入動力的輸出旋轉體以彼此極為接近的狀態(tài)配設。因此,具有在發(fā)動機、脫粒裝置及傳動機構彼此接近地配設的部位,能夠緊湊地構成針對它們的傳動結構的優(yōu)點。
[0029]〔技術方案6〕
[0030]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在所述輸入軸設有向所述脫粒裝置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并且設有從所述輸出旋轉體向設置在所述脫粒裝置側的脫粒側旋轉體經(jīng)由環(huán)狀轉動帶傳遞動力的脫粒用動力傳遞部,該脫粒用動力傳遞部位于沿所述輸出旋轉體的軸心的方向的所述發(fā)動機與所述傳動機構之間。
[0031]〔技術方案6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32]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6的實用新型的結構,通過使用從輸出旋轉體向脫粒裝置側的脫粒側旋轉體經(jīng)由環(huán)狀轉動帶傳遞動力的脫粒用動力傳遞部,在發(fā)動機與傳動機構之間的狹窄的左右方向間隔內(nèi),緊湊地配置從輸入軸向脫粒裝置傳遞動力的動力傳遞結構。
[0033]〔技術方案7〕
[0034]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設置在所述輸入軸,并且設有從設置于所述發(fā)動機的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向所述輸入旋轉體經(jīng)由環(huán)狀轉動帶傳遞驅動力的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該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在沿所述輸入軸的軸心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發(fā)動機與所述傳動機構之間。
[0035]〔技術方案7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36]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7的實用新型的結構,通過使用從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向輸入旋轉體經(jīng)由環(huán)狀轉動帶傳遞動力的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在發(fā)動機與傳動機構之間的狹窄的左右方向間隔內(nèi),緊湊地配置從發(fā)動機輸出軸向傳動機構傳遞動力的動力傳遞結構。
[0037]〔技術方案8〕
[0038]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向所述脫粒裝置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和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在所述輸入軸上配設在相鄰的位置。
[0039]〔技術方案8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40]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8的實用新型的結構,向脫粒裝置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和被傳遞來自發(fā)動機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在傳動機構的輸入軸上,處于相鄰的位置,能夠以彼此接近的狀態(tài)配設,因此能夠容易且緊湊地構成從發(fā)動機經(jīng)由傳動機構到脫粒裝置的傳動結構。
[0041]〔技術方案9〕
[0042]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成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所述輸出旋轉體和所述輸入旋轉體由設置在所述輸入軸的一系列帶輪構成。
[0043]〔技術方案9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44]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9的實用新型的結構,脫粒裝置側的輸出旋轉體和傳動機構側的輸入旋轉體由設置在傳動機構的輸入軸的一系列帶輪構成,因此能夠容易地以進一步接近的狀態(tài)配設。因此,能夠進一步容易且緊湊地構成從發(fā)動機經(jīng)由傳動機構到脫粒裝置的傳動結構。
[0045]〔技術方案10〕
[0046]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其將來自所述發(fā)動機的動力傳遞給設置在所述輸入軸的輸入旋轉體;脫粒用動力傳遞部,其將傳遞給所述輸入軸的動力從設置在所述輸入軸的輸出旋轉體經(jīng)由環(huán)狀轉動帶傳遞到所述脫粒裝置側,該脫粒用動力傳遞部和所述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設置在從所述發(fā)動機的輸出軸的軸線方向看時彼此重疊的位置。
[0047]〔技術方案10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48]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10的實用新型的結構,脫粒用動力傳遞部和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在發(fā)動機的輸出軸的軸線方向看時彼此重疊地設置,從而能夠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縮短該脫粒用動力傳遞部與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的配設用空間。
[0049]也就是說,在從發(fā)動機輸出軸以互相朝向前后方向上的相反側的狀態(tài)配設脫粒用動力傳遞部和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時,脫粒用動力傳遞部與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的配設用空間在前后方向變長。另外,在脫粒用動力傳遞部和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以在上下錯位的狀態(tài)配設時,脫粒用動力傳遞部與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的配設用空間上下寬度變寬,需要確保大的配設用空間。
[0050]在該實用新型中,脫粒用動力傳遞部和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從發(fā)動機的輸出軸的軸線方向看時以彼此重疊的狀態(tài)配設,因此具有緊湊地構成該配設用空間的優(yōu)點。
[0051]〔技術方案11〕
[0052]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所述脫粒用動力傳遞部的環(huán)狀轉動帶卷掛在所述輸出旋轉體和從所述發(fā)動機的輸出軸的軸線方向看時配設在與所述發(fā)動機重疊的位置的脫粒側旋轉體。
[0053]〔技術方案11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54]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11的實用新型的結構,脫粒用動力傳遞部的環(huán)狀轉動帶卷掛于設置在傳動機構的輸入軸的輸出旋轉體和從發(fā)動機的輸出軸的軸線方向看時配設在與發(fā)動機重疊的位置的脫粒側旋轉體,因此在處于在前后方向上接近的位置關系的發(fā)動機與脫粒側旋轉體之間,能夠沒有障礙地配設脫粒用動力傳遞部的環(huán)狀轉動帶。
[0055]〔技術方案12〕
[0056]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所述脫粒側旋轉體從所述發(fā)動機的輸出軸的軸線方向看時配設在與設置于所述發(fā)動機的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重疊的位置。
[0057]〔技術方案12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58]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12的實用新型的結構,脫粒側旋轉體從發(fā)動機的輸出軸的軸線方向看時配設在與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重疊的位置,因此即使脫粒裝置與發(fā)動機在前后方向上進一步接近也能夠沒有障礙地進行動力傳遞。
[0059]〔技術方案13〕
[0060]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在所述發(fā)動機的橫側方配設有所述脫粒裝置,在比所述發(fā)動機位于前側的位置配設有所述傳動機構。
[0061]〔技術方案13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62]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13的實用新型的結構,利用比該發(fā)動機和脫粒裝置靠前側配設的傳動機構的輸入軸,進行向配設在發(fā)動機的橫側方的脫粒裝置的動力傳遞,因此能夠沒有障礙地進行從發(fā)動機向橫側方位置的脫粒裝置的動力傳遞。
[0063]而且,能夠有效利用存在于發(fā)動機、脫粒裝置的前部側的空間配置從該發(fā)動機向脫粒裝置傳遞動力的動力傳遞結構,因此能夠不使脫粒裝置的后部側等各種傳動系統(tǒng)、裝置類錯綜存在的空間變小地進行配設。
[0064]〔技術方案14〕
[0065]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構成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所述脫粒側旋轉體安裝在所述脫粒裝置的清選風機軸。
[0066]〔技術方案14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67]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14的實用新型的結構,能夠利用脫粒裝置的清選風機軸作為脫粒側旋轉體,因此能夠避免另外設置輸入用的傳動軸那樣的部件數(shù)量的增加的情況。
[0068]〔技術方案15〕
[0069]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所述發(fā)動機的動力經(jīng)由所述清選風機軸傳遞給對收割對象物進行割取收割的割取部。
[0070]〔技術方案15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71]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15的實用新型的結構,能夠有效使用清選風機軸作為向割取部傳遞動力的動力傳遞部件,利用部件的兼用化能夠實現(xiàn)結構的簡化。
[0072]〔技術方案16〕
[0073]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成的本實用新型的其他技術方案在于,在所述輸入軸設有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和向所述脫粒裝置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利用該輸入旋轉體與輸出旋轉體的周速度差進行減速的動力向所述脫粒裝置側傳遞。
[0074]〔技術方案16的實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75]根據(jù)上述技術方案16的實用新型的結構,利用傳動機構的輸入軸的輸入旋轉體與輸出旋轉體的周速度差進行減速的動力向脫粒裝置側傳遞。因此,在輸出旋轉體與脫粒裝置的脫粒側旋轉體之間,不需要進一步增大相對于輸出旋轉體的脫粒側旋轉體的直徑差來增大減速度的程度,具有能夠使脫粒側旋轉體的直徑較小的優(yōu)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76]圖1是聯(lián)合收割機的右視圖。
[0077]圖2是聯(lián)合收割機的整體俯視圖。
[0078]圖3是表示在聯(lián)合收割機中拆下集谷箱的狀態(tài)俯視圖。
[0079]圖4是表示發(fā)動機、傳動機構、脫粒裝置的動力傳遞結構的側視圖。
[0080]圖5是表示發(fā)動機、傳動機構、脫粒裝置的動力傳遞結構的主視圖。
[0081]圖6是表示發(fā)動機、傳動機構、脫粒裝置的動力傳遞結構的主視圖。
[0082]圖7是表示從發(fā)動機經(jīng)由傳動機構到脫粒裝置的動力傳遞部位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0083]圖8是表示動力傳遞系統(tǒng)的線圖。
[0084]附圖標記說明
[0085]I 車體框架
[0086]2 行駛裝置
[0087]3 發(fā)動機
[0088]4 脫粒裝置
[0089]5 集谷箱
[0090]15 駕駛艙(駕駛部)
[0091]20 傳動機構
[0092]21 輸入軸
[0093]22A輸入旋轉體
[0094]22B輸出旋轉體
[0095]23 無級變速裝置
[0096]30 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
[0097]31 輸出軸
[0098]32 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
[0099]33 脫粒用動力傳遞部
[0100]41a清選風機軸
[0101]41b脫粒側旋轉體

【具體實施方式】
[0102]以下,基于附圖的記載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103]〔整體結構〕
[0104]圖1至圖5表示本實用新型的聯(lián)合收割機的一個例子即全喂入型(全投入型)聯(lián)合收割機。圖1表示機體整體的右視圖,圖2表示俯視圖。圖3表示拆下集谷箱5而使脫粒裝置4等露出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
[0105]如這些附圖所示,上述全喂入型聯(lián)合收割機在車體框架I的下側具有由左右一對前輪2F、2F(相當于前行駛裝置)及左右一對后輪2R、2R(相當于后行駛裝置)構成的行駛裝置2。
[0106]該聯(lián)合收割機在車體框架I的前部具備駕駛艙15 (相當于駕駛部),在其后方側分別具備脫粒裝置4及集谷箱5,在最后部具備秸桿處理裝置16,在前部具備相對于車體框架I繞水平橫軸心(未圖示)升降動作的割取處理裝置17,從而構成自行機體。
[0107]在車體框架I上的前部,在脫粒裝置4的橫側部搭載有發(fā)動機3,在離開發(fā)動機3的后方位置配設有散熱器7。在隔著脫粒裝置4與發(fā)動機3相反的一側搭載有燃料箱8。發(fā)動機3的動力除上述行駛裝置2之外,還向脫粒裝置4、割取處理裝置17及進行散熱器7冷卻的散熱器風扇7a等傳遞。
[0108]所述行駛裝置2的前輪2F構成為,經(jīng)由從安裝在車體框架I的前部的傳動機構20向左右延伸的前輪驅動軸24傳遞的動力,經(jīng)由以進入在朝向前輪2F的機體內(nèi)方側的面形成的凹入部位的狀態(tài)配備的減速箱25及支承于減速箱25的前車軸2a傳遞給前輪2F。
[0109]由此,前輪2F經(jīng)由前車軸2a被傳遞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并且安裝為能夠繞水平橫軸心xl被驅動旋轉,前輪2F由包括左右方向寬度及直徑均比后輪2R大的輪胎車輪的非轉向車輪構成。
[0110]如圖4及圖5所示,所述后輪2R在車體框架I的后部,設置在繞前后方向軸心(未圖示)左右擺動自如地安裝的后輪支承框架(未圖示)的左右兩端側,由具備繞上下擺動軸心能夠轉向操作的后車軸2b的轉向車輪構成。該后輪2R由左右方向寬度及直徑設定得比所述前輪2F小的輪胎車輪構成,并且繞后車軸2b的水平橫軸心x2轉動。
[0111]〔割取處理裝置〕
[0112]如圖1至圖3所示,在搭載于車體框架I的脫粒裝置4的前側設有繞沿左右方向的橫軸心升降動作的割取處理裝置17。
[0113]該割取處理裝置17具備向脫粒裝置4供給被割取的莖桿等作物的供給裝置17A、撥入植立莖桿等作物穗梢側的撥入輪17B、切斷根莖側的割取裝置17C及將割取的作物匯集在割取寬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橫向輸送絞龍17D,從而割取處理裝置17割取作物并送入供給裝置17A,向脫粒裝置4供給。
[0114]雖然未做圖示,但該供給裝置17A在方筒狀的箱體內(nèi)部裝備有沿前后方向轉動的環(huán)狀帶狀的輸送體,將被送入的割取作物朝向后上方輸送。供給裝置17A的作物輸送方向是脫粒裝置4內(nèi)的脫粒筒40的脫粒筒旋轉軸心pi (參照圖4)的前后方向,伴隨著供給裝置17A局部的升降動作,撥入輪17B、割取裝置17C及橫向輸送絞龍17D也能夠進行升降動作。
[0115]〔脫粒裝置〕
[0116]如上所述,脫粒裝置4在車體框架I上被配設為使脫粒筒旋轉軸心Pl沿前后方向。該脫粒裝置4在前后方向配設在前輪2F與后輪2R的前后方向間隔內(nèi),并且在左右方向以位于左右的前輪2F及后輪2R的間隔寬度內(nèi)的狀態(tài)配設。
[0117]另外,如圖1所示,脫粒裝置4的下表面處于比非轉向車輪即前輪2F的前車軸2a稍低,比轉向車輪即后輪2R的后車軸2b稍高的位置。也就是說,被配設為與非轉向車輪即前輪2F的前車軸2a、或轉向車輪即后輪2R的后車軸2b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
[0118]以這種方式配設的脫粒裝置4相對于機體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線CL,以脫粒裝置4的脫粒筒旋轉軸心Pl向左側偏倚的狀態(tài)配設。脫粒裝置4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與配設在內(nèi)部的脫粒筒40的前后方向的脫粒筒旋轉軸心pi存在于同一位置,因此脫粒裝置4整體也以相對于機體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CL向左側偏倚的狀態(tài)配設。
[0119]向脫粒裝置4供給割取作物的所述供給裝置17A與脫粒裝置4同樣地相對于機體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CL,以向左側偏倚的狀態(tài)配設,如圖3所示,配設在從上面看與相對于機體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CL向右偏倚的傳動機構20局部重疊的位置。
[0120]秸桿處理裝置16 —體地安裝在脫粒裝置4的后部,切斷脫粒處理后的秸桿并向機外排出。
[0121]脫粒裝置4形成為機體前后方向長的矩形箱狀,在其前端部具備清選風機41 (參照圖8)。具備該清選風機41的送風翼的清選風機軸41a向脫粒箱4A的右橫向外側延伸,在該清選風機軸41a的延伸部位安裝有用于接受從發(fā)動機3傳遞到脫粒裝置4的動力的脫粒輸入帶輪41b (相當于脫粒側旋轉體)。
[0122]該脫粒裝置4構成為不設置副清選風機,而僅利用所述清選風機41進行相對于篩選部位的送風。
[0123]在脫粒裝置4的內(nèi)部,用于對從所述供給裝置17A側送入的割取作物進行脫粒處理的脫粒筒40被配設為繞前后方向的脫粒筒軸40a被旋轉驅動。除了該脫粒筒40,還配備有與所述清選風機41的送風作用一起,對在所述脫粒筒40內(nèi)被脫粒處理的割取作物進行擺動篩選處理的篩選處理裝置42等。
[0124]〔集谷箱〕
[0125]如圖1至圖3所示,集谷箱5在駕駛艙15的后方側,橫跨設置在立設于車體框架I上的右橫側部的集谷箱支承臺13與位于集谷箱支承臺13的左橫側部的脫粒裝置4的上側。
[0126]集谷箱5在組裝方管等各種鋼材而形成為格子狀的底部框架50的上側,搭載具有橫跨機體左右方向的大致整個寬度的左右方向寬度的箱狀的集谷箱主體51。
[0127]這些底部框架50與集谷箱主體51連結成一體,利用設置在集谷箱支承臺13的上端部的擺動支軸52,繞前后方向的擺動軸心z2能夠擺動被支承。
[0128]如圖1及圖3所示,集谷箱支承臺13在脫粒裝置4的右橫側部位,在前輪2F與后輪2R之間配設在車體框架I上。該集谷箱支承臺13具備配設在遠離脫粒裝置4 一側的外支柱13A和比外支柱13A配設在靠近脫粒裝置4 一側的內(nèi)支柱13B。這些外支柱13A的下端部和內(nèi)支柱13B的下端部固定于車體框架I,并且外支柱13A與內(nèi)支柱13B的各上端部與上部框架13C連結。在該上部框架13C,相當于集谷箱5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側的谷粒排出口 5A側的端部繞前后方向的擺動軸心z2能夠起伏擺動地被連結支承。
[0129]在集谷箱支承臺13的內(nèi)支柱13B與集谷箱5的底部框架50之間安裝有液壓驅動式的傾卸液壓缸53。利用該傾卸液壓缸53的伸縮動作,使集谷箱5繞所述擺動軸心z2起伏擺動,能夠將姿態(tài)改變?yōu)榧认渲黧w51的底面處于水平或大致水平姿態(tài)的存儲姿態(tài)和底面立起的排出姿態(tài)。
[0130]〔駕駛艙〕
[0131]如圖1及圖3所示,駕駛艙15搭載設置在立設于車體框架I上的駕駛部框架11。
[0132]由此,駕駛艙15在比前輪2F的外徑的上緣高的位置,且比前輪2F的后緣靠近前方側的位置經(jīng)由駕駛部框架11支承于車體框架I。
[0133]在駕駛艙15內(nèi)配備有用于操縱操作的方向盤15a和駕駛座席15b等,利用方向盤15a的操作對后輪2R進行轉向操作。在該駕駛艙15內(nèi),雖然未圖示,但是配備有用于操縱操作及作業(yè)操作的各種操作件以及儀表類。
[0134]〔動力傳遞結構〕
[0135]接著,對將發(fā)動機3的動力經(jīng)過傳動機構20的輸入軸21傳遞給脫粒裝置4的動力傳遞結構進行說明。
[0136]如圖4至圖8所示,發(fā)動機3以曲軸(未圖示)沿機體左右方向的狀態(tài),配設在車體框架I上的靠右外側的部位。
[0137]在發(fā)動機3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側(機體內(nèi)方側),以軸線方向沿機體左右方向的狀態(tài)與飛輪3A —起設有輸出帶輪30 (相當于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輸出軸31在另一端側(機體外方側)突出,在該輸出軸31安裝有第二輸出帶輪31a。在該第二輸出帶輪31a上,如圖8所示地卷掛有用于向散熱器風扇7a輸出驅動力的環(huán)狀轉動帶的一個例子即由一根V形帶構成的第三傳動帶34。
[0138]輸出帶輪30在其外周部具備用于卷繞環(huán)狀轉動帶的一個例子即由三根V形帶的組構成的第一傳動帶32 (相當于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的三個部位的帶槽。
[0139]在發(fā)動機3的前方側,在比發(fā)動機3更位于機體內(nèi)方側(左右方向上的左側)的傳動機構20具備向機體外方側(左右方向上的右側)突出的輸入軸21,該輸入軸21使輸入輸出帶輪22 —體轉動地被安裝。
[0140]在該輸入輸出帶輪22設有:第一旋轉體部分22A(相當于輸入旋轉體),其具有用于卷繞所述第一傳動帶32的三根V形帶的三個部位的帶槽;第二旋轉體部分22B(相當于輸出旋轉體),其具備用于卷繞后述的第二傳動帶33的兩個部位的帶槽。
[0141]第一旋轉體部分22A和第二旋轉體部分22B由一體成型的多帶輪(多連7° — )構成,第一旋轉體部分22A側的直徑大且位于發(fā)動機3所在的靠近機體外側的位置,第二旋轉體部分22B的直徑小且位于脫粒裝置4所在的靠近機體內(nèi)方側的位置。
[0142]在傳動機構20,在與設有所述輸入輸出帶輪22的一側的相反側安裝有用于對從輸入軸21輸入的動力進行變速而傳遞給行駛裝置2的無級變速裝置23。被該無級變速裝置23變速的動力經(jīng)由設置在傳動機構20的內(nèi)部的未圖示的變速機構從前輪驅動軸24輸出。
[0143]在輸入輸出帶輪22的第二旋轉體部分22B卷繞有環(huán)狀轉動帶的一個例子即由兩根V形帶組構成的第二傳動帶33 (相當于脫粒用動力傳遞部)。
[0144]該第二傳動帶33相對于設置在脫粒裝置4的清選風機軸41a上的脫粒輸入帶輪41b卷繞,發(fā)動機動力從第二旋轉體部分22B經(jīng)由第二傳動帶33輸入到脫粒裝置4。
[0145]清選風機軸41a側的脫粒輸入帶輪41b形成為直徑比第二旋轉體部分22B及輸出帶輪30大,對發(fā)動機轉速進行減速而傳遞給清選風機軸41a。
[0146]如圖4及圖6所示,脫粒裝置4在比傳動機構20更靠后方側搭載于車體框架I,清選風機軸41a在前后方向上處于比傳動機構20的輸入軸21更靠發(fā)動機3的輸出帶輪30及輸出軸31的軸心x3的位置。具體地說,如圖4所示,從發(fā)動機3的輸出帶輪30及輸出軸31的軸心x3方向看,清選風機軸41a處于與輸出帶輪30重疊的位置。
[0147]因此,輸出帶輪30與脫粒輸入帶輪41b彼此重疊,第一傳動帶32與第二傳動帶33也以相互重疊的位置關系配備。
[0148]另外,如圖5及圖6所不,在從正面或上面看時,輸出帶輪30、輸入輸出帶輪22、脫粒輸入帶輪41b也配設在發(fā)動機3與傳動機構20及脫粒裝置4之間。輸入輸出帶輪22的第一旋轉體部分22A靠近發(fā)動機3側,第二旋轉體部分22B配設在靠近傳動機構20及脫粒裝置4的一側。
[0149]因此,顯然第一傳動帶32和第二傳動帶33也處于配設在發(fā)動機3、傳動機構20及脫粒裝置4之間的狀態(tài)。
[0150]橫跨卷繞在發(fā)動機3的輸出帶輪30與傳動機構20的第一旋轉體部分22A的第一傳動帶32設置為作用有第一張緊輪35。
[0151]另外,橫跨卷繞在傳動機構20的第二旋轉體部分22B與脫粒裝置4的脫粒輸入帶輪41b之間的第二傳動帶33設置為作用有第二張緊輪36。
[0152]如圖5所示,第一張緊輪35的支軸35a的一端側向一個方向較長地延長,其延長部分支承在擺動自如的第一臂部件35b的自由端側和施力機構37的自由端側。
[0153]如圖4所示,第一臂部件35b的基端側樞軸支承在L形的支承臺框架12,該L形的支承臺框架12在車體框架I中,被抬起到比傳動機構20高的位置而成為駕駛部框架11的安裝臺。施力機構37的基端側在靠近發(fā)動機3的一側樞軸支承在固定于車體框架I的支架Ia上。
[0154]在施力機構37裝備有向縮短支軸35a與施力機構37的基端側的樞軸支承部位之間的距離的方向施力的壓縮彈簧37a。利用該壓縮彈簧37a的作用力對第一張緊輪35施加作用力,從而始終對第一傳動帶32向張緊側施力。
[0155]第二張緊輪36的支軸36a安裝在第二臂部件36b,該第二臂部件36b的基端側樞軸支承在傳動機構20的上部并擺動自如地構成。在該第二臂部件36b的長度方向的中途位置連接有具備螺旋彈簧的操作部件36c,利用與該操作部件36c連結的能夠擺動操作的操作桿等未圖示的切換操作件,能夠切換為脫粒離合器接合狀態(tài)和切斷狀態(tài)。
[0156]其結果是,通過使第二張緊輪36向抬起側擺動而將第二傳動帶33切換到張緊側,從而處于發(fā)動機動力傳遞給脫粒裝置4的脫粒離合器接合狀態(tài)。解除第二張緊輪36的抬起而將第二傳動帶33切換到松弛側,從而處于切斷相對于脫粒裝置4的發(fā)動機動力的傳遞的脫粒離合器切斷狀態(tài)。
[0157]如圖8所示,輸入到清選風機軸41a的發(fā)動機動力被分配供給到用于驅動脫粒筒40的脫粒筒側驅動機構43、向包括供給裝置17A的割取處理裝置17傳遞動力的割取側驅動機構44和用于驅動篩選處理裝置42等的篩選側驅動機構45。這些脫粒筒側驅動機構43、割取側驅動機構44、篩選側驅動機構45分別包括傳動帶。另外,動力也從篩選側驅動機構45的傳動下游側經(jīng)由傳動帶46傳遞到秸桿處理裝置16。
[0158]篩選側驅動機構45具備向一次絞龍42a和仰送裝置47傳遞動力的傳動帶45a、向二次絞龍42b和二次還原裝置48傳遞動力的傳動帶45b、向擺動篩選板42c傳遞動力的傳動帶45c。
[0159]〔其他實施方式I〕
[0160]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行駛裝置2,表示了利用非轉向車輪構成前輪2F,利用轉向車輪構成后輪2R的結構,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以前輪2F為轉向車輪,以后輪2R為非轉向車輪。另外,也可以利用轉向車輪構成前輪2F及后輪2R。
[0161]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采用同樣的結構即可。
[0162]〔其他實施方式2〕
[016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行駛裝置2,表示了以前輪2F作為利用非轉向車輪構成的驅動輪,利用未被驅動的轉向車輪構成后輪2R的結構,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
[0164]例如,可以以前輪2F作為未被驅動的轉向車輪,以后輪2R作為由非轉向車輪構成的驅動輪,或者,可以利用轉向車輪構成前輪2F及后輪2R,從而驅動前輪2F和后輪2R。
[0165]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采用同樣的結構即可。
[0166]〔其他實施方式3〕
[016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利用由非轉向車輪構成的前輪2F構成前行駛部,利用由轉向車輪構成的后輪2R構成后行駛部的結構,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利用半履帶型的履帶行駛裝置構成前行駛部,利用由轉向車輪構成的后輪2R構成后行駛部的結構。相反,也可以利用由轉向車輪構成的前輪2F來構成前行駛部,利用半履帶型的履帶行駛裝置構成后行駛部。
[0168]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驅動半履帶型的履帶行駛裝置,而使由轉向車輪構成的后輪2R或前輪2F為非驅動部件,也可以一起驅動半履帶型的履帶行駛裝置和由轉向車輪構成的后輪2R或前輪2F。
[0169]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采用同樣的結構即可。
[0170]〔其他實施方式4〕
[017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使配設在脫粒裝置4上方的集谷箱5能夠繞設置在左右方向的一端側的擺動軸心z2傾卸,并且,在設有所述擺動軸心z2的一側設置能夠開閉的谷粒排出口 5A,在該傾卸姿態(tài)下能夠排出谷粒的結構,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不在集谷箱5設置能夠開閉的谷粒排出口 5A,而設置未圖示的排出用絞龍等來排出谷粒。
[0172]在以這種方式構成時,即使不設置集谷箱5的傾卸用的傾卸液壓缸53也能夠排出谷粒,但是優(yōu)選通過設置傾卸液壓缸53,使存在于集谷箱主體51底部的谷粒向排出用絞龍所在的一側聚集。
[0173]其他結構采用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即可。
[0174]〔其他實施方式5〕
[017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備駕駛艙15作為駕駛部的結構,但是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作為駕駛部可以不設置駕駛艙15,而僅設置具備方向盤15a、駕駛座席15b的結構。
[0176]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采用同樣的結構即可。
[0177]〔其他實施方式6〕
[017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作為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的輸出帶輪30、作為輸入旋轉體及輸出旋轉體的輸入輸出帶輪22、以及作為脫粒側旋轉體的脫粒輸入帶輪41b的結構,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以這樣的以帶輪構成輸出用或輸入用的旋轉體的結構,可以利用例如鏈輪構成。在這種情況下,傳動用的環(huán)狀轉動帶可以使用傳動鏈來代替?zhèn)鲃訋?2、33。另外,在使用脫粒裝置4等其他部位的環(huán)狀轉動帶的傳動結構中,可以同樣地采用傳動鏈來代替?zhèn)鲃訋А?br> [0179]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采用同樣的結構即可。
[0180]〔其他實施方式7〕
[018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作為向脫粒裝置4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的第二旋轉體部分22B,相對于傳動機構20,在與作為輸入旋轉體的第一旋轉體部分22A所在一側相同的一側安裝于輸入軸21的結構,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相對于傳動機構20,在與第一旋轉體部分22A所在一側的相反側設置第二旋轉體部分22B。
[0182]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采用同樣的結構即可。
[0183]〔其他實施方式8〕
[018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采用清選風機軸41a作為脫粒側旋轉體的結構,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也能夠采用以能夠傳動的中繼軸構成的合適的軸。
[0185]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采用同樣的結構即可。
[0186]〔其他實施方式9〕
[018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由第一旋轉體部分22A與第二旋轉體部分22B —體成型的輸入輸出帶輪22構成的結構,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利用由分體地構成第一旋轉體部分22A和第二旋轉體部分22B彼此的帶輪或鏈輪構成,并且各自固定于輸入軸21的結構。
[0188]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采用同樣的結構即可。
[0189]〔其他實施方式10〕
[0190]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作為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的第一傳動帶32和作為脫粒用動力傳遞部的第二傳動帶33在從發(fā)動機3的輸出軸31的軸線方向看時是彼此重疊的結構,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第一傳動帶32和第二傳動帶33在上下方向上以彼此錯位的狀態(tài)配設的結構。
[0191]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采用同樣的結構即可。
[0192]〔其他實施方式11〕
[019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傳動機構20位于發(fā)動機3的前方位置的結構,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傳動機構20位于發(fā)動機3的后方側的結構。
[0194]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采用同樣的結構即可。
[0195]作為本實用新型所示的聯(lián)合收割機,不限于收割稻子、麥子、玉米等谷物,也能夠適用于收割大豆等豆類或菜種等花卉類。另外,不限于全喂入型聯(lián)合收割機,也可以是半喂入型聯(lián)合收割機。
【權利要求】
1.一種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具備: 發(fā)動機⑶; 向行駛裝置(2)傳遞驅動力的傳動機構(20); 脫粒裝置⑷, 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經(jīng)由所述傳動機構(20)的輸入軸(21)分流傳遞給所述脫粒裝置⑷。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輸入軸(21)設有向所述脫粒裝置(4)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22B)。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22A)設置在所述輸入軸(21)上,向所述脫粒裝置(4)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22B)相對于所述傳動機構(20),在與設有所述輸入旋轉體(22A) —側的相同側安裝于所述輸入軸(21)。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相對于所述傳動機構(20),在與設有向所述脫粒裝置(4)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22B) 一側的相反側,設有對向所述行駛裝置(2)傳遞的動力進行變速的無級變速裝置(23)。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相對于所述傳動機構(20),在與設有向所述脫粒裝置(4)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22B) 一側的相反側,設有對向所述行駛裝置(2)傳遞的動力進行變速的無級變速裝置(23)。
6.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相對于所述傳動機構(20),在與設有向所述脫粒裝置(4)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22B) 一側的相反側,設有對向所述行駛裝置(2)傳遞的動力進行變速的無級變速裝置(23)。
7.根據(jù)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22A)設置在所述輸入軸(21)上,向所述脫粒裝置(4)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22B)在所述輸入軸(21)上,位于所述輸入旋轉體(22A)與所述傳動機構(20)之間。
8.根據(jù)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輸入軸(21)設有向所述脫粒裝置(4)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22B),并且設有從所述輸出旋轉體(22B)向設置在所述脫粒裝置(4)側的脫粒側旋轉體(41b)經(jīng)由環(huán)狀轉動帶傳遞動力的脫粒用動力傳遞部(33),該脫粒用動力傳遞部(33)位于沿所述輸出旋轉體(22B)的軸心的方向的所述發(fā)動機(3)與所述傳動機構(20)之間。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輸入軸(21)設有向所述脫粒裝置(4)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22B),并且設有從所述輸出旋轉體(22B)向設置在所述脫粒裝置(4)側的脫粒側旋轉體(41b)經(jīng)由環(huán)狀轉動帶傳遞動力的脫粒用動力傳遞部(33),該脫粒用動力傳遞部(33)位于沿所述輸出旋轉體(22B)的軸心的方向的所述發(fā)動機(3)與所述傳動機構(20)之間。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6、9中任一項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22A)設置在所述輸入軸(21),并且設有從設置于所述發(fā)動機(3)的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30)向所述輸入旋轉體(22A)經(jīng)由環(huán)狀轉動帶傳遞驅動力的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32),該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32)在沿所述輸入軸(21)的軸心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發(fā)動機(3)與所述傳動機構(20)之間。
11.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22A)設置在所述輸入軸(21),并且設有從設置于所述發(fā)動機(3)的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30)向所述輸入旋轉體(22A)經(jīng)由環(huán)狀轉動帶傳遞驅動力的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32),該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32)在沿所述輸入軸(21)的軸心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發(fā)動機(3)與所述傳動機構(20)之間。
12.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22A)設置在所述輸入軸(21),并且設有從設置于所述發(fā)動機(3)的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30)向所述輸入旋轉體(22A)經(jīng)由環(huán)狀轉動帶傳遞驅動力的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32),該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32)在沿所述輸入軸(21)的軸心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發(fā)動機(3)與所述傳動機構(20)之間。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6、9、11、12中任一項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脫粒裝置(4)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22B)和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22A)在所述輸入軸(21)上配設在相鄰的位置。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輸出旋轉體(22B)和所述輸入旋轉體(22A)由設置在所述輸入軸(21)的一系列帶輪構成。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6、9、11、12、14中任一項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具備: 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32),其將來自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傳遞給設置在所述輸入軸(21)的輸入旋轉體(22A); 脫粒用動力傳遞部(33),其將傳遞給所述輸入軸(21)的動力從設置在所述輸入軸(21)的輸出旋轉體(22B)經(jīng)由環(huán)狀轉動帶傳遞到所述脫粒裝置(4)偵牝 該脫粒用動力傳遞部(33)和所述發(fā)動機動力傳遞部(32)設置在從所述發(fā)動機(3)的輸出軸(31)的軸線方向看時彼此重疊的位置。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脫粒用動力傳遞部(33)的環(huán)狀轉動帶卷掛在所述輸出旋轉體(22B)和從所述發(fā)動機(3)的輸出軸(31)的軸線方向看時配設在與所述發(fā)動機(3)重疊的位置的脫粒側旋轉體(41b)。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脫粒側旋轉體(41b)從所述發(fā)動機(3)的輸出軸(31)的軸線方向看時配設在與設置于所述發(fā)動機(3)的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30)重疊的位置。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6、9、11、12、14、16、17中任一項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發(fā)動機(3)的橫側方配設有所述脫粒裝置(4),在比所述發(fā)動機(3)位于前側的位置配設有所述傳動機構(20)。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脫粒側旋轉體(41b)安裝在所述脫粒裝置(4)的清選風機軸(41a)。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9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經(jīng)由所述清選風機軸(41a)傳遞給對收割對象物進行割取收割的割取部。
21.根據(jù)權利要求1?6、9、11、12、14、16、17、20中任一項所述的聯(lián)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輸入軸(21)設有被傳遞來自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的輸入旋轉體(22A)和向所述脫粒裝置(4)側傳遞動力的輸出旋轉體(22B),利用該輸入旋轉體(22A)與輸出旋轉體(22B)的周速度差進行減速的動力向所述脫粒裝置(4)側傳遞。
【文檔編號】A01D41/02GK204206764SQ201420557254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27日
【發(fā)明者】山形浩司, 中島伸六, 長田佑希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阳县| 时尚| 周宁县| 山东| 交城县| 武威市| 三都| 静乐县| 华蓥市| 明水县| 长丰县| 大邑县| 韶关市| 泰宁县| 靖安县| 察哈| 齐齐哈尔市| 宁武县| 鲁山县| 久治县| 陈巴尔虎旗| 新晃| 白城市| 郯城县| 筠连县| 甘肃省| 神池县| 石柱| 锡林浩特市| 淮安市| 福安市| 胶南市| 灵山县| 泾阳县| 曲水县| 甘孜县| 嘉峪关市| 集安市| 嘉善县| 万源市| 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