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套種大豆小麥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的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112795閱讀:861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涉及一種套種大豆小麥的方法,尤其是一種套種大豆小麥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的方法,屬于鹽堿地土壤改良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中國現有1億hm2鹽堿地,大部分分布在華北、西北和東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區,主要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東北部,上述鹽堿地水文地質情況復雜,水系多屬于黃河水系,地下水位受黃河水系影響尤為顯著,地下水位高,當地飲水井一般在20m左右,地下水位線在2m左右,主要土壤類型為鹽土和風沙土,是在風積沙母質上發育而成的幼年土壤,土壤內含有大量可溶性鹽,降雨量低,全年約平均180mm,光照充足蒸發快,形成鹽堿地,地表形成硬化鹽結層,上述鹽堿地的鹽堿類型多以蘇打鹽堿為主,鹽分高,堿性強,耕層土壤含鹽量一般在3~5g/kg,有的高達10g/kg;pH值一般在8.3~9.2,有的高達10以上;堿化度一般在10~30%,高的達到50~70%,由于土壤膠體吸附較多的鈉離子,通氣、透水性能差,土質粘重、板結,干時收縮地表龜裂,濕時泥濘,耕性極差。

由于內陸干旱、冷涼地區鹽堿地地屬高寒冷涼地區,平均降雨量180mm,蒸發量高達1500~2000mm,無霜期80~130天左右,大于10℃的有效積溫1270~1300℃,春季干寒多風,再加上鹽堿的危害,小麥或大豆播種出苗困難,時間長,苗情弱,同時由于有效積溫過低,無霜期短,鹽堿危害生長緩慢,造成小麥或大豆成熟困難,當前對鹽堿地的改良措施主要以化學措施、水利措施改良土壤為主,農藝措施主要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耐鹽堿作物種類篩選為主,有一定作用,然而,在次生鹽堿地中如何通過套種大豆小麥來實現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是當前研究的主要問題,其對提高小麥和大豆產量、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含堿量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種植作物時存在產量低、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效果差的問題,提供一種套種大豆小麥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的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達到:

一種套種大豆小麥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選地

選擇土地平整、土壤耕層含鹽量小于0.3%、PH值7.2~7.8、有機質含量在3%以上的種植過小麥或大豆的小麥或大豆茬地,土壤質地中性;

步驟2:埋放控鹽暗管和集水管

在所述步驟1中,選好地塊后,在所選擇的地塊內埋放控鹽暗管和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同一截面上至少設有10個進水孔,并對進水孔的位置進行標記,所述集水管每米有效吸水面積大于65平方厘米,所述控鹽暗管外圍包裹濾料,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的埋放深度為2~3m,并在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上設置深度標尺,所述深度標尺的范圍為1.5~3.5m;

步驟3:打孔、施土壤肥力肥料

在所述步驟2中埋放好控鹽暗管和集水管后,對土壤進行打孔,孔深5~10cm,打孔孔徑50~70mm,打孔位置位于集水管的進水孔附近,以改善土壤的板結度,收集雨水及灌溉水,在打好的孔內施入提高土壤肥力的肥料,每畝施肥量5~10kg,肥料配方采用微生物有機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其體積比為85~90:10~15,施肥后修筑田埂澆秋水,修筑田埂高度5~15cm,每畝灌溉水量100~150m3

步驟4:整地、施肥

對所述步驟3中打好孔的土壤進行深翻35~45cm,再淺耕2~3遍,淺耕深度5~15cm,灌足底墑水,冬季耙耱鎮壓1~2遍保墑,春季及時平整土地,再耙耱鎮壓1~2遍,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500~3000kg、純氮11~13kg、五氧化二磷5~7kg、碳37~39kg、磷酸二銨5~7kg,在春耕前再淺耕一次土壤,土壤淺耕深度為5~15cm,秋翻后平整土地;

步驟5:小麥和大豆種子選擇

選用純度高于98%、凈度不低于99%、發芽率不低于95%、含水量不高于13.5%的小麥種子,選用永良4號,并進行播前發芽試驗,選用種子純度高于98%、凈度高于97%、發芽率高于95%、含水量低于13%的大豆種子;

步驟6:種子處理

小麥種子每公斤用75%衛??蓾裥苑蹌?.2~2.8g拌種,衛福可濕性粉劑中含福美雙37.5%,或選用20%粉銹寧32ml加水4~6kg拌種50kg;大豆種子播種前,全部采用包衣,采用35%多克福種衣劑與大豆按藥種重量比為1:175拌種,或每噸大豆種子用50%甲胺磷乳油50~70ml加水50~70kg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及鼠害;

步驟7:播種時間

采用配套的專用播種機,具備翻土、施肥、播種、覆土功能于一體的專用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種,播種時間在3月20日前,日平均氣溫穩定在0~4℃,表土層解凍3~4cm,在小麥灌頭水后5~10天或灌頭水前3~5天播種大豆;

步驟8:帶型及播種密度

采用小麥寬帶幅、大豆窄帶幅間隔種植,采用100cm帶型,小麥與大豆按帶幅比6:4的比例進行播種,小麥行間距8~10cm,大豆行間距28~34cm;小麥用播種機調整好行距播種,播6行,播深3~5cm,行距8~10cm,每畝播量15~18kg;在小麥灌頭水后5~10天或灌頭水前3~5天播種大豆,種植2行,梅花形形穴播,每穴點種子3~5粒,播深3~5cm,穴距18~20cm,行距25~30cm,每畝播量13~15kg,播種后隨即覆土壓實;

步驟9:田間管理

小麥2葉1心期干耬1~2次,除草1~2次,灌頭水后濕鋤地、除草各1~2次,大豆與小麥共生期除草1~2次,麥收后灌水追肥及時除草1~2次,大豆在小麥收獲后應及時灌水,每畝追施純氮3~5kg;小麥在拔節前,每畝用50%的辟蚜霧即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20g加水30kg噴霧或選用0.6%苦參堿植物農藥60~80ml加水30kg噴霧防治麥蚜,控制黃矮病,大豆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用40%水胺硫磷乳油2000倍溶液葉面噴霧防治大豆紅蜘蛛;小麥分別在苗期、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各灌水1~2次,大豆與小麥共生期同時灌溉,小麥收獲后及時在大豆開花、結莢、鼓粒期各灌水1~2次;

步驟10:控鹽暗管和集水管管理

對埋放好的控鹽暗管和集水管進行定期檢查,檢查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內水量,以及控鹽暗管和集水管是否被堵塞,根據所述深度標尺的刻度來檢查控鹽暗管和集水管的深度;

步驟11:收獲

在小麥麥穗飽滿、變黃、松散時收獲,采用機械收獲,小麥收獲時謹防損傷豆苗,清除大豆田雜草,保證大豆正常生長發育;大豆在9月中下旬莖稈變褐色,葉柄基本脫落,籽粒已鼓圓時收獲,防止裂莢落粒,作為種子使用的大豆脫粒時要防止造成碎粒。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2中,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管徑相同,其管徑不小于160mm,所述集水管的同一截面上設有12個進水孔,所述集水管每米有效吸水面積70平方厘米,所述控鹽暗管外圍的包裹濾料為無紡布濾料,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的埋放深度為2.2~2.5m。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3中,土壤打孔孔深8cm,打孔孔徑60mm,在打好的孔內每畝施入提高土壤肥力的肥料8kg,肥料配方采用微生物有機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其體積比為85:15,施肥后修筑田埂澆秋水,修筑田埂高度10cm,每畝灌溉水量130m3。

進一步的,所述微生物有機肥采用厭氧菌類發酵有機肥,包括放線菌和芽孢桿菌,所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為促進植物生根的調節劑,所 述促進植物生根的調節劑采用“國光根動力”。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中,土壤深翻40cm,淺耕2遍,淺耕深度10cm,冬季耙耱鎮壓2遍保墑,春季及時平整土地,再耙耱鎮壓1遍,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800kg、純氮12kg、五氧化二磷6kg、碳38kg、磷酸二銨6kg,在春耕前再淺耕一次土壤深度為10cm。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6中,小麥種子每公斤用75%衛??蓾裥苑蹌?.5g拌種,衛??蓾裥苑蹌┲泻C离p37.5%,或選用20%粉銹寧32ml加水5kg拌種50kg;每噸大豆種子用50%甲胺磷乳油60ml加水60kg拌種。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7中,播種時間選擇在3月20日前,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表土層解凍4cm,在小麥灌頭水后7天或灌頭水前4天播種大豆。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8中,小麥行間距10cm,大豆行間距30cm,小麥播深4cm,行距10cm,每畝播量16kg,在小麥灌頭水后,7天或灌頭水前4天播種大豆,梅花形形穴播,每穴點種子4粒,播深4cm,穴距20cm,行距28cm,每畝播量14kg。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9中,小麥2葉1心期干耬1次,除草1次,灌頭水后濕鋤地、除草各1次,大豆與小麥共生期除草1次,麥收后灌水追肥及時除草1次,大豆在小麥收獲后應及時灌水,每畝追施純氮4kg;小麥在拔節前,每畝用50%的辟蚜霧即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g加水30kg噴霧或選用0.6%苦參堿植物農藥70ml加水30kg噴霧防治麥蚜,控制黃矮病,大豆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用40%水胺硫磷乳油2000倍溶液葉面噴霧防治大豆紅蜘蛛;小麥分別在苗期、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各灌水1次,大豆與小麥共生期同時灌溉,小麥收獲后及時在大豆開花、結莢、鼓粒期各灌水1次。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10中,每周對埋放好控鹽暗管和集水管進行檢查,當檢查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內的水量總量低于控鹽暗管和集水管的蓄水量的30%時,需要向控鹽暗管和集水管內注水,注水至控鹽暗管和集水管內的水量超過其蓄水量的30%,當控鹽暗管和 集水管被堵塞時,及時將堵塞物清除;根據所述深度標尺的刻度來檢查控鹽暗管和集水管的深度,當深度標尺上升或下降的刻度大于20cm時,要對控鹽暗管和集水管進行檢查,防止控鹽暗管和集水管發生斷裂或移位。

本發明的有益技術效果是:本發明提供的套種大豆小麥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的方法,通過在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上套種大豆小麥來改良其土壤,通過在土壤中埋放控鹽暗管和集水管,并在進水孔周圍的土壤上進行打孔,在孔內放入微生物有機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其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保持養分,還能夠提高土壤的松散度,改善土壤的板結度,增強收集雨水及灌溉水的能力,且定期對埋放好控鹽暗管和集水管進行檢查,有利于保水、保肥、增溫,提高產量,結合控鹽暗管和集水管,采用本發明方法可以加速鹽分淋洗及過濾,使作物耕區鹽分大幅下降,耕區的含鹽量控制在0.2%以內,且本發明方法簡單易于推廣,經過觀察,采用本發明種植方法,出苗整齊,株型緊湊,能夠有效提高小麥和大豆出苗率,加速小麥和大豆成熟,大幅提高單產,與現有技術中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小麥和大豆套種方法比較,可增產40~50%,采用本發明種植方法,小麥平均每畝產量為400~500kg,大豆平均每畝產量為150~200kg,是一種很好的栽培模式。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加清楚和明確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

本實施例1提供一種套種大豆小麥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選地

選擇土地平整、土壤耕層含鹽量小于0.3%、PH值7.2~7.8、有機質含量在3%以上的種植過小麥或大豆的小麥或大豆茬地,土壤質 地中性;

步驟2:埋放控鹽暗管和集水管

在所述步驟1中,選好地塊后,在所選擇的地塊內埋放控鹽暗管和集水管,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管徑相同,其管徑為160mm,所述集水管的同一截面上設有12個進水孔,并對進水孔的位置進行標記,所述集水管每米有效吸水面積為70平方厘米,所述控鹽暗管外圍包裹濾料,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的埋放深度為2~3m,并在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上設置深度標尺,所述深度標尺的范圍為1.5~3.5m;

步驟3:打孔、施土壤肥力肥料

在所述步驟2中埋放好控鹽暗管和集水管后,對土壤進行打孔,孔深5cm,打孔孔徑50mm,打孔位置位于集水管的進水孔附近,以改善土壤的板結度,收集雨水及灌溉水,在打好的孔內施入提高土壤肥力的肥料,每畝施肥量5kg,肥料配方采用微生物有機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其體積比為85:15,施肥后修筑田埂澆秋水,修筑田埂高度5cm,每畝灌溉水量100m3,所述微生物有機肥采用厭氧菌類發酵有機肥,包括放線菌和芽孢桿菌,所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為促進植物生根的調節劑,所述促進植物生根的調節劑采用“國光根動力”;

步驟4:整地、施肥

對所述步驟3中打好孔的土壤進行深翻35cm,再淺耕2遍,淺耕深度5cm,灌足底墑水,冬季耙耱鎮壓1遍保墑,春季及時平整土地,再耙耱鎮壓1遍,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500kg、純氮11kg、五氧化二磷5kg、碳37kg、磷酸二銨5kg,在春耕前再淺耕一次土壤,土壤淺耕深度為5cm,秋翻后平整土地;

步驟5:小麥和大豆種子選擇

選用純度高于98%、凈度不低于99%、發芽率不低于95%、含水量不高于13.5%的小麥種子,選用永良4號,并進行播前發芽試驗,選用種子純度高于98%、凈度高于97%、發芽率高于95%、含水量 低于13%的大豆種子;

步驟6:種子處理

小麥種子每公斤用75%衛福可濕性粉劑2.2g拌種,衛??蓾裥苑蹌┲泻C离p37.5%,或選用20%粉銹寧32ml加水4kg拌種50kg;大豆種子播種前,全部采用包衣,采用35%多克福種衣劑與大豆按藥種重量比為1:175拌種,或每噸大豆種子用50%甲胺磷乳油50ml加水50kg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及鼠害;

步驟7:播種時間

采用配套的專用播種機,具備翻土、施肥、播種、覆土功能于一體的專用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種,播種時間在3月20日前,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表土層解凍3cm,在小麥灌頭水后5天或灌頭水前3天播種大豆;

步驟8:帶型及播種密度

采用小麥寬帶幅、大豆窄帶幅間隔種植,采用100cm帶型,小麥與大豆按帶幅比6:4的比例進行播種,小麥行間距8cm,大豆行間距28cm;小麥用播種機調整好行距播種,播6行,播深3cm,行距8cm,每畝播量15kg;在小麥灌頭水后5天或灌頭水前3天播種大豆,種植2行,梅花形形穴播,每穴點種子3粒,播深3cm,穴距18cm,行距25cm,每畝播量13kg,播種后隨即覆土壓實;

步驟9:田間管理

小麥2葉1心期干耬1次,除草1次,灌頭水后濕鋤地、除草各1次,大豆與小麥共生期除草1次,麥收后灌水追肥及時除草1次,大豆在小麥收獲后應及時灌水,每畝追施純氮3kg;小麥在拔節前,每畝用50%的辟蚜霧即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g加水30kg噴霧或選用0.6%苦參堿植物農藥60ml加水30kg噴霧防治麥蚜,控制黃矮病,大豆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用40%水胺硫磷乳油2000倍溶液葉面噴霧防治大豆紅蜘蛛;小麥分別在苗期、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各灌水1次,大豆與小麥共生期同時灌溉,小麥收獲后及時在大豆開花、結 莢、鼓粒期各灌水1次;

步驟10:控鹽暗管和集水管管理

對埋放好的控鹽暗管和集水管進行定期檢查,檢查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內水量,以及控鹽暗管和集水管是否被堵塞,根據所述深度標尺的刻度來檢查控鹽暗管和集水管的深度;

步驟11:收獲

在小麥麥穗飽滿、變黃、松散時收獲,采用機械收獲,小麥收獲時謹防損傷豆苗,清除大豆田雜草,保證大豆正常生長發育;大豆在9月中下旬莖稈變褐色,葉柄基本脫落,籽粒已鼓圓時收獲,防止裂莢落粒,作為種子使用的大豆脫粒時要防止造成碎粒。

實施例2:

本實施例2提供一種套種大豆小麥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選地

選擇土地平整、土壤耕層含鹽量小于0.3%、PH值7.2~7.8、有機質含量在3%以上的種植過小麥或大豆的小麥或大豆茬地,土壤質地中性;

步驟2:埋放控鹽暗管和集水管

在所述步驟1中,選好地塊后,在所選擇的地塊內埋放控鹽暗管和集水管,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管徑相同,其管徑為160mm,所述集水管的同一截面上設有12個進水孔,并對進水孔的位置進行標記,所述集水管每米有效吸水面積為70平方厘米,所述控鹽暗管外圍包裹濾料,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的埋放深度為2~3m,并在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上設置深度標尺,所述深度標尺的范圍為1.5~3.5m;

步驟3:打孔、施土壤肥力肥料

在所述步驟2中埋放好控鹽暗管和集水管后,對土壤進行打孔, 孔深8cm,打孔孔徑60mm,打孔位置位于集水管的進水孔附近,以改善土壤的板結度,收集雨水及灌溉水,在打好的孔內施入提高土壤肥力的肥料,每畝施肥量8kg,肥料配方采用微生物有機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其體積比為85:15,施肥后修筑田埂澆秋水,修筑田埂高度10cm,每畝灌溉水量130m3,所述微生物有機肥采用厭氧菌類發酵有機肥,包括放線菌和芽孢桿菌,所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為促進植物生根的調節劑,所述促進植物生根的調節劑采用“國光根動力”;

步驟4:整地、施肥

對所述步驟3中打好孔的土壤進行深翻40cm,再淺耕2遍,淺耕深度10cm,灌足底墑水,冬季耙耱鎮壓1遍保墑,春季及時平整土地,再耙耱鎮壓1遍,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800kg、純氮12kg、五氧化二磷6kg、碳38kg、磷酸二銨6kg,在春耕前再淺耕一次土壤,土壤淺耕深度為10cm,秋翻后平整土地;

步驟5:小麥和大豆種子選擇

選用純度高于98%、凈度不低于99%、發芽率不低于95%、含水量不高于13.5%的小麥種子,選用永良4號,并進行播前發芽試驗,選用種子純度高于98%、凈度高于97%、發芽率高于95%、含水量低于13%的大豆種子;

步驟6:種子處理

小麥種子每公斤用75%衛??蓾裥苑蹌?.5g拌種,衛??蓾裥苑蹌┲泻C离p37.5%,或選用20%粉銹寧32ml加水5kg拌種50kg;大豆種子播種前,全部采用包衣,采用35%多克福種衣劑與大豆按藥種重量比為1:175拌種,或每噸大豆種子用50%甲胺磷乳油60ml加水60kg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及鼠害;

步驟7:播種時間

采用配套的專用播種機,具備翻土、施肥、播種、覆土功能于一體的專用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種,播種時間在3月20日前,日平均氣溫穩定在3℃,表土層解凍4cm,在小麥灌頭水后7天或灌 頭水前4天播種大豆;

步驟8:帶型及播種密度

采用小麥寬帶幅、大豆窄帶幅間隔種植,采用100cm帶型,小麥與大豆按帶幅比6:4的比例進行播種,小麥行間距10cm,大豆行間距30cm;小麥用播種機調整好行距播種,播6行,播深4cm,行距10cm,每畝播量16kg;在小麥灌頭水后7天或灌頭水前4天播種大豆,種植2行,梅花形形穴播,每穴點種子4粒,播深4cm,穴距20cm,行距30cm,每畝播量14kg,播種后隨即覆土壓實;

步驟9:田間管理

小麥2葉1心期干耬1次,除草1次,灌頭水后濕鋤地、除草各1次,大豆與小麥共生期除草1次,麥收后灌水追肥及時除草1次,大豆在小麥收獲后應及時灌水,每畝追施純氮4kg;小麥在拔節前,每畝用50%的辟蚜霧即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g加水30kg噴霧或選用0.6%苦參堿植物農藥70ml加水30kg噴霧防治麥蚜,控制黃矮病,大豆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用40%水胺硫磷乳油2000倍溶液葉面噴霧防治大豆紅蜘蛛;小麥分別在苗期、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各灌水1次,大豆與小麥共生期同時灌溉,小麥收獲后及時在大豆開花、結莢、鼓粒期各灌水1次;

步驟10:控鹽暗管和集水管管理

對埋放好的控鹽暗管和集水管進行定期檢查,檢查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內水量,以及控鹽暗管和集水管是否被堵塞,根據所述深度標尺的刻度來檢查控鹽暗管和集水管的深度;

步驟11:收獲

在小麥麥穗飽滿、變黃、松散時收獲,采用機械收獲,小麥收獲時謹防損傷豆苗,清除大豆田雜草,保證大豆正常生長發育;大豆在9月中下旬莖稈變褐色,葉柄基本脫落,籽粒已鼓圓時收獲,防止裂莢落粒,作為種子使用的大豆脫粒時要防止造成碎粒。

實施例3:

本實施例3提供一種套種大豆小麥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選地

選擇土地平整、土壤耕層含鹽量小于0.3%、PH值7.2~7.8、有機質含量在3%以上的種植過小麥或大豆的小麥或大豆茬地,土壤質地中性;

步驟2:埋放控鹽暗管和集水管

在所述步驟1中,選好地塊后,在所選擇的地塊內埋放控鹽暗管和集水管,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管徑相同,其管徑為160mm,所述集水管的同一截面上設有12個進水孔,并對進水孔的位置進行標記,所述集水管每米有效吸水面積為70平方厘米,所述控鹽暗管外圍包裹濾料,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的埋放深度為2~3m,并在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上設置深度標尺,所述深度標尺的范圍為1.5~3.5m;

步驟3:打孔、施土壤肥力肥料

在所述步驟2中埋放好控鹽暗管和集水管后,對土壤進行打孔,孔深10cm,打孔孔徑70mm,打孔位置位于集水管的進水孔附近,以改善土壤的板結度,收集雨水及灌溉水,在打好的孔內施入提高土壤肥力的肥料,每畝施肥量10kg,肥料配方采用微生物有機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其體積比為90:10,施肥后修筑田埂澆秋水,修筑田埂高度15cm,每畝灌溉水量150m3,所述微生物有機肥采用厭氧菌類發酵有機肥,包括放線菌和芽孢桿菌,所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為促進植物生根的調節劑,所述促進植物生根的調節劑采用“國光根動力”;

步驟4:整地、施肥

對所述步驟3中打好孔的土壤進行深翻45cm,再淺耕3遍,淺耕深度15cm,灌足底墑水,冬季耙耱鎮壓2遍保墑,春季及時平整土地,再耙耱鎮壓2遍,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kg、純氮13kg、五氧化二磷7kg、碳39kg、磷酸二銨7kg,在春耕前再淺耕一次土壤, 土壤淺耕深度為15cm,秋翻后平整土地;

步驟5:小麥和大豆種子選擇

選用純度高于98%、凈度不低于99%、發芽率不低于95%、含水量不高于13.5%的小麥種子,選用永良4號,并進行播前發芽試驗,選用種子純度高于98%、凈度高于97%、發芽率高于95%、含水量低于13%的大豆種子;

步驟6:種子處理

小麥種子每公斤用75%衛福可濕性粉劑2.8g拌種,衛??蓾裥苑蹌┲泻C离p37.5%,或選用20%粉銹寧32ml加水6kg拌種50kg;大豆種子播種前,全部采用包衣,采用35%多克福種衣劑與大豆按藥種重量比為1:175拌種,或每噸大豆種子用50%甲胺磷乳油70ml加水70kg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及鼠害;

步驟7:播種時間

采用配套的專用播種機,具備翻土、施肥、播種、覆土功能于一體的專用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種,播種時間在3月20日前,日平均氣溫穩定在4℃,表土層解凍4cm,在小麥灌頭水后10天或灌頭水前5天播種大豆;

步驟8:帶型及播種密度

采用小麥寬帶幅、大豆窄帶幅間隔種植,采用100cm帶型,小麥與大豆按帶幅比6:4的比例進行播種,小麥行間距10cm,大豆行間距34cm;小麥用播種機調整好行距播種,播6行,播深5cm,行距10cm,每畝播量18kg;在小麥灌頭水后10天或灌頭水前5天播種大豆,種植2行,梅花形形穴播,每穴點種子5粒,播深5cm,穴距20cm,行距30cm,每畝播量15kg,播種后隨即覆土壓實;

步驟9:田間管理

小麥2葉1心期干耬2次,除草2次,灌頭水后濕鋤地、除草各2次,大豆與小麥共生期除草2次,麥收后灌水追肥及時除草2次,大豆在小麥收獲后應及時灌水,每畝追施純氮5kg;小麥在拔節前, 每畝用50%的辟蚜霧即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g加水30kg噴霧或選用0.6%苦參堿植物農藥80ml加水30kg噴霧防治麥蚜,控制黃矮病,大豆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用40%水胺硫磷乳油2000倍溶液葉面噴霧防治大豆紅蜘蛛;小麥分別在苗期、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各灌水2次,大豆與小麥共生期同時灌溉,小麥收獲后及時在大豆開花、結莢、鼓粒期各灌水2次;

步驟10:控鹽暗管和集水管管理

對埋放好的控鹽暗管和集水管進行定期檢查,檢查所述控鹽暗管和所述集水管內水量,以及控鹽暗管和集水管是否被堵塞,根據所述深度標尺的刻度來檢查控鹽暗管和集水管的深度;

步驟11:收獲

在小麥麥穗飽滿、變黃、松散時收獲,采用機械收獲,小麥收獲時謹防損傷豆苗,清除大豆田雜草,保證大豆正常生長發育;大豆在9月中下旬莖稈變褐色,葉柄基本脫落,籽粒已鼓圓時收獲,防止裂莢落粒,作為種子使用的大豆脫粒時要防止造成碎粒。

在實施例1-3中,示范區所在位置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西小召鎮西局子村,現場地形地貌簡單,總的地形趨勢是西南高、東北低,地勢平坦,施工區域內無巨大的高程變化,無需要拆遷建筑物。

1、試驗時間

2014年11月10日至2016年4月10日。

2、試驗地點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西小召鎮西局子村。

3、測試指標

小麥平均畝產、大豆平均畝產、土壤含鹽量。

4、實驗設計

對照組為傳統方法;

分別從對照組、實施例1、實施例2和實施例3中測得小麥平均畝產、大豆平均畝產和土壤含鹽量。

5、數據處理

數據經Excel處理后采用SAS 8.0分析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6、試驗結果

表1試驗期內平均畝產及含鹽量

由表1可知:實施例1、實施例2和實施例3中小麥平均畝產和大豆平均畝產均明顯的高于對照組,且在結果中可以看出,實施例1、實施例2和實施例3中的土壤含鹽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見,本發明的套種大豆小麥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的方法在提高小麥和大豆畝產的同時,有效降低了土壤含鹽量,改良了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

綜上所述,本發明套種大豆小麥改良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的方法,通過在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上套種大豆小麥來改良其土壤,通過在土壤中埋放控鹽暗管和集水管,并在進水孔周圍的土壤上進行打孔,在孔內放入微生物有機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其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保持養分,還能夠提高土壤的松散度,改善土壤的板結度,增強收集雨水及灌溉水的能力,且定期對埋放好控鹽暗管和集水管進行檢查,有利于保水、保肥、增溫,提高產量,結合控鹽暗管和集水管,采用本發明方法可以加速鹽分淋洗及過濾,使作物耕區鹽分大幅 下降,耕區的含鹽量控制在0.2%以內,且本發明方法簡單易于推廣,經過觀察,采用本發明種植方法,出苗整齊,株型緊湊,能夠有效提高小麥和大豆出苗率,加速小麥和大豆成熟,大幅提高單產,與現有技術中河套灌區次生鹽堿地小麥和大豆套種方法比較,可增產40~50%,采用本發明種植方法,小麥平均每畝產量為400~500kg,大豆平均每畝產量為150~200kg,是一種很好的栽培模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專利優選的實施例,但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專利所公開的范圍內,根據本發明專利的技術方案及其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屬于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池县| 应城市| 通海县| 肃南| 台江县| 庆安县| 和田县| 淮滨县| 临夏市| 增城市| 青铜峡市| 湘阴县| 佛教| 洛阳市| 弥渡县| 中西区| 沭阳县| 洪江市| 白河县| 河间市| 南京市| 十堰市| 丹寨县| 甘洛县| 丘北县| 白水县| 寿阳县| 调兵山市| 沈丘县| 乡城县| 泸州市| 罗甸县| 中方县| 石城县| 瑞昌市| 丹棱县| 来凤县| 顺昌县| 武宁县| 绥滨县|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