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聯(lián)合收割機,詳細而言涉及聯(lián)合收割機的脫谷部。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已知有一邊行駛一邊收割谷稈的聯(lián)合收割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聯(lián)合收割機具備對送入的谷稈通過脫粒滾筒進行脫谷處理的脫谷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及專利文獻3)。在這樣的聯(lián)合收割機中,為了脫谷部的維修等,有時將側罩以能夠水平開閉的方式配設在脫粒滾筒的側方。
另外,脫粒滾筒由脫粒滾筒罩覆蓋。在脫粒滾筒罩上,以與脫粒滾筒對置的方式安裝有送塵引導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送塵引導件接受并輸送與脫粒滾筒一起旋轉的谷稈,將該谷稈向脫粒滾筒的軸向引導。需要說明的是,送塵引導件能夠調(diào)節(jié)成考慮了脫谷效率或分選效率的最佳的安裝角度。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2046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0-14218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0-11754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2-244942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如上所述,在能夠水平開閉側罩的情況下,有時在側罩的脫粒滾筒側配設承接網(wǎng),并且在機體的框架上配設板狀的排塵引導件,將通過脫粒滾筒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機體中央側引導。這種情況下,在承接網(wǎng)與排塵引導件之間形成空間,因此通過脫粒滾筒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承接網(wǎng)與排塵引導件之間落下,使谷稈的引導效率變差。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情況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將通過脫粒滾筒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機體中央側引導的引導效率的聯(lián)合收割機。
為了提高谷稈的輸送能力,存在有除了可動式的送塵引導件(之后稱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之外還具備固定式的送塵引導件(之后稱為“固定式送塵引導件”)的聯(lián)合收割機。然而,這樣的聯(lián)合收割機有時固定式送塵引導件無法發(fā)揮功能,谷稈的輸送能力幾乎得不到提高。因此,在具備可動式送塵引導件和固定式送塵引導件的聯(lián)合收割機中,要求用于提高谷稈的輸送能力的技術。
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在具備可動式送塵引導件和固定式送塵引導件的聯(lián)合收割機中,提供一種用于提高谷稈的輸送能力的技術。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如以上所述,接下來說明用于解決該課題的方案。
即,第一形態(tài)涉及一種聯(lián)合收割機,其具備:通過脫粒滾筒對送入的谷稈進行脫谷處理的脫谷部;及將所述脫粒滾筒的側方罩住的側罩,所述聯(lián)合收割機的特征在于,
所述側罩配設成由軸心朝向上下方向的轉動軸來軸支承其前端部,并且通過以所述轉動軸為中心水平地轉動而能夠開閉,
在所述側罩的所述脫粒滾筒側配設承接網(wǎng),該承接網(wǎng)對由所述脫粒滾筒脫谷后的谷稈進行支承,并且,將由所述脫粒滾筒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機體中央側引導的排塵引導件配設成與所述承接網(wǎng)的后方相鄰且其前端部向機體中央側延伸。
第二形態(tài)以第一形態(tài)記載的聯(lián)合收割機為基礎,其中,
所述排塵引導件的前端部形成為比基端部縮小了寬度的錐狀。
第三形態(tài)以第一形態(tài)或第二形態(tài)記載的聯(lián)合收割機為基礎,其中,
在所述脫粒滾筒的后方的與所述側罩相反的一側配設有將由所述脫粒滾筒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所述側罩一側引導的固定引導件,所述固定引導件的前端部向側罩側延伸,
所述排塵引導件的前端以其左右位置重疊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固定引導件的前端的上側。
第四形態(tài)以第一形態(tài)至第三形態(tài)中的任一記載的聯(lián)合收割機為基礎,其中,
在所述排塵引導件的后方配設有將由所述脫粒滾筒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機體中央側引導的排稈引導件,所述排稈引導件的前端部向機體中央側延伸,
所述排稈引導件構成為能夠變更安裝角度。
即,第五形態(tài)涉及一種聯(lián)合收割機,其具備:
脫粒滾筒,其對谷稈進行脫谷;及
脫粒滾筒罩,其覆蓋所述脫粒滾筒,
所述聯(lián)合收割機具備:
可動式送塵引導件,其安裝于所述脫粒滾筒罩;及
固定式送塵引導件,其同樣地安裝于所述脫粒滾筒罩,
所述固定式送塵引導件避開從所述可動式送塵引導件的安裝角度最小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至所述可動式送塵引導件的安裝角度最大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的范圍來配置。
第六形態(tài)以第五形態(tài)記載的聯(lián)合收割機為基礎,其中,
所述固定式送塵引導件在所述可動式送塵引導件的安裝角度最大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上沿著該延長線配置。
第七形態(tài)以第五形態(tài)或第六形態(tài)記載的聯(lián)合收割機為基礎,其中,
所述聯(lián)合收割機具備安裝多個所述固定式送塵引導件的架板,
所述架板固定于所述脫粒滾筒罩。
第八形態(tài)以第五形態(tài)至第七形態(tài)中的任一記載的聯(lián)合收割機為基礎,其中,
所述固定式送塵引導件僅配置于所述脫粒滾筒罩的前側部。
發(fā)明效果
作為本發(fā)明的效果,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根據(jù)第一形態(tài),在側罩的脫粒滾筒側,與承接網(wǎng)的后方相鄰地配設排塵引導件,因此能夠消除承接網(wǎng)與排塵引導件之間的空間。由此,能夠防止由脫粒滾筒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承接網(wǎng)與排塵引導件之間落下,因此能夠提高谷稈的引導效率。
根據(jù)第二形態(tài),在對側罩進行開閉時,不會使排塵引導件與機體的框架干涉,能夠確保排塵引導件的大小。
根據(jù)第三形態(tài),能夠防止由脫粒滾筒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排塵引導件與固定引導件之間落下,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谷稈的引導效率。
根據(jù)第四形態(tài),能夠變更排稈引導件對谷稈的引導角度。
根據(jù)第五形態(tài),具備安裝于脫粒滾筒罩的可動式送塵引導件和同樣安裝于脫粒滾筒罩的固定式送塵引導件。并且,固定式送塵引導件避開從可動式送塵引導件的安裝角度最小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至可動式送塵引導件的安裝角度最大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的范圍來配置。由此,本聯(lián)合收割機的固定式送塵引導件能充分地發(fā)揮功能,因此谷稈的輸送能力提高。
根據(jù)第六形態(tài),固定式送塵引導件在可動式送塵引導件的安裝角度最大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上沿著該延長線配置。由此,本聯(lián)合收割機在可動式送塵引導件的安裝角度最大的狀態(tài)時,可動式送塵引導件與固定式送塵引導件一體化,因此谷稈的輸送能力提高。
根據(jù)第七形態(tài),具備安裝多個固定式送塵引導件的架板。并且,架板固定于脫粒滾筒罩。由此,本聯(lián)合收割機能夠按照各架板來更換多個固定式送塵引導件,因此維修變得簡單。
根據(jù)第八形態(tài),固定式送塵引導件僅配置在脫粒滾筒罩的前側部。由此,本聯(lián)合收割機的部件數(shù)量減少,因此成本降低。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聯(lián)合收割機的左側視圖。
圖2是表示聯(lián)合收割機的右側視圖。
圖3是表示聯(lián)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4是表示打開了側罩的狀態(tài)的脫谷裝置的俯視圖。
圖5是表示打開了側罩的狀態(tài)的脫谷裝置的后方立體圖。
圖6是表示脫谷裝置和分選裝置的圖。
圖7是表示分選裝置的構造的圖。
圖8是表示分選裝置對谷粒進行分選的狀況的圖。
圖9是表示聯(lián)合收割機的動力傳遞機構的圖。
圖10是表示輸送帶機構的圖。
圖11是表示排塵引導件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脫谷裝置的機體框架的后方立體圖。
圖13是表示開放狀態(tài)下的側罩的俯視圖。
圖14是表示脫谷裝置的排稈部的后方立體圖。
圖15是表示脫谷裝置的排稈部的后視圖。
圖16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脫谷裝置的排稈部的后方立體圖。
圖17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脫谷裝置的排稈部的后視圖。
圖18是表示脫粒滾筒罩的圖。
圖19是從圖18的箭頭X觀察的圖。
圖20是從圖18的箭頭Y觀察的圖。
圖21是從圖18的箭頭Z觀察的圖。
圖22是表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的安裝構造的圖。
圖23是表示固定式送塵引導件的安裝構造的圖。
圖24是表示連桿機構的圖。
圖25是表示連桿機構的動作形態(tài)的圖。
圖26是表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的安裝構造的差異的圖。
圖27是表示固定式送塵引導件的配置的圖。
圖28是表示固定式送塵引導件的配置的圖。
圖29是表示固定式送塵引導件的安裝構造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對聯(lián)合收割機100進行簡單說明。
圖1至圖3分別示出聯(lián)合收割機100的左側面、右側面及俯視平面。在圖中,示出聯(lián)合收割機100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
聯(lián)合收割機100主要由行駛裝置1、收割裝置2、脫谷裝置3、分選裝置4、積存裝置5、動力裝置6構成。在脫谷裝置3的左側配設有將后述的脫粒滾筒31的左側方罩住的側罩7。另外,聯(lián)合收割機100具備積存谷粒的谷物箱51和能夠從該谷物箱51排出谷粒的排出螺旋52。
行駛裝置1設置在底盤框架10的下方。行駛裝置1包括傳動裝置11和左右一對履帶裝置12、12。傳動裝置11將柴油發(fā)動機61的動力向履帶裝置12、12傳遞。履帶裝置12、12使聯(lián)合收割機100沿前后方向行駛。另外,履帶裝置12、12使聯(lián)合收割機100向左右方向轉彎。
收割裝置2設置在行駛裝置1的前方。收割裝置2包括拔禾輪21、切割器22、螺旋推運器23、輸送器24、逐稿輪(beater)25。拔禾輪21通過旋轉而將農(nóng)場的谷稈向切割器22引導。切割器22將由拔禾輪21引導來的谷稈切斷。螺旋推運器23使由切割器22切斷的谷稈集合于規(guī)定的位置。輸送器24將由螺旋推運器23集合的谷稈輸送至逐稿輪25。逐稿輪25將輸送器24輸送來的谷稈向脫谷裝置3送入。
脫谷裝置3設置在收割裝置2的后方。脫谷裝置3包括脫粒滾筒31和承接網(wǎng)32。脫粒滾筒31通過旋轉而對谷稈進行脫谷。另外,脫粒滾筒31通過旋轉來輸送谷稈。承接網(wǎng)32對由脫粒滾筒31輸送的谷稈進行支承,并使脫谷物向分選裝置4落下。在本實施方式中,承接網(wǎng)32在機體的右半部分和左半部分分別各配設兩張。需要說明的是,脫谷后的谷稈從后部的排出口3E排出。
分選裝置4設置在脫谷裝置3的下方。分選裝置4包括擺動裝置41和鼓風裝置42。擺動裝置41對脫谷物實施篩選來分選谷粒。鼓風裝置42將殘留在擺動裝置41上的秸稈屑等吹跑。需要說明的是,秸稈屑等由切割器較細地裁切而從后部的排出口3E排出。
積存裝置5設置在脫谷裝置3及分選裝置4的側方。積存裝置5包括谷物箱51和排出螺旋52。谷物箱51積存從分選裝置4輸送來的谷粒。排出螺旋52在排出谷物箱51內(nèi)的谷粒時使用。需要說明的是,排出螺旋52在進行谷粒的排出作業(yè)時轉動,能夠將谷粒向任意的場所排出。
動力裝置6設置在積存裝置5的前方。動力裝置6包括柴油發(fā)動機61。柴油發(fā)動機61將使燃料燃燒而獲得的熱能轉換成動能。具體而言,柴油發(fā)動機61將使燃料燃燒而獲得的熱能轉換成行駛裝置1等的動力。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是通過電力來產(chǎn)生動力的電動馬達。
如圖4及圖5所示,將脫粒滾筒31的左側方罩住的側罩7由軸心朝向上下方向的轉動軸7b(參照圖4及圖13)來軸支承其前端部。并且,側罩7能夠以轉動軸7b為中心通過水平轉動而開閉。
作業(yè)者使閉塞狀態(tài)(圖1及圖3所示的狀態(tài))下的側罩7開放時,對配設在側罩7的后部的把手7a進行操作。由此,將與把手7a連結的鎖定機構78解鎖,如圖4及圖5所示使側罩7開放。
在側罩7的內(nèi)表面?zhèn)?閉塞狀態(tài)下的脫粒滾筒31側)配設有承接網(wǎng)32中的配設在機體的左半部分的兩張承接網(wǎng)。具體而言,在側罩7的內(nèi)表面?zhèn)裙潭▊日挚?1,從側罩框71向內(nèi)表面?zhèn)韧怀龅某薪泳W(wǎng)框72、72··延伸。并且,在機體的左半部分配設的兩張承接網(wǎng)32張設于該承接網(wǎng)框72、72。需要說明的是,承接網(wǎng)32中的配設在機體的右半部分的兩張承接網(wǎng)固定在脫谷裝置3的內(nèi)部。
在承接網(wǎng)框72中的最遠離轉動軸7b的一側(閉塞狀態(tài)下的后側)的后表面,與承接網(wǎng)32的后方相鄰地配設有排塵引導件73,該排塵引導件73將由脫粒滾筒31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機體中央側引導。如圖14所示,排塵引導件73配設成,在閉塞狀態(tài)下,基端部73a固定于側罩框71,前端部73b向機體中央側(圖14中的右側方)延伸。
接下來,更詳細地說明脫谷裝置3和分選裝置4。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將脫谷物作為“脫谷物C”,將谷粒作為“谷粒G”,將秸稈屑作為“秸稈屑S”進行說明。
圖6示出脫谷裝置3和分選裝置4。圖7示出分選裝置4的構造。另外,圖8示出分選裝置4對谷粒G進行分選的狀況。圖中示出作為脫谷物C的谷粒G和秸稈屑S移動的方向。另外,圖中示出由風扇421產(chǎn)生的風流動的方向。
首先,對脫谷裝置3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脫谷裝置3包括脫粒滾筒31和承接網(wǎng)32。脫粒滾筒31通過旋轉而對谷稈進行脫谷。另外,脫粒滾筒31通過旋轉來輸送谷稈。承接網(wǎng)32對由脫粒滾筒31輸送的谷稈進行支承,并使脫谷物C向分選裝置4落下。
脫粒滾筒31主要包括中心軸311、葉輪312、以及齒桿313。在該脫粒滾筒31中,在中心軸311的前端部配置葉輪312,在該葉輪312的后方以中心軸311為中心而配置多個齒桿313。
中心軸311是較長地呈直線狀形成的構造體。中心軸311對葉輪312、齒桿313進行支承。中心軸311在其前端部支承葉輪312,從其中央部至后端部支承多個齒桿313。需要說明的是,中心軸311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由殼體314支承為旋轉自如。
葉輪312是形成有螺旋狀的葉片312b的構造體。葉輪312摟入由逐稿輪25送來的谷稈。即,葉輪312通過旋轉,將由逐稿輪25送來的谷稈取入并向后方送出。需要說明的是,葉輪312沒有限定為具備螺旋狀的葉片312b的構造,也可以是具備多個葉片的構造。
齒桿313是將多個脫粒齒313t空出規(guī)定的間隔而平行地安裝的構造體。齒桿313對葉輪312送出的谷稈進行脫谷。即,齒桿313通過旋轉,對葉輪312送出的谷稈進行揉搓而使脫谷物C掉落。由脫粒滾筒31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的一部分及灰塵向脫粒滾筒31的后方流下,從脫谷裝置3的后方的排出口3E排出。需要說明的是,齒桿313沒有限定為具備多個脫粒齒313t的構造,也可以是對螺旋狀的葉片進行支承的構造。另外,也可以不是通過多個齒桿313構成圓筒狀的旋轉體,而是在一個圓筒形狀的構件上具備多個脫粒齒313t的構造。另外,也可以在脫谷裝置3的后部配設將谷稈裁切的切割器。
承接網(wǎng)32主要包括網(wǎng)體321。在本承接網(wǎng)32中,以覆蓋由多個齒桿313構成的旋轉體的下方的方式配置網(wǎng)體321。
網(wǎng)體321是將多條絲線321w空出規(guī)定的間隔而平行地張掛的構造體。網(wǎng)體321對由齒桿313揉搓的谷稈進行支承。另外,網(wǎng)體321使脫谷物C從其間隙向分選裝置4落下。需要說明的是,網(wǎng)體321的左端部及右端部由殼體314支承為拆裝自如。網(wǎng)體321沒有限定為張掛絲線321w的構造,也可以是在板材上設有無數(shù)的孔的構造。
接下來,對分選裝置4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分選裝置4包括擺動裝置41和鼓風裝置42。擺動裝置41通過對脫谷物C實施篩選來分選谷粒G。鼓風裝置42通過將脫谷物C包含的秸稈屑S吹跑來分選谷粒G。
擺動裝置41主要包括供料盤411、穎殼篩412、秸稈架413、以及分離器414。在本擺動裝置41中,在供料盤411的后方配置穎殼篩412,在該穎殼篩412的后方配置秸稈架413。另外,在穎殼篩412的上方配置分離器414。
供料盤411是廣闊且平坦地形成的構造體。供料盤411接住從承接網(wǎng)32落下的脫谷物C。另外,供料盤411通過前后擺動,從而一邊將該供料盤411上的脫谷物C弄平一邊向后方移動。此時,脫谷物C通過傾斜地安裝的凸片411f而沿左右方向到處擴展。
穎殼篩412是將多個篩板412p空出規(guī)定的間隔而平行地安裝的構造體。穎殼篩412對從供料盤411送來的脫谷物C進行過濾。即,穎殼篩412通過前后擺動,對從供料盤411送來的脫谷物C實施篩選。由此,能夠使混入脫谷物C的秸稈屑S浮起,從而與谷粒G分開。這樣,穎殼篩412從脫谷物C進行谷粒G的分選(稱為“精分選”)。需要說明的是,精分選后的脫谷物C(僅成為谷粒G)通過了篩網(wǎng)415之后,由第一流谷板431引導而向第一流槽43落下。另外,殘留在穎殼篩412上的脫谷物C向后方移動而被送往秸稈架413。
秸稈架413是將多個架板413p空出規(guī)定的間隔而平行地安裝的構造體。秸稈架413對從穎殼篩412送來的脫谷物C進行過濾。即,秸稈架413通過前后擺動而對從穎殼篩412送來的脫谷物C實施篩選。由此,能夠對混入于脫谷物C的比較大的秸稈屑S進行支承,從而與谷粒G分開。這樣,秸稈架413從脫谷物C進行谷粒G的分選(稱為“精分選”)。需要說明的是,精分選后的脫谷物C(谷粒G和少數(shù)的較小的秸稈屑S)由第二流谷板441引導而向第二流槽44落下。另外,殘留在秸稈架413上的脫谷物C向后方移動而從排出口3E向外部排出。
分離器414是在廣闊且平坦的板材上設有無數(shù)的孔的構造體。分離器414對從承接網(wǎng)32落下的脫谷物C進行過濾。即,分離器414通過前后擺動而對從承接網(wǎng)32落下的脫谷物C實施篩選。由此,能夠將混入于脫谷物的比較大的秸稈屑S卡住,從而與剩余的脫谷物C分開。這樣,分離器414從脫谷物C去除比較大的秸稈屑S(稱為“粗分選”)。需要說明的是,粗分選后的脫谷物C(谷粒G和多數(shù)的較小的秸稈屑S)直接向穎殼篩412落下。另外,殘留在分離器414上的脫谷物C向后方移動而向秸稈架413落下。此時,脫谷物C由篩分線414S進一步實施篩選。
然后,穎殼篩412對從分離器414落下的脫谷物C與從供料盤411送來的脫谷物C一起實施篩選。如上所述,精分選后的脫谷物C(僅谷粒G)通過了篩網(wǎng)415之后,由第一流谷板431引導而向第一流槽43落下。另外,殘留在穎殼篩412上的脫谷物C向后方移動而被送往秸稈架413。
此外,秸稈架413對從分離器414落下的脫谷物C與從穎殼篩412送來的脫谷物C一起實施篩選。如上所述,精分選后的脫谷物C(谷粒G和少數(shù)的較小的秸稈屑S)由第二流谷板441引導而向第二流槽44落下。另外,殘留在秸稈架413上的脫谷物C向后方移動而從排出口3E向外部排出。
鼓風裝置42主要包括風扇421和風扇殼體422。在本鼓風裝置42中,在供料盤411的下方配置風扇421,并以覆蓋該風扇421的方式配置風扇殼體422。
風扇421是將多個風扇板421p每隔規(guī)定的角度進行安裝的構造體。風扇421朝向穎殼篩412、秸稈架413送風,將秸稈屑S吹跑。即,風扇421旋轉而送出風,由此將穎殼篩412上的秸稈屑S、從該穎殼篩412落下的秸稈屑S吹跑。另外,風扇421旋轉而送出風,由此將秸稈架413上的秸稈屑S、從該秸稈架413落下的秸稈屑S吹跑。由此,能夠將混入于脫谷物C的比較小的秸稈屑S吹跑,從而與谷粒G分開。這樣,風扇421從脫谷物C進行谷粒G的分選。需要說明的是,分選后的脫谷物C(僅谷粒G)由第一流谷板431引導而向第一流槽43落下。或者分選后的脫谷物C(谷粒G和少數(shù)的較小的秸稈屑S)由第二流谷板441引導而向第二流槽44落下。
風扇殼體422是將板材折彎而形成的構造體。風扇殼體422覆蓋風扇421并將該風扇421送出的風向規(guī)定的方向引導。具體而言,風扇殼體422將風扇421送出的風分支成四股,分別向規(guī)定的方向引導。
風扇殼體422具備上部風流引導件423。上部風流引導件423對風扇421向上方送出的風進行分支,使一方朝向穎殼篩412的上表面?zhèn)?參照圖8的箭頭Fa),并使另一方朝向穎殼篩412的下表面?zhèn)?參照圖8的箭頭Fb)。由此,能夠將穎殼篩412、秸稈架413上的秸稈屑S吹跑。另外,能夠將從穎殼篩412、秸稈架413落下的秸稈屑S吹跑。此外,能夠將篩網(wǎng)415上的秸稈屑S吹跑。
另外,風扇殼體422具備下部風流引導件424。下部風流引導件424對風扇421向后方送出的風進行分支,使一方經(jīng)由篩網(wǎng)415朝向穎殼篩412(參照圖8的箭頭Fc),并使另一方沿著第一流谷板431朝向秸稈架413(參照圖8的箭頭Fd)。由此,能夠將穎殼篩412、秸稈架413上的秸稈屑S吹跑。另外,能夠將從穎殼篩412、秸稈架413落下的秸稈屑S吹跑。此外,能夠將篩網(wǎng)415上的秸稈屑S吹跑。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流谷板431從設置在穎殼篩412的下方的第一流槽43朝向秸稈架413設置。因此,沿著第一流谷板431流動的風逐漸變強而到達秸稈架413。
接下來,說明用于使脫谷裝置3和分選裝置4動作的機理。
圖9示出聯(lián)合收割機100的動力傳遞機構。圖10示出輸送帶機構9。
動力傳遞機構除了傳動裝置11之外,還由各種傳遞機構構成。在此,著眼于輸送帶機構9進行說明。輸送帶機構9配置在脫谷裝置3、分選裝置4的側方。
輸送帶機構9將柴油發(fā)動機61的旋轉動力向脫谷裝置3、分選裝置4傳遞。柴油發(fā)動機61的旋轉動力經(jīng)由風扇421的中心軸91向輸送帶機構9輸入。在中心軸91上安裝有滑輪911,在該滑輪911上掛有輸送帶912。另外,在中心軸91上安裝有滑輪913,在該滑輪913上掛有輸送帶914。
輸送帶機構9具備旋轉軸92。在旋轉軸92上安裝有滑輪921,在該滑輪921上掛有輸送帶912。因此,旋轉軸92伴隨著中心軸91的旋轉而旋轉。另外,旋轉軸92經(jīng)由齒輪單元922而與脫粒滾筒31連結。從而,脫粒滾筒31伴隨著旋轉軸92的旋轉而旋轉。
輸送帶機構9具備旋轉軸93。在旋轉軸93上安裝有滑輪931,在該滑輪931上掛有輸送帶914。因此,旋轉軸93伴隨著旋轉軸91的旋轉而旋轉。另外,旋轉軸93是輸送器43C的中心軸。從而,輸送器43C與旋轉軸93成為一體地旋轉。
輸送帶機構9具備旋轉軸94。在旋轉軸94上安裝有滑輪941,在該滑輪941上掛有輸送帶914。因此,旋轉軸94伴隨著旋轉軸91的旋轉而旋轉。另外,旋轉軸94是輸送器44C的中心軸。從而,輸送器44C與旋轉軸94成為一體地旋轉。需要說明的是,在旋轉軸94上安裝有滑輪942,在該滑輪942上掛有輸送帶943。
輸送帶機構9具備曲軸95。在曲軸95上安裝有滑輪951,在該滑輪951上掛有輸送帶943。因此,曲軸95伴隨著旋轉軸94的旋轉而旋轉。另外,曲軸95成為擺動裝置41的輸入軸。從而,擺動裝置41伴隨著曲軸95的旋轉而擺動。
接下來,說明用于提高將由脫粒滾筒31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機體中央側引導的引導效率的構造。
在本實施方式的聯(lián)合收割機100中,如上所述,側罩7由軸心朝向上下方向的轉動軸7b來軸支承其前端部,并且配設成通過以轉動軸7b為中心水平地轉動而能夠開閉。另外,在側罩7的脫粒滾筒31側配設有承接網(wǎng)32,該承接網(wǎng)32對由脫粒滾筒31脫谷后的谷稈進行支承。并且,將由脫粒滾筒31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機體中央側引導的排塵引導件73配設成與承接網(wǎng)32的后方相鄰,且其前端部73b向機體中央側延伸。
如上所述,由脫粒滾筒31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的一部分或灰塵向脫粒滾筒31的后方流下之后,從脫谷裝置3的后方排出。此時,在本實施方式的聯(lián)合收割機100中,通過如上所述構成,能夠提高谷稈、灰塵的引導效率。具體而言,如圖11所示,在側罩7的內(nèi)周側(脫粒滾筒31側),以與承接網(wǎng)32的后方相鄰的方式配設排塵引導件73,因此能夠消除承接網(wǎng)32與排塵引導件73之間的空間。由此,由脫粒滾筒31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不向承接網(wǎng)32與排塵引導件73之間落下,而是如圖12中的箭頭f1所示向機體中央側引導,因此能夠提高谷稈的引導效率。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2所示,排塵引導件73的前端部73b形成為比基端部73a寬度縮小了的錐狀。由此,在對側罩7進行開閉時,排塵引導件73與機體的框架不會發(fā)生干涉,能夠確保排塵引導件73的大小。具體而言,如圖11所示,在機體框架100F中,在排塵引導件73的左后方配設構成脫谷裝置3的脫谷框架3F。需要說明的是,圖13中的3Fc表示將側罩7閉塞時的脫谷框架3F的相對位置。
如圖1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排塵引導件73形成為錐狀,能夠在比以轉動軸7b與脫谷框架3F之間的距離R為半徑的圓靠內(nèi)側處配置排塵引導件73。即,不使排塵引導件73與脫谷框架3F干涉而能夠對側罩7進行開閉,此外,能夠確保排塵引導件73的大小。
另外,如圖14及圖1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聯(lián)合收割機100中,在脫粒滾筒31的后方的與側罩7相反的一側,將由脫粒滾筒31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側罩7側引導的固定引導件103配設成前端部向側罩側延伸。并且,如圖14所示,排塵引導件73的前端以其左右位置重疊的方式配置在固定引導件103的前端的上側(圖14所示的寬度d)。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如上所述的結構,能夠防止由脫粒滾筒31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排塵引導件73與固定引導件103之間落下,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谷稈的引導效率。
另外,如圖14及圖1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聯(lián)合收割機100中,在排塵引導件73的后方,將由脫粒滾筒31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向機體中央側引導的排稈引導件102配設成前端部向機體中央側延伸。具體而言,將圖14及圖15中的雙點劃線所示的框板101配設于脫谷框架3F,排稈引導件102通過螺栓等固定用具而安裝于該框板101。在本實施方式中,排稈引導件102配設成與排塵引導件73相同的角度。由此,將由脫粒滾筒31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如圖14中的箭頭f2所示向機體中央側引導。
另一方面,如圖16及圖17所示的另一實施方式那樣,與前述實施方式相比排稈引導件102能夠變更安裝角度。具體而言,框板101的螺栓孔開設于多個部位,通過將安裝排稈引導件102時的螺栓插通于不同的螺栓孔,來變更排稈引導件102的安裝角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6所示,與排塵引導件73相比,排稈引導件102配設成向下的角度。由此,將由脫粒滾筒31進行了脫谷處理后的谷稈如圖16中的箭頭f3所示向機體左側引導。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變更排稈引導件102對谷稈的引導角度。
接下來,說明伴隨著脫粒滾筒31的旋轉而輸送谷稈的機理。
圖18示出脫粒滾筒罩34。圖19是從圖18的箭頭X觀察的圖(剖視圖),圖20是從圖18的箭頭Y觀察的圖(剖視圖)。另外,圖21是從圖18的箭頭Z觀察的圖。此外,圖22示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構造。圖23示出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的安裝構造。
脫粒滾筒罩34覆蓋脫粒滾筒31(參照圖1、圖6)。脫粒滾筒罩34包括頂板341、右側板342、以及左側板343。在本脫粒滾筒罩34中,水平地配置頂板341,從該頂板341的右端朝向斜下方地焊接右側板342。另外,從頂板341的左端朝向斜下方地焊接左側板343。
脫粒滾筒罩34在其內(nèi)側安裝有引導板35和內(nèi)板36。引導板35呈圓弧狀地彎曲,對由脫粒滾筒31卷起的谷稈進行引導。另外,內(nèi)板36以沿著脫粒滾筒罩34的方式彎曲,抑制以與脫粒滾筒31一起旋轉的谷稈為起因的磨損。需要說明的是,引導板35安裝于右側板342,內(nèi)板36安裝于頂板341和左側板343。
另外,脫粒滾筒罩34在其內(nèi)側安裝有多個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和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相對于脫粒滾筒31的軸向而成為規(guī)定的安裝角度α。另外,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相對于脫粒滾筒31的軸向也成為規(guī)定的安裝角度。因此,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和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接受并輸送與脫粒滾筒31一起旋轉的谷稈,將該谷稈向脫粒滾筒31的軸向引導。換言之,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和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撈起與脫粒滾筒31一起旋轉的谷稈,使該谷稈向脫粒滾筒31的軸向移動。因此,谷稈一邊描繪螺旋狀的軌跡,一邊被逐漸向后方輸送。以下,對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和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進行詳細說明。
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通過將切成規(guī)定形狀的板材折彎而形成。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在彎曲余量(曲代)37b的一端部設有圓孔37h,經(jīng)由嵌入于該圓孔37h中的安裝軸37S而安裝于頂板341(參照圖22的※記號部)。具體而言,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在設于彎曲余量37b的圓孔37h內(nèi)嵌入安裝軸37S。并且,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在安裝軸37S插入于頂板341的安裝孔341h的狀態(tài)下通過螺母37N固定。此時,在頂板341與螺母37N之間夾入墊圈37W和彈簧墊圈37S。需要說明的是,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通過連桿機構8而使安裝角度α成為調(diào)節(jié)自如。關于該連桿機構8在后文敘述。
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通過將切成規(guī)定形狀的板材折彎而形成。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在彎曲余量38b設有多個螺栓孔38h,經(jīng)由穿過該螺栓孔38h的螺栓38B而安裝于右側板342。具體而言,在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中,螺栓38B穿過設于彎曲余量38b的螺栓孔38h。并且,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在螺栓38B插入于右側板342的螺栓孔(未圖示)的狀態(tài)下通過螺母38N固定。此時,在右側板342與螺母38N之間夾入墊圈38W和彈簧墊圈38S。需要說明的是,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有時也安裝于左側板343。
接下來,對連桿機構8進行說明。
圖24示出連桿機構8。圖25示出連桿機構8的動作形態(tài)。圖中的箭頭表示使后述的控制桿82動作時的控制棒81和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動作方向。
首先說明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詳細的形狀。
如上所述,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在彎曲余量37b的一端部設置圓孔37h,經(jīng)由嵌入于該圓孔37h的安裝軸37S而安裝于頂板341。因此,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以安裝軸37S為中心轉動自如。另外,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在彎曲余量37b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座部。并且,在座部的中央設有安裝孔37i。
連桿機構8具備控制棒81。控制棒81在規(guī)定的位置設有圓孔81h,經(jīng)由嵌入于該圓孔81h的控制銷81P而安裝于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具體而言,在控制棒81中,控制銷81P嵌入到設于規(guī)定的位置的圓孔81h內(nèi)。并且,控制棒81在控制銷81P插入于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孔37i的狀態(tài)下通過螺母81N固定。此時,在彎曲余量37b與螺母81N之間夾入墊圈81W。
連桿機構8具備控制桿82。控制桿82在一端部設有安裝孔82h,經(jīng)由嵌入于該安裝孔82h的安裝軸37A而安裝于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關于該部分的詳細說明見后述。
通過這樣的連桿機構8,在使控制桿82向一方動作的情況下,所有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減小(參照圖27(A)、圖28(A)、圖29)。相反,在使控制桿82向另一方動作的情況下,所有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增大(參照圖27(B)、圖28(B)、圖29)。
接下來,更詳細地說明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構造。在此,將最前的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作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F”、將最后的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作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R”進行說明。
圖26示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F、37R、37的安裝構造的差異。圖26(A)示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F的安裝構造,圖26(B)示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R的安裝構造。另外,圖26(C)示出其他的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構造。
如上所述,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在彎曲余量37b的一端部設有圓孔37h,經(jīng)由嵌入于該圓孔37h的安裝軸37S而安裝于頂板341(參照圖26(C))。安裝軸37S具有直徑大的轉動軸部37Sa,在該轉動軸部37Sa之上形成有螺紋部37Ss。
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F在彎曲余量37b的一端部設有圓孔37h,經(jīng)由嵌入于該圓孔37h的安裝軸37A而安裝于頂板341(參照圖26(A))。安裝軸37A具有直徑比安裝軸37S大的轉動軸部37Aa,在該轉動軸部37Aa之上設有桿固定部37Ab。另外,在桿固定部之上形成有螺紋部37As。
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F在安裝軸37A插入于頂板341的筒孔341C的狀態(tài)下通過螺母37N固定。更詳細而言,在安裝軸37A的轉動軸部37Aa插入于頂板341的筒孔341C的狀態(tài)下通過螺母37N固定。此時,在桿固定部37Ab嵌合控制桿82,在該控制桿82與螺母37N之間夾入墊圈37W和彈簧墊圈37S。
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R在彎曲余量37b的一端部設有圓孔37h,經(jīng)由嵌入于該圓孔37h的安裝軸37A而安裝于頂板341(參照圖26(B))。即,不僅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F經(jīng)由安裝軸37A安裝于頂板341,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R也經(jīng)由安裝軸37A安裝于頂板341。
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R在安裝軸37A插入于頂板341的筒孔341C的狀態(tài)下通過螺母37N固定。更詳細而言,在安裝軸37A的轉動軸部37Aa插入于頂板341的筒孔341C的狀態(tài)下通過螺母37N固定。此時,在桿固定部37Ab嵌合套環(huán)37C,在該套環(huán)37C與螺母37N之間夾入墊圈37W和彈簧墊圈37S。
這樣,在本聯(lián)合收割機100中,通過使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F與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R的安裝構造相同而能夠互換。
接下來,說明用于提高谷稈的輸送能力的技術。
首先,作為第一實施方式,說明將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安裝于右側板342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配置在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上游側。
圖27示出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的配置。圖27(A)示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小的狀態(tài),圖27(B)示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需要說明的是,圖中的箭頭F表示谷稈移動的方向。
以下,確定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的配置。在此,將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小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設為“延長線La”,將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設為“延長線Lb”。
作為本申請發(fā)明的技術特征,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避開從延長線La至延長線Lb的范圍R來配置(避開圖中的陰影區(qū)域來配置)。這是為了使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發(fā)揮功能。具體而言,從延長線La至延長線Lb的范圍R對于與脫粒滾筒31一起旋轉的谷稈而言,成為朝向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主要通道。因此,即便在范圍R內(nèi)設置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谷稈也會旋入到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背側(參照箭頭Fe),因此難以提高輸送能力。因此,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避開從延長線La至延長線Lb的范圍R來配置。
這樣,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避開從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小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La至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Lb的范圍來配置。由此,本聯(lián)合收割機100的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能充分地發(fā)揮功能,因此谷稈的輸送能力提高。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在延長線Lb上沿著該延長線Lb配置。由此,在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與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以相同的安裝角度α相鄰。即,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與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相鄰而一體化。
這樣,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在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Lb上沿著該延長線Lb配置。由此,本聯(lián)合收割機100在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與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一體化,因此谷稈的輸送能力提高。
另外,即使在不是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谷稈也不會向箭頭Fe表示的方向移動。即,在不是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谷稈的輸送能力不會下降。
接下來,作為另一實施方式,說明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安裝于左側板343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配置在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下游側。
圖28示出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的配置。圖28(A)示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小的狀態(tài),圖28(B)示出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需要說明的是,圖中的箭頭F表示谷稈移動的方向。
以下,確定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的配置。在此,將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小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設為“延長線La”,將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設為“延長線Lb”。
作為本申請發(fā)明的技術特征,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避開從延長線La至延長線Lb的范圍R來配置(避開圖中的陰影區(qū)域來配置)。這是為了使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發(fā)揮功能。具體而言,從延長線La至延長線Lb的范圍R對于由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引導的谷稈而言,成為從該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遠離的主要通道。因此,即便在范圍R內(nèi)設置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谷稈也會旋入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的背側(參照箭頭Fe),因此難以提高輸送能力。從而,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避開從延長線La至延長線Lb的范圍R來配置。
這樣,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避開從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小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La至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Lb的范圍來配置。由此,本聯(lián)合收割機100的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能充分地發(fā)揮功能,因此谷稈的輸送能力提高。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在延長線Lb上沿著該延長線Lb配置。由此,在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與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以相同的安裝角度α相鄰。即,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與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相鄰而一體化。
這樣,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在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的延長線Lb上沿著該延長線Lb配置。由此,本聯(lián)合收割機100在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由于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與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一體化,因此谷稈的輸送能力提高。
另外,即使在不是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谷稈也不會向箭頭Fe表示的方向移動。即,在不是可動式送塵引導件37的安裝角度α最大的狀態(tài)時,谷稈的輸送能力不會下降。
接下來,說明維修變得簡單的構造。
圖29示出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的安裝構造。
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安裝于架板39。并且,架板39固定于脫粒滾筒罩34。以下,說明具體的安裝構造。
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在彎曲余量38b設有多個螺栓孔38h,經(jīng)由穿過該螺栓孔38h的螺栓38B而安裝于架板39。具體而言,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在設于彎曲余量38b的螺栓孔38h內(nèi)穿過螺栓38B。并且,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在螺栓38B插入于架板39的螺栓孔39h的狀態(tài)下通過螺母38N固定。此時,在架板39與螺母38N之間夾入墊圈38W和彈簧墊圈38S。
架板39在四個角部設有螺栓孔39i,經(jīng)由穿過該螺栓孔39i的螺栓39B而安裝于脫粒滾筒罩34。具體而言,架板39在設于四個角部的螺栓孔39i內(nèi)穿過螺栓39B。并且,架板39在螺栓39B插入于右側板342的螺栓孔(未圖示)的狀態(tài)下通過螺母39N固定。此時,在右側板342與螺母39N之間夾入墊圈39W和彈簧墊圈39S。或者,架板39在螺栓39B插入于左側板343的螺栓孔(未圖示)的狀態(tài)下通過螺母39N固定。此時,在左側板343與螺母39N之間夾入墊圈39W和彈簧墊圈39S。
這樣,架板39固定于脫粒滾筒罩34(右側板342或左側板343)。由此,本聯(lián)合收割機100能夠按照各架板39來更換多個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因此維修變得簡單。
另外,架板39僅安裝在右側板342或左側板343的前側部。即,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僅配置在脫粒滾筒罩34的前側部(參照圖23、圖29)。在此,前側部是指比脫粒滾筒罩3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前側的位置。
這樣,固定式送塵引導件38僅配置在脫粒滾筒罩34的前側部。由此,本聯(lián)合收割機100的部件數(shù)量減少,因此成本降低。
工業(yè)實用性
本發(fā)明能夠用于通過脫粒滾筒對送入的谷稈進行脫谷處理的聯(lián)合收割機。
符號說明
1 行駛裝置
2 收割裝置
3 脫谷裝置
4 分選裝置
5 積存裝置
6 動力裝置
7 側罩
31 脫粒滾筒
32 承接網(wǎng)
34 脫粒滾筒罩
37 可動式送塵引導件
38 固定式送塵引導件
73 排塵引導件
100 聯(lián)合收割機
α 安裝角度
La 延長線
Lb 延長線
R 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