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產品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提高紫蘇產量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紫蘇別名赤蘇、紅蘇、黑蘇、紅紫蘇、皺紫蘇等。紫蘇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紫蘇的帶葉嫩枝。以莖、葉及子實入藥。紫蘇屬于綜合交叉商品即可藥用,是臨床常用藥,又能食用。紫蘇芽苗具有特殊的芳香味,是我國南北方廣大地區十分暢銷的芽苗菜,也是出口香港、臺灣等地區的特色品種。紫蘇芽苗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鉀、鐵等,還含有豐富不飽和脂肪酸,可提高人體免疫力,有緩和過敏性皮炎、花粉癥等過敏反應的效果,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前,紫蘇的種植方法一般為在大田或大棚中,采用常規方法種植,即經過育苗、定植,按常規方法進行肥水管理,這些方法沒有根據紫蘇的生長特性合理配置營養元素,導致紫蘇的產量低且品質差,且種植的幼苗成活率不是很高、容易受到害蟲的侵蝕。現有技術中也開始倡導使用復合肥料滿足紫蘇生長過程中所需養分,但鮮有關于紫蘇微生物復合菌肥的披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增進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來提高紫蘇產量的種植方法。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為:
一種提高紫蘇產量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整地施肥
選擇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深翻土地;每畝施2500-3000千克的農家肥及200-300千克的微生物菌肥,耕翻15-20厘米深、耙平,作成90-100厘米寬的畦;
步驟二、選種育苗
選取飽滿的紫蘇種子進行消毒處理;
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45-55厘米開0.8-1厘米的淺穴,穴播按穴距30厘米×50厘米開穴;
將種子拌上細沙,均勻地撒入穴內,覆薄土,澆水,播后5-7天即可出苗。
步驟三、定植
苗高12-20厘米時,按株距25-30厘米,行距45-50厘米進行定苗,每穴留1-2株。
步驟四、田間管理
苗高30厘米后,定期除草,保證田間無雜草,同時進行追肥,每畝追施1000-1500千克的人畜糞,配施15-20千克的尿素及8-12千克的過磷酸鈣,地旱時澆水,雨季注意排水。
步驟五、防病殺蟲
其中,所述步驟一中的生物菌肥由以下組份制成,按重量份數計,腐葉土50-80份、草木灰40-90份、尿素10-20份、硫酸銨5-10份、磷酸二氫鉀2-5份、糞肥5-10份、復合微生物菌劑0.05-0.2份及過磷酸鈣1-10份。
所述微生物菌肥中的復合微生物菌劑包括解磷菌菌粉、側孢芽孢桿菌菌粉及哈茨木霉菌菌粉所組成的復合菌粉。
所述步驟二中種子消毒處理可采用消毒劑,消毒時間不少于10小時。
所述消毒劑由重量百分數為1.5%-2%的殼聚糖,重量百分數為0.5%-1.5%的KMnO4,重量百分數為10-15%的乙醇及蒸餾水混合而成。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顯著優點是:
1、本發明采用的消毒劑成分簡單,消毒效果顯著,播種之前,對種子進行消毒,減少了苗木病害,提高成活率;
2、本發明播種時施基肥,在紫蘇子樹幼芽初齊時,進行追肥,肥料配方合理,見效快,植株可以直接吸收,滿足紫蘇子樹生長過程的營養需求;
3、本發明在傳統種植方法的基礎上加施微生物菌肥,可以調整土壤結構、通透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并能將板結在土壤中的磷、鉀溶解活化,同時將空氣中的氮轉化成氮肥被植物吸收;
4、本發明加施微生物菌肥能增強植物的抗逆性,有拮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減輕植物病害的功效,增加水分的吸收能力,有利于增強作物的抗旱、抗寒、抗高溫,進而達到穩產、高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種植時,選擇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深翻土地;每畝施2500千克的農家肥200千克的微生物菌肥,其中,生物菌肥由以下組份制成,按重量份數計,腐葉土50-80份、草木灰40-90份、尿素10-20份、硫酸銨5-10份、磷酸二氫鉀2-5份、糞肥5-10份、復合微生物菌劑0.05-0.2份及過磷酸鈣1-10份。隨后耕翻15-20厘米深、耙平,作成90-100厘米寬的畦;隨后選取飽滿的紫蘇種子進行消毒處理10小時;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45-55厘米開0.8-1厘米的淺穴,穴播按穴距30厘米×50厘米開穴;將種子拌上細抄,均勻地撒入穴內,覆薄土,澆水,播后6天出苗。
當苗高12厘米時,按株距25-30厘米,行距45-50厘米進行定苗,每穴留2株。當苗高30厘米后,定期除草,保證田間無雜草,同時進行追肥,每畝追施1000千克的人畜糞,配施15-20千克的尿素及8千克的過磷酸鈣,地旱時澆水,雨季注意排水。最后在生長過程中,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實施例二
種植時,選擇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深翻土地;每畝施3000千克的農家肥及300千克的微生物菌肥,其中,生物菌肥由以下組份制成,按重量份數計,腐葉土50-80份、草木灰40-90份、尿素10-20份、硫酸銨5-10份、磷酸二氫鉀2-5份、糞肥5-10份、復合微生物菌劑0.05-0.2份及過磷酸鈣1-10份。隨后耕翻15-20厘米深、耙平,作成90-100厘米寬的畦;隨后選取飽滿的紫蘇種子進行消毒處理12小時;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45-55厘米開0.8-1厘米的淺穴,穴播按穴距30厘米×50厘米開穴;將種子拌上細抄,均勻地撒入穴內,覆薄土,澆水,播后5天出苗。
當苗高15厘米時,按株距25-30厘米,行距45-50厘米進行定苗,每穴留2株。當苗高30厘米后,定期除草,保證田間無雜草,同時進行追肥,每畝追施1500千克的人畜糞,配施15-20千克的尿素及12千克的過磷酸鈣,地旱時澆水,雨季注意排水。最后在生長過程中,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實施例三
種植時,選擇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深翻土地;每畝施3000千克的農家肥及250千克的微生物菌肥,其中,生物菌肥由以下組份制成,按重量份數計,腐葉土50-80份、草木灰40-90份、尿素10-20份、硫酸銨5-10份、磷酸二氫鉀2-5份、糞肥5-10份、復合微生物菌劑0.05-0.2份及過磷酸鈣1-10份。隨后耕翻15-20厘米深、耙平,作成90-100厘米寬的畦;隨后選取飽滿的紫蘇種子進行消毒處理12小時;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45-55厘米開0.8-1厘米的淺穴,穴播按穴距30厘米×50厘米開穴;將種子拌上細抄,均勻地撒入穴內,覆薄土,澆水,播后6天出苗。
當苗高20厘米時,按株距25-30厘米,行距45-50厘米進行定苗,每穴留2株。當苗高30厘米后,定期除草,保證田間無雜草,同時進行追肥,每畝追施1500千克的人畜糞,配施15-20千克的尿素及12千克的過磷酸鈣,地旱時澆水,雨季注意排水。最后在生長過程中,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本實施例種植出的紫蘇,病蟲害發病率低于5%;畝產比現有技術的種植方法種植的產量提高15-20%。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發明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以上的實施例,凡基于本發明內容所實現的技術均屬于本發明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