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稻種植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有序寬幅拋秧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水稻種植的栽培方式有插秧和拋秧兩種,拋秧相較于插秧具有對秧苗根部損傷較小、入泥淺、返青快、分蘗早且多、栽培后的生長時間短及穩產高產的特點,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出現了適用于拋秧栽培作業的圓盤式拋秧機。圓盤式拋秧機利用圓盤轉動時產生的離心力將秧苗拋出圓盤拋秧機,可采用較小的圓盤拋秧機實現較大區域范圍的秧苗種植工作。但是實際使用中發現,圓盤式拋秧機拋出的秧苗散落無序、分布不均勻,不便于后期水稻秧苗的管理、同時,圓盤式拋秧機的工作效率不高,兩人操作的拋秧機最高只能只能達到兩個人工的拋秧速度,基本無實際應用價值。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新型的有序寬幅拋秧裝置裝置,實現秧苗的快速、連續拋擲,并使得秧苗分布均勻、有效及高效,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有序寬幅拋秧裝置,包括機架和安裝在機架上的輸秧組件;
還包括安裝在機架同側的至少三條第一帶式輸送機和拖動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運行的驅動裝置;
各條第一帶式輸送機的第一皮帶經過對應輸秧組件的輸出端下側,以承接從對應輸秧組件輸出端落下的秧苗,和,將秧苗從各條第一帶式輸送機的輸出端拋出;
各條第一帶式輸送機的第一皮帶運行方向與機架行走方向所在直線間的夾角均大于0°;
位于機架同側的各條第一帶式輸送機的第一皮帶運行速度不同,以使位于機架同側的各條第一帶式輸送機拋出秧苗的落地位置到機架行走方向中心線的距離各不相同。
可選的,位于機架同側的各條第一帶式輸送機的主動輪由第一轉軸連接;驅動裝置驅動第一轉軸轉動而拖動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運行;
由同一第一轉軸連接的各條第一帶式輸送機的主動輪半徑均不同。
可選的,位于機架同側的各條第一帶式輸送機伸出機架的長度各不相同。
可選的,驅動裝置包括動力部件和與動力部件連接的變速部件;第一轉軸與變速部件的輸出端連接。
可選的,所述動力部件為電動機。
可選的,還包括沿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的第一皮帶運行方向延伸,以防止秧苗從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的第一皮帶側邊滑落的隔秧板。
可選的,輸秧組件包括將秧苗從育秧盤上分離的取秧機構,和,與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分別對應的第二帶式輸送機;
各個第二帶式輸送機位于對應的第一帶式輸送機的上側,用于承接取秧機構獲取的秧苗,和將秧苗拋送至對應的第一帶式輸送機的第一皮帶上。
可選的,各個第二帶式輸送機的主動輪由第二轉軸連接;
位于機架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對應的各個第二帶式輸送機的皮帶長度不同。
可選的,還包括第三帶式輸送機,和,位于第三帶式輸送機輸出端下側的溜秧槽;
第三帶式輸送機的主動輪和第二轉軸連接;
第三帶式輸送機用于承接取秧機構獲取的秧苗,和,將秧苗輸送至溜秧槽。本發明提供的有序寬幅拋秧裝置,除具有輸秧組件外,在機架的一側還具有至少三條第一帶式輸送機。各條第一帶式輸送機的第一皮帶經過輸秧組件的輸出端下側,以用于承接輸秧組件獲取的秧苗。各條第一帶式輸送機的第一皮帶的延伸方向與機架行走方向之間的夾角大于0°,由于位于機架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的第一皮帶運行速度不同,使得位于機架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的拋出秧苗的落地位置到機架中心線所在位置的距離不同,實現多行秧苗的同時拋擲種植;在機架直線運行的前提下,本發明有序寬幅拋秧裝置可保證每個第一帶式輸送機拋出的秧苗在一直條線上,實現有序拋秧、保證水稻的合理密植。通過改變驅動裝置的轉速,可相應地調整相鄰行秧苗的間距。此外,本發明提供的有序寬幅拋秧裝置,可采用較多的第一帶式輸送機同時拋秧,提高了拋秧作業效率。
附圖說明
為更清楚地說明背景技術或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對現有技術或具體實施方式中結合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以下結合具體實施方式的附圖僅是用于方便理解本發明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正視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拋秧組件俯視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拋秧組件側視圖;
圖5是圖3中A區域放大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第二帶式輸送機俯視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拋秧組件和第二帶式輸送機配合側視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拋秧機構與第二帶式輸送機配合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取秧機構結構安裝拋秧結構俯視圖;
其中:1-機架、2-第一帶式輸送機、21-第一帶輪、22-第二帶輪、23-第一皮帶、24-第一轉軸、3-第二帶式輸送機、31-第二轉軸、4-電動機、5-溜秧槽、6-隔秧板、7-第三帶式輸送機、8-第一軸、81-第一傳動輪、82-第二傳動輪、83-秧苗通過槽、9-第二軸、10-第一傳動帶、11-第二傳動帶、12-夾緊限位塊、13-張開限位塊、14-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正視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俯視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拋秧組件俯視圖,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拋秧組件側視圖。如圖1和圖2,本實施例中的有序寬幅拋秧裝置包括機架1、安裝在機架1上的拋秧組件,另本實施例中的有序寬幅拋秧裝置還包括輸秧組件。機架1用于承托輸秧組件和拋秧組件,并將整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與拋秧機連接。輸秧組件用于將秧苗從育秧盤中分離并轉送至拋秧組件,拋秧組件用于將秧苗拋灑至田地中。下文對本實施有序寬幅拋秧裝置的拋秧組件和輸秧組件分別作詳細介紹。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拋秧組件采用帶式輸送機傳送的方式實現秧苗的拋送。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拋秧組件俯視圖,如圖2和圖3,本實施例中的拋秧組件安裝在輸秧組件的輸出端下側,承接由輸秧組件的輸出端落下的秧苗。具體的,拋秧組件包括12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每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均包括第一帶輪21、第二帶輪22、纏繞在第一帶輪21和第二帶輪22之間的第一皮帶23。本實施例中,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帶輪21作為主動輪,第二帶輪22作為從動輪,第一帶輪21帶動第一皮帶23做回轉運動,第一皮帶23驅動第二帶輪22轉動。
具體的,本實施例第一帶式輸送機2中,位于第一帶輪21軸線和第二帶輪22軸線所在平面上側區域的第一皮帶23由第一帶輪21向第二帶輪22方向移動,并經過輸秧組件的輸出端下側,承接從輸秧組件輸出端落下的秧苗。秧苗落到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皮帶23上后,秧苗隨第一皮帶23一起向第二帶輪22移動(也就是向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輸出端移動)。當第一皮帶23運動至第二帶輪22時隨第二帶輪22緣回轉,而秧苗則從第二帶輪22處拋出。
如圖2,本實施例中的有序寬幅拋秧裝置按照箭頭所指方向隨拋秧機運行,而拋秧組件中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皮帶23運行方向所在直線與拋秧機行走方向所在直線之間的夾角大約為70°。如圖2,本實施例中機架1兩側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對稱設置,即機架1兩側均具有6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位于拋秧機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與拋秧機運行方向所在的夾角相同,即位于機架1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平行設置,并且位于機架1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輸入端大體在同一直線上.
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機架1的一側也可設置其他數量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并且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中第一皮帶23的運行方向相對于機架1行走方向所在直線間的夾角也可以為大于0°的其他角度。
本實施例中,位于機架1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中的第一皮帶23運行速度不同,以使從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輸出端拋出秧苗的落地位置到機架1行走方向距離各不同。
如圖4,本實施例中,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帶輪21為主動輪,位于機架1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帶輪21由第一轉軸24連接,以使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帶輪21的轉動速度相同;但各個第一帶輪21的半徑不同,使得各個第一皮帶23的運行速度不同。如圖4,本實施例中由前到后,位于機架1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帶輪21半徑依次減小,順次排列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運行速度依次減小。
為實現拋秧功能,本實施例中還具有驅動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運動的驅動裝置。驅動裝置與第一轉軸24連接,驅動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1的第一帶輪21轉動。本實施例中,驅動裝置包括動力部件和與動力部件連接的換擋部件,第一轉軸24與換擋部件的輸出端連接,將動力傳動至與第一轉軸24連接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在本實施例中,拋秧組件的驅動裝置是獨立于拋秧機主機的驅動裝置,以避免拋秧機運行速度變化時造成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運行速度發生變化,保證每個第一帶式輸送機拋出的秧苗落地后大致在一條直線上。
本實施例中拋秧組件的動力部件為固定安裝在機架上的電動機4。電動機具有運行速度穩定特性,能夠保證第一帶式輸送機2在運行過程中速度的均勻一致性。同時,電動機也具有速度可調特性,可根據實際種植中秧苗的間距需求調整轉速。為保證工作可靠性,本實施例中的電動機采用直流調速電動機。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為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分別設置驅動部件,實現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運行速度的獨立調節。
圖5是圖3中A區域放大圖。如圖4和圖5所示,為使用同一電動機4帶動機架1左側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和機架1右側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在左側傳動軸和右側傳動軸的軸端還設置有齒輪14,以利用齒輪14嚙合實現換向。
水稻種植中,早稻及大部分常規稻的行距要求在23.5cm左右,中晚稻行距在30cm寸作用。為滿足這兩種行距要求,本實施例可在換擋機構中設置兩個檔位,實現兩種行距的切換。此外,因為本實施例中采用電動機作為動力部件,實際應用中也可通過調整電動機的轉速,使得秧苗的行距相應地擴大或減小。
另外,從圖1-圖3可看出,本實施例中,位于機架1同側的六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皮帶23的長度均不同,由前到后(沿箭頭反向方向)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皮帶長度逐漸減小。可想到,將位于機架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長度不同,可結合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的第一皮帶運行速度不同,進一步地調整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拋擲處的秧苗落地位置到機架1行走方向中心線的距離。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僅使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皮帶23的運行速度不同,而使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伸出機架1的長度也相同,也可實現拋秧裝置拋擲形成不同行秧苗的功能。
從前述分析可得到:通過改變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帶輪21的直徑,使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運行速度不同,配合調整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皮帶23的長度可達到以下效果:(1)使位于機架1同側的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拋擲出的秧苗的落地位置與機架運行的中心線的距離不同、并大于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未端到機架中心線的距離;(2)使位于機架同側的任意相鄰的兩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拋擲出的秧苗間的距離大于對應的兩個第一帶式輸送機輸出端的距離;(3)當同側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轉軸24的轉速發生變化時,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拋擲出的秧苗落地后其相鄰間的距離相應地也發生變化;(4)當同側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轉軸24的轉速相同并固定時,就可形成多行距離確定的秧苗,秧苗分布的寬度遠遠大于拋秧機的幅寬。根據拋物線原理,在第一帶式輸送機長度確定的前提下,影響秧苗到機架中心線距離的因素包括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高度、第一帶式輸送機的運行速度、和第一帶式輸送機的傾斜角度。考慮結構的方便性,本實施例僅通過調整第一帶式輸送機的運行速度調整秧苗的行距,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通過改變第一帶式輸送機的傾斜角度或高度實現秧苗拋出位置的調節。
如圖3,為實現機架1下側區域田地秧苗的種植工作,本實施例中拋秧組件后側還設置溜秧槽5。與溜秧槽5匹配的輸秧組件將秧苗遞送至輸秧組件后,秧苗直接經溜秧槽5滑落至機架1下側設定的位置,完成機架1下側區域田地秧苗的種植。本實施例中,設置有3個溜秧槽5,結合前述的12個第一帶式輸送機,本實施例能夠實現15行秧苗的同時拋擲。
在依據本實施例生產的一具體產品中,采用上述拋秧組件的有序寬幅拋秧裝置的寬度小于200cm。依據前述水稻種植行距要求,在早稻拋秧作業時,拋秧組件的工作幅寬達到352.5cm;在中晚稻拋秧作業時,拋秧組件的工作幅寬達到450cm,其工作幅寬可達到自身寬度的1.5倍-2倍,大大提高了拋秧作業的工作效率。
實際使用中,秧苗由輸秧組件拋送至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時具有到一定的初速度,而此速度可能使得秧苗從對應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上滑落。為避免這一問題,本實施例中還在每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側邊設置沿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第一皮帶23運行方向延伸的隔秧板6,以防止秧苗從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皮帶滑落而無法完成正常拋秧工作。
上文介紹主要介紹了本實施例中的拋秧組件,下文就本實施例的輸秧組件結構做展開分析。
本實施例中的輸秧組件包括將秧苗從育秧盤上分離的取秧機構(圖中未示出)和與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分別對應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如圖1和圖2,本實施例中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位于對應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上側,用于承接取秧機構獲取的秧苗,并將秧苗輸送至對應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皮帶上。結合圖2和圖3可想到,因為本實施例機架1兩側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傾斜設置,取秧機構抓取的秧苗不能同時放在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上,所以本實施例中設置了與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配合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以利用第二帶式輸送機3完成秧苗從取秧機構到第一帶式輸送機2的轉送工作。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第二帶式輸送機俯視圖,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拋秧組件和第二帶式輸送機配合側視圖。如圖3、圖6和圖7,為配合各個第一帶式輸送機2,本實施例中各個第二帶式輸送機3的長度并不相同,也就是各個第二帶式輸送機3中兩個皮帶輪的距離不同。如圖3和圖6,因在機架1前端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到取秧機構的距離最近,所以與其配合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的長度最短,而位于中間區域的第一帶式輸送機2距離取秧機構的距離最遠,所以與其配合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的長度較長。
上文已經提到,本實施例在機架1的后側還設置有溜秧槽5,為配合溜秧槽5實現拋秧動作,本實施的有序寬幅拋秧裝置還包括位于第二帶式輸送機3中間區域的第三帶式輸送機7;第三帶式輸送機7用于將取秧機構獲取的秧苗傳送至溜秧板上側。繼續看圖1和圖6,為簡化結構,本實施例中各個第二帶式輸送機3和第三帶式輸送機7位于同一平面上,各個第二帶式輸送機3和第三帶式輸送機7的主動輪由第二轉軸31連接,第二轉軸31通過萬向節聯軸器與動力機構連接。如圖,本實施例中具有三條對應溜秧槽5的第三帶式輸送機7。本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的取秧機構用于將秧苗從育秧盤轉送至第二帶式輸送機3,取秧機構可以采用傳統插秧機上的往復式取插秧機構,也可為其他類型的取秧機構,只要是能夠將秧苗從育秧盤轉移至第二帶式輸送機3即可。本實施中,不再對已廣泛使用在傳統插秧機上的往復式取秧機構做具體介紹,而僅簡單介紹在本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設計過程中一同配套設計的取秧機構。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中拋秧機構與第二帶式輸送機配合示意圖,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取秧機構結構安裝拋秧結構俯視圖。如圖8和圖9,取秧機構包括安裝機架1上的第一軸8、第二軸9、和皮帶。其中第一軸8上設有第一傳動輪81和第二傳動輪82,在第一傳動輪81和第二傳動輪82間設置有秧苗通過槽83。皮帶包括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第一傳動帶10連接第一傳動輪81和第二軸9,并被第一傳動輪81和第二軸9適當地張緊;第二傳動帶11連接第二傳動輪82和第二軸9,并被第二傳動輪82和第二軸9適當地張緊。
此外,取秧機構還包括置夾緊限位塊12和張開限位塊13,夾緊限位塊12和張開限位塊13位于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由第一軸8向第二軸9移動形成的平面上,也就是位于第一軸8和第二軸9形成的平面下側。夾緊限位塊12抵靠在第一傳動帶10或第二傳動帶11的外側,以使由第一傳動輪81的輪緣處(當然,也可以說是由第二傳動輪82的輪緣處)到夾緊限位塊12處,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之前的距離逐漸縮小;張開限位塊13位于夾緊限位塊12和第二軸9間,并且位于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之間,以使由夾緊限位塊12處到張開限位塊13處,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
本實施例中具有與第二帶式輸送機3數量匹配的取秧機構,多個取秧機構共用第一軸8和第二軸9,并且各個取秧機構位于對應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的上側。采用本實施例中的取秧機構,育秧盤中的秧苗在外力推動下經過秧苗通過槽83后向夾緊限位塊12移動;因為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當秧苗移動至一定位置時,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間的距離可夾住秧苗;隨后秧苗隨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移動并經過夾緊限位塊12處;經過夾緊限位塊12后,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之間的距離又逐漸增大;當秧苗隨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移動至特定位置時,由于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距離增大到無法夾持秧苗,秧苗在重力作用下從第一傳動帶10和第二傳動帶11之間的縫隙跌落至第二帶式輸送機3上。
通過對以上取秧機構結構分析還可想到,因為進入到取秧機構的秧苗桿莖隨機變化,秧苗由夾緊限位塊12向張開限位塊13移動過程中跌落至位置是隨機的。本實施例中設置第二帶式輸送機3,還可避免由于秧苗桿莖隨機變化而造成取秧機構中秧苗跌落位置隨機變化的問題,提高整個有序寬幅拋秧裝置對秧苗桿莖隨機變化的適應性。當然,因為對應各組第二帶式輸送機3的長度不同,相應地各組取秧機構中夾緊限位塊12和張開限位塊13之間的距離也應當適應性地調節,保證秧苗經過夾緊限位塊12處后能夠正確地落到對應的第二帶式輸送機3上。
以上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取秧系統進行了詳細介紹。采用上述的有序寬幅拋秧裝置,秧苗能夠按照設定的農藝標準按行排列在農田中,并且,本發明中的有序寬幅拋秧裝置相比于現有的拋秧機械顯著提高了拋秧工作效率。應當注意,本部分采用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核心思想,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情況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