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食用菌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榛蘑人工栽培的方法。
背景技術:
榛蘑是目前極少數人工栽培不了的食用菌品種之一,傳統人工無法成功栽培榛蘑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梳理好榛蘑菌絲與菌索的關系。從業研究者往往提取榛蘑的菌索作為榛蘑擴繁的菌種,并且將榛蘑菌索在含水量比較高的培養基質內培養,不便于榛蘑菌包內氧氣的供給及菌絲體的成熟,而為菌索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環境,從而忽略了榛蘑菌絲體才是產生子實體的營養供給者。高含水量的培養基質內也不利于榛蘑子實體的產生,菌索含量高不利于菌絲生長,菌絲含量高不利于菌索生長。而人工栽培榛蘑人為將所有的菌絲所需的營養物質進行了添加,不需要菌索從自然界吸收營養物質供給菌絲體。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榛蘑人工栽培的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榛蘑人工栽培方法,在組織培養后提取菌絲作為栽培榛蘑的菌種,利用生物液體發酵法培養榛蘑菌種供應榛蘑菌包發菌,菌包含水量65~70%,20~25度溫度下培養至榛蘑菌袋長滿菌絲,經后熟期,榛蘑菌絲由白色轉為黑色并在菌袋表層生長有少量菌索就具備了出菇能力。
榛蘑菌絲體生長溫度6~28度。
菌索生長溫度26~28度。
榛蘑子實體的生長溫度14~20度。
出菇晝夜溫差10度左右。
出菇濕度90%以上。
出菇為散射光照射,600~1000勒克斯。
培養基料包括(8~15)%麩皮、(2~5)%豆粉、(0.5~2)%石膏、(1~8)%玉米面;主料為農作物秸稈(10~50)%、鋸末(10~50)%、發酵料(10~50)%。
本發明的技術效果是:可以實現榛蘑的人工化栽培,使榛蘑可以利用棚室或林地、耕地地表進行人工養殖,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利用人工培育、選育榛蘑母種的方法生產出榛蘑菌棒。菌包生產過程中培養基料其中添加了15%麩皮、5%豆粉、1%石膏、2%玉米面;主料為農作物秸稈30%、鋸末30%、發酵料17%。具備出菇能力的榛蘑菌棒(發菌完畢的菌包)出菇芽至火柴頭大小后脫袋,利用棚室保濕、立體懸掛或吊掛的方式產生榛蘑子實體出菇。也可以在林地、耕地地表下埋植枝條、樹葉或農作物秸稈后鋪設脫袋后的榛蘑菌棒,菌棒上鋪設樹葉或秸稈保濕,利用榛蘑菌棒使埋植物感染榛蘑菌,并為其提供營養供應所感染榛蘑菌區域(包括榛蘑菌棒)產生子實體進行栽培,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
菌絲是產生子實體的主要營養供給者,而菌索吸收木質纖維素及微量元素供給菌絲正常生長。在組織培養后產生菌絲體與菌索的試管內提取菌絲作為栽培榛蘑的試管菌種,利用生物液體發酵法培養大量的榛蘑菌種供應榛蘑菌包發菌。菌包含水量67%, 25度溫度下培養50天榛蘑菌袋長滿菌絲,經120天后熟期,榛蘑菌絲由白色轉為黑色并在菌袋表層生長有少量菌索就具備了出菇能力,榛蘑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6~28度,菌索生長最適溫度26~28度,榛蘑子實體的正常生長最適范圍14~20度,利用棚室保濕、立體懸掛或吊掛的方式出菇,當晝夜拉開10左右度溫差(東北地區立秋至霜降階段),濕度達到90%以上,有適當(600~1000勒克斯)的散射光照射,就具備了刺激榛蘑菌棒的出菇條件。當出現原基后不要急于開袋,開袋后濕度不足時,原基干縮,等原基分化至火柴頭大小后將菌袋全部脫下,這時的菇蕾才具備適應外界生長條件;林地或耕地內埋植菌棒出菇法,具備保濕條件直接脫袋,自然溫度晝夜溫差相差10度左右,澆水使榛蘑菌載體及菌棒達到75%的濕度后停水,保持空間濕度至90%以上,1周后出菇。此法便于管理并且可以達到多年出菇。