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解決了現有的銀耳接種的采用擠壓的打孔方式,使得薄膜留在接種孔內影響銀耳菌種的供氧、菌絲的定植和銀耳長出的缺陷,包括穿設于菌棒打孔管內的薄膜起片桿,薄膜起片桿的端部為薄膜提片部,薄膜起片桿連接有驅動裝置。菌棒打孔管將菌棒表面的薄膜切斷,薄膜起片桿通過薄膜提片部將被切斷的薄膜提起與菌棒分離,露出銀耳接種孔,薄膜不會影響菌絲定植和銀耳生長。
【專利說明】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銀耳接種領域的裝置,尤其是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銀耳生產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用代料栽培開始至今一直都用傳統繁復的工藝,現今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越來越少,用工成本越來越高,熟練操作的人員更是少之又少。
[0003]銀耳栽培的傳統工藝是:先剪用來密封接種孔的膠布、再將原料裝袋成菌棒并在菌棒上打孔、接著在孔處貼膠布密封、然后對密封好的菌棒進行滅菌、經過冷卻后撕除膠布、接著進行接種并在接種后貼回膠布、最后才是疊堆培養。由于銀耳的生長特性與眾多食用菌的特性完全不同,接種一個口即長一朵銀耳,生長期短(從生產到采收結束一個周期40天左右),菌種的特性(種齡7天,菌絲吃料一半即攪碎立即使用接種口要求有利于供氧,用種量很少但又要均勻。雖然每一根菌棒上一般只打孔3-4個,但是銀耳栽培所需的菌棒數量較大,一般都是以萬為單位計,因此每萬棒共4萬個孔需預先將3.3公分的膠布條剪成3.3X3」公分的小片,即4萬片,原料裝袋后需打孔4萬個,接著貼膠布需4萬片,滅菌后4萬孔膠布還需撕開接種,接種后再貼回,因此需專業熟練勞動力20多人兩個工作日。人員繁雜造成的打孔不均,場地容易受到污染,成品率無法保障等缺陷一直是制約銀耳生產的瓶頸。
[0004]因此人們研究了機械的打孔裝置,但是現有的打孔裝置大都是擠壓頭形式,通過擠壓的方式形成接種孔,擠壓屬于從外向內的方式,菌棒表面的薄膜也被擠壓凹陷入接種孔內,打孔裝置退回后薄膜會留在接種孔內影響銀耳菌種的供氧、菌絲的定植和銀耳長出。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的銀耳接種的采用擠壓的打孔方式,使得薄膜留在接種孔內影響銀耳菌種的供氧、菌絲的定植和銀耳長出的缺陷,提供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打孔時將菌棒表面的薄膜切斷,通過薄膜提片桿將被切斷的薄膜提起與菌棒分離。
[0006]本實用新型還解決了現有的銀耳接種的采用擠壓的打孔方式,容易產生較深的接種孔,影響菌種接種,也使得薄膜被擠壓入接種孔內的缺陷,提供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采用切割的方式完成打孔,不會產生較深的接種孔,菌棒表面的薄膜被切斷且不會擠壓入接種孔,再由薄膜提片桿提起與菌棒分離。
[0007]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包括穿設于菌棒打孔管內的薄膜起片桿,薄膜起片桿的端部為薄膜提片部,薄膜起片桿連接有驅動裝置。菌棒打孔管將菌棒表面的薄膜切斷,薄膜起片桿通過薄膜提片部將被切斷的薄膜提起與菌棒分離,露出銀耳接種孔,薄膜不會影響菌絲定植和銀耳生長;薄膜提片部可以是多種結構,比如螺紋狀、比如毛刺狀、比如葫蘆狀、比如吸盤狀。
[0008]作為優選,薄膜起片桿的端部為尖端,薄膜提片部處于尖端以上部位,薄膜提片部為設置于薄膜起片桿外表的外螺紋。尖端扎透薄膜,使得外螺紋與薄膜相接觸,便于將薄膜提起,而且尖端扎透薄膜是一種擠壓擴張的方式,薄膜會有一個收縮,這個收縮使得薄膜留在外螺紋上不會輕易掉落。
[0009]作為優選,薄膜起片桿外部套置有中空的桿狀結構的薄膜退片部件,薄膜退片部件對應薄膜提片部的一端為彎折的退片部。通過薄膜退片部件將薄膜從薄膜起片桿上脫落。
[0010]作為優選,薄膜起片桿在薄膜提片部所在位置的兩側設置有與薄膜起片桿軸線方向平行的退片槽,薄膜退片部件為伸入到退片槽內的退片鉤。
[0011]作為優選,退片槽的橫截面呈圓形,退片鉤對應退片槽的表面為弧面,退片鉤外螺紋的表面為平面。
[0012]作為優選,薄膜起片桿為兩端通的中空結構,薄膜提片部位喇叭狀的吸盤,薄膜起片桿的尾端通過軟管連接有真空機。
[0013]作為優選,連接薄膜起片桿的驅動裝置采用起片氣缸,有起片氣缸驅動薄膜起片桿移動;或者驅動裝置采用杠桿機構,由杠桿與薄膜起片桿相鉸接,杠桿擺動驅動薄膜起片桿移動。
[0014]作為優選,菌棒打孔管具有封閉狀的刃口,刃口圍成一個圓形,菌棒打孔管通過連接桿與打孔驅動機構相連。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菌棒打孔管將菌棒表面的薄膜切斷,薄膜起片桿通過薄膜提片部將被切斷的薄膜提起與菌棒分離,露出銀耳接種孔,薄膜不會影響菌絲定植和銀耳生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種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圖2所示薄膜起片桿端部示意圖;
[0019]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三種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1、支座,2、薄膜起片桿,3、菌棒打孔管,4、尖端,5、退片部,6、外螺紋,7、連接桿,8、薄膜退片部件,9、起片氣缸,10、退片鉤,11、退片槽,12、真空機,13、軟管,14、吸盤。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0022]實施例1: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參見附圖0,包括穿設于菌棒打孔管3內的薄膜起片桿2,薄膜起片桿的下端部為尖端4,尖端以上部位設置有外螺紋6,外螺紋構成薄膜起片桿的薄膜提片部,薄膜起片桿連接有驅動裝置,此處的驅動裝置采用起片氣缸9。
[0023]菌棒打孔管的下端為封閉狀的刃口 13,刃口圍成圓形,圓形的直徑按照菌棒接種孔的直徑設定,菌棒打孔管的上端連接有連接桿7,連接桿連接有打孔氣缸(圖中未視出),打孔氣缸與支座1相連,在打孔氣缸的驅動下,菌棒打孔管在菌棒表面打孔切斷菌棒表面的薄膜。
[0024]薄膜起片桿外部套置有中空的桿狀結構的薄膜退片部件8,薄膜退片部件穿設于菌棒打孔管內,薄膜退片部件對應薄膜提片部的一端為彎折的退片部5。薄膜起片桿下行,尖端扎透菌棒表面的薄膜,菌棒打孔管切斷薄膜后,薄膜起片桿帶著被切斷的薄膜上行,上行過程中薄膜退片部件的退片部對薄膜進行阻擋,使薄膜從薄膜起片桿端部的外螺紋上脫落。
[0025]實施例2:—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參見附圖2附圖3),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薄膜起片桿在薄膜提片部所在位置的兩側設置有與薄膜起片桿軸線方向平行的退片槽11,薄膜退片部件為伸入到退片槽內的退片鉤10。退片槽的橫截面呈圓形,退片鉤對應退片槽的表面為弧面,退片鉤外螺紋的表面為平面。
[0026]實施例3:—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參見附圖4),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薄膜起片桿為兩端通的中空結構,薄膜提片部位喇叭狀的吸盤14,薄膜起片桿的尾端通過軟管13連接有真空機12。真空機工作使得薄膜起片桿端部的吸盤產生吸力,將被菌棒打孔管切斷的薄膜吸住并與菌棒分離,分離后,真空機停止工作或者產生吹力,使得薄膜從薄膜起片桿的吸盤脫落。
[0027]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幾種較佳方案,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權利要求所記載的技術方案的前提下還有其它的變體及改型。
【權利要求】
1.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穿設于菌棒打孔管內的薄膜起片桿,薄膜起片桿的端部為薄膜提片部,薄膜起片桿連接有驅動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其特征在于薄膜起片桿的端部為尖端,薄膜提片部處于尖端以上部位,薄膜提片部為設置于薄膜起片桿外表的外螺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其特征在于薄膜起片桿外部套置有中空的桿狀結構的薄膜退片部件,薄膜退片部件對應薄膜提片部的一端為彎折的退片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其特征在于薄膜起片桿在薄膜提片部所在位置的兩側設置有與薄膜起片桿軸線方向平行的退片槽,薄膜退片部件為伸入到退片槽內的退片鉤。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其特征在于退片槽的橫截面呈圓形,退片鉤對應退片槽的表面為弧面,退片鉤外螺紋的表面為平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其特征在于薄膜起片桿為兩端通的中空結構,薄膜提片部位喇叭狀的吸盤,薄膜起片桿的尾端通過軟管連接有真空機。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6所述的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其特征在于連接薄膜起片桿的驅動裝置采用起片氣缸,有起片氣缸驅動薄膜起片桿移動;或者驅動裝置采用杠桿機構,由杠桿與薄膜起片桿相鉸接,杠桿擺動驅動薄膜起片桿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6所述的一種銀耳接種的開口提薄膜片裝置,其特征在于菌棒打孔管具有封閉狀的刃口,刃口圍成一個圓形,菌棒打孔管通過連接桿與打孔驅動機構相連。
【文檔編號】A01G1/04GK204206809SQ201420593113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5日
【發明者】吳耀南 申請人:浙江省慶元縣農福食用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