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殺菌組合物;本發明還涉及使用所述的殺菌組合物防治有害真菌的方法。本發明還涉及一種控制植物、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和隨后長出的植物器官的植物病原真菌的方法。
背景技術:
殺真菌劑是天然或者合成來源的化合物,其用于保護植物不受真菌導致的損害。目前的農業方法嚴重依賴于使用殺真菌劑。實際上,一些農作物不能在沒有使用殺真菌劑的情況下有效地生長。使用殺真菌劑容許種植者增加產量和作物的品質,以及由此增加作物的價值。在大部分情況下,作物價值的增加值為使用殺真菌劑的花費的至少三倍。
但是,沒有一種殺真菌劑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是有用的,并且重復使用單種殺真菌劑常常導致對該種或者相關的殺真菌劑產生耐藥性。因此,正在研究生產更加安全、具有更好的性能、需要較低的劑量、容易使用、和費用較低的殺真菌劑和殺真菌劑的組合物。
由于現在對殺菌劑的環境要求和經濟要求持續提高,例如對活性譜、毒性、選擇性、施用率、殘余物組成和有利的制備可行性的要求,此外還有例如抗性方面的問題,因此,開發在某些方面優于現有殺菌劑的新的殺菌劑是持續的任務。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其化學名稱為:2-[2-(1-氯環丙基)-3-(2-氯苯基)-2-羥基丙基]-2,4-二氫-[1,2,4]-三唑-3-硫酮,其結構式為:
丙硫菌唑為拜耳公司研制開發的三唑硫酮類廣譜殺菌劑。其作用機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體-羊毛甾醇或24-亞甲基二氫羊毛甾醇l4位上的脫甲基化作用,即脫甲基化抑制劑(dmis)。丙硫菌唑不僅具有很好的內吸活性,優異的保護、治療和鏟除活性,且持效期長。通過大量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丙硫菌唑對作物不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防病治病效果好,而且增產明顯,同三唑類殺菌劑相比,丙硫菌唑具有更廣譜的殺菌活性。
丙硫菌唑主要用于防治禾谷類作物如小麥、大麥、油菜、花生、水稻和豆類作物等眾多病害。幾乎對所有麥類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如小麥和大麥的白粉病、紋枯病、枯萎病、葉斑病、銹病、菌核病、網斑病、云紋病等。還能防治油菜和花生的土傳病害,如菌核病,以及主要葉面病害,如灰霉病、黑斑病、褐斑病、黑脛病、菌核病和銹病等。使用劑量通常為200g(a.i.)/hm2,在此劑量下,活性優于或等于常規殺菌劑如氟環唑、戊唑醇、嘧菌環胺等。
丙硫菌唑,2-[2-(1-氯環丙基)-3-(2-氯苯基)-2-羥基丙基]-2,4-二氫-[1,2,4]-三唑-3-硫酮,由wo96-16048已知。該化合物可以下式的“硫酮”形式存在:
或以下式的互變異構“硫醇”形式存在:
為簡單起見,在每種情況下僅給出“硫酮”形式。
氟啶胺(fluazinam),是由日本石原產業研制,由iciagrochemicals開發的吡啶胺類殺菌劑。氟啶胺化學名稱3-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對甲苯胺。其結構式為: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是針對上述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殺菌組合物,提供在活性化合物的施用總量降低的情況下對有害真菌具有改進活性的組合物(協同增效組合物),以降低已知活性化合物的施用率并改進其活性譜。
并且,我們發現,同時,即聯合或分開施用丙硫菌唑和氟啶胺,或依次施用丙硫菌唑和氟啶胺使得比單獨施用各個化合物更好地防治有害真菌。
本發明一種殺菌組合物是采取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殺菌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丙硫菌唑和氟啶胺組成,所述丙硫菌唑和氟啶胺的重量百分比為50:1-1:50,優選為25:1-1:25,10:1-1:10,進一步優選為5:1-1:5。
丙硫菌唑和氟啶胺在所述的配比范圍內獲得協同效應特別明顯。
本發明中的丙硫菌唑和氟啶胺的重量配比例如還可以是50:1、45:1、40:1、35:1、30:1、25:1、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5、1:30、1:35、1:40、1:45、1:50。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中所述丙硫菌唑和氟啶胺質量之和占所述殺菌組合物質量的5%-90%,更優選10%-80%,更優選20%-60%。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中,丙硫菌唑和氟啶胺的含量占所述殺菌組合物以重量計的還可以例如是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
一種殺菌組合物,可配制成農業上允許的任意劑型。所述的殺菌組合物的劑型為乳油、懸浮劑、種子處理干粉劑、種子處理懸浮劑、水分散粒劑、可濕性粉劑、懸乳劑、煙霧劑、包衣顆粒劑、擠出顆粒劑、水乳劑、微囊懸浮劑、微囊懸浮-懸浮劑、干懸浮劑、超低容量液劑。
一種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將殺菌組合物作用于致病菌和/或其環境,或者植物、種子、土壤、材料或空間中。
一種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將丙硫菌唑和氟啶胺同時施用、或分別施用、或相繼施用。
一種殺菌組合物,還包含填充劑和/或表面活性劑。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用于防治禾谷類、蔬菜、水果、觀賞植物和葡萄藤上真菌和細菌的用途。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用于保護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和隨后長出的植物器官的用途。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施用至所需防治的地點防治土壤或栽培媒介中致病或腐生的真菌和細菌的用途。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用于保護收獲后的植物的用途。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用于保護貯存物在貯存期免受真菌或細菌侵染的用途。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在各種作物植物如香蕉、棉花、蔬菜品種(例如黃瓜、豆類、番茄和葫蘆科植物)、大麥、禾草、燕麥、咖啡、土豆、玉米、水果品種、稻、黑麥、大豆、葡萄藤、小麥、觀賞植物、甘蔗以及大量種子中防治真菌的用途。
一種控制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和隨后長出的植物器官的植物病原真菌的方法,包括將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以農學有效且基本無植物毒性的施用量以種子處理、葉面施用、莖施用、浸透、滴注、澆注、噴射、噴霧、撒粉、散布或發煙等方法施用到植物、植物繁殖材料或植物正在生長或需要在其中生長的土壤或栽培媒介中。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可以在作物保護中用作葉面殺真菌劑,亦可作為殺真菌劑用于拌種和用作土壤殺真菌劑。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具有非常好的殺真菌性能,并可被用于防治植物致病真菌,所述真菌尤其選自子囊菌綱(ascomycetes)、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藻菌綱(phycomycetes)和半知菌綱(deuteromycetes)真菌。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具有非常好的殺細菌性能,并可被用于防治植物致病細菌。如假單胞菌(psedomonadaceae)、根瘤菌(rhizobiaceae)、腸桿菌(enterbacteriaceae)、棒桿菌(cornebacteriaceae)以及鏈霉菌(streptomycetaceae)。
作為實例可以非限制的方式提出以下歸入上述屬名的一些導致真菌病害和細菌病害的病原體:
作為卵菌亞綱,可以舉例為,例如各種作物的如甜菜立枯病菌(pythiumultium)的腐霉屬菌;如馬鈴薯疫病菌(phytophthorainfestans)、番茄灰霉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的phytophthora屬菌;如黃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律草屬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humuli)的假霜霉屬菌;如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viticola)的單軸霉屬菌;如十字花科蔬菜的霜霉病菌(peronosporabrassicae)、蔥霜霉病菌(peronosporadestructor)、菠菜霜霉病菌(peronosporaspinaciae)的霜霉屬菌等。
作為子囊菌綱,可以舉例為,例如,如麥類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的白粉菌屬菌;如蔬菜類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的單絲殼屬菌;如蘋果黑星病菌(venturiainaequalis)、梨黑星病菌(venturianashicola)的黑星菌屬菌;如大麥網斑病菌(pyrenophorateres)的pyrenophora屬菌;如麥類斑點病(cochliobolussativus)的cochliobolus屬菌;如蔬菜類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的核盤菌屬菌等。
作為擔子菌綱,可以舉例為,例如,如小麥葉銹病菌(pucciniarecondita)的雙孢銹菌屬菌;如小麥腥黑穗病菌(tilletiacaries)的腥黑粉菌屬菌;如大麥散黑穗病菌(ustilagonuda)的黑粉菌屬菌等。
作為半知菌亞門,可以舉例為,例如,如天門冬莖枯病菌(phomaasparagi)的莖點霉屬菌;如麥類外皮枯病菌(septorianodorum)的殼針孢屬菌;如瓜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lagenarium)的刺盤孢屬菌;如枯萎病菌(pyriculariaoryzae)的pyricularia屬菌;如蔬菜類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的葡萄孢屬菌;如蘋果斑點落葉病菌(alternariamali)、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的鏈格孢屬菌;如甜菜褐斑病菌(cercosporabeticola)的尾孢屬菌;如桃子黑星病菌(cladosporiumcarpophilum)的芽枝霉屬菌;如稻屬紋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的絲核菌屬菌;如褐孢霉屬(fulvia)(葉霉病)等。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在植物體內還具有極好的激發作用。因此,它們還適用于調動植物的體內防御系統抵抗不想要的微生物的侵襲。
在本發明中,植物激發(抗性誘發)化合物應被理解為這樣的物質,它們能夠激發植物的防御系統,從而,當經處理的植物之后被不想要的微生物接種時,所述植物表現出對上述微生物顯著的抗性。
在本發明中,不想要的微生物應被理解為植物致病真菌和細菌。因此,本發明的化合物可用于在處理后的某段時間內保護植物抵抗所述病原體的侵襲。所獲得的保護作用的時間通常為自植物被活性化合物處理起延續1至10天,優選1至7天。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適合的作物主要包括大田作物,例如玉米,大豆,棉花,蕓苔油籽,諸如南普蕓苔(brassicanapus)(例如蕓苔(canola))、蕪青(brassicarapa)、芥菜(b.juncea)(例如芥子(mustard))和埃塞俄比亞芥(brassicacarinata),稻,小麥,甜菜,甘蔗,燕麥,褐麥,大麥,黍,小黑麥,亞麻,葡萄藤和各種植物類別的水果或蔬菜作物,如薔薇科(rosaceaesp.)(例如,仁果類水果,如蘋果和梨,還有核果,諸如杏、櫻桃、杏仁和桃子,漿果如草莓)、茶蔗子科(ribesioidaesp.)、胡桃科(juglandaceaesp.)、樺木科(betulaceaesp.)、漆樹科(anacardiaceaesp.)、山毛櫸科(fagaceaesp.)、桑科(moraceaesp.)、木犀科(oleaceaesp.)、獼猴桃科(actinidaceaesp.)、樟科(lauraceaesp.)、芭蕉科(musaceaesp.)(例如香蕉樹和粉芭蕉(plantings))、茜草科(rubiaceaesp.)(例如咖啡)、山茶科(theaceaesp.)、梧桐科(sterculiceaesp.)、蕓香科(rutaceaesp.)(例如檸檬、橙子和葡萄柚);茄科(solanaceaesp.)(例如,西紅柿、馬鈴薯、胡椒、茄子)、百合科(liliaceaesp.)、菊科(compositiaesp.)(例如萵苣、朝鮮薊和菊苣-包括根菊苣(rootchicory)、苦苣(endive)或普通菊苣(commonchicory))、傘形科(umbelliferaesp.)(例如胡蘿卜、歐芹、旱芹和塊根芹)、葫蘆科(cucurbitaceaesp.)(例如黃瓜-包括腌漬黃瓜(picklingcucumber)、南瓜、西瓜、葫蘆和甜瓜)、蔥科(alliaceaesp.)(例如洋蔥和韭蔥)、十字花科(cruciferaesp.)(例如白球甘藍、紅球甘藍、花莖甘藍、花椰菜、抱子甘藍、青菜、球莖甘藍、蘿卜、辣根、獨行菜、大白菜)、豆科(leguminosaesp.)(例如花生、豌豆和扁豆-諸如蔓菜豆和蠶豆)、藜科(chenopodiaceaesp.)(例如飼料甜菜、菠菜甜(spinachbeet)、菠菜、甜菜根)、錦葵科(malvaceae)(例如秋葵)、天門冬科(asparagaceae)(例如天門冬);園藝作物和森林作物;觀賞植物;以及這些作物的遺傳修飾的同系物。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特別適于防治下列植物病原性真菌:禾谷類中的禾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白粉病)、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紋枯病)、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枯萎病)、假單胞菌屬菌種((pseudomonas))(葉斑病),葫蘆科植物中的二孢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和單絲殼(sphaerothecafuliginea),蘋果中的蘋果白粉病菌(podosphaeraleucotricha),葡萄藤中的葡萄鉤絲殼(uncinulanecator),禾谷類中的柄銹菌(puccinia)屬,棉花、稻和草坪中的絲核菌(rhizoctonia)屬,禾谷類和甘蔗中的黑粉菌(ustilago)屬,蘋果中的蘋果黑星菌(venturiainaequalis)(黑星病),禾谷類中的長蠕孢helminthosporium)屬,小麥中的小麥穎枯病菌(septorianodorum),草莓、蔬菜、觀賞植物和葡萄藤中的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灰霉病),花生中的落花生尾孢(cercosporaarachidicola),小麥和大麥中的眼斑病菌(pseudocercosporellaherpotrichoides),稻中的稻瘟病菌(pyriculariaoryzae),土豆和西紅柿中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西紅柿中的褐孢霉屬(fulvia)(葉霉病);葡萄藤中的葡萄單軸霉(plasmoparaviticola),啤酒花和黃瓜中的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屬,蔬菜和水果中的鏈格孢(alternaria)屬、香蕉中的球腔菌(mycosphaerella)屬以及鏈孢霉(fusarium)和輪枝孢(verticillium)屬。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尤其適合于防治谷類植物病害如白粉菌、柄銹菌和鐮刀菌,和葡萄栽培種的病害如鉤絲殼霉病、單軸霉病和葡萄孢,也可用在雙子葉作物上防治白粉病和霜霉病真菌以及葉斑中的病原菌。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尤其適合防治香蕉、棉花、蔬菜品種(例如黃瓜、豆類、番茄和葫蘆科植物)、大麥、禾草、燕麥、咖啡、土豆、玉米、水果品種、稻、黑麥、大豆、葡萄藤、小麥、觀賞植物、甘蔗以及大量種子上的霜霉病、早疫病、晚疫病、黑脛病、黑星病、葉斑病、葉霉病、炭疽病、白粉病、萎蔫病、瘡痂病、葉銹病、紋枯病、枯萎病、菌核病、灰霉病、黑斑病、褐斑病、黑脛病、銹病。
一種控制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和隨后長出的植物器官、植物或植物部分的貯存物的植物病原真菌的方法,包括將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以農學有效且基本無植物毒性的施用量以種子處理、葉面施用、莖施用、浸透、滴注、澆注、噴射、噴霧、撒粉、散布或發煙等方法施用到植物、植物繁殖材料、或植物正在生長或需要在其中生長的土壤或栽培媒介中。
本發明提供一種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將殺菌組合物作用于致病菌和/或其環境,或者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土壤、材料或空間中。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可用于保護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和隨后長出的植物器官。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所需濃度下具有良好的植物耐受性,這就使得可對植物的地上部分、離體繁殖株(propagationstock)、種子以及土壤進行處理。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還可葉面施用或者用于拌種。
因此,本發明還提供用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包衣的種子。
所述殺菌組合物表現出降低的毒性以及優良的植物耐受性。
所有的植物及植物部位均可依據本發明來處理。本發明中植物的含義應被理解為所有的植物及植物種群,例如需要的及不需要的野生植物或作物植物(包括自然存在的作物植物)。作物植物可以是通過常規植物育種和優選法或通過生物技術和遺傳工程方法或通過所述方法的結合而獲得的植物,包括轉基因植物,也包括受植物種苗權保護或不受其保護的植物品種。植物部位的含義應被理解為植物所有的地上及地下部位及植物器官,例如芽、葉、花和根,可列舉的實例有葉、針葉、莖、干、花、子實體、果實、種子、根、塊莖以及根莖。植物部位還包括采收物,以及無性與有性繁殖物,例如秧苗、塊莖、根莖、插條和種子。
術語“植物繁殖材料”應理解為指所有有繁殖能力的植物部分,例如種子,其能用于繁殖后者,以及植物性材料例如扦插條或塊莖(例如馬鈴薯)。因此,本文中所使用的植物部分包括植物繁殖材料。可以提及的是例如種子,根,果實,塊莖,鱗莖,根莖和植物部分。待從土壤中發芽后或出苗后抑制的發芽植株和有效植株。幼小植株可以在移植前通過浸漬進行全部或局部處理來進行保護。
本發明優選的繁殖材料是種子。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也特別適合處理種子。大部分的有害真菌引起的作物損害是由于在儲存期間或播種之后以及在植物發芽過程中或發芽后的種子的侵害而引起的。由于生長期植物的根和枝條特別敏感并且即使小的損害也能導致植物的死亡。這個階段是特別關鍵的,因為通過使用合適的組合物保護種子和發芽的植物非常重要。
通過處理植物的種子來控制植物病原性真菌是一個長期研究的課題。本發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種保護種子和發芽植物的方法,該方法使得在播種后或植物發芽后無需額外施用作物保護劑或至少顯著地額外施用作物保護劑。另一方面,利用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優化所使用的活性化合物的量,以最大程度地提供種子和發芽植物的保護以免受植物病原性真菌的侵襲,而植物本身不會受到所使用活性化合物的損害。
因此,本發明也特別涉及通過用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來處理種子以保護種子和發芽植物免受植物病原性真菌侵襲的方法。本發明還涉及根據本發明的組合物在處理種子以保護種子和發芽植物免受植物病原性真菌的用途。此外,本發明還涉及用根據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處理以保護免受植物病原性真菌侵害的種子。
危害出芽后植物的植物病原性真菌的控制主要通過使用作物保護劑處理土壤和植物的地上部分來進行。考慮到作物保護劑對環境以及人和動物的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因此由必要盡量減少活性化合物的施用量。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適于保護在農業中、溫室中、林業中或園藝-或葡萄栽培種施用的任何植物品種的種子。特別地,其采用的種子形式為谷類(如小麥、大麥、黑麥、黑小麥、稷、燕麥)、玉米、棉花、大豆、水稻、馬鈴薯、向日葵、菜豆、咖啡、甜菜、花生、油菜、橄欖、可可、甘蔗、煙草,蔬菜(如番茄、黃瓜、洋蔥和萵苣)、草坪草以及裝飾用植物。谷類和蔬菜類的種子的處理是至關重要的。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中的活性成分丙硫菌唑和氟啶胺單獨或以適宜的制劑形式施用于種子。優選地在充分穩定的狀態下處理以至于處理不會引起對種子的任何損害。通常,可在采摘和播種之間的任意時間點進行處理種子。通常所使用的種子從植物分離并且從穗軸、殼、莖、表皮、毛或果肉分離出。因此,可以使用例如,已被采摘、清潔及干燥至含水量低于15重量%的種子。可選擇地,也可以使用干燥后例如用水處理,然后又再次干燥的種子。
種子處理的方法,例如可列舉有,稀釋液體或固體狀的藥劑或者不用稀釋直接將種子浸泡在液體狀態溶液中使藥劑浸透種子的方法、將固體藥劑或液體藥劑與種子混合在一起,進行包衣處理使種子表面附著藥劑的方法、在種植的同時在種子附近噴灑等方法。
植物部分和隨后長出的植物器官是由植物繁殖材料例如種子產生的植物的任何部分。植物部分、植物器官和植物也可以受益于通過將殺菌組合物施用于植物繁殖材料所獲得的病原菌損害保護。某些植物部分和某些場所后長出的植物器官也可以看成植物繁殖材料,其自身可以用殺菌組合物施用(或處理);從而由經處理的植物部分和經處理的植物器官產生的植物、其它的植物部分和其它的植物器官也可以受益于通過將殺菌組合物施用。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還可用于預防或控制土壤或栽培媒介里多種致病或腐生的真菌和細菌。土壤傳播的真菌性病原體的實例包括鏈格孢屬(alternariaspp.),殼二孢屬(ascochytaspp.),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尾孢屬(cercosporaspp.,麥角菌(clavicepspurpurea),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s),刺盤孢屬(colletotrichumspp.,附球菌屬(epicoccumspp.,禾谷鐮孢(fusariumgraminearum),稻惡苗鏈孢(fusariummoniliforme),尖孢鐮孢(fusariumoxysporum,串珠鐮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茄病鐮孢(fusariumsolani),維膠鏈孢(fusariumsubglitinans),長蠕孢屬(helminthosporiumspp),雪腐微托菌(microdochiumnivale),青霉屬(pencilliumspp),莖點霉屬(phomaspp.),麥類核腔菌(pyrenophoragraminea),稻瘟梨孢屬(pyriculariaoryzae),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禾谷絲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核盤菌屬(sclerotiniaspp.),殼針孢屬(septoriaspp.),絲軸黑粉菌(sphacelothecareilliana),腥黑粉菌屬(tilletiaspp.),肉孢核瑚菌(typhulaincarnate),隱條黑粉菌(urocystisocculta),黑粉菌屬(ustilagospp.)或輪枝孢屬(verticilliumspp.)。
土壤病菌有立枯病菌、鐮刀菌、疫霉菌、猝倒菌、根腐病、腐霉菌、灰霉菌、軟腐菌等。在一般情況下,土壤病菌能產生大量菌體,只要條件對病菌生長發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能侵染寄主,在感病寄主存在下,這些病菌就可以進入持續的致病期,隨著作物的連作而大量繁殖擴散,但之后養分被消耗完或土壤條件如溫度、濕度等對病菌不利時,病菌又可以進入休眠期。在感病寄主不存在時,土傳病菌在土壤中也能存活下來,除土壤病菌具有廣泛的寄主范圍外,還能在非寄主的根表面或殘枝落葉上存活,與其具有腐生競爭能力是分不開的。但不同病菌是有差異的,像鐮刀菌在土壤中幾乎可以無限期生存下去。
本發明所述的栽培媒介是指能夠使農作物生根、生長的支撐體,例如:土壤,水等,具體的原材料可以使用例如砂子、浮石、蛭石、硅藻土、瓊膠、凝膠狀物、高分子物質、石棉、木屑、樹皮等。
向土壤中施用藥劑的方法,例如將液體藥劑稀釋于水中或不稀釋直接施用于植物體的根部或育秧用的秧田中等方法,將顆粒劑散播到植物體的根部或者育秧的秧田中的方法有在播種前將粉劑、水分散粒劑等噴灑于土壤中并與土壤整體混合的方法,播種前或栽種植物體前將粉劑、水分散粒劑稀釋后噴灑于種植孔、播種溝中,在進行播種的方法等。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提供一種控制植物、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和隨后長出的植物器官的植物病原真菌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將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以農學有效且基本無植物毒性的施用量以種子處理、葉面施用、莖施用、浸透、滴注、澆注、噴射、噴霧、撒粉、散布或發煙等方法施用到植物、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或植物正在生長或需要在其中生長的土壤或栽培媒介中。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可以通過不同的處理方法施用,這些方法例如:
將包含所述殺菌組合物的液體噴灑到所述植物的地上部分;
-撒粉,在土壤中摻入顆粒或粉末,在所述植物周圍噴灑,并在樹木注射或涂抹的情況下;
對植物的種子進行包覆或薄膜涂布。
本發明提供一種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可以是治療、預防或根除方法。
還可以在植物或植物部分生長時施用根據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以保護收獲后的植物或植物部分。
根據本發明,收獲后和貯存疾病可以例如通過以下真菌所導致:刺盤孢屬種,例如香蕉刺盤孢(colletotrichummusae)、盤長孢狀刺盤孢(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辣椒刺盤孢(colletotrichumcoccodes);鐮刀菌屬種,例如半裸鐮刀菌(fusariumsemitectum)、串珠鐮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腐皮鐮刀菌(fusariumsolani)、尖孢鐮刀菌(fusariumoxysporum);輪枝菌屬種,例如可可輪枝孢菌(verticilliumtheobromae);黑孢霉屬種;葡萄孢屬種,例如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地絲菌屬,例如白地霉(geotrichumcandidum);擬莖點霉屬種,納塔爾擬莖點霉(phomopsisnatalensis);色二孢屬種,如柑桔色二孢(diplodiacitri);鏈格孢屬種,例如柑桔鏈格孢(alternariacitri)、互隔交鏈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疫霉屬種,例如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citrophthora)、草莓疫霉(phytophthorafragariae)、惡疫霉(phytophthoracactorum)、煙草疫霉(phytophthoraparasitica);殼針孢屬(septoriaspp.),例如septoriadepressa;毛霉屬(mucorspp.),例如梨形毛霉(mucorpiriformis);鏈核盤菌屬(moniliniaspp.),例如果生鏈核盤菌(moniliniafructigena)、核果鏈核盤菌(monilinialaxa);黑星菌屬(venturiaspp.),例如蘋果黑星菌(venturiainaequalis)、梨黑星菌(venturiapyrina);根霉屬(rhizopusspp.),例如匍枝根霉(rhizopusstolonifer)、米根霉(rhizopusoryzae);小從殼屬(glomerellaspp.),例如圍小從殼(glomerellacingulata);核盤菌屬(sclerotiniaspp.),例如果生核盤菌(sclerotiniafruiticola);長喙殼屬(ceratocystisspp.),例如奇異長喙殼(ceratocystisparadoxa);青霉屬(penicilliumspp.),例如繩狀青霉(penicilliumfuniculosum)、擴展青霉(penicilliumexpansum)、指狀青霉(penicilliumdigitatum)、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italicum);盤長孢屬(gloeosporiumspp.),例如白盤長孢(gloeosporiumalbum)、gloeosporiumperennans、果生盤長孢(gloeosporiumfructigenum)、gloeosporiumsingulata;殼蛇孢屬(phlyctaenaspp.),如phlyctaenavagabunda;柱孢屬(cylindrocarponspp.),例如蘋果柱孢(cylindrocarponmali);匍柄霉屬(stemphylliumspp.),例如黃花菜匍柄霉菌(stemphylliumvesicarium);星裂殼孢屬(phacydiopycnisspp.),例如phacydiopycnismalirum;根串珠霉屬(thielaviopsisspp.),例如奇異根串株霉(thielaviopsisparadoxy);曲霉屬(aspergillusspp.),如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炭黑曲霉(aspergilluscarbonarius);叢赤殼屬(nectriaspp.),例如干癌叢赤殼菌(nectriagalligena);無柄盤菌屬(peziculaspp.)。
根據本發明的處理方法也可用于保護貯存物免受真菌和微生物的侵襲。根據本發明,將術語“貯存物”理解為是指已經源自天然生命循環且希望長期保存的植物或動物性來源的天然物質和其經加工的形式。植物來源的貯存物,例如植物或其部分,如莖、葉、塊莖、種子、果實或籽粒,可以以新鮮采收的狀態或以加工形式如(預)干燥、潤濕、粉碎、研磨、壓制或烘烤被保護。也可以是木材,粗木材形式如建筑木材、電線桿和柵欄;或成品形式,如由木材制成的家具或物品。動物來源的貯存物為獸皮、皮革、毛、毛發等。根據本發明的組合物可以防止貯存期的真菌或細菌的侵襲如腐蝕、褪色或發霉。優選將“貯存物”理解為是指植物來源的天然物質和其加工形式,更優選水果和其加工形式,如梨果、核果、無核小水果和柑橘類水果及其加工形式。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可制成通常的藥劑形態,例如乳油、可濕性粉劑、懸浮劑、液劑、顆粒劑、種衣劑等藥劑形態使用,其施用量,根據有效成分的配合比例、氣象條件、藥劑形態、施用時期、施用方法、施用場所、防除目標有害生物、目標農作物等的不同而有差異。
一種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將丙硫菌唑和氟啶胺同時施用、或分別施用、或相繼施用。
根據本發明的處理可能產生協同作用。例如,依據本發明使用的殺菌組合物的施用率和/或拓寬其活性范圍和/或增加其活性,有可能獲得以下效果:更好的植物生長,對高溫或低溫的耐受性增加,對干旱或水或土壤鹽含量的耐受性增加,開花性能提高,更容易收獲,加快的成熟,更高的收獲率,更大的果實,更高的植物高度,葉子的顏色更綠,開花更早,收獲的產品的品質或營養價值更高,果實中糖濃度更高,收獲的產品的貯存穩定性和/或加工性更佳,這些益處超過了實際預估的效應。
本發明的處理方法還可用于處理繁殖材料如塊莖或根莖,并且可用于處理種子、幼苗或移植(prickingout)苗以及植物或移植植物。該處理方法也可用于處理根。本發明的處理方法也可用于處理植物的地上部分如有關植物的干、莖或梗、葉子、花和果實。
通常對于葉部處理:0.1-10000g/ha,優選10-1000g/ha,更優選50-500g/ha;對于浸漬或滴注施用而言,所述劑量甚至還可以降低,特別是當施用惰性基質如石棉或珍珠巖石時;
對于種子處理:2-5000g/100kg種子,優選3-1000g/100kg種子;
對于土壤或水面施用處理:0.1-10000g/ha,優選1-1000g/ha。
上述劑量僅是一般性的示例性劑量,實際施用時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會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尤其是根據待處理的植物或作物的性質以及病菌的嚴重性調整施用率。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可轉化為常規制劑,例如乳油、懸浮劑、種子處理干粉劑、種子處理懸浮劑、水分散粒劑、可濕性粉劑、懸乳劑、煙霧劑、包衣顆粒劑、擠出顆粒劑、水乳劑、微囊懸浮劑、微囊懸浮-懸浮劑、干懸浮劑、超低容量液劑。。
可通過已知的方法生產這些制劑,例如,在可選擇地使用表面活性劑的情況下,通過將活性化合物與填充劑混合而制備制劑,所說的填充劑是液體或液化氣體或固體的稀釋劑或載體,所說的表面活性劑是乳化劑,分散劑,和/或成泡劑。在用水作為填充劑的情況下,也可使用有機溶劑,例如,將有機溶劑用作助溶劑。
所述的液體稀釋劑或載體通常為:芳香族化合物例如二甲苯、甲苯或烷基萘,氯化芳香族化合物或氯化脂肪烴例如氯苯、氯乙烯或二氯甲烷,脂肪烴例如環己烷或石蠟例如石油餾分,礦物及植物油,醇例如丁醇或乙二醇及其醚及酯,酮例如丙酮、甲乙酮、甲基異丁基酮或環己酮,強極性溶劑例如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亞砜,或水。
如用于粉劑和水分散粒劑,適合的固體載體為:例如銨鹽及粉碎的天然礦物,例如高嶺土、粘土、滑石粉、白堊、石英、凹凸棒石、蒙脫石或硅酸鹽,以及粉碎的合成礦物例如高分散二氧化硅、氧化鋁及硅酸鹽。
可使用的固體載體為天然礦物的顆粒,如高嶺土,粘土,滑石,白堊,石英,硅鎂土,蒙脫土或硅藻土,和合成礦物顆粒,如高分散的硅酸,氧化鋁和硅酸鹽。
可用于顆粒劑的固體載體是粉碎并分級的天然巖石例如方解石、大理石、浮石、海泡石及白云石,以及無機合成的顆粒和有機粉末,和有機產物的顆粒,例如鋸木、椰殼、玉米穗軸及煙草莖。
為使活性化合物乳化、分散、可溶化、以及/或者潤濕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劑例如可以列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聚氧乙烯高級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醇或酚的磷酸酯、多元醇的脂肪酸酯、烷芳磺酸、萘磺酸聚合物、木質素磺酸鹽、高分子梳形的支狀共聚物、丁基萘磺酸鹽、烷基芳基磺酸鹽、烷基磺基琥珀酸鈉、油脂、脂肪醇與環氧乙烷縮合物、烷基牛磺酸鹽等聚丙烯酸鹽、蛋白質水解物。合適的低聚糖物或聚合物,例如基于單獨的乙烯單體、丙烯酸、聚氧乙烯和/或聚氧丙烯或者其與例如(多元)醇或(多元)胺的結合。
制劑中可使用增粘劑例如羧甲基纖維素,及粉末、顆粒或膠乳形式的天然及合成聚合物,例如阿拉伯樹膠、聚乙烯醇及聚乙酸乙烯酯或天然磷脂,例如腦磷脂及卵磷脂,及合成磷脂。其它添加劑為礦物油及植物油。
可能使用的著色劑如無機顏料,例如,氧化鐵,氧化鈦和普魯士蘭,和有機染料,如茜素染料,偶氮染料或金屬酞箐染料,和痕量營養素,如鐵,錳,硼,酮,鈷,鉬和鋅鹽。
任選地,還可包含其它附加組分,例如保護膠體、粘合劑、增稠劑、觸變劑、滲透劑、穩定劑、掩蔽劑。
本發明的所述制劑可通過已知方式將所述活性化合物與常規添加劑混合而制備。所述常規添加劑如常規增充劑以及溶劑或稀釋劑、乳化劑、分散劑、和/或粘合劑或固定劑、潤濕劑、防水劑,如果需要,還可以包含催干劑和著色劑、穩定劑、顏料、消泡劑、防腐劑、增稠劑、水以及其它加工助劑。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不僅包括可借助合適的設備如噴霧或撒粉設備立即適用于待處理的對象,而且還包括在施用于對象之前需進行稀釋的濃縮商業組合物。
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還可以與其它活性成分聯合施用,例如用于擴大活性譜或防止形成抗性。所述其它活性成分例如殺真菌劑、殺細菌劑、引誘劑、殺昆蟲劑、殺螨劑、殺線蟲劑、生長調節劑、除草劑、安全劑、肥料或化學信息素等。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殺菌組合物,該組合物通過將丙硫菌唑和氟啶胺進行二元復配,使得得到的組合物在防治效果上具有協同增效作用,并且拓展了殺菌譜,有效減緩或避免病菌產生抗藥性。令人驚奇地,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的殺菌活性比各個活性化合物的活性的加和明顯更高;存在無法預測的、真實存在的協同效應,而不僅僅是活性的增補。
當活性化合物以特定的重量比存在于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中時,協同效應特別明顯。但是,本發明殺菌組合物中的活性化合物的重量比可在一定范圍內變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2%丙硫菌唑+10%氟啶胺可濕性粉劑
丙硫菌唑2%
氟啶胺10%
十二烷基硫酸鈉10%
木質素磺酸鈉5%
白炭黑10%
高嶺土補足至100%
將活性成分、各種助劑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成分混合,經超細粉碎機粉碎后,即得到2%丙硫菌唑+10%氟啶胺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220%丙硫菌唑+50%氟啶胺可濕性粉劑
丙硫菌唑20%
氟啶胺50%
十二烷基苯磺酸鈣1%
木質素磺酸鈉2%
蔗糖補足至100%
將活性成分、各種助劑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成分混合,經超細粉碎機粉碎后,即得到20%丙硫菌唑+50%氟啶胺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32%丙硫菌唑+1%氟啶胺乳油
丙硫菌唑2%
氟啶胺1%
乙氧基化蓖麻油5%
十二烷基苯磺酸鈣3%
二甲基亞砜補足至100%
將上述成分按照比例配制,攪拌均勻得到均一的相。
實施例45%丙硫菌唑+50%氟啶胺可濕性粉劑
丙硫菌唑5%
氟啶胺50%
十二烷基硫酸鈉10%
木質素磺酸鈉5%
白炭黑10%
高嶺土補足至100%
將上述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備成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540%丙硫菌唑+20%氟啶胺水分散粒劑
丙硫菌唑40%
氟啶胺20%
改性木質素磺酸鈣5%
十二烷基硫酸鈉5%
尿素5%
高嶺土補足至100%
將丙硫菌唑、氟啶胺活性成分、分散劑、潤濕劑、崩解劑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勻,經過氣流粉碎成可濕性粉劑;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擠壓造料。經干燥篩分后得到40%丙硫菌唑+20%氟啶胺水分散粒劑。
實施例65%丙硫菌唑+20%氟啶胺懸乳劑
油相:
丙硫菌唑5%
油酸甲酯10%
乙氧基化蓖麻油5%
水相:
氟啶胺20%
磺化的萘磺酸-甲醛縮合產物的鈉鹽1%
水補足至100%
將丙硫菌唑溶解在油酸甲酯中,加入乙氧基化蓖麻油得到油相;按照配方將氟啶胺、磺化的萘磺酸-甲醛縮合產物的鈉鹽、水經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氟啶胺的水懸浮劑;在攪拌下將油相加入水相得到懸乳劑。
實施例720%丙硫菌唑+10%氟啶胺可濕性粉劑
丙硫菌唑20%
氟啶胺10%
木質素磺酸鈉1%
月桂基硫酸鈉2%
高度分散的硅酸1%
高嶺土補足至100%
將上述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備成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820%丙硫菌唑+50%氟啶胺包衣顆粒劑
丙硫菌唑20%
氟啶胺50%
聚乙二醇3%
高度分散的硅酸1%
碳酸鈣補足至100%
在混合器中,將磨細的活性成分均勻涂布到被聚乙二醇潤濕的載體上。以此方式可獲得無塵包衣顆粒劑。
實施例950%丙硫菌唑+10%氟啶胺可濕性粉劑
丙硫菌唑50%
氟啶胺10%
十二烷基硫酸鈉1%
木質素磺酸鈉1%
高嶺土補足至100%
將上述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備成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1020%丙硫菌唑+60%氟啶胺擠出顆粒劑
丙硫菌唑20%
氟啶胺60%
木質素磺酸鈉4%
羧甲基纖維素2%
高嶺土補足至100%
將活性成分與助劑混合并研磨,混合物用水潤濕。將該混合物擠出,然后在空氣流中干燥。
實施例1130%丙硫菌唑+20%氟啶胺種衣劑
丙硫菌唑30%
氟啶胺2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單酯二鈉10%
改性木質素磺酸鈣5%
黃原膠1%
膨潤土1%
丙三醇5%
pvp-k301%
水補足至100%
將上述各組分按比例混合經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種衣劑。
實施例125%丙硫菌唑+20%氟啶胺微囊懸浮劑
atloxtm49134%
檸檬酸0.05%
催化劑0.1%
水13%
氟啶胺20%
papi1.35%
solvessotm20010%
atloxtm491316%
分散劑lfh0.3%
消泡劑0.16%
尿素5%
丙硫菌唑5%
水補足至100%
將多亞甲基多苯基多異氰酸酯(papi)、丙硫菌唑、solvessotm200形成的油相加入含atloxtm4913的水溶液中,形成乳狀液。然后加熱并保溫在50oc下加入催化劑反應2小時。冷卻后得到丙硫菌唑的微囊劑。
atloxtm4913,分散劑lfh,消泡劑,尿素,氟啶胺和水按比例混合,經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均勻,得到含氟啶胺的懸浮劑。
將得到的含丙硫菌唑微囊劑加入氟啶胺的懸浮劑中,攪拌均勻得到5%丙硫菌唑+20%氟啶胺微囊懸浮劑。
實施例1310%丙硫菌唑+5%氟啶胺乳油
丙硫菌唑10%
氟啶胺5%
乙氧基化蓖麻油5%
十二烷基苯磺酸鈣3%
solvessotm200補足至100%
將上述各組分混合,攪拌至得到透明均一相。
實施例1410%丙硫菌唑+30%氟啶胺水分散粒劑
丙硫菌唑10%
氟啶胺30%
改性木質素磺酸鈣5%
十二烷基硫酸鈉5%
尿素5%
高嶺土補足至100%
將丙硫菌唑、氟啶胺活性成分、分散劑、潤濕劑、崩解劑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勻,經過氣流粉碎成可濕性粉劑;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擠壓造料。經干燥篩分后得到10%丙硫菌唑+30%氟啶胺水分散粒劑。
實施例1520%丙硫菌唑+10%氟啶胺可濕性粉劑
丙硫菌唑20%
氟啶胺10%
十二烷基硫酸鈉1%
木質素磺酸鈉1%
高嶺土補足至100%
將上述組分按比例混合,并研磨、粉碎,制備成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1660%丙硫菌唑+40%氟啶胺
丙硫菌唑60%
氟啶胺40%
將丙硫菌唑、氟啶胺按照比例混合均勻。
實施例1750%丙硫菌唑+50%氟啶胺
丙硫菌唑50%
氟啶胺50%
將丙硫菌唑、氟啶胺按照比例混合均勻。
以上實施例中的配比為重量百分配比。
生物測試例:
毒力測試:
依孫云沛法計算出各藥劑的毒力指數及混劑的共毒系數(ctc值),當ctc≤80,則組合物表現出拮抗作用,當80<ctc<120,則組合物表現出相加作用,當ctc≥120,則組合物表現出增效作用。
實測毒力指數(ati)=(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
理論毒力指數(tti)=a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a的百分含量+b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數(ctc)=[混劑實測毒力指數(ati)/混劑理論毒力指數(tti)*100
試驗1:單絲殼菌(黃瓜)的毒力測定
選自長勢一致的黃瓜苗,用potter噴霧塔在50psi壓力下噴霧,每盆大約5ml,每個藥劑設置5個濃度梯度。藥劑處理后24h接菌,將幼苗用單絲殼菌的孢子懸浮液接種,然后將黃瓜苗放入溫室中培養。接種7天后進行效果評價,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抑制中濃度ec50,再依孫云沛法計算共毒系數(ctc)。
表1本發明對單絲殼菌(黃瓜)的毒力測試結果
從表1可知,丙硫菌唑和氟啶胺重量配比在50:1-1:50的范圍時,對單絲殼菌(黃瓜)的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說明兩者在這個范圍內的混配均表現為增益效果。
試驗2:柄銹菌(小麥)的毒力測定
選自長勢一致的小麥苗,每個處理選用3盆供試葉苗,用potter噴霧塔在50psi壓力下噴霧,每盆大約5ml,每個藥劑設置5個濃度梯度。藥劑處理后24h接菌,將幼苗用柄銹菌的孢子懸浮液接種,然后將小麥苗放入溫室中培養。接種7天后進行效果評價,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抑制中濃度ec50,再依孫云沛法計算共毒系數(ctc)。
表2:本發明對柄銹菌(小麥)的毒力測試結果
從表2可知,丙硫菌唑和氟啶胺重量配比在50:1-1:50的范圍時,對柄銹菌(小麥)的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說明兩者在這個范圍內的混配均表現為增益效果。
試驗3:白粉菌(葡萄)的毒力測定
選擇六周大的保留兩片完整張開葉子的葡萄植物。用potter噴霧塔在50psi壓力下噴霧,每盆大約5ml,每個藥劑設置5個濃度梯度。藥劑處理后24h接菌,將幼苗用白粉菌的孢子懸浮液接種,然后將葡萄植株放入溫室中培養。接種7天后進行效果評價,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抑制中濃度ec50,再依孫云沛法計算共毒系數(ctc)。
表3本發明對白粉菌(葡萄)的毒力測試結果
從表3可知,丙硫菌唑和氟啶胺重量配比在50:1-1:50的范圍時,對白粉菌(葡萄)的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說明兩者在這個范圍內的混配均表現為增益效果。
試驗4:黃色鐮刀菌(小麥)的毒力測定/種子處理
活性化合物以干種子拌種劑施用。種子拌種時,將侵染種子和種子拌種劑在封閉的玻璃燒瓶內搖動3分鐘。3*100粒小麥播種于標準土壤中,播種深度為1厘米。在溫度約18oc、空氣濕度約60%-70%的溫室內培養,種子栽培箱每日需13小時光照。播種3周后,評價麥苗的病癥。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抑制中濃度ec50,再依孫云沛法計算共毒系數(ctc)。
表4本發明對黃色鐮刀菌的毒力測試結果
從表4可知,丙硫菌唑和氟啶胺重量配比在50:1-1:50的范圍時,對黃色鐮刀菌(小麥)的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說明兩者在這個范圍內的混配均表現為增益效果。
試驗5:雪腐鐮刀菌的毒力測定/種子處理
活性化合物以干種子拌種劑施用。種子拌種時,將侵染種子和種子拌種劑在封閉的玻璃燒瓶內搖動3分鐘。3*100粒黑小麥播種于標準土壤中,播種深度為1厘米。在溫度約18oc、空氣濕度約60%-70%的溫室內培養,種子栽培箱每日需12小時光照。播種3周后,評價麥苗的病癥。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抑制中濃度ec50,再依孫云沛法計算共毒系數(ctc)。
表5本發明防治雪腐鐮刀菌的毒力測試結果
從表5可知,丙硫菌唑和氟啶胺重量配比在50:1-1:50的范圍時,對雪腐鐮刀菌(黑小麥)的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說明兩者在這個范圍內的混配均表現為增益效果。
試驗6:立枯絲核菌(水稻)的毒力測定/種子處理
活性化合物以干種子拌種劑施用。種子拌種時,將侵染種子和種子拌種劑在封閉的玻璃燒瓶內搖動3分鐘。3*100粒小麥播種于標準土壤中,播種深度為1里面。在溫度約18oc、空氣濕度約60%-70%的溫室內培養,種子栽培箱每日需12小時光照。播種3周后,評價麥苗的病癥。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抑制中濃度ec50,再依孫云沛法計算共毒系數(ctc)。
表6本發明對立枯絲核菌(水稻)的毒力測試結果
從表6可知,丙硫菌唑和氟啶胺重量配比在50:1-1:50的范圍時,對立枯絲核菌(水稻)的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說明兩者在這個范圍內的混配均表現為增益效果。
試驗7:霜霉菌(黃瓜)的毒力測定
選自長勢一致的黃瓜苗,用potter噴霧塔在50psi壓力下噴霧,每盆大約5ml,每個藥劑設置5個濃度梯度。藥劑處理后24h接菌,將幼苗用霜霉菌的孢子懸浮液接種,然后將黃瓜苗放入溫室中培養。接種7天后進行效果評價,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抑制中濃度ec50,再依孫云沛法計算共毒系數(ctc)。
表7本發明對霜霉菌(黃瓜)的毒力測試結果
從表7可知,丙硫菌唑和氟啶胺重量配比在50:1-1:50的范圍時,對霜霉菌(黃瓜)的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說明兩者在這個范圍內的混配均表現為增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